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中叶,加拿大、墨西哥和危地马拉有大面积的豚草生长。每当盛夏黄花盛开时,有些人会感到发痒、发热、咳嗽、打喷嚏、哮喘,甚至昏厥,但在深秋和冬季逐渐缓解。后来发现这种情况和豚草有关。豚草的花粉中含有一种水溶性蛋白质,与人接触后能迅速释放出来,引起过敏反应和“花粉热”。

过敏反应的百年认知

1900年,奥地利儿科医生给外伤病人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血清时,发现许多人在再次注射这种血清时出现强烈反应(哮喘、喉头水肿、呼吸困难),严重者甚至死亡。这种反应叫做过敏。

1902年,法国生理学家发现,银莲花可以引起全身荨麻疹。之后,他从海葵中提取出这种物质,注射到狗的体内进行实验。出现“无保护”状态(出汗、皮疹、休克),这种现象被命名为严重过敏反应。这位生理学家因此发现获得了1913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从此,过敏字面意思是“过度敏感”,医学上称之为“免疫性过敏”。为了应对过敏,对组胺的认知和研究跨越了百年。1907年,组胺的化学合成得以实现。三年后,一位医学家首次发现了组胺对血管的扩张作用(出血、红肿)。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组胺在过敏和炎症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包括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分泌增强、鼻粘膜水肿、呼吸阻力增加、休克等表现。

1943年,美国一所大学的教授在研究东莨菪碱时发现苯海拉明对组胺有拮抗作用。1946年,苯海拉明首次上市,成为美国批准的第一个抗组胺药。1948年,研究人员在研究了抗组胺药对动物不同器官组胺受体的作用后,提出人体内可能存在两种组胺敏感受体,其中一种可被苯海拉明及相关抗组胺药阻断,称为H1受体。H1受体阻滞剂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另一种组胺受体不能被这些抗组胺药特异性阻断,现在称为H2受体(目前又发现了H3和H4受体)。

1960年,发现苯海拉明可以抑制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重摄取,这成为抗抑郁药发展的一个主要线索,并促使氟西汀的发现。

苯海拉明用途广泛。

苯海拉明可通过结合毛细血管上的组胺H1受体与组胺竞争,预防或对抗组胺引起的过敏反应,减轻组胺对血管、胃肠道、鼻腔、喉和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解除痉挛),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和毛细血管渗出(减轻水肿或渗出物),改善头晕、恶心、呕吐,减轻甚至消除组织水肿,止痒,直接作用于延髓的咳嗽中枢。鉴于其分子量小,易通过血脑屏障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困倦、乏力、口干、嗜睡(这是司机和高空操作者的禁忌,但对失眠者入睡有帮助)。

临床上可用于过敏性鼻炎、花粉症、急性和慢性荨麻疹、特应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瘙痒、食物或药物过敏、血管性水肿、晕车、眩晕、放射反应和妊娠呕吐。

第一代抗组胺药,如美吡拉明、苯海拉明、异丙嗪、儿茶酚胺、扑尔敏、赛庚啶、羟嗪等。可阻断组胺H1受体,减少过敏反应,主要用于治疗荨麻疹、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时至今日,由于其抗组胺作用好、疗效确切、质优价廉,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作为抗感冒复方制剂的成分。

为了克服第一代抗组胺药的不良反应,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依巴斯汀、咪唑斯汀为代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逐渐问世。与第一代抗组胺药相比,分子量更高,含有更长的侧链,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因此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不明显(无嗜睡、困倦等不良反应),但部分药物有心脏毒性。

近年来,第三代抗组胺药得到了改进,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前景广阔的突出优点。包括非索非那定、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依氟利嗪等。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