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为印度“敌驱逐舰”核的潜艇视图。左上方是新研制的K-4潜射弹道导弹,射程3500公里,右侧是K-15潜射近程弹道导弹,射程750公里。

印度的K-15潜射弹道导弹(又称B-05)是在印度“迪达”短程弹道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潜射弹道导弹。它是一种比较小型的潜射导弹,是二类固体潜射弹道导弹。导弹直径只有0.75米,能发射一吨重的弹头到750公里外。

K-15导弹计划早在2001年就开始了,最初的媒体报道都是关于带有“萨迦里卡”(海洋)的潜射弹道导弹系统。根据近年来透露的信息,“萨迦里卡”(Ocean)实际上是印度潜射弹道导弹项目的名称,包括P-78水下测试平台和大洋导弹两部分,其中K-15取代了大洋导弹原有的型号研制计划。“海洋”导弹实际上是“迪达-3”陆基短程弹道导弹的一种海军型。它是两级固体导弹,编号SS-350,采用两级固体火箭,射程350公里,载重1吨。

在2007年之前,“海洋”导弹已经进行了5次以上的全尺寸测试,包括在P-78平台上的水试。随后,这种导弹的设计已经脱离了“迪达-3”弹道导弹的范畴,成为一种全新的潜射导弹,因此被命名为K-15导弹。

2008年2月26日,印度首次进行了潜射弹道导弹的水下测试。印度D在奥里萨邦维沙卡普特南海域50米深处用P-78导弹试验平台试射了K-15潜射弹道导弹。这是印度首次完成真正的潜射弹道导弹水下发射。可惜的是,K-15导弹以漂亮的姿态冲出水面,随后下落不明。印度承认在目标海域收集情报的船只“未能掌握导弹的飞行轨迹”,但坚持宣称导弹试射成功。

这次发射相当于1982年10月12日中国首次水下试验平台发射巨浪-1潜射导弹。而我国是在陆上进行发射装置发射试验后直接水下发射潜艇,首次水下发射使用的是200号试验潜艇。

K-15导弹采用了现在罕见的“湿式”发射方式。发射前,需要向导弹发射筒内注入水以平衡内外压力,然后用高压蒸汽将导弹弹射出海面。导弹头部装有类似布拉莫斯反舰导弹的钝头整流罩,并安装了投掷罩和姿态调整火箭。一方面可以用于水中减阻,出水后控制整流罩的火箭发动机姿态。启动后,让导弹出水,调整到理想的初始姿态。然后,第一级火箭发动机在水下点火,将导弹送到7公里空左右的高度,然后抛掉第一级,启动第二级发动机。整个过程非常耀眼。

K-15导弹的设计相对原始,继承了“迪达-3”导弹0.75米的发动机直径,使用固体燃料。弹体长度约10.2米(其中第一级2米,第二级6米,仪器舱0.9米,弹头载荷舱1.3米),弹体长细比达到1:13.6,细长如铅笔,违背了潜射弹道导弹应尽可能短粗的原则。

仔细看会发现,中美俄英法五大强国的洲际弹道导弹都是又矮又粗,尤其是潜射洲际弹道导弹。他们的火箭发动机直径都很大,都超过2m,而且机身很短,射程很远。

其他低技术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和中东国家研制的弹道导弹将有细长的铅笔状弹道导弹,还会有两根铅笔连在一起的特别细长的增程弹道导弹。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当初伊拉克等国制造的增程飞毛腿导弹,以及印度的几种弹道导弹。K-15导弹就属于这一类。

像铅笔一样细长的导弹有很多缺点,甚至发射后会因为强度不够而断裂。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这是因为二流国家做不出大直径固体火箭发动机和并联液体火箭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的直径是一个国家导弹火箭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以此标准衡量,印度后来研制的烈火-5陆基远程弹道导弹和K-4潜射弹道导弹也采用了直径接近2米的发动机,跨过了门槛,进入了研制大直径导弹发动机的强国行列。

所以K-15导弹射程短,技术原始,是一种过渡型导弹。K-15的意义在于使印度初步掌握潜射弹道导弹的技术,为下一个K-4弹道导弹打下基础。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