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读后感范文1000字

  最近,鼓起勇气看完了一本小说,在碎片化阅读流行的时代,能完整看完一本纯文学作品,哪怕只是一目十行的匆匆扫过,亦感觉难能可贵。

  这本书有三个主题:爱情,性,死亡。

  爱情

  爱情是非常感性的东西。沾了商业成分有了理性存在的感情都不纯粹。因为你对我好,所以我应该对你好,这不是真正的爱情。而那些看起来一厢情愿的感情有时候才是真正的爱情。比如渡边对直子的爱,阿绿对渡边的爱,爱情的天平都是一边倒,但不影响它的真挚。

  渡边每次和直子散步时,发现直子常会动手拨弄发夹,或是拿手帕擦嘴,于是渐渐对直子有了好感。这简直是没理由的好感,突如其来,也莫名其妙,但不能否认,这就是爱。

  阿绿对渡边也是如此,在渡边面前,阿绿无话不说,其实他们只是在一个教室上课,并没有更多的交集,但阿绿却对渡边有种天然的信任感,她不管渡边是好人还是坏人,就是这么无理由的相信他。爱情来临时就是这么没有征兆。

  不管长不长久,能不能经得起考验,不可否认,对有些人我们常常会有种莫名的好感,或是他的言行举止,或是他的外貌长相,这就是所谓的一见钟情吧。放在古时候,这样见一面的好感很有可能会等待一辈子,这就是爱情的魅力。

  性

  这本书里面有许多关于男女欲望的探讨,有赤裸裸的性描写,甚至同性恋性行为的描写。但很奇怪,看完你并不反感。因为作者并没有把性上升到道德的高度。而是很真实的反映了人性深处的基本欲望。

  性就性,性是一种生理反应。爱就是爱,爱是一种感情的上依恋。有性不一定有爱,有爱不一定需要性

  渡边有许多性伴侣,虽然只跟直子有过一次像样的性行为,但并不妨碍他只爱直子一个人。阿绿从来没跟渡边做过爱,但她却是多么在意自己在渡边心中的位置啊。哪怕是剪了个头发,她多么希望渡边能多看一眼。

  这本书里的性也是纯粹的,没有伦理道德也约束,也没有含蓄隐晦的藏头露尾,这是真实的魅力。

  死亡

  书中对死亡的描写虽然不多,但印象很深刻。

  想通了生与死问题,人生就会豁达很多。文学与哲学、心理学往往分不开,因为只有深入剖析人的内心世界才会如此精准的看清生与死的本质。死不是生的对立,而是它的一部分。在生的正中央,一切事物都以死为中心,不停的旋转。死亡是生的延续,而生只是死亡的开端。

  看来死亡并不可怕,更不用把死亡放到生的对立面来想方设法的抗拒,一切顺其自然,死亡消失的只是肉体,而生命并没有停止,这听起来很安慰人。

  能这样理解死亡,作为普通人我觉得已经很透彻了。但在精神疾患者的眼里,这还远远不够,死亡或许是他们的向往。

  “仿佛身体分裂成两个,彼此追着跑,正中央有根粗大无比的珠子,就绕着它打转、追逐。”直子就是经常在这样的幻觉中度过,而跟她追逐的也许就是死亡,所以,木月会自杀,直子也会自杀,我们常人永远不懂,这是死亡的魅力。

  以上是我浅读这本书后的第一印象。

  如果说我看到的是这本书内在的话,那么,我其实还忽略了此书华丽的外套——那就是这本小说文字,许多贴切而生动的比喻,让我忍不住摘录下来,我像一个喜欢收藏艺术品的藏家一样,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摘录下来,慢慢品味,这就是名著的魅力。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