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道可悟而不可说。
- 什么是开悟?
- 模仿自然
- 伪道教
首先,我不是学者,也不是专家。我只是觉得我是一个普通的读者。《道德经》博大精深。我很喜欢这本书,但我从未读过。这篇小文章相当于我的阅读经验。如有谬误,我会一笑置之,与人分享。
如果世界上有一本书是最难读的,那对我来说一定是《道德经》,没有之一。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文字晦涩,也不是因为思维天马行空空,而仅仅是因为“悟”字。其实我更愿意把《道德经》称为经典的“悟”,这很好理解,但是什么是“道”,这也是老子一生都在寻找的。
道可悟而不可说。
依我拙见,恐怕没有人能看懂《道德经》。也许老子自己也会说同样的话,因为道德经第一句话就把道理讲透了。
老子
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非常有名,非常有名。”
能解释清楚的道不是真正的道,能说出的名不是真正的名。这句话乍一听很神秘,但仔细听还是很神秘。题目里说的也在这里。你可能觉得这话说了半天等于什么都没说,也可能觉得这是故弄玄虚,但是稍微回味一下,心里似乎有了一点光,有了一点味道。我就用一个小故事来形容这个味道。
薛定谔的猫
量子力学,一只神奇的猫
这是量子力学中最经典的思想实验。一只猫被关在一个装有少量镭和氰化物的密闭容器里。如果镭衰变,就会触发释放氰化物的动作,这样猫就会被氰化物杀死。镭的衰变是概率性的,但是观察者不知道猫在容器外是生是死,或者猫在观察者看来是生是死的状态。只有当容器被打开的时候,他才会知道这只猫此刻是生是死,但是它被打开了。
“道”和这只不生不死的猫相似吗?如果一定要窥视他的真相,恐怕我们看到的永远只能是他的一面。
为什么启蒙?
我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我说不出来。这不是真正的方法。既然这么神秘,我还想让他做什么?一切都是对的,但我还是忍不住去想。人活着不就是因为我们会思考吗?
小时候,我们望着黑夜空想,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天空中有多少颗星星?我们是什么?人和其他动物有什么区别?我们是快乐还是悲伤?我相信大家都想过这种问题。这些问题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仰望星空空极其浪漫。
有解但无解。学过天文学,知道地球在太阳系,太阳系在银河系,银河系在本星系群。再往上,就会达到人类目前的观测极限。科学上说宇宙是从一个奇点开始爆炸膨胀的。这个奇点从何而来?
我们解决了一个问题,十个问题随之而来。人类智慧差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老子的“道”可以理解为所有这些问题的总集。谁能成就这个“道”呢?
既然达不到,为什么还要去探索?这个问题就像我们为什么都会死一样。我们为什么要活着?探索、思考、追求不都是一样的吗?不正是我们作为人类,或者说整个人类的生存之道吗?
什么是开悟?
我在这里提一下背景。既然我把老子的“道”理解为人类可以思考和不能思考的所有问题,那么悟道就不必是羽扇、仙风道骨式的风度,只要去思考和探索就是悟道。
这样看来,开悟是随时随地的行为,我们也没办法。
道生一,一生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道是万物之根,所以我大胆反过来想,万物之和是不是也代表了道的根?我们对万物的思考和探索,是否也代表着道的一缕幽魂,当所有的脉络汇成一片大海,是否也代表着由简单走向复杂的道路?
所以依我拙见,人活着就是为了实现道,因为你是万物之一,你所做的一切早就蕴含在道中,所以没有刻意的追求,道的实现强调的是实体而不是形式。
仅仅50年前,我们才看到地球的全景。
即便如此,我们为什么没有开悟的感觉?因为难,“不知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既然身处道中,如何才能看清道?当我们向上看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太阳、月亮和星星,但是当我们向下看的时候,我们只能看到陆地。然而,直到50多年前我们借助Tai 空飞船离开地球,才看到地球的真实面貌。
开悟也是如此,只是我在做的时候不知道而已。我能抽象出这个道理,我不愧为圣人。圣贤有一些特别之处。
模仿自然
《道德经》全文五千多字,名句无数。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老子对天、地、人的描述。
人与地,地与天,天与道,道与自然。
我喜欢这句话,不是因为我理解的深,而是因为我理解的不太清楚。读起来朗朗上口,感觉有点神秘。
很多书上解释说,人生活在地球上,所以遵守地球的规律;大地沐浴人间,所以服从天道;而天的运行遵循道的规律,道遵循自己的规律。
这句话,我的感受有些微妙。世界之大,道为最大,人为最小。有人气馁,有人失望。我们离道那么远,却在气馁失望的时候也有一点点快乐。正因为我们离得远,我们才能看得清楚,无形中给了我们一个看到天堂的机会。
有无相,难相得益彰,长短相近,高低相等,声和,前后相随。
妙,老子。“祸福相依,祸福相依。”原来我的这个小心思早就被看穿了。不要在乎道有多大,人有多渺小。不如从一步开始,道在那里。有本事就去实现。
道教有一个秘密。
伪道教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这里的伪道不是废话,而是有思想有见解的道。
读《道德经》最大的困惑是为什么只有一本书却有那么多解释。更何况《道德经》从古至今变化很大。那么,这里的道也受到影响了吗?我们今天读到的道还是老子当初想表达的道吗?
答案肯定是受影响的。流传至今的《道德经》,据说修改了一百多处,比如开头的第一句。
通,本,“道可道,非常道;名,非常名”
帛书,“道可道,而不恒。可以命名,但不是常数名。”
这里去掉语气词“也”问题不大,但这个“恒”和“常”意思差不多,但显然恒更有意义。据说这是为了避讳。
这种变化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完全反过来了。
大德如水
本,“水对万物都有好处,这是毋庸置疑的。”
帛书,“水为万物所好,有寂静”
汉简《水有利于万物,但有争》
这就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了,“无可争议”和“安静”勉强可以附上,但“无可争议”和“有争议”肯定是对立的。
在这些版本中,我们应该相信谁?我不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纯粹是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水利万物不争”早已广为流传。如果不是出土的帛书和汉简,恐怕我们只会知道“无可争辩”。逻辑上,从史料来看,老子的原话更可能在“静”和“争”。
这是否意味着“无可争议”是错误的和无意义的?不,至少我认为不是。后人改写与老子原文相比,确实是伪道,但伪道也可以是正道。后人按照自己的理解改写了老子的原文。至于这个出发点,对于我们读者来说,整合儒家思想,统一思想,并不是最关键的。
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接受后世修正后的伪道德。在我看来,“无可争议”和“有争议”代表了两种人生态度。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一个是做了好事不留名,一个是做了好事留名。这对我有多大影响?不,前者是高尚的,后者是公平的,但关键不就是“利万物”吗?小平同志最著名的一句话,“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不都是大智慧吗?
这样的假道对我有利,我坦然接受。假道也是德。
如果老子和道德经是写出来的,我恐怕永远也写不完,因为我从来没有觉得看完道德经,几句噼里啪啦就觉得开悟了,然后还是练不出来。真的不一般,但也是老子总能带给我的惊喜。
看不懂书也没关系,只要你会思考,你就会有所收获,这样你我可能就离开悟更近了一点。
青蛙对历史很认真,欢迎喜欢和分享,给大家带来更多有趣的历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