1. 九叶派的诗歌风格

九叶诗派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追求“新诗戏剧化”。在中国新诗坛,闻一多、卞之琳等最早尝试新诗戏剧化,采用百“戏剧化处境”和“戏剧化台词”来营造诗的意境。九叶诗人从他们那里得到启示,从西方现代派度那里获得理论依据,从而发展起各种戏剧化手法:戏剧性结构、戏剧性情境、戏剧性独白或对白等,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段。杭约赫的《复仇的土地》把自己的仇恨和期望渗透在戏剧性情节中,使诗更具客观真实性。穆旦的《专在寒冷的腊月里》以独白与对白交错的方式,展现了北方农民在重压下的苦难生活。穆旦的《诗八首》是一组有着精巧的内在结构,而又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的情诗属。全诗以“你”、“我”和“上帝”的冲突推动着爱情和生命过程的发展为线索,展开各种矛盾斗争,构成张弛有度的内在节奏和浑然一体的戏剧性情境。

2. 谁能介绍一下中国现代诗歌流派中的“九叶派”

九叶派

1948年在诗坛上最重要事件就是”九叶派”的正式亮相。由于曹辛之与臧克家组成”星群”社在艺术观点上的分歧,他与辛笛、陈敬容、唐祈、唐?等人创办了《中国新诗》月刊,并与已经从昆明的西南联大回到北京、天津的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等人取得联系,形成 了一个新的诗歌派流派”中国新诗派”(后因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叶派》称为”九叶诗派”)。

九叶派”则是40年代以《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中心的另一风格趋向的诗人群(又称”中国新诗派”),代表诗人是辛笛,穆旦(另有专门介绍),郑敏,杜运燮,陈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湜,袁可嘉等.80年代出版有他们9人的诗歌合集《九叶集》,”九叶派”由此得名.文学史通常认为”九叶诗派”的艺术探求很有价值,拥有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诗人诗作,对新诗的表达方式以及诗学观念都有大的突破.

3. 什么是九叶派诗人

九叶派的诗歌是“诗歌历史意识”和“诗歌的戏剧化”的完美结合。

他们的诗歌,接受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多样的反映,纠正了此前的象征派过于脱离生活实际的毛病(“诗歌历史意识”)。同时在诗歌艺术技巧上,他们积极学习采用欧美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如“反论”(“你给了我们丰富,和丰富的痛苦”–穆旦)等(“诗歌的戏剧化”)。

在现当代中国,九叶诗人最得西语诗歌戏剧化之精髓,并具体体现在汉语新诗现代化的创作实践文本之中;而把戏剧化与汉语新诗现代化联系起来的学者也不乏其人,如孙玉石、潭桂林先生等,但他们的认知都没有达到语言思维偏向这一高层次上,自然难以解决戏剧化的吸收中化问题。事实上,汉语诗歌的意象化并不排斥戏剧性,只是戏剧性服从于意象化,汉语诗歌中虚实、动静等对比手法,正反意质的意象组合等,都有很强的戏剧性效果。

因此,汉语新诗吸收西语诗歌的戏剧化元素,对汉语新诗现代化以及丰富汉语新诗新质,都是十分有益的。但如果汉语新诗以戏剧化作为现代化的最高目标,汉语新诗可能很难与西语诗歌比肩。

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汉语诗歌的意象化与西语诗歌的戏剧化都是中西诗歌各具的长处,契合于各自的语言思维偏向,在这里,我之长是他人之短,我之短是他人之长,这是由汉语与西语之间的差异所决定的,即使到了现代汉语也没有根本改变。我们既不应将两者人为对立,制造学习交流障碍,也不应生吞活剥地“洋为中用”。

当然,我们现在已经能够理性地看待西方文化精华,观念上已从“洋为中用”转变为洋为中化,但是这种可喜的情况,文学领域远不如经济政治领域。里尔克无疑是西方的一座诗歌高峰,也受到不少国人的崇拜、追捧,应该是很有营养了。

但如果把里尔克前后不同的“情感”与“经验”两种诗观,放到汉语诗歌来看,也就是把西语思维偏向的“情感”“经验”转化为汉语思维偏向的“情感”“经验”,那一点新鲜感都没有,它们不过是唐诗宋诗形成的诗观中的两滴水罢了。诚然,汉语诗观与西语诗观不可避免要受到各自语言思维偏向的影响,分析某一种诗观不能不追溯其根源。

里尔克“经验”的诗观,体现了西语思维偏向及其片面性,是西方传统诗学摹仿说的继承与发展,它从物质性摹仿走向精神性摹仿,从观念上说,它的追求是用诗概括客观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诗的客观化,可以概括为“知觉思想化”,是西方传统的主流。从诗观上分析,里尔克诗歌中的“物我同一”与汉语诗歌中的“物我同一”是有很大不同的,前者说事理,后者讲情理。

因此,用“天人合一”来阐释里尔克诗歌,更像用国画的神韵来解说西洋画的理趣。诗人里尔克真能客观化吗?从把人也视为客体的宇宙观来看,人的主观也是客观的,但人作为主体面对客观时,不仅有纯粹形式的客观,还有主观上的客观。

科学家要验证前者,而后者是诗人的世界。实际上任何客观都要经过人的意识把握、命名,才能与人建立联系,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留下主观的烙印。

诗应该是超越自我的生命体验,但诗的客观化不会是科学家面对的客观。里尔克的“豹”永远是里尔克主观上的“豹”,“豹”所体现的精神首先是里尔克的精神,别人没有这个“豹”的精神,不等于没有豹的精神。

在“物我同一”中,里尔克所能做到的仅仅是意识上的物我同一,这与他的诗观有一定差距,但与汉语诗歌中的“物我同一”实质上是相近的。“思想知觉化”的西方象征派和意象派反拨了西方诗歌的智性化传统,这种对传统的背离,其根源在于西语思维偏向的一种感性向摆动,虽然仍是西语思维偏向,但毕竟是更靠近汉语思维偏向一些,写作实际与诗观差距不太大。

他们的意象诗比不上汉语的意象诗,主要不是他们的诗观问题,而是他们的西语思维偏向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里尔克是有营养的,但要知道在汉语诗歌里“经验”不是情感的对立面,而是情感丰富的本钱,诗永远离不开情感。

因此,如果你入得里尔克而出不了里尔克,你将走进诗的死胡同,而不是坦途。 “九叶诗派”主张”诗歌戏剧化”,汪曾祺反对”小说戏剧化”,都与他们的艺术追求与主张密切相关,也是他们艺术探索与创新的表现.”诗歌戏剧化”是”九叶诗派”提出的实现新诗现代化的主要方案,戏剧化原则的提出,是针对当时文坛上流行的”感伤”与”说教”的倾向,其目的在于寻求诗歌表现的客观性和间接性.”诗歌戏剧化”主张的理论前提,是现代人生日趋丰富复杂,人的意识也充满着更多的冲突,要捕捉表达这种人生现实,单一的感伤抒情或空洞的说教都是无能为力的,因而,必须扩展诗歌的表现方式,让它溶入更多的因素,以求诗歌对人类意识揭示的最大化.总之,”诗歌戏剧化”的目的是提高诗歌表现复杂生活的能力和诗歌表现生活复杂矛盾的能力.汪曾祺强调一种单纯,明净的生活,其小说不太注重情节和人物塑造,他小说的主要笔墨都放在风俗人情及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的描写上,重视小说的一种气氛或氛围,形成所谓的抒情小说的风格.而小说的情节的起伏是戏剧性的重要表现,显然同他的追求不一致.另外,戏剧性也。

4. 九叶派的主要作品

其中曹辛之、辛笛、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九人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而得名。

九叶诗派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追求“新诗戏剧化”,多数人都是在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人的影响下走上诗坛的,他们中有半数曾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在西南联大,他们学习西方现代派的文艺理论并开始创作诗歌。1946年西南联大的师生回到北平和天津。

他们的作品经常出现在天津《大公报》副刊《星期文艺》、天津《益世报》副刊《文学周刊》、北平《经世日报》副刊和商务印书馆的《文学杂志》上。1947年7 月《诗创造》在上海创刊,杭约赫、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湜、方敬、方宇晨、马逢华、李瑛等参与其中。

但这时《诗创造》的作者比较广泛,流派特征还不明显,1948年6月,其中一部分诗人分出来创办《中国新诗》丛刊,由杭约赫、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湜、方敬(未到职)等为编委。他们与北方的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等汇合,掀起一股现代主义诗潮,他们自称是“一群自觉的现代主义者”。

因此,《中国新诗》的创办被认为是九叶诗派正式形成的标志,他们又被称为“中国新诗派”。 。

5. 现当代诗歌的主要流派(“五四”诗歌、新月派、现代派、九叶派、朦

现代诗歌是”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其主体是用白话写作,以打破旧诗词格律为主要标志的新诗.最早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新青年》,1917年2月2卷6号上刊出胡适的白话诗8首,1920年胡适《尝试集》出版,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代表初期新诗最高成就的是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他的《女神》中大部分作品写于1920年前后,传达着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开一代诗风.

1926年围绕北京《晨报》的《诗镌》,集合了一批立志要为新诗创格律的诗人,其中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人,他们随后还创办了《新月》和《诗刊》,”新月派”由此得名.新月派诗人中闻一多的理论最为完整明确,他主张诗应当有音乐的美(主要指平仄,音韵),绘画的美(主要指词藻,色彩与意境等),建筑的美(主要指诗节句式的匀称整饬),总之要”理性节制情感”,带着”镣铐”来”跳舞”,这是对诗人更高的审美要求.

“新月派”的”重镇”除了徐志摩还有闻一多.闻有诗集《红烛》,《死水》.《死水》贯彻了”三美”的追求,以想象的奇丽,节律的和谐,格式的整饬以及色彩的鲜明称著.其中《死水》一诗以”死水”作为旧中国衰腐社会的象征,表达了对不合理现实的嘲讽与愤激.闻一多的诗讲求艺术锤炼,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怀.

20年代后期又兴起象征派诗风.受西方象征派诗风影响的还有著名诗人戴望舒.1928年写成的《雨巷》,以悠长的”雨巷”和迷离变幻的”丁香”一般的”姑娘”这两种意象互相交错回环,构成美丽,朦胧而又带有感伤味道的氛围,以暗示飘忽不定的心态.是现代诗的经典之一.

“现代派”诗歌流派,是指1932年之后围绕《现代》杂志的一批诗人,包括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废名,林庚,等等.何其芳的《预言》等诗华丽,精致.卞之琳的《数行集》,《鱼目集》里的作品善于将日常生活的观察转为哲理性的感悟,其圆熟,冷静的表达常常出奇制胜.

30年代还有另一诗潮是”左联”倡导的革命诗歌运动,以1932年成立的中国诗歌会为中坚,特点是密切反映时代变化,抒发革命激情,追求形式的大众化,通谷化,追求刚健壮阔的力之美.30年代成名的艾青和臧克家也是贴近现实,有强烈的革命使命感的诗人,他们的创作更能代表这一时期现实主义诗歌的成就.

更能代表抗战时期以及40年代新诗发展水平的,是”七月派” 和”九叶派”.”七月派”是在艾青影响下,以理论家胡风为中心的作家诗人群,代表人物有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等.

“九叶派”则是40年代以《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中心的另一风格趋向的诗人群(又称”中国新诗派”),代表诗人是辛笛,穆旦(另有专门介绍),郑敏,杜运燮,陈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湜,袁可嘉等.80年代出版有他们9人的诗歌合集《九叶集》,”九叶派”由此得名.文学史通常认为”九叶诗派”的艺术探求很有价值,拥有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诗人诗作,对新诗的表达方式以及诗学观念都有大的突破.

五,六十年代的诗歌带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色,政治抒情诗是这一时期最受欢迎的文体之一.1976年天安门诗歌运动,是群众自发的诗歌集体创作运动.

新时期首先出现的是现实主义诗歌潮流,稍后出现了有关”朦胧诗”的讨论,说明一种新生代的诗歌正在文坛崛起.

“朦胧诗”不仅仅是某个诗人群,或者某类诗作,而是一种带有叛逆性,先锋性的创作潮流.因其作品在艺术上多用总体象征,具有表达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而被称为”朦胧诗”.如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等,是”朦胧诗”的代表作者.

几乎和”朦胧诗”群体同出于80年代初期,而在90年代终于成为主潮的”新生代”,是比较庞杂的诗人群.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海子,王家新等为代表的所谓”后朦胧”诗人,此外,还有韩东,于坚等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人.他们的特点表现为注重日常生活的审美,价值观念上的反崇高,反英雄,艺术上则反优雅,反意象,有意用原生态的口语入诗.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