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袁昌英的相关图书
飞回的孔雀:袁昌英
作 者:杨静远 编选
出 版 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1-1
版 次:1
页 数:216
字 数:130000
印刷时间:2002-1-1
内容简介
本书是漫忆女作家丛书中的一册,书中收录了与袁昌英有亲身接触和交往的人写的文章数十篇。
其中有她的同学、同事、同辈作家的回忆文章,有报刊记者、编辑写的访问记等等。
这些文章真实生动地记叙了袁昌英各个时期的情思,从不同的角度描摹了袁昌英高洁的人品,文品,展示了袁昌英的风采,颇值得一读。
目录
一 记袁昌英女士
二 挚友袁昌英
三 怀念袁昌英教授
四 怀念母校武大讲授基础课的诸位老师(节选)
五 昌英老师音容宛在
六 记珞珈三杰
七 恩师遗我莎翁情
八 《欧行日记》中的杨太太
九 致杨静远
十 致杨静远
十一 致俞润泉(摘录)
十二 癸卯清明故教授袁昌英先生扫墓小记
十三 母亲袁昌英
十四 湖南最早的现代女作家袁昌英
十五 忆外祖母袁昌英
2. 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遭遣的原因有哪些
首先,我们看看古代女子会因为什么原因而遭夫家驱逐。
《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很明显焦母压制焦仲卿、驱逐刘兰芝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 从文中看,刘兰芝美丽善良,又聪明又能干又有教养,几乎无可挑剔,焦母有什么理由不喜欢这个媳妇呢? 其实,焦母自己明明白白地讲了她对刘兰芝的不满,那就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我们一直认为这是焦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诬陷之词,其实,这是焦母的心理话,焦母“久怀忿”的正是刘兰芝的“举动自专由”。然而,刘兰芝自己辩解说“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我们从文中也看到刘兰芝是一个很温顺而懂礼节的女子。
问题在于他们各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都没有说错,矛盾也正是在这里。 所谓“举动自专由”,其实是追求独立、自由、平等的思想的表现,是生命意识的初步觉醒,是对人格尊严的维护,是对个性精神的坚持。
刘兰芝不只是才貌双全,更是一个秀外慧中、外柔内刚、具有叛逆性格的女子。表现在: 一、洞察人情世态的聪慧,深感悲剧结局的难以挽回。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乃更被驱谴,何言复来还。”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刘兰芝的行止见识明显超过焦仲卿,这固然有刘兰芝自身聪颖敏锐的因素,还有刘“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封建的一套道德观念在农村的统治相对薄弱)”和刘的母亲相对比较开明的因素,更主要的还是刘兰芝作为一个媳妇承受着更多的和更直接的来自封建宗法思想、男权思想和家长制度的迫害和摧残, 二、坚持个性有主见,维护尊严不屈服。 比如,“便可白公姥,及时相谴归。”
争取主动,维护尊严。 又如,离开焦家前“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的一段描写和“上堂拜阿母”的一席不卑不亢的言辞,更表现了刘兰芝的沉着镇静,遇事有主见,有礼有节,处处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同时又表示了对焦母——自己的对手——应有的尊敬,甚至同情,这一点实在太了不起了!紧接着是“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的一段语重心长的话,对此,我们通常理解成这段话表现了刘兰芝的善良,但在善良之外,应该还有许多复杂的感情:眼看着小姑长大了,等待着她的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命运呢?自己的母亲还比较开明,而焦母却是这样一个专横的家长,可怜的小姑啊,可怜的女人啊,我们女子在爱情和婚姻生活中为什么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呢? 刘兰芝在与婆婆的相处中,尽管“奉事循公姥”,但她的聪颖敏锐、她的才华识见、她对爱情和幸福的渴望、她对自由平等的向往、对美和真的追求、对人性尊严的捍卫等思想意识和个性特征一定会在平时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中自觉不自觉的表现出来,这种行止见识是让长期生活在传统宗法社会中的已经完全自觉地接受了诸如“三从四德”“温良恭俭让”“女子无才便是德”之类男权思想的焦母感到陌生和害怕的,特别是当焦母发现自己那个向来温驯听话的儿子也因为刘兰芝而变得似乎不那么听话了,这更使她感到震惊和惶恐。
刘兰芝令焦仲卿着迷,焦母并没有因为儿子与儿媳的关系好而感到高兴,反而“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用现代弗洛伊德的学说来解释就是“母子情结”。用心理学家荣格的观点来说就是“集体无意识学说”。
从课文中来看,焦母成为寡妇后,和仲卿相依为命。在仲卿身上倾注了所有的情感。
焦刘的夫妻情深引起焦母的无意识嫉妒,而且自古以来,中外婆媳矛盾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 钱钟书曾在《围城》里写道:“在西洋家庭里,丈母娘跟女婿间的争斗是至今保持的古风,我们中国家庭里婆婆和媳妇的敌视,也不输于他们那样久远的历史。”
奥斯特罗夫斯基笔下的卡巴诺娃对儿子说:“我早就看出了你爱媳妇儿胜过爱妈。自从你娶亲以后,我就觉得你远不象从前那样爱我。”
另外曹禺在《原野》里,针对又一个焦母和媳妇金子之间的相互敌视,曾借焦大星之口叹道;“怪,为什么女人跟女人总玩不到一块去呢?”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为人们进一步人类自身的心理奥秘提供了科学的武器,作家们也开始从人性的角度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剖析。 著名的评论家袁昌英在解释焦母的心理和这悲剧发生的原因时曾说:“母亲辛辛苦苦亲亲热热地一手把儿子抚养成人,一旦被一个毫不相干的女子占去,心里总有点忿忿不平。
年纪大了或者性情恬淡的人,把这种痛苦默然吞下去了。假使遇着年纪轻轻,性情剧烈而不幸有是寡妇的,那么仲卿与兰芝的悲剧就不免发生了。”
显然,作者运用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来重新解释这一古老的悲剧。由此看来,焦母的心理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具有普遍性。
焦母恐惧了,焦母愤怒了,这个家长要尽其所能把儿子仲卿重新拉回到自己的身边,并以此来维护自己的权威。而有着强大的制度和意识形态背景的封建家长一旦被触怒,等待着这一对渴望爱情和幸福的青年男女的命运将是可怕的,正像我们。
3. 【我国著名的散文集有哪些】
余秋雨经典散文2、余光中散文精选3、贾平凹散文精选4、张爱玲经典散文5、梁实秋散文集6、张小娴散文选集7、季羡林散文集8、韩寒作品集9、席慕容散文集10、郁达夫散文集11、史铁生散文集12、鲁迅散文集13、冰心散文集14、杨绛散文集15、毕淑敏散文16、安妮宝贝经典语录17、郭敬明作品18、徐志摩诗集19、朱自清散文20、沈从文散文21、吴伯箫散文集22、海子诗集23、周作人散文24、林清玄散文25、张晓风散文26、巴金散文集27、胡适散文28、亦舒散文29、杨朔散文30、老舍散文集31、林语堂散文32、李广田散文33、丰子恺散文34、俞平伯散文集35、谢冰莹散文集36、艾青作品37、钱钟书散文集38、吴冠中散文集39、三毛散文集40、张恨水散文集41、叶圣陶散文集42、周国平散文集43、郭沫若散文集44、舒婷诗集45、张抗抗散文集46、王蒙散文集47、赵丽宏散文48、冯骥才散文集49、刘墉散文50、铁凝散文集51、宗璞散文52、董桥散文集53、徐霞客游记54、丁立梅散文55、迟子建散文56、池莉散文集57、张中行散文58、茅盾散文59、苏雪林散文60、辛弃疾诗词61、李清照诗词62、秦牧散文63、张悦然散文64、柯灵散文集65、杨莹散文集66、萧红散文集67、丁玲散文68、耿林莽散文诗集69、简贞散文集70、杏林子散文集71、孙犁散文72、琦君散文集73、罗兰散文74、林文月散文集75、朱天文散文76、许地山散文77、朱湘作品78、苏雪林散文集79、韩小惠散文集80、林徽因散文81、台静农散文82、汪曾祺散文集83、林海音散文84、叶灵凤散文85、何其芳散文诗歌集86、闻一多散文诗歌87、张悦然语录88、刘白羽散文集89、七堇年散文90、七堇年经典语录91、夏丏尊散文92、夏衍散文93、庐隐散文94、毕淑敏语录95、于丹语录96、巴人作品集97、陈学昭散文98、戴望舒诗集99、戴望舒散文100、李健吾散文101、瞿秋白散文102、北岛诗集103、刘亮程散文104、高洪波散文105、冯至散文诗歌106、洛夫散文诗歌107、卞之琳诗集108、韩少功散文集109、纳兰性德的词 110、梁遇春散文集111、张洁散文集112、冯雪峰作品113、阿英文章集114、李存葆散文集115、王充闾散文集116、莫怀戚散文117、应修人诗集118、刘再复散文集119、汪国真诗集120、顾城诗集 121、林萧的散文集119、肖复兴散文集120、张承志散文集 121、李碧华散文精选122、蔡元培散文123、傅东华散文集 124、陈衡哲散文集选125、袁昌英散文集 126、王统照散文集选127、曹靖华散文集选128、罗黑芷散文 129、翦伯赞散文 130、方令孺散文精选 131、穆木天散文精选132、王了一散文集选133、鲁彦散文精选134、废名散文集选 135、徐蔚南散文集选 136、钟敬文散文集选 137、林小娴散文集选 138、黎烈文散文集 139、叶灵风散文集选140、李霁野散文选 141、丽尼散文选 145、陆蠡散文集选146、雷抒雁散文集选147、雪小禅散文选148、黄裳散文集 149、马丽华散文集选 150、菡子散文集选 151、梁衡散文集选 152、张秀亚散文集 153、杜重远选集 154、徐訏作品155、许钦文文集 156、叶紫作品 157、郑振铎作品 158、邹韬奋作品 159、艾思奇作品 160、吴组缃作品。
4. 徐志摩的一篇文章里有一句是”浮生若梦”,谁知道这“浮生若梦”紧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出自李白徐志摩并没有这样的作品。
浮生若梦是大家对徐志摩感情生活的评价。徐志摩(近代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31年遇到空难去世。
徐志摩的感情生活很被时人诟病,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张幼仪,同时又是徐志摩的父亲、徐氏家族大家长徐申如疼爱的儿媳兼养女。1917年,经过张君劢、蒋百里等人的引荐,徐申如以1000块大洋的代价,让徐志摩拜在梁启超门下,成为入室弟子。
1918年,张幼仪生了儿子阿欢,即徐积锴、1920年9月,徐志摩离开美国前往英国,于同年10月进入伦敦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一口气注册了6门课的徐志摩,随后却陷入对16岁少女林徽因如痴如醉的追求中。
1921年春天,张幼仪来看徐志摩,和徐志摩在伦敦住了一段时间。徐志摩由于荒废学业和兴趣转移,在英国朋友狄更生的帮助下,从伦敦大学转到康桥(近建桥)大学,夫妻二人因此搬到离大学6英里的小镇沙士顿。
张幼仪本以为自己出国后可以重拾因结婚生子而中断的学业,没想到却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家庭主妇,买东西、洗衣服、打扫房间、准备一日三餐。挥霍无度的徐志摩,只从徐申如寄来的支票中拿出很少一部分,交给她维持家用。
1921年9月的一天早晨,徐志摩告诉张幼仪,他的一位女朋友当天来访。张幼仪误以为是徐志摩喜欢上的人,事实上那个女孩是从苏格兰爱丁堡大学毕业、即将回国的27岁的袁昌英。
在张幼仪的记忆里,袁昌英头发剪得短短的,擦着暗红色的口红,穿着一套毛料海军裙装,在穿着丝袜的两条腿下,竟是一双穿着绣花鞋的小脚。徐志摩把袁昌英送走后,张幼仪评价说:“呃,她看起来很好,可是小脚和西服不搭调。”
徐志摩身子一转,失态地尖叫道:“我就知道,所以我才想离婚。”一周后,徐志摩突然从家中消失,留下怀孕的妻子独守空房。
两人的婚姻生活至此走到尽头,张幼仪觉得自己像是一把被遗弃的“秋天的扇子”。一天早晨,徐志摩的朋友黄子美前来敲门,说是带来徐志摩的口信。
黄子美问张幼仪道:“你愿不愿意做徐家的媳妇,而不做徐志摩的太太?”徐志摩给出的离婚理由是:“小脚与西服不搭调。怀孕8个月的时候,张幼仪随七弟张景秋前往德国。
1922年2月24日,她刚生下二儿子彼得,徐志摩托人送来的离婚书信就到了。在张幼仪的一再坚持下,她和徐志摩见了面,在场的还有徐志摩的同学金岳霖、吴经熊等人。
徐志摩拒绝张幼仪先征求父母意见再谈离婚的请求:“不行,不行,你晓得,我没时间等了,你一定要现在签字……林徽因要回国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直到此刻,张幼仪才知道徐志摩爱的是林徽因。
期间,徐志摩曾要求张打胎,张辩解打胎会死的很危险。徐志摩无所谓地说,吃饭也危险,那么多人还不是照样吃饭。
张心痛不已,终于答应离婚,在离婚协议上签字后,张幼仪以在新婚之夜没能用上的坦荡目光正视着徐志摩说:“你去给自己找个更好的太太吧!”徐志摩欢天喜地地向张幼仪道谢,并提出要去看看刚出生的孩子。他在医院育婴房的玻璃窗外看得神魂颠倒,但“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这个孩子,要怎么活下去”。
然而林徽因却拒绝了徐志摩的追求跟着父亲离开回国了,还是不告而别。1922年,沮丧的徐志摩回国,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
徐志摩由此勾搭上好友的老婆陆小曼,后事情败露王主动退出,到1926年两人才得以结婚。婚后两人过得并不好,陆小曼有抽大烟的习惯,而且非常喜欢出外交际,二人因此吵闹,直至徐志摩飞机失事。
徐志摩的作品大多来源于这三个女人,抛弃原配的凉薄,追求林徽因的疯狂和沮丧,恋上有妇之夫的迷醉,构成了一部爱情大片,当然得到的评价也就是浮生若梦。另附浮生若梦出处及原文。
浮生若梦,中国汉语成语。浮生:空虚不实的人生;若:象。
把人生当作短暂虚幻的梦境。谓世事无定,生命短促,如梦幻一般。
后称“人生”。是对人生的消极看法。
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春夜宴桃李园序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唐代: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桃花 一作:桃李)译文天地是万物的客舍,百代是古往今来时间的过客,死生的差异,就好像梦与醒的不同,纷纭变换,不可究诘,得到的欢乐,又能有多少呢!古人夜间执着蜡烛游玩实在是有道理啊,况且春天用艳丽景色召唤我,大自然把各种美好的形象赐予我,相聚在桃花飘香的花园中,畅叙兄弟间快乐的往事。弟弟们英俊优秀,个。
5. 求凌叔华的简介和其小说《酒后》的赏析,谢谢
凌叔华,原名凌瑞棠,笔名叔华、瑞唐、瑞棠、SUHOA、素心,原籍广东省番禺县,1900年3月25日生于文化古城北京的一个仕宦与书画世家,是其父第四位夫人所生,姊妹四人,排行第三,在家里排行第十。
闺秀派小说名家的凌叔华,其创作整整占据了她的一生。酒后》是她第一篇具有影响力的小说,可以说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她的作品除了短篇小说集《花之寺》、《女人》、《小哥儿俩》及散文集《爱山庐梦影》外,还有短篇小说自选集《凌叔华选集》,《凌叔华选集》(梅子编,1979年)、《凌叔华小说集》、《凌叔华小说集《凌叔华散文选集》,十二篇独幕剧、英文著作《古歌集》,又名《古韵》,及一些零篇散文。鲁迅在三十年代为“五四”时期女作家凌叔华写下的这几句评语,言简意赅,充分肯定了它的社会价值,文内云:“……凌叔华的小说,却发祥于这一种期刊《现代评论》的,她恰和冯沅君的大胆,敢言不同,大抵很谨慎的,适可而止的描写了旧家庭中的婉顺的女性。即使间有出轨之作,那是为了偶受着文酒之风的吹拂,终于也回复了她的故道了。这是好的,——使我们看见和冯沅君、黎锦明、川岛、汪静之所描写的绝不相同的人物,也就是世态的一角,高门巨族的精魂。(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凌叔华家学渊深,父亲为清末翰林,精于诗词,曾任户部主事、保定府知府、顺天府代替,家中时常高朋满坐,文人骚客来来去去。凌叔华受到良好的教育,英文师从能把“失乐园”一字不差完全背诵的辜鸿铭。他对凌叔华说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绘画凌叔华拜女画家缪素筠以及各路高手为师,在这样的环境下,天时地利人和,她不写作谁写作,她不绘画谁绘画呢?1962年凌叔华还在巴黎举办画展。
1922年凌叔华考入燕京大学外语系,毕业后与陈源结婚。当时陈源任北大英文系系主任,他们通过泰戈尔访华而相识。1927年凌叔华夫妻执教于武汉大学,袁昌英、苏雪林同时也在武大,三位女作家常常相聚于洛迦山上说文解字,凌叔华因她的小说翻成英文进而结识了弗吉利亚沃尔夫。凌叔华把她写作的自传体小说寄给沃尔夫,沃尔夫鼓动她继续写下去,“自由地写,不要在意多么直接地由中文翻译成英文,事实上我宁愿建议你尽量接近中文的语言风格和意义。”中西两位女作家交往了三年(1938-1941)直到【古歌集】英国出版,成为当时的畅销书,随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凌叔华的绘画在国内外有着很高的声誉。她既善工笔,又善写意,墨迹淡远,秀韵入骨,曾被国内外的名家所称道。莫罗瓦说她是一位多才多艺“心灵剔透”的中国女性。她的画属于“文人画”。所谓文人画是画家借画中的事物来表现自己的灵魂、思想感情的一种画法。莫罗瓦介绍说:“在这种富于诗情的绘画中,山、川、花、竹等,既是固有物体,又表现思想。其中的静与空白和线条,所表现的并无不同,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她自己所作的山水花卉曾被波城和印城博物馆购买保存。1968年英国大英艺术协会也曾借出她在法国展出的文人画在伦敦展出。
1990年5月22日,九十高龄的凌叔华1990年5月病逝于北京,骨灰安在无锡惠山脚下,与陈源合葬……
《酒后》是她第一篇具有影响力的小说,可以说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它写一位少妇,在丈夫的朋友吃醉酒之后,产生了想去吻他的强烈愿望,要求丈夫答应她,只要一秒钟就可以了。丈夫说:”夫妻的爱和朋友的爱是不同的呀!”但最后还是允许她去吻醉中的朋友。当她走到这位朋友身边时,她却失却了勇气。这篇小说,当然不能说它有多么重大的社会意义,但它的技巧的熟练,心理描写之细腻,堪称是凌叔华艺术风格的代表。其中语言之精美也令人折服。如”这腮上的酒晕,什么花比得上这可爱的颜色呢?——桃花?我嫌她太俗。牡丹?太艳。菊花?太冷。梅花?太瘦。都比不上。……不用说别的!就拿这两道眉来说罢,什么东西比得上呢?拿远山比——我嫌她太淡;蛾眉,太弯;柳叶,太直;新月,太寒。都不对。眉的美真不亚于眼的美,为什么平时人总是说不到眉呢?”
6. 孔雀东南飞如何辩论刘兄焦母没有错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名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诗前有序文“汗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焦仲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这是一曲灵魂深处的悲歌。大多读者认为,主人公焦仲卿和兰芝的爱情悲剧,是由于凶悍的焦母和蛮横的刘兄逼迫的结果。事实上,焦母和刘兄同样是封建礼教的迫害者,特别是围绕焦母和兰芝的婆媳矛盾更是人性的必然。本文拟从焦母的思想层面作一些新的探析。
西方精神分析大师荣格最先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理论,即人的精神领域可以分为意识、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如果说人的精神是一座海中的岛屿的话,那么露出水面的部分就是人的意识,被水淹没的部分就是人的个体无意识,而深藏河床中的不可知的部分就是集体无意识,它存在与人类精神世界的最底层,影响每一个人的意识活动却不被人类发觉和意识,它才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根源。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是原型。原型的主要内容是指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同类型主题、情节、人物、意象等。
《孔雀东南飞》焦母和兰芝的婆媳矛盾就是一种文学上的原型题旨。无论是中国文学画廊里,还是在西方文学史中,这种婆媳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而且以婆媳矛盾为原型的叙事模式也是反复出现的。
钱钟书曾在《围城》里写道:“在西洋家庭里,丈母娘跟女婿间的争斗是至今保持的古风,我们中国家庭里婆婆和媳妇的敌视,也不输于他们那样久远的历史。”奥斯特罗夫斯基笔下的卡巴诺娃对儿子说:“我早就看出了你爱媳妇儿胜过爱妈。自从你娶亲以后,我就觉得你远不象从前那样爱我。” 另外曹禺在《原野》里,针对又一个焦母和媳妇金子之间的相互敌视,曾借焦大星之口叹道;“怪,为什么女人跟女人总玩不到一块去呢?”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为人们进一步人类自身的心理奥秘提供了科学的武器,作家们也开始从人性的角度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剖析。
著名的评论家袁昌英在解释焦母的心理和这悲剧发生的原因时曾说:“母亲辛辛苦苦亲亲热热地一手把儿子抚养成人,一旦被一个毫不相干的女子占去,心里总有点忿忿不平。年纪大了或者性情恬淡的人,把这种痛苦默然吞下去了。假使遇着年纪轻轻,性情剧烈而不幸有是寡妇的,那么仲卿与兰芝的悲剧就不免发生了。”显然,作者运用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来重新解释这一古老的悲剧。由此看来,焦母的心理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具有普遍性。因此,焦母同样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并且值得同情的。
那么,笔者对焦母的心理发掘,是不是意味着对仲卿、兰芝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取消和淡化呢?结论恰恰相反。焦母形象的塑造,在更深的层次上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尤其对妇女的戕害,对人性的扼杀。
兰芝仲卿成了封建礼教道和家长制的牺牲品,而焦母又何尝不是牺牲品呢?我们从焦母对儿子之爱,对“夺爱”者儿媳之恨,对自身心理失去平衡之悲,看到了她心灵的战栗。焦母的心理显然与她那年轻而多年的寡妇生活有关的。正如《寒夜》中的汪母所说:“我们寡妇的心,丈夫死后,就全盘放在儿女身上,儿女就变我们精神上的情人。我们这颗孤寂的心,被媳妇由儿子身上挤出来,着实没地方安置。少年寡妇个更加痛苦。”封建时代的妇女,没有独立的社会经济地位,她们是依附于男子而存在的,“三从四德”的信条死死地捆绑着她们。她们没有工作,丈夫就是她们的职业,丈夫一旦早死,儿女就成了她们“精神上的情人”,而儿女另有所爱,她们的痛苦既在于渴望爱而而不能被爱,也在于有所爱而无处施其爱。处于这种境地的妇女,一种人是在宗教里去寻找解脱,她们吃斋念佛,苦度今生,渴望来世的幸福。譬如《祝福》中的祥林嫂,花了毕生的积蓄就是为了给自己捐一个“赎罪”的门槛!另一种人则被强大的封建礼教和法规所征服,甘心做一个顺民,争取能立个贞洁牌坊,她们以此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这些人虽然也尝尽苦味,暗中流泪,婆媳之间也难免有些小的摩擦和小的风波,但最后都能度过危机,不致酿成悲剧。而象焦母这类寡妇,一则性情剧烈,对儿子过于溺爱,二则媳妇太聪明乖巧、活泼漂亮,儿子又对她过于顺从,这样的矛盾更为突出,以至不相容。焦母最后将媳妇赶出了家门。所以,《孔雀东南飞》的焦母形象的意义,不仅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的权威代表,更在于通过对这一人物的心理挖掘,在更深的层次上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它对妇女的残害不仅是肉体上的,更体现在精神上。焦母的这种心理源于那灭绝人性的变态社会,我们抨击的对象不应是焦母,而是整个封建社会。
7. 文字比较精致优美的散文家有哪些
安妮宝贝。文笔很安静,包含着细腻的情感。我很喜欢的。
史铁生。对生与死有这很独到的见解。
黄苗子。有些搞笑,文字轻松,但句句都透着大家的深刻。
梁遇春。【力荐】他的文章简直句句都说到我心里去了。最喜欢《泪与笑》。
余秋雨。看他的文章可以长很多历史,文学方面的知识。
冰心。很自然亲切。
外国的会可以看看卢梭,很有哲理。还有爱默生(《论自然》包含了他主要的思想。最好的散文应该是《美国学者》吧。)和梭罗(最著名的应该算《沃尔登》。)最近在看芥川龙之介,很不错,不过个人觉得他的短篇要好看些。
中国现代散文指五四运动以来的散文。中国现代散文是在吸收外来思潮和接受固有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体上可以区分为议论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叙事性散文三种类型。
A- 艾青 艾芜 阿英
B- 巴金 巴人 白采 冰心 白薇
C- 川岛 成仿吾 陈衡哲 曹靖华 陈敬容 曹聚仁 草明 陈西滢 陈学昭
D- 戴望舒 丁玲
F- 方令孺 冯文炳 冯雪峰 冯至 丰子恺
G- 关露 郭沫若
H- 胡风 胡秋原 胡适 何其芳
J- 季羡林 靳以
K- 柯灵
L- 刘半农 李长之 聂绀弩 李广田 罗黑芷 李金发 陆晶清 李健吾 廖沫沙 丽尼 罗念生 老舍 凌叔华 梁实秋 楼适夷 林淡秋 林徽因 鲁迅 庐隐 鲁彦 梁遇春 林语堂
M- 缪从群 茅盾 穆木天
Q- 秦牧 秦似 钱钟书
S- 沈从文 孙福熙 孙伏园 孙梨 司马文森 石评梅 师陀 苏雪林 宋云彬 施蛰存
T- 田汉 台静农 陶晶孙 唐韬
W- 吴伯箫 王了一 韦素园 王统照 王西彦 闻一多 吴组缃
X- 谢冰莹 徐迟 许地山 萧红 萧军 许杰 徐懋庸 萧乾 许钦文 夏丐尊 徐于 夏衍 徐志摩
Y- 袁昌英 郁达夫 杨刚 叶君健 叶灵风 叶圣陶 姚雪垠 叶紫
Z-张爱玲 郑伯奇 钟敬文 臧克家 赵清阁 周瘦鹃 朱湘 郑振铎 朱自清 周作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