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学科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学科教育和德育的功能?目前,在中小学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没有系统、成熟的经验可循。北京市实验学校在近年来打造魅力“黄金课程”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做到了校风、课堂示范、教师榜样。课程的思想政治理念已全面融入各学科专业教学,渗透到每一个教育环节,建立了全时、全方位的“三全教育”体系,形成了全方位的协同教育效应。

思想政治课融入教学重在画龙点睛。

在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中,学校强调一个原则,就是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为此,要做到三点:第一,自然融入很重要。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提高教育水平。将一些思政教育内容强行嫁接到学科教学中,是牵强附会的,容易造成思政要素与学科知识之间的“两张皮”,效果适得其反。第二,注重严谨和恰当。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不能理解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不能按时拿到。他们要在高校学习相关书籍或请教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一定要严谨得体,不能模棱两可,不能有假。第三,妙处在于画龙点睛。一节课、一个教学环节适合多少思政元素?在现实生活中,道德规范、哲学原则、做人原则无处不在。很多事情都可以和纪律教育挂钩,但是越多越好。思想政治因素只有在学科教学中运用得当,才能在关键点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基于这一认识,学校围绕“培养谁、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为指导,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梳理和重塑。

增强学科课程的教育功能。在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把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融为一体,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通过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引领思想价值。

具体来说,语文、历史、政治(道德与法治)、地理等人文属性明显的学科,注重突出价值导向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属性明显的课程。应突出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责任。美术课程坚持美育和美化,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和民族感情,帮助学生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树立文化自觉和自信。体育课程积极融入德育,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除了国家课程,学校还应在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中树立课程思想政治意识,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素养等重点内容优化内容供给。北京实验学校组织特级教师、教学骨干和科研骨干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学科特色的讲座,宣传我国现代科技发展成就,激发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

学校结合香山文化研究的特色和优势,组织香词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学校还开设宪法法治教育、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素质教育等课程,加强法治意识、职业道德操守、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使之成为磨炼心智、发展性格的过程。

在课程中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教师应该先行。

北京实验学校要求集团内各学校每学年选择1-2门课程,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精品示范课程建设。每个课程有不少于2名成员。学校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示范课堂活动。每个教研组每年负责建设1-2节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示范课,开展1节以上由学科教师参加的示范课,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学科课程的脉搏。工作人员听课结束后,填写听课记录表,交各教学单位汇总统计,报教务处备案。学校每年还会组织一次课程思政教学大赛,对获奖老师进行奖励。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能否在课程教学中得到贯彻落实,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有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学科教育意识、学科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能力,找到两者有机融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因此,北京实验学校从教师的选拔培养、团队建设到教研课题都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

加强师资培训,“以赛促教”。学校充分利用教师入职培训、专题培训等机会,让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做到在具体教学中学科知识与教育并重。在学校教学团队建设中,明确要求团队教师承担育人责任,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教研活动。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以及模范教师、党员教师、“双带头人”进行表彰,激发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营造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浓厚氛围。

学校还结合各级各类教学竞赛,如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竞赛、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信息化教学竞赛等。,明确思政课评分点,考核思政课教师的意识、能力、效果,达到“以赛促教”的目的。

在课程中发掘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教学案例。完善现有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想政治维度,根据课程思想政治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在教学团队、课程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将课程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学生学习任务。鼓励学校教师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化教学方式,依托网络课程搭建网络平台,采取专题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设计中。对于效果好、反响好的典型教学案例,学校将及时发掘、总结、推广,为教师树立榜样,为提高课程教育效果提供参考。

搞好调研,开展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学校课程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研究课题,带动教师转变观念和教学方式,将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培养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各门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有机融合。结合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学校定期开展以“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中,党员引领”为主题的党支部创新教育活动、“德育在每一门课程,每一位教师人人谈育人”研讨交流活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课堂展示和优秀课例评选等系列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目的是使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用,形式生动”。

创新课程思想政治合作育人评价体系。

为了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成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自觉行为,而不仅仅是做一两节示范课,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鼓励和引导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为此,北京市实验学校将教师的思想政治教学能力纳入教学评价指标,建立了常态化的评价模式。学校定期对各学科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将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效果作为教师评优、聘任、评优奖励、选拔任用等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将价值导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教学目标纳入学生课程学习评价。

学校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批中,将知识转移、能力提升、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程度作为重要考量指标;在精品课程和示范课程的评选、评价和验收中设置“价值引领”和“德育功能”的指标。

为科学评价各科思政教学效果,学校实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听课记录要具体评价课程思政内容情况,育人评价要素要体现在“学评教”制度中,使德育要素成为“学评教”的重要内容。在课程建设中,“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是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估中,是否体现“价值引领”是重要的监控指标。这一系列评价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对课程思政改革的积极性。

(作者:周清华系北京实验学校教育集团科研副总裁、中国人民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实践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编辑:曹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