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的大学素质教育经历了从理念到全面推进的过程,但由于两国国情等客观条件的差异,在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异。

比如中国大学的素质教育更多体现为一种自上而下的整体推进过程,而美国大学的素质教育主要是各个大学根据自己的办学体制灵活推进。这些区别各有千秋,都在实践中取得了成效。

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美国大学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素质教育模式。通过这些具体而成熟的素质教育模式,大学素质教育的理念不断转化为现实,推动了美国大学教育的发展。

中国的大学素质教育本身具有进一步发展的优势。比如大学素质教育的发展由国家统筹协调推进,有利于资源共享,有利于大学、中学、小学素质教育在目标和内容上的有机衔接。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及相关活动。这些时间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为了促进中国大学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同时在本土吸收和创新这些经验。具体来说,把握以下几点是关键。

01进一步完善高校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1.注重全面发展

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大学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国大学教育也应该把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作为根本培养目标。只有确立了这一根本目标,才能保证素质教育的思想在高校得到有效贯彻,取得实效。

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学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为了培养能适应当今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教育应着力加强大学人文教育,使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在教育教学中融为一体。这样,大学生不仅掌握了自己的专业技能,还提高了自己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勇于探索的能力。最后,他们可以获得健全的人格,更好地适应社会,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价值。

2.注重学生个性和多样性的培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和优势,以及大学生发展的特点,确立了多元化、个性化的大学教育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观,力求大学教育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和多元化发展的需求,更好地使人才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

02形成“中国特色”的高校素质教育模式

1.走出“通才模式”的误区

目前,国内对大学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和探讨很多,如“通才教育模式”,很多大学正在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即实施“通才教育模式”。然而,很多人把“全才”当成了“多面手”,误以为全才教育就是培养无所不能的全才。这种对大学素质教育的完美主义追求是不现实的。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样的高素质人才不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掌握和理解专业知识以外的综合性知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很强。

因此,按照通识教育模式,大学不应简单地取消专业教育,而应在纠正过去过分强调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2.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美国大学现代素质教育自20世纪初哥伦比亚大学素质教育改革以来,经过多次改革和完善,形成了美国大学素质教育较为成熟的模式。

在各种经典模式中,虽然课程的具体分类不同,但课程内容基本围绕西方经典著作展开,这也体现了美国大学素质教育的灵魂,即“经典与历史传统”。

而不是照搬每种模式的具体分类,而是研究具体分类背后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进而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借鉴和创新。

可以尝试将经典著作的阅读与讨论、中西历史发展的研究与比较引入大学素质教育的模式中,既能促进文化传承的创新,又能提高大学生对时代发展规律的整体把握和认识,从而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

同时,我国也要探索各种素质教育模式,根据各个学校的特点和目标来建立。每所大学都应该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最终目标。同时,结合各大学的实际情况和优势,进一步研究形成一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大学素质教育模式,继续深化大学教育改革,促进大学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和成果。

03完善高校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1.构建合理的高校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高校素质教育系统工程的基石和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科学设置高校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开设一系列素质教育课程,具体包括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的素质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素质教育课程和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课程。

为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可在整个高校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开设相关选修课。如《中西文化概论》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中西文化概论》和配套经典阅读,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历史和精髓,了解、吸收、接受和尊重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国家的多元文化。通过为大学生开设普通科技课程,普及基础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完善大学素质教育的具体课程,适当增加人文教育的课程,确保大学素质教育的课程尽可能覆盖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促进大学生对各领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有效提高综合素质打下坚实基础。

2.科学设置课程比例。

改革大学教育课程体系,调整现有素质教育课程内容,合理分配课程比例,目的是使大学素质教育课程体现在德育、智育、体育、艺术等方面。

同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改革中,要注重课程内容的综合性,重视和强调各学科的关联性和衔接性,开设一些综合性的课程,使大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门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大致情况有一个全面的、综合的了解。

在大学素质教育的整个课程体系中,人文课程应在大学素质教育的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适当的比重,加强各领域知识的渗透和融合,使学生在总体上掌握各种知识,融会贯通。

同时,要加强人文课程具体内容的基础性和普适性,有助于大学生掌握基本的人文知识,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

为了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思想,要防止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贪多求全,盲目追求课程数量。而是要科学合理地设置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做到数量适当、门类齐全、比例均衡、注重基础、有机衔接。只有开设这些课程,才能保证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04优化高校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方法

1.改变课堂教学方法

在大学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中,可以尝试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深度阅读,围绕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阅读组织引导课堂讨论,摒弃原有的“入门”讲授模式,促进大学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多样性和趣味性。

这不仅能保证大学生很好地掌握基本的人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让大学生在阅读经典、感受经典中加强对国学知识和思想的传承。同时,让大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不会出现大学生“心中有,心中有韩”的隐性缺席,真正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2.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在大学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我国原有的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的讲述为主,而大学生只是被动学习,缺乏有效的互动和交流,学习热情不高。

只有加强师生互动,大学生才能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各种知识,有利于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这种互动不是简单的师生对话,而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启发式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始终起着主导和引领作用。课前,老师需要根据课堂内容提前设计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在课堂教学中,他们要密切关注大学生听课的注意力,让大学生边听课边思考,并根据大学生的反映随时调整讲课内容和方法。然后,他们可以提出预先设计好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发言,同时允许大学生就他们听到的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

这种互动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且可以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组织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都在无形中提高了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

总结

大学素质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全面推进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素质教育”的概念并未直接用于美国大学教育改革,但其改革措施、改革思路和目标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与美国大学的素质教育相比,中国大学在培养目标、模式、课程体系、课堂教育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因此,上述四点建议可以为国内高校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