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分析一下杜牧的咏史怀古诗

杜牧的咏史诗,立意高远,气魄宏大而又情致深浓,风格豪放。

首先,他在咏史诗中表现了卓绝过人的史识。咏史诗是通过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吟咏,对其作出新的评价与判断。

当然,这种评价与判断是诗的方式而不是史的方式,是活生生的形象显现,而不是干巴巴的抽象的概念推理,是有情有味有声有色感人至深的诗篇,而不是《东来博议》式的史论。 杜牧的咏史诗,不但有精彩的议论,而且不缺乏神韵,是其咏史诗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

杜牧《题商山四皓庙一绝》云:“吕氏强梁嗣子柔,我与天性岂恩仇。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

商山四皓辅助太子刘盈登基一事,在一般诗人笔下都作为美谈出现,认为是奇功一件。杜牧却不以为然,他认为由于刘盈柔弱,致使吕氏专权,给刘氏宗室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造成了政局的危险和混乱。

因而四皓恰恰是帮了刘氏的倒忙,这不仅在对四皓功过的评价上与传统观念大相径庭,而且是对重嫡庶长幼而轻个人素质的传统立嗣观念的质疑,表现出诗人独特的历史眼光与超凡的历史见解。 这首诗,表现了杜牧超卓的史识。

这是因为杜牧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体现了他不同凡俗的政治见解。精警的议论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诗人在对史事的咏叹中又带上了极浓厚的感情色彩,因此,他的咏史诗警拔凝练,并有深厚的韵味,富于艺术的感染力。

其次,表现出强烈的怀才不遇之感。在封建社会怀才不遇是个普遍现象,这是由当时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

因此表现怀才不遇的这类诗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它是对封建社会扼杀人才的批判与抗争。如《感怀诗一首》、《洛中送冀处士东游》等。

试看他的《朱坡绝句三首》之一:“故国池塘倚御柳,江城三诏换鱼书。贾生辞赋恨流落,祗向长沙住岁余。”

他在慨叹自己虽有贾谊之才,但遭遇连贾谊都不如,一生坎坷,故发之为诗,流露出强烈的怀才不遇之感。 再次,展现兴亡之感,怀古伤今,抒发盛世难再的惋惜和对时势的忧虑。

杜牧,独特的个性与社会的更加腐败、国家的更加衰亡决定他的感伤之气更浓,如杜牧的《题武关》:“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这前四句,诗人带着看似戏谑,实则悲愤的心情沉思着这一古老的历史,然后又转为一种沧桑之感:“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最后两句:“今日神圣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诗人在这里表现的是一种矛盾的景象,既然是神圣一统,而非衰亡的楚国的那种情形,为何又要用给人以一种没落感的夕阳来作为衬托呢? 再看《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前两句说得好象很轻松,很放达,但后两句,特别是“江海去”、“望昭陵”这两个意象,却给我们一个强烈的印象,诗人有满肚子的话要说,他渴望唐太宗的时候,他在憧憬地回忆那个天下清一、道不拾遗的仁政时代。

但这一切都已经过去,他只是怅然地眺望着那个前代英主永远安息的地方,什么也不想说。杜牧抒写兴亡之感的还有《西江怀古》、《经古行宫》等,这一类诗大量存在。

因而,读他的咏史诗,可以感受到诗人强烈跳动的脉搏,可以感受到诗人从历史的回顾中审视唐代现实的那种揪心和沉痛的悲哀。 第四,强烈的现实性。

大多笔锋犀利,语含讥讽,对最高统治者腐化淫靡的生活作了尖刻的讽刺。《台城曲二首》其一云:“整整复斜斜,隋堤簇晚沙。

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谁怜容足地,却羡井中蛙。”

第三句将敌军兵临城下,皇帝仍然淫乐的场面作了鲜明的对比,奇绝痛绝,嘲讽弥切。再看最为有名的《过华清宫三绝句》中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将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的故事深刻地揭露出来了。

第五,注重意境创造和情感抒发,将深刻的思想与悠长的情韵融合在一起。立意高深,形象鲜明,意境优美,情韵深长。

《题桃花夫人庙》也是画面对比鲜明的绝妙诗篇:“细腰宫里露新桃,脉脉无言几度春。至竞息亡源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

以绿珠的刚烈殉情反衬息夫人的忍辱求活苟且偷生。后面两句谴责之论就在人面桃花默默无言这种意境中展开,让人丝毫不觉粗率浅露,相反让人感到诗的意境更深一层。

在两种形象的强烈反差对比中,表现了他对息夫人的鄙弃与斥责,虽然表现手法委婉含蓄,而诗人的感情十分强烈。赵翼评此诗说:“以绿珠之死,形息夫人之不死,高下自见;而词语蕴藉,不露讥诮,尤得风人之旨耳!”总之,展示鲜明对比的历史画面,能以最省俭的笔墨,将其饱满丰富的感情,表现得痛快淋漓。

广义上的咏史诗从表现形式上说主要分为怀古和题咏古迹两种类型。它(特别是怀古的)不同于纯咏史,主要在于它们的表达方式有所区别。

狭义咏史注重于史实本身的详述和议论,而怀古则侧重于从史实引起的联想、感慨,并且对古迹所在的现实氛围有所描写。正因为杜牧把抒情、写景的艺术手法融进咏史诗中,使感性形象饱含浓郁的感情,形成带有理性意韵、韵致流动的意象,由这些意象交织而成的整体是一种情绪型的意境,渗透了诗人的情感和历史的深沉思索,而不纯粹是。

2. 1、什么是咏史怀古诗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用典抒情,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来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 .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借古讽今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盛衰、托古讽今的目的.咏史怀古诗常用的历史典故主要有哪些?晚唐咏史诗喜写开元、天宝旧事,如唐玄宗、杨贵妃.以小见大,讽喻隋唐是晚唐咏史诗的一个基本特点.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如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还有一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以古讽今的杰出之作.咏史怀古诗所抒发的主要情感有哪些1)怀人伤己 ①对比失落型 ②同病相怜型(2)以古映今 ①古盛今衰,兴沧桑之感 ②借古讽今,敲警世之钟 ③怀古伤今,抒家国之叹。

3. 杜牧的咏史怀古诗歌

中唐诗歌高潮到唐穆宗长庆时期逐渐低落。

长庆以后,唐王朝危机进一步加深,士人心态发生巨大变化。诗歌适应时代变迁,有了新的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

于是唐诗风貌再次出现明显转变,由中唐进入晚唐。 社会衰败中士人怀古伤今情绪的反映 杜牧的诗歌创作 许浑等人的创作 从唐敬宗和唐文宗时期开始,唐帝国出现明显的衰败倾覆之势。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于斯之时,阍寺专权,胁君于内,弗能远也;藩镇阻兵,陵慢于外,弗能制也;士卒杀逐主帅,拒命自立,弗能诘也;军旅岁兴,赋敛日急,骨肉纵横于原野,杼轴空竭于里闾。”(《唐纪》六十)指出宦官专权,藩镇割据,骄兵难制,战乱屡起,赋税沉重,民间空竭。

这一切,加上统治集团的腐败,使唐王朝陷入了无法挽救的危机之中。由于朝廷控制的州县减少,官位紧缺,朝中清要职位又为朋党及有权势者所据,一般士人在仕途上进身机会很少;由于科场风气败坏,许多出身寒微,拙于钻营的有才之士,在考场上长期受困,甚至终生不第。

少数士人即使幸而中举入仕,也很难像中唐的韩愈、白居易等人那样,凭他们的文才进入政治机构上层。面对王朝末世的景象和自身暗淡的前途,士人心理状态发生很大变化。

一些人尽管仍然眷念朝廷,关心时政,怀抱希望,但也往往以失望告终。国事无望,抱负落空,身世沉沦,使晚唐诗人情怀压抑,悲凉空漠之感常常触绪即来。

这种种抑郁悲凉,在晚唐诗歌的多种题材作品中都有体现,而体现得既早又突出的是怀古咏史之作。 晚唐怀古咏史诗的数量大增,情调也与往时不同。

初盛唐在怀古中常带有前瞻的意味,中唐怀古咏史常寄托对国家中兴的希望,晚唐诗人则是用一切皆无法长驻的眼光,看待世事的盛衰推移,普遍表现出伤悼的情调。这种悼古伤今,从刘禹锡在长庆末期和宝历年间写的《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台城怀古》等篇开始,形成一股势头,随后,有杜牧、许浑、温庭筠、李商隐等人的大量创作。

杜牧(803~852),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两人的成就都不限于怀古咏史一种题材,而有多方面的建树。

杜牧才气纵横,抱负远大,继承了祖父杜佑以《通典》为代表的经世致用之学,注意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很想建功立业,有一番作为。在诗歌创作上,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

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

结合他的诗歌创作看,追求的是一种情致高远,笔力劲拔的诗风。他不满当时诗坛的绮靡倾向,但他自己亦多绮情柔思,故而其诗能在俊爽峭健之中,时带风华流美之致。

他很强调创作的内容,主张“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在其今存的500馀首诗中,有不少写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题材。

《感怀诗一首》针对藩镇割据而发;《郡斋独酌》有感国家的内忧外患,抒发了自己报国的愿望;《河湟》诗对河西、陇右之地被吐蕃侵占久久不能恢复表示愤慨;《早雁》诗写因遭受回鹘侵扰而流亡的民生哀怨: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运用比兴手法,把逃避回鹘侵扰的边民比作哀鸿。在抒发对人民同情的同时,隐含对朝廷未能御侮安民的不满。

杜牧不仅怀古咏史诗数量多,而且有不少从总体看不属于怀古咏史的作品,也在即景抒情中注入了深沉的历史感慨。他的怀古咏史诗,多数是抒写对于历史上繁荣昌盛局面消逝的伤悼情绪。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登乐游原》)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过勤政楼》) 前一首感叹盛大煊赫的西汉王朝,只剩下荒陵残冢。后一首写唐玄宗时代作为盛世标志的勤政楼,被遗亡冷落,独任苔藓滋蔓。

两首诗虽然一慨叹汉代,一咏年朝,但抒发的都是对于现实衰颓已经无可挽回的感触。杜牧的这种感触又经常还有盛衰兴亡不可抗拒的哲理意味。

如《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澹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伤悼六朝繁华消逝,同时又以“今古同”三字把今天也带入历史长河。“人歌人哭”,一代代人都消没在永恒的时间里,连范蠡的清尘也寂寞难寻了。

留下的只有天淡云闲,草色连空。这正是对于唐衰推移,一切都无法长存的认同和感慨。

此诗禾意超脱,一方面在广阔远大的时空背景上展开诗境,一方面又以丽景写哀思,很能体现杜牧律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的特色。 杜牧的怀古咏史诗也有不少是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如《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这类诗虽主要意思不在怀古,但由于是由古代历史或遗迹触发的感慨,一般仍带有伤悼往事的情绪。 杜牧五、七方古今体诗。

4. 杜牧的咏史怀古诗歌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题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河湟 杜牧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四句为七绝 八句为七律

5. 咏史怀古诗

杜牧的《赤壁怀古》《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

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注释】:这首诗的大意是:「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京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 我们在李白〈鹦鹉洲〉诗提到,李白读了崔颢的〈黄鹤楼〉诗后,写了〈鹦鹉洲〉诗,想与崔颢一较长短。写完后,李白自己读了觉得比不上崔颢,便在黄鹤楼上题下一首打油诗:「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上头。」掷笔而去。

因为诗人看见美丽的风景,总忍不住要写首诗歌颂一番,李白自然也不例外,于是写了〈鹦鹉洲〉诗,自觉果然比不上,回家之后,越想越不甘心,于是又写〈登金陵凤凰台〉诗,才觉满意。由于白的作品发表于崔颢之后,两首诗又都样是押平声尤韵的七言律诗,所以后人更认为李白有意与崔颢一比高下,因而有前面所举那首打油诗的传说。

事实上根据日本人森大来的考证认为,那首打油诗不是李白作的,李白写〈登金陵凤凰台〉也是因为感慨时事而作,无意与崔颢争胜。唐代安禄山之乱,迫使唐玄宗迁蜀避难,太子即位于灵武,李白也因永璘王事件被流放到夜郎。

李白年轻时豪情万丈,希望能替国家做一番大事,但始终不曾得到皇帝重用。安史之乱,眼见大唐江山,遭胡兵蹂躏,李白心中的感慨可想而知,于是他写此诗时首句用:「凤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引出全诗,因为传说中,凤凰鸟只有在天下清平的治世才出现,因此古代都以凤凰鸟的出现做为祥瑞的象征。李白眼看安禄山危害唐室,想念昔时凤凰鸟憩息凤凰台的传说,而今凤凰鸟不再来,只有江水依旧向东流。

金陵为三国时孙权建都之地,晋朝永嘉之乱,晋室南渡之后也建都于凤凰台所在地金陵城的东南,李白在台上想象当年吴宫的繁华景象,以及晋代那些达官贵人曾有过的风光事迹,如今都隐于幽径,成为古丘。一个朝代弱了、亡了,马上有另一个朝代兴起,唐代太平盛世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也成了过去,安史之乱起,唐室岌岌可危,怎不令李白忧心?站在台上,看到远处的三山及白鹭洲,而长安城呢?李白最后一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在诗词里常以浮云指小人,以白日比喻君主。浮云蔽白日是指奸邪之小人,围绕于君王四周,向君王进谗言陷害贤臣,使忠臣没有机会向皇帝进谏言。

下句「长安不见使人愁」,指李白感叹自己被放逐,眼见天上浮云杳杳,不见长安,忧愁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到长安,或者说,安史之乱,玄宗迁西蜀,太子即位灵武,唐室山河尚未收复,为长安城忧伤。这个比喻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相传晋明帝小时候坐在晋元帝膝上,元帝问他,长安远还是太阳远,明帝答说长安近太阳远,因为听说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说有人从太阳来,元帝为他的聪明高兴,第二天便当着群臣面前再问明帝同样的问题,没想到明帝却答说,太阳近,长安远,因为抬起头来见得到太阳,却见不到长安。

晋代原都长安,永嘉大乱之后南渡,晋元帝时改都金陵。与唐代因为安使之乱而迫使太子即位于灵武的情况很类似,因此李白诗末二句「浮云蔽白日」也是指玄宗宠幸杨贵妃、杨国忠,茺废朝政,而导致安史之乱,长安沦入胡人手中。

李白写这首诗纯粹是由怀古而引发怀君之思,加以感伤自己因遭小人谗言所害而被贬谪,登上凤凰台,望不见长安,一时触景伤情而写下这首诗,并没有与崔颢争胜之意,两人争胜之说全是后人附会的。而前面所举打油诗的由来,是因李白被流放夜郎,中途又赦回,路过江夏,曾写过一首〈江夏赠韦南陵冰〉诗说:「我且为君捶谇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

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李白因心情忧愁郁闷,故意写这种豪快语,以解心中不平之气。

后来又写一首〈醉后答了十八〉诗,以对应捶碎黄鹤楼诗说:「黄鹤高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为自己前首诗的狂放自我解嘲,本来只是文人的游戏文章,没想到唐末五代时有位禅僧经过黄鹤楼,便摘取李白这两首诗的句子写成这首:「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的打油诗,旁边有一同来游玩的僧。

6. 什么叫咏史怀古诗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用典抒情,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来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 。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借古讽今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盛衰、托古讽今的目的。咏史怀古诗常用的历史典故主要有哪些?晚唐咏史诗喜写开元、天宝旧事,如唐玄宗、杨贵妃。以小见大,讽喻隋唐是晚唐咏史诗的一个基本特点。 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如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

还有一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以古讽今的杰出之作。 咏史怀古诗所抒发的主要情感有哪些1)怀人伤己 ①对比失落型 ②同病相怜型(2)以古映今 ①古盛今衰,兴沧桑之感 ②借古讽今,敲警世之钟 ③怀古伤今,抒家国之叹

7. 什么是咏史怀古诗

杜甫有 咏怀古迹 五首 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其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作品注释 注释: 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

庾信:梁朝诗人。云雨: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襄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阳台,山名,在今四川省巫山县。明妃:即王昭君。

据《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恃其貌,独不肯与,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

后画工毛延寿被杀。永安宫:在今四川省奉节县。

伊吕:指商朝伊尹,周朝吕尚,皆开国名相。萧曹:指萧何、曹参,均系辅佐刘邦建汉的名 臣。

题解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

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

句解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

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

“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岭。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方。

“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

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势。

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

昭君虽为女流,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同在,芳名万古长传。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样,气象不凡。

所以在诗人笔下,这画面的底色,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后汉书·南匈奴传》载,呼韩邪单于死,昭君曾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不许,昭君终死于匈奴。“一去”是悲之始,“独留”是悲之结。

“一”,这里是独自一人的意思。“连”,指连姻,即“嫁”。

“紫台”,即紫宫,帝王所居之处。“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

传说当地多生白草,独王昭君墓地多生青草,故称“青冢”。“向”,这里是“在”的意思。

“黄昏”,当作“昏黄”,这里指昏黄的风沙。一是为了与上句的“朔漠”对仗,二是为了协韵,所以倒装,就像宋代林逋《山园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样。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单凭画图约略看识,怎能辨出青春美貌的容颜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归,能够带着环佩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

《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因宫女太多,不得常见,就让画工为宫女画像,便于随其临幸。宫女们争相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画工就故意把她画得很丑。

后元帝实行和亲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凭画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临行时,才发现她青春貌美,闲雅大方。元帝追悔莫及,命令将画工处以死刑。

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

8. 咏史怀古诗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人月圆·吴门怀古 张可久 山藏白虎云藏寺,池上老梅枝。 洞庭归兴,香柑红树,鲈银丝。

白家池馆,吴宫花草,可似当时。 最怜人处,啼鸟夜月,犹怨西施。

折桂令·长沙怀古 卢挚 朝瀛洲暮舣湖滨,向衡麓寻诗,湘水寻春。 泽国纫兰,汀州搴若,谁为招魂。

空目断苍梧暮云,黯黄陵宝瑟凝尘。 世态纷纷,千古长沙,几度词臣。

馆娃宫怀古 皮日休 响屐廊中金玉步,采苹山上绮罗身。 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

易水怀古 马戴 荆卿西去不复返,易水东流无尽期。 落日萧条蓟城北,黄沙白草任风吹。

楚江怀古 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登鹿门山怀古 孟浩然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 沙禽近初识,浦树遥莫辨。

渐到鹿门山,山明翠微浅。 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

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金涧养芝术,石床卧苔藓。

纷吾感耆旧,结缆事攀践。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

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 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月夜金陵怀古 李白 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 天文列宿在,霸业大江流。

绿水绝驰道,青松摧古丘。 台倾鳷鹊观,宫没凤凰楼。

别殿悲清暑,芳园罢乐游。 一闻歌玉树,萧瑟后庭秋。

西江怀古 杜牧 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净镜光。 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棰更荒唐。

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 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

江南怀古 杜牧 车书混一业无穷,井邑山川今古同。 戊辰年向金陵过,惆怅闲吟忆庾公。

汴河怀古 杜牧 锦缆龙舟隋炀帝,平台复道汉梁王。 游人闲起前朝念,折柳孤吟断杀肠。

金谷怀古 杜牧 凄凉遗迹洛川东,浮世荣枯万古同。 桃李香消金谷在,绮罗魂断玉楼空。

往年人事伤心外,今日风光属梦中。 徒想夜泉流客恨,夜泉流恨恨无穷。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