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辛弃疾的《菩萨蛮江西作口壁书》,一般对这句话的解释是“青山遮不住滔滔江水,终究还是要向东流”,其中“不住”二字理解为“堵”。然而,诗歌大会的冠军雷对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他认为这句话中的“不留”应该是“不停,不停”的意思,整句话应该翻译成“无数青山不停地阻挡奔流的河水,原本向东流的河水只能向东流”。

虽然这种理解受到了很多网友的质疑,但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因为第一首词本来是用悲伤的心情写的,所以整首词黯然销魂。按照一般的解读,这两句话表达的情绪是慷慨激昂的,这与整个词的意境有些相悖。而且李白在《白帝城初寿》中有一句诗“海峡两岸猿猴止不住哭”,这句诗中的“止”字就是“止”的意思。所以雷海的解读虽然新颖,但确实有自己的论据。很难说这种解读是对是错,也正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最近有一位选手,也是诗歌大会的,对杜牧的诗《玉人何处教笛》教材中的解读提出了质疑。在给扬州知府韩绰的信中。那么他的问题合理吗?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

给扬州知府韩绰的信

青山隐隐约约是千里之外的绿水,秋天一直是江南草木未枯。

二十四桥月夜,玉人何处教笛?

这首诗的作者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曾在扬州为官,与同僚韩绰关系密切。他们经常一起在烟火和柳树的土地上闲逛。后来杜牧被调到北京,但偶尔想起自己在扬州的美好生活和好友韩绰,于是写下这首诗送给韩绰。

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描写了晚秋江南的风貌。远远望去,青山若隐若现。诗人目睹了京城深秋的凋零,不禁想起了江南这个季节的花花草草。第一句话既描写了江南的美景,又在侧面指出诗人与友人相隔甚远,隔着淡淡的青山和远处的流水。北京萧瑟的秋日和记忆中江南的美景,不禁让诗人深深怀念起江南的美景。

江南那么多美景,诗人最深刻的影响是什么?这自然就引出了第三句,“月夜二十四桥”。关于《二十四桥》,历来有两种说法。一个是原扬州二十四桥,另一个是指吴佳砖桥,因古代有24位美女在此吹笛子而得名。反正有桥有月夜。自然有红船舟船,自然有莺莺燕燕。想到在这样的夜晚与韩绰嬉戏,诗人不禁与朋友开玩笑“玉人何处教笛?”那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

这最后一句中的“玉人”二字,一般理解为美人。毕竟“美人如玉剑如虹”,但其实“玉人”也可以用来比喻唐朝的一个俊俏才子。元稹《莺莺传》中有“疑有玉人来”的诗句。所以这里的玉人指的是元稹的好友韩绰。毕竟这首诗叫给扬州知府韩绰的信。如果全诗没有韩绰,岂不是很诡异?

其实更好理解。自古以来,这句话中的“教”字就有争议。课本上对这个词的理解是“教”,应该是第一遍读。这句话的意思是:玉人韩绰,你在哪里教人口交?

但诗歌大会选手陈锡军对这种理解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里的“教”应该是指“制作或订购”。读第四声,整句话的意思应该是:玉人韩绰哪来的命令美女给你口交?

从这个角度看,似乎两种理解都有道理。不过陈锡军又做了进一步的解释,让人感受到了这个80后小伙的聪明。他从这首诗的平仄韵脚开始,这是典型的七言绝句。三扁尾是格律诗中的禁忌。所以这里的“教”必须用降调,也就是应该理解为“使或令”。不得不说这个解释真的比课本上的更有说服力。

而且在作者看来,杜牧的朋友韩绰本来就是一个官员。他应该尽量自娱自乐,教唱歌的姑娘吹笛子显然不合逻辑。所以我个人支持陈锡军对这首诗中“教”字的诠释。

其实古人对这个词已经争论了很多年了。唐代诗话、笔记中有“唐诗中‘教’字用得差不多,没有降调字;还有‘学吹笛子’很拉风。‘教吹笛子’是什么意思?”这样的记录,显然在当时,对于争议这个词有不同的解释。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