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在心理上会逐渐发生变化,尤其是临近叛逆期时,孩子变得敏感。但是,孩子对“家”的感觉并不是在这个年龄形成的,而是父母在他成长过程中给予他的点点滴滴,日积月累。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妈妈,你为什么非要我回那个“假”家!她在父母家咆哮没有归属感,讲述了一个从小在爷爷奶奶家长大的孩子。因为她父母工作忙,疏于照顾孩子,所以一直让她爷爷奶奶照顾。久而久之,孩子对父母的感情越来越淡,对“家”的认知也越来越弱。当她在六年级得知父母要带她回初中时,她感到很矛盾,然后影响了学习。最后,她辍学回到了爷爷奶奶家。
我一直觉得孩子一定要和妈妈在一起。参与孩子的成长除了是一件开心的事,更重要的是孩子有安全感。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首要因素是“有一颗属于自己的心”。
1.孩子的归属感是怎么被破坏的?
1.语言暴力
给孩子贴上“你很笨”、“你是猪,什么都不会”、“除了吃什么都不会”的标签。世界上最伤人的两个词是语言。沈阳心理研究所在总结了一些看守所幼童的故事后认为,语言暴力是一把无形的匕首,最终会刺向自己或他人。他们用屈指可数的凶器展示了这些暴力的文字,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2.父母之间的分歧
大学有个同学。寒暑假大部分人都抢着买票回家的时候,他一点都不着急。后来在和他的一次聊天中得知,他的父母从他小时候就开始吵架,直到他上了大学。他在初中和高中那种嘈杂的环境里,无奈的生存了下来。对他来说,考上大学只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回家真的不想。整个大学期间,我这个同学没有一段特别开心的时光,偶尔的笑容里隐藏着无奈和痛苦,还经常故意用自嘲的言语来掩饰。
3.亲子中断
这里的亲情,我指的是和父母在一起,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从父母的陪伴中感受到温暖和归属感。跳过这一步会造成严重后果。从5、6岁开始,我就被父母逼着每天晚上陪奶奶。而那个年纪正是最需要父母陪伴来获得归属感的时候,但我没有。整个小学,白天上学,晚上陪奶奶。初中,高中,大学都住校,所以整个成长过程中我都是和父母分开的。因为这件事,我对父母感到非常陌生,无法接近他们。
这些日常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对孩子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归属感是一个隐藏的概念,是中国父母容易忽视的方面。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建立归属感有很多好处。
二、建立归属感的好处?
1.性文佳社会的百科全书是欢快活泼的。
开朗活泼好动是安全感强的孩子给人的第一印象。父母带孩子出门。不管认识不认识,都会主动打招呼。无论你去哪里,你看起来都很开心。他们大多数都是精力充沛的孩子。
2.快速熟悉陌生人。
父母带孩子去朋友家,孩子却从未见过父母的朋友。对孩子们来说,他们会去陌生人家里。只需要3-5分钟,孩子就可以熟悉了。如果有其他孩子,孩子熟悉的时间会更短。
3.不要因为是一个新的环境就觉得拘束。
父母带孩子出去玩,只要对孩子说“你可以随便玩,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孩子就会真正不受新环境的影响,自由自在地玩耍,不需要父母一直陪伴。
孩子是多么渴望爱,渴望父母的陪伴。然而,在离异家庭中,家庭温暖和父母关爱的缺失,最终会把一个善良可爱的孩子推向绝望的深渊。父母应该如何给孩子建立归属感?
三、如何给孩子创造归属感?
1.良好的家庭氛围。
我们宁愿生活在一个普通的,但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庭,也不愿生活在一个充满压力,震惊,严肃,冷漠的家庭。孩子小的时候,我们种下什么种子,就会结出什么果实;种子一旦播下,无论我们如何努力修剪和嫁接,都很难改变它们。多陪陪孩子,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尊重孩子的诉求。对你的孩子来说,再多的钱也比不上一个轻松、舒适、民主的家庭氛围。
2.父母首先变得自信
你变得自信冷静,也就是你信任你的孩子。父母,尤其是母亲,不要舍不得离开园方,而要坚定和冷静。如果你焦虑,孩子反映你和你自己都焦虑;你的眼神温柔而坚定。你拍拍他的肩膀,给他一个拥抱,然后对他说:“找你的小伙伴去玩吧。”比你说“多喝水,慢慢跑,小心危险”好多了。相信你的孩子,他比你想象的勇敢得多,也舒服得多。相信自己,稳定情绪。孩子们不是来受苦的,而是来享受集体快乐的。
3.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所有的孩子都带有未知的潜力,没有办法确定他以后会变成什么样。所以当你的孩子长大后,不要随意给他贴标签,比如小气,不负责任!在心理学上,父母给孩子贴的标签,其实是对孩子的心理暗示。长此以往,他会朝着这个暗示的方向发展。所以,无论你鼓励什么,孩子都会接受!不要随便贴标签!
人们常说:家是心灵最安全的港湾,但如果这个港湾布满荆棘和铁刺,孩子柔软的心灵可能会留下永久的伤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