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结合作品分析《诗经》语言特色

《诗经》语言的特点 《诗经》之所以能够被孔子确定为语言学习的教科书,并流传至今,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诗经》是典范的先秦汉语作品,有着非常显著的语言特点. 能准确反映诗意的丰富的单音词与甲骨文时代的语言状况不同,周代的语言发展相对完善,用以表达丰富思想的语词已经基本产生,《诗经》就是典型的代表.据杨公骥先生统计,《诗经》中共使用了2949个单字,如果按字义计算,大约有3900个单音词(《中国文学》258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这些词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周代的社会生活,从天象、动植物到饮食、服饰,以及表达思想情感的动词、形容词.因此,后来学者多以《诗经》为依据研究古代名物,有所谓的“《诗经》博物学”.对《诗经》所记载的动植物的研究比较有成就并对后来影响较大的是三国时吴人陆机,其著作《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是一部专门针对《诗经》中提到的动植物进行注解的著作.此后,对此进行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据近人胡朴安研究,《诗经》计有草名105个、木名75个、鸟名39个、兽名67个、昆虫名29个、鱼名20个、各类器物名300多个(《诗经学》,商务印书馆1929年). 如古代天象星宿,在周代逐渐形成一套系统,其中见于《诗经》的有“火(心)”、“箕”、“斗”、“定(室、壁)”、“昴”、“毕”、“参”、“牵牛”、“织女”等名称.此外《诗经》还有关于银河的记载:“维天有汉(毛传:汉,天河也),鉴也有光.”(《小雅·大东》)周代的农作物名称比较完备,《诗经》对此也有集中反映.如“禾、秬、秠、菽、麦、糜、芑、瓜、瓞”等见于《大雅·生民》;“瓜、瓞”等见于《大雅·绵》;见于其他诗的还有“百谷、稻、粱、黍、稷、粟、穋、稙、穉、藿、稌、来牟、苎、苴、瓠、壶、匏、果臝、葵、韭、芹、葱”等农作物名称. 为了表达人的各种动作行为的情态,《诗经》对人的动作有较为细致的描写,如表示手的不同动作,就有“流、采、芼、掇、提、握、拾、投、携、抱、抽、拔、捣”等词. 《诗经》的句首、句中、句尾还经常运用一些语气词,如“之”、“乎”、“者”、“也”、“而”、“矣”、“焉”、“哉”、“兮”、“只”、“思”、“斯”等.这些语气词的运用摹写了诗人的说话语气,加强了诗的语义表达,有的凑成音节,使诗句整齐,韵律和谐.如《大雅·生民》第三章连续使用两个“矣”字,《大雅·绵》第七章最后几句连续使用四个“矣”字,《大雅·大明》第四章句中连续使用三个“之”字,读来颇有韵味.《诗经》中使用的这些语气词,后来一直被人们写诗作文所沿用.如宋洪迈所言:“毛诗所用助语之字以为句绝者若之、乎、焉、也、者、云、矣、尔、兮、哉,至今作文者皆然.”(《容斋随笔》五集)可以说,古代文献中使用的最基本的单音词词汇在《诗经》中已经基本齐备了. 颇具特色的复音词在《诗经》的时代,汉语复音词还不是很发达,这一时期依然以单音词为主,但从《诗经》的词汇运用状况来看,复音词已占有一定的比例.据向熹《诗经词典》的统计,复音词大约有1000个.这些复音词大多是在单音词的基础上构成的,包括了汉语复音词的种种情况:合成词、单纯复音词、重言词.《诗经》中的合成词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占据了复音词的相当一部分,这些词也大多被后来文献所继承.如“天子、君子、农夫、武夫、先王、先君、先人、公子、爪牙、宾客、家人、良人、淑女、美人、征伐、逃亡、反复、安息、从事、伤悲、忧伤、劳苦、光明”等等.《诗经》复音词中最为人们所称道、对后来文人创作影响较大的是读来琅琅上口、颇具韵律感的重言词以及单纯复音词.据夏传才研究统计,《诗经》三分之二的篇章使用了重言叠字,计有646次,涉及198篇(《诗经语言艺术新编》56页,语文出版社1998年).大量使用重言叠字,以增强诗的形象性、音乐性,更好地写景状物、绘声绘色地传情达意,这是《诗经》语言艺术的突出特征.《诗经》复音词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丰富的联绵词的使用.联绵词是由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词素、一般不能拆开来解释的词,这类词在声音上往往具有双声或叠韵关系,在诗句中使用一定数量的联绵词,可以增强诗的音乐性,加强诗的感染力.《诗经》中的联绵词可以分为:(1)双声类.爱而不见,搔首踯蹰(《邶风·静女》).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周南·关雎》).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郑风·野有蔓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秦风·蒹葭》).(2)叠韵类.绸缪束薪,三星在天(《唐风·绸缪》).尔公尔侯,逸豫无期(《小雅·白驹》).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召南·羔羊》).子仲之子,婆娑其下(《陈风·东门之枌》).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豳风·七月》).(3)双声兼叠韵类.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周南·关雎》).伊威在室,蟏蛸在户(《豳风·东山》).无纵诡随,以谨缱绻(《大雅·民劳》).优游尔休矣(《大雅·卷阿》).这一特有的《诗经》语言,对后来的诗赋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如清洪亮吉所说: 三百篇无一篇非双声叠韵.降及《楚辞》与渊、云、枚、马之作,以迄《三都》《两京》诸赋,无不尽然。

2. 《诗经》中婚制和婚俗的研究综述

《诗经》中的爱情诗一度被曲解,近来逐步恢复原貌。

其中的婉转情韵,虽经千载,如今读来仍有感于心,它反映出的当时婚俗与民俗也极具研究价值。一.一夫一妻制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曾经历原始群婚、血族群婚、亚血族婚、对偶婚等形态,后来才正式确立了一夫一妻制。

一夫一妻制由父系氏族社会开始实行,女子离开自己氏族嫁到男方,从夫居住,所生子女由父系计算世系。《周官》记载:“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

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

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这种活动很可能是从群婚制到对偶婚制的过渡形态遗留。至今苗族仍有“游方”等类似社交活动。

从《诗经》中可以看出,一夫一妻制已确立下来。《周南·桃夭》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句子,明显是女子出嫁到男家。

《卫风·氓》中,“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从中可看出对爱情的专一已是一种通行的道德观念,并有信誓来坚定专一的爱情。

这种观念只有在父系社会一夫一妻制确立时才可能产生。至于《鄘风·柏舟》中“之死矢靡他”的激烈誓言,就更加动人心魄了。

其《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以及《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唐风·羔裘》“岂无他人?维子之故”,无疑是一种与现代极为接近的专一爱情观。

二.婚礼制度周代有一整套婚礼仪式。据《仪礼·士昏礼》规定,媒聘婚有六道程序是为六礼。

包括:(1)纳采。男家请媒人到女家说亲,得到女方应允后派使者送上雁为礼物,向女家正式提出缔婚要求。

(2)问名。男方使者问女子生母之名,以分嫡庶,并问女子名字、排行、出生年月,以用占卜。

(3)纳吉。男方占卜,获吉兆后派人带着雁到女家报喜,行纳吉礼后,婚约正式确定,凶兆则无须纳吉。

(4)纳征。亦称纳成,向女方送聘礼。

(5)请期。男方占卜选好结婚吉日后,征求女方同意。

(6)亲迎。到婚期,新郎乘黑漆车亲往女家迎娶。

这种制度在《诗经》中有所反映。《卫风·氓》“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即体现了占卜和迎娶。《豳风·东山》“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回忆新婚的景况。《郑风·将仲子》“父母之言,亦可畏也”,描写了情人订婚后,女子仍怕人言可畏。

《诗经》中还有对媒的描写。如《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周代的六礼与男女双方家族的关系密切,要有双方父母、媒人等一系列手续。

但这并不等同于后世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关于这一点在以下还有叙述。三.婚年与婚时《周官》记:“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越语》勾践法令则规定男二十娶,女十七嫁。一般认为,男三十、女二十是极限,不可超过,可以嫁娶之年则为男十六、女十四。

战乱过后需要多增人口时,婚年就早,过期不嫁娶还要受处罚。再来看《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女子心情如此迫切,不能简单地以“有女怀春”(《召南·野有死麕》)来概括之了。

关于婚时也有规定。《荀子·大略》:“霜降逆女,冰泮杀止。”

古代农民冬则居邑,春则居野。田牧之世,分散尤甚。

故嫁娶必始秋末。迄春初,雁来而以为礼,燕来则祀高媒,皆可见嫁娶之时节。

《媒氏》:“仲春奔者不禁,盖以时过而犹不克昏,则必乏于财,故许其杀礼。”(吕思勉《先秦史》)《卫风·氓》中诗句“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女主人公提出的婚期正是秋天。在六礼中,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都要以雁为礼物,有说是取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象征阴阳和顺,也有说象征爱情忠贞。

但我认为其初始来源还是与季节有关,以雁为礼则限制了婚礼的季节。正如吕思勉先生分析,秋末至春初是农闲时节,又因收成而有余财办婚礼。

可见礼制不是凭空规定,而是与当时社会情况相适应的。(罡风案:由此想到《史记·礼书》中司马迁所概括的“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实礼并不是现代人所臆断的“形式主义”,礼有着更深刻的内涵。)

这里补充一句,由古籍“奔者不禁”、“令会男女”的记载看,当时男女交际较自由,《诗经》中大量的情诗证实了这一点。从《王风·大车》“岂不尔思,畏子不奔”也可看出当时青年状况之一斑。

当时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后世礼教压制下的情况及今人的想象是不同的,子女也有一定自主权。繁复的婚礼意义在为当事男女作公证,确认将来的子女、财产分配等问题,是对双方的保护,无疑具有社会进步意义。

这与后人臆想的是大相径庭的。 婚,古写作昏。

婚礼都是在黄昏进行的。《唐风·绸缪》“三星在天”,可见婚礼在晚上举行。

有意见认为《陈风·东门之杨》是写男女在城外相会,实际应是写新婚。“昏以为。

3. 民俗词语有哪些

1。

讲民风民俗:( 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的合子满家转) (生在苏州,穿在杭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 1。

讲民风民俗:( 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的合子满家转) (生在苏州,穿在杭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 ) 2。

讲土特产:( 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清徐的葡萄甜殷殷) ( 宁夏红黑白“三宝”黑(发菜),红(枸杞) 白(二毛皮) ) 3。 讲自然风光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九寨沟的水,张家界的山) (十里温塘河,九曲十八弯) (不到长城非好汉)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漓江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不到长城非好汉 不到黄河心不死 漓江山水甲天下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华山自古一条道 十里温塘河,九曲十八弯 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 南岳山的香,回龙山的烛 4。

综合性的:东北三件宝,人参、貂皮、鹿茸角 四川人不怕辣,贵州人怕不辣,湖南人辣不怕 四川的太阳、云南的风,贵州落雨当过冬 四川恐龙多,自贡是个窝 四川没川,山西没山 好吃不过茶泡饭。

4. 《诗经》中的成语浅析

《诗经》中的成语 1 .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国风 周南 关雎 2 . 求之不得 国风 周南 关雎 3 . 悠哉悠哉 国风 周南 关雎 4 . 辗转反侧 国风 周南 关雎 5 . 逃之夭夭 桃之夭夭 国风 周南 桃夭 6 . 忧心忡忡 国风 召南 草虫 7 . 日居月诸 国风 邶风 柏舟 国风 邶风 日月 8 . 谑浪笑敖 国风 邶风 终风 9 . 新婚宴尔 宴尔新婚 国风 邶风 谷风 10. 委委佗佗 国风 鄘风 君子偕老 11. 如切如磋 国风 卫风 淇奥 12. 如琢如磨 国风 卫风 淇奥 13. 肤如凝脂 国风 卫风 硕人 14.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国风 卫风 硕人 15. 信誓旦旦 国风 卫风 氓 16. 投桃报李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国风 卫风 木瓜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大雅 荡之什 抑 17.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国风 王风 采葛 18. 孔武有力 国风 郑风 羔裘 19. 舍命不渝 国风 郑风 羔裘 20. 风雨凄凄 国风 郑风 风雨 21. 风雨潇潇 国风 郑风 风雨 22. 邂逅相遇 国风 郑风 野有蔓草 23. 婉如清扬 国风 郑风 野有蔓草 24. 劳心忉忉 国风 齐风 甫田 25. 硕大无朋 国风 唐风 椒聊 26. 涕泗滂沱 国风 陈风 泽陂 27. 衣冠楚楚 衣裳楚楚.国风 曹风 蜉蝣 28. 七月流火 国风 豳风 七月 29. 万寿无疆 国风 豳风 七月 小雅 鹿鸣之什 天保。

5. 诗经中风雅颂的语体风格特点是什么

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 展开

vggz835 2014-08-1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逗诗地或逗诗三百地,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逗毛诗地。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逗风地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逗雅地包括小雅和大 雅,共105篇。

逗雅地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逗颂地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 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 《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6. 诗经中有哪些诗篇描写了民俗节庆

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诗生动而形象地描绘出古时过年的欢乐景象,也道出了古人过年饮屠苏酒之风俗。

2.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真实地描述了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也表达了诗人渴望重阳节阖家团圆的愿望。

3. 青玉案 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介绍的是我们传统节日元宵。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