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作为人均GDP最高的省份,地广人富。你去过江苏或者接触过江苏人吗?我羡慕我对江苏人的印象;

1.出现

之前在老家,遇到几个江苏人,都是男的。我对他们最直观的印象是江苏人长相独特,他们成功避免了北方人和南方人的脸型缺陷。他们是方脸和圆脸,接近鹅蛋脸,没有肉脸。我从来没有见过大饼脸,更不用说没有肉和棱角的切骨脸了。我现在在江苏,还有这个印象。本人身高适中,胖瘦适中,不给人很强的印象。我没见过哪个男的体格又高又宽,不像我家乡的男的,以身高来概括南北方人的体格优劣。他们个子不高,没有强壮的体格,性格温和。可能我江苏人不多吧。我通过观察得出了这个结论。

2.三观:

这两年来江苏昆山,来吐槽江苏的叔叔阿姨们。其实也不是大爷大妈。他们叫这个来只是为了报仇。

我还不算太老。我的虚岁是四十五岁。有时候遇到近视的人,他们会问我,我三十多了。这种情况很少见。很多时候,大家都是明眼人。遇到四十多岁的人,我就问他们是不是四十多岁。简单直白,毫不夸张的奉承对方说自己年轻。

我遇到了几个很棒的男人和女人,他们都上了年纪。当他们向我问路时,当地的口音就能听出来。两个女人,看都六十多岁了,是中老年女性的通病。他们在路上拦住我,叫道:阿姨,怎么走?

我以为我听错了,看着他们发呆。说实话,我妈比他们小。我母亲六十六岁。他们和我妈差不多大,却叫我阿姨?叫妹子没问题。他们大概以为我没听清楚,因为几个人同时路过,就说,阿姨,我们走~ ~,你知道怎么走吗?-我的脸涨得通红,好像被人吐了口水。路上有多少人?你为什么问我?我看起来老可靠,熟悉当地环境吗?我看起来有七八十岁吗?我没那么老吧?我在江苏这么久,没和当地人打过交道。我经常在我工作的地方听几个领导开会。我是本地人,所以对当地的普通话口音比较熟悉。但是问路打电话给阿姨真的是他们第一次经历。我看着他们翻着白眼离开。我无法接受被当地阿姨叫阿姨的窘境。

我今年租的隔壁邻居是个中年男人。他问了我一些事情,有可能看出他比我大几岁。他只说了一句:阿姨,我又晕了。你他妈的看不出来我和你差不多大。我是哪年哪月成了你姑姑的?我认识你吗?我是你三姨还是你四姨?因为之前有过被比我大的人叫阿姨的经历,这次好像心理反应没那么激烈,但是我没给他好脸色。我有点不耐烦地回答了他的问题,立刻转身离开了。我不敢想象自己是对方眼中的长辈阿姨。

经过两次苏南人的精彩通话,知道我来这里已经三四十岁了,就回家买面膜,每天频繁敷。然而在江苏以外的大众眼里,我的年龄终于回归正常了。我记得我四十多岁,不到五十,对自己的感觉有点正常。

3.感动:

我在这里也遇到了一个很感动的人。厂里有个本地小伙,28岁,聊天得知已婚。他老婆是我老家的,两人是异地恋。他的妻子来这里工作。目前有一个两岁多的宝宝。我们的聊天仅止于此,不再深入。听和别人聊天,他知道自己家有好几套房子,家里有钱,不用努力挣钱。但他说,人要有所为,不能光靠自己做生意。在家闲着也不是个事儿。还不如出去打工,钱谁也争不过。他出来工作,也是为了给孩子树立榜样。他家再有钱也不能坐吃山空空。要不是政府征地开发让他们受益,他家也没多少钱。小伙子很有性格,后面说的话更是感人。

他说,外地人来这里工作生活不容易。许多已婚有孩子的人需要租房子。他们当地的经济依赖于这些外来务工人员。没有很多外地人,他们在当地的工厂就办不起来,房子也租不出去。他们非常感激千千的数百万农民工,他们的钱来自这些外来者的血汗钱。

当这些话由一个当地人口说出时,人们不禁感慨万千。他们有理由骄傲和自负,因为他们在一片金色的土地上。这是人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属于轮回。我们没有理由讨厌富人。他们有理由不领情,因为以实力换取生存,是世界上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不仅仅是中国人,全世界大多数人都生活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中。中国只有一个昆山,用劳动的果实换来舒适的生活,这是公平交易。但是,那个年轻人的想法让我看到,富人中真的有一个善良而有自知之明的群体,他们对自己的财富来源并不是那么盲目自信。

4.优越感:

也有一些本地人无缘无故地表现出优越感。年底了,工厂需要大量临时工。这时,一两个当地人进来,他们有其他的生意。他们会在年底快过年的时候停下来一段时间,在工厂工作几天体验生活,和他们接触聊天,聊聊过年开销,心疼大方。他们一方面表示不太在乎钱,一方面又感叹材料太丰富,价格太贵。没有你买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他们说起苏北人,就提起过去,说苏北人过去很穷,苏南乞讨让当地人很恶心。他们自豪地说,现在苏北还穷,经济远不如苏南。

我心里说,为什么?认为运气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不是因为贫穷,苏北人是不愿意离开家乡的。苏北人南部的人不都是江苏人,为什么互相看不起?香港不如美国。没听说美国人看不起香港人。

就江苏本身而言,经济文化都在全国前列,有优越感很正常。各位,我不相信如果你们省有江苏一样的经济文化底蕴,你们就没有优越感?

再说其他方面。为什么觉得自己比外人优越?同学,来江苏上学,你要明白一件事。如果你是外省的,省里就挤出一个,别的都没有。如果用你挤出来的那个重考,真的过不了。真的,恕我直言。

摘要

至于上面两位姐姐叫我阿姨的经历,其实我并不当真。看到题目就想写下来,让大家指点一下。我不知道当地的风俗。看了评论区就明白了。

至于风俗,各地不一样。在我的家乡,如果同村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发生肢体冲突,而且两人年龄差距很大,一个二十多岁,一个四五十岁,因为论资排辈,这个年轻人一般会叫年长的一个叔叔或者哥哥。这一次,他们一有矛盾就打,小的会用她青春的朝气打,不分轻重,指着大的鼻子破口大骂。如果旁边有个年纪大的女的或者男的劝打架,男的就拉着打,女的就劝:他也是你长辈,怎么能叫你爷,瓜娃子?它会让你活得更久。不太敢这么说,晦气,呸,吐,驱邪——女人说这三个字呸的时候会吐三口,顺便让小伙子不要惹麻烦。

女人说这些话的意思是,既然你让人家叫你爷爷,那你肯定比别人死得早。

如果两个同龄的妹妹私下开玩笑,小的让大的叫姐姐,拿零食诱惑她,大的会骂小的,不准她对姐姐那样。一个是晚辈要尊重长辈,一个是“舍己为人”。这里的成年人可以是自己的父母,也可以是邻居,也可以是路人,只要是成年人,就有权利阻止不懂事的孩子乱骂人。

在我们这个地方,年龄和辈分是可以分得很清楚的,你不能大喊大叫。即使在陌生人之间,你也不能不注意称呼。问路的时候,比你大的,看你大几岁,叫你哥叔叔姨,自己说。大的问路,小的会叫男生或者女生。我不会随便叫你阿姨的。这叫救人一命,还会挨骂。

虽然现代人的思想已经开放了很多,但是出门在外,难免会不认路。陌生人的名字还是沿袭以前的遗风,没人敢随意更改。

在我们省城,老一辈的人问路都会打电话:同志,请问怎么走?“同志”一词涵盖的范围很广,男女都用。任何成年人都可以这样称呼它。听起来很亲切,很容易让人回忆起过去这些年的一些影视情节。有时候,我在心里感觉到甜丝丝,有人叫我“同志”,好像我在演电影。因为在我的家乡,“同志”这个称呼很少出现,一般都是省城问路的人打来的。年纪小的学生之类的会被称为小女生小男生。称他们为“同志”就是称人老。

我是一个40岁的男人。有人出门问路,比我大的男女都会叫我“姐姐”。我如何能到达那个地方?对方看着比她大几岁的我会叫我“大姐”,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问路会叫我“阿姨”。这一幕已经重复了很多次。有些年轻人性格圆滑,曾叫过我“大姐”。

至于“丢命”这种说法,我平时很少和人发生矛盾,在老家也是按规矩叫人。这个敏感的词通常不会深入我的内心,所以当两个姐姐和那个姐姐叫我“阿姨”,叫我“阿姨”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此刻并不存在“丢掉性命”这个词,纯粹是我自己的惊讶反应。主要是觉得这个名词很离谱,我觉得有点。不友好的评论我不在乎,也不会删。毕竟我写它们的时候就明白会有各种各样的发言。我无所谓,只是为了刺激,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我有时间会回复你的。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