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美的历程读后感

  当我初次见到这本书时,那种来自大海深处的深蓝色的布纹封皮和上面的类似浅浮雕的神秘图案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极大的好感。

  这本书很棒,很深刻,讲美学不单单是美学,其中还详细介绍了和描写对象相关的历史背景,使得我们能够知晓这一美学形式出现的来龙去脉,从而多多少少可以更为深刻地体悟这个形式美在何处,对后世而言,又有什么影响。

  起初,我一直无法理解那些青铜礼器上面狞厉可怖的花纹有何美感可言,不懂那些远古时期的彩陶上那些简单到甚至有些粗糙的图案有什么审美价值。看了这本书,我大概有了一个答案:首先,那些彩陶、石器工具代表着人类对美初步感受。那些花纹一是一种古老的图腾崇拜以及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到后期尤甚),二是由于开始觉醒的对美感的追求而作的装饰性图案(也许不是这么单纯)这些图案虽然粗糙,但是确是包含了诸多意味也许是山川河流,也许是某个巫术场景。这一切都凝结了他们炙热的情感与虔诚的信仰。

  再说到骇人的某些青铜文饰,它们有些虽然狰狞、毫不掩饰的凶狠残暴,气派神秘,但细看之下确乎是有一些呆萌可爱,有着仿佛刚刚出生的美学的童稚气息。而且这样的美,正如作者所言:“恰恰只有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宗教观念淡薄,残酷凶狠已成陈迹的文明社会里,体现远古历史前进的力量和命运的艺术,才能为人们所理解、欣赏和喜爱,才成为真正的审美对象。”不管是陶器上的绘画,还是青铜饕餮都是那个时代精神的体现,也就是克乃夫·贝尔提出的“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美是生活的提炼与升华。

  除此之外,由于我个人比较喜欢摄影,因而对字画的构图意境都比较好奇。摄影中,我喜欢留白,让整个空间不拥挤,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对于某些照片,留白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旷远的意境。先想来,自己的审美倒是与中国传统审美一脉相承了。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中国山水画虽由来久远,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不过是人事的陪衬,直到中唐前后,山水画才真正独立。而其历史背景,正是它过去所陪衬的宗教绘画的背后的宗教意识的衰落,以及社会变化导致的士大夫审美的变化,即倾向于将封建农村生活理想化的生活……这些都让山水画开始有灵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气韵”。而构图有对形成独到气韵功不可没。山水的远近,物像的松紧等等营造出的一种氛围、气场,一种可以让思维和想象驰骋的自由和欢愉。除此之外,还有就是那一笔一画之间饱蘸的情感描绘出的“无我亦有我”之境。

  读完此书,虽说只是对整个中国美学的浅尝辄止,但仍旧让人回味无穷。即便仅仅是一场匆匆巡礼,但也足以让我为之倾倒、叹服。从朴素的原始图景到宋元的诗意山水;从先秦理性主义到魏晋的哲理思辨;从楚汉的屈骚风雅再到明清的通俗浪漫无不彰显着中国传统艺术随着历史的浪潮向前奔涌的不息而蓬勃的生命力。这样的生命力让所见之人沉思、感叹、敬畏,也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在有丰厚底蕴的同时愈加清明愈加昂扬向上。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