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是用摄影机﹑录像机把人﹑物的形象记录下来。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拍摄技巧。有夜景拍摄、雨景拍摄、建筑物拍摄、人像拍摄等。电影动态艺术拍摄同样是拍摄的一类。但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随着科技的进步。拍摄也变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符合大众化。

总体原则

1.要突出主体

人像摄影当然主要是拍人啦。因此重点是表现人。即使景物再美也是陪衬。你要把MM拍得和绿豆那么大。回去就等着跪主板吧。

2.”一白遮三丑”

所有MM都希望皮肤白净细腻。因此拍摄时尽量让脸部受光充分。并可以通过曝光补偿增加1/3到1级曝光。这样可弱化瑕疵。嫩白皮肤。

3.灵活处理角度

每个人都有自己好看的一面。稍微胖一点的MM可以尝试俯视拍。正脸不太好看就拍侧面。学会观察分析。你的作品一定会得到MM的赞赏。

对比

对比是非常有效的构图手法。通过景物之间的大小、明暗、虚实、动静及疏密等各种对比。可以强调景别之间的差异。增强照片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让欣赏者一眼就能爱上你的摄影作品。对比构图的重点在于观察。摄影师要善于发现景别之间的差异。并在构图时表现出来。下面我们将介绍最为经典和常见的6种对比构图技巧。

1、大小对比

一些简单的被摄体。如果没有特别出彩的造型。那直接拍摄是很难出彩的。这时就可以通过调整取景角度。或是调节镜头焦距。让被摄体表现出一些大小的差异。那画面就会更有吸引力。也就是说。面对同样的对象。我们通过大小对比来强化了画面的形式感。使画面变得更有意思。这就是大小对比构图。需要注意的是。大小对比对比的景物最好是同一种。当然。这也并不是绝对的。有时我们也会用一些高大的山体、建筑物等来与人物进行大小的对比。但这些拍摄对象最好是在同一个平面上。

上图中。万物在阳光的映照下。都彰显出独特的气质。画面构图简洁。色调对比强烈。细节质感表现较为细腻。

2、虚实对比

虚实对比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对比构图形式。它是以虚衬托清晰(实)。突出主体。强化画面的主题。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虚实对比一定要确保主体部分是清晰的。另外。也不能让虚化的区域过度虚化。不保留一点轮廓。否则就起不到虚实对比的作用了。

上图中。大光圈虚化背景。使前景中的无题质感和细节得以很好的表现。营造出一种藕断丝连的画面效果。

3、动静对比

动静对比构图。是利用了速度差来营造出的效果。我们以相对较慢的快门速度拍摄。那么较快的运动对象相对于快门速度来说就太快了。相机无法捕捉它瞬间清晰的画面。产生了运动模糊。而运动速度较慢或静止的对象。就被清晰记录下来。这样。画面中就同时记录下不同景别被摄对象动静不同的状态。

当然。在场景中一些静态的雕塑、人物。与行走中的人物也会形成动静的对比。这在拍摄一些简单、干净的场景时比较有效。如果场景杂乱。那就很难让人注意到这种对比了。

静置的佛像和雨中行走的行人。一动一静的画面氛围。颇有韵味。

4、疏密对比

摄影不是平面设计。我们面对的真实场景是有疏有密。富有变化的。而表现出这种疏密分布自然又有对比的照片画面。才会让欣赏者感到真实。感到松弛有度。感到舒适。

上图中。看似普通的一个场景。却暗含着许多构图元素。前景大面积堆积的大蒜。巧妙的形成了三角形的构图。画面疏密有致。稳定有序。同时。大面积白色大蒜与背景形成明显的色彩明亮对比。使画面主体更加突出。

5、形状对比

在画面当中图案和形状比较丰富时。我们关注的焦点可能就在于形状与形状之间的对比和区别。我们很想看清不同形状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分别代表什么意义。这种形状的对比。只要引起了欣赏者的好奇心。那就成功了。

上图中。建筑中彩色的贴纸在阳光的映衬下形成了丰富的色块。广角镜头的使用。使建筑物显得宽广有序。不得不感叹作者的锐利眼光。

6、明暗对比

一般情况下。明暗对比构图强调的是受光处的对象。这种构图形式有两个好处。其中最大优势是能够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使亮处的重点景物显得非常醒目和直观;另外。借助阴影的力量。可以隐藏一些杂乱的干扰元素。

上图中。运用光线的明暗对比关系。弱化了前景中的人群。突出主体。前景人物形态与建筑物的形体呼应。画面简洁、响亮。

7、灵活运用参照物

很多实际物体的模型拍摄出来后。可能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比如说我们靠近一些玩具汽车拍摄。可能会将其拍得很大。如果没有其他参照物与其对比。那我们无法知道这种拍摄对象到底是真还是玩具。也就是说。没有参照物。欣赏者可能就没有办法判断被摄体的大小。

实际应用当中。我们既可以利用参照物让欣赏者知道被摄体的实际大小。也可以灵活变换取景角度。反其道而行。借助于一些参照物来衬托被摄体高大或是渺小的程度。例如。当需要夸大某个被摄体的形体时。可以使用超广角镜头。靠近这个对象。那远处的参照物会显得很小。就将镜头前的对象衬托的很大。这也是大小对比的一种。

上图中。画面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广角镜头配以近大远小的效果。使右边的号角被夸大表现。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和立体空间。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