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淮西二十四将,乃是元朝至正十四年(1354年)正月初一时,意欲图谋大业的朱元璋见郭子兴、彭大、赵均用、孙德崖等北方红巾起义军将领贪图安逸、割据一方,完全没有进取之心,竟龟缩于濠州城内达半年之久.

朱元璋遂决定带领自己在至正十三年(1353年)于家乡钟离县招募的亲信24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从此开始了自己独立作战、由将为王的生涯。

这24位亲信(其中之一的“郑遇春”有人争论是常遇春,但学界通常认为是郑遇春,这里姑且从之)就是著名的“明初淮西二十四将”,也是朱元璋起兵之初的最主要依靠。

明太祖朱元璋依靠这24位将领不断攻城略地、发展壮大,花费14年的光阴,最终在元末群雄中脱颖而出,一统天下、光复中华,并重新统治了离开中原王朝达四百余年的“燕云十六州”!

明初淮西二十四将名单图

明初淮西二十四将名单:徐达、汤和、吴良、吴祯、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君用、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郑遇霖、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张赫、周德兴。

1.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人。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主要功绩为“鄱阳湖大战”大败陈友谅、“平江之战”围剿张士诚以及北伐战争灭亡元朝攻取大都等。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

2.汤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人。官至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虏将军,封信国公。追封东瓯王,谥号“襄武”。主要功绩为渡长江、占集庆、取镇江、镇常州、败国珍、俘友定、讨明升、征蒙元、解兵权、巡海防、设卫所等。追封东瓯王,谥号“襄武”。

3.吴良(1323年—1381年),初名国兴,字不详,濠州定远县(今安徽定远)人。官至都督同知,封江阴侯。主要功绩为镇江阴城十年、讨南蛮平粤西。追封江国公,谥号“襄烈”。

4.吴祯(1328年-1379年),初名国宝,字干臣,濠州定远县(今安徽定远)人,江国公吴良之弟。官至天兴翼副元帅、英武卫亲军指挥使、大都督府佥事,封靖海侯。

主要功绩为夺池州、守江阴、攻湖州、战平江、败方国珍、俘陈友定、剿海寇与山贼、督海运送粮饷、平辽东灭倭寇等。追封海国公(后因追坐胡惟庸党而致爵除),谥号“襄毅”。

5.花云(1321年—1360年),字时泽,濠州怀远县(今安徽怀远)人。官至枢密使。主要功绩为破怀远、攻滁州、取和州、渡长江、克太平城、取江东、守当涂等。追封东丘郡侯,无谥号。

6.陈德(?—1378年),字至善,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人。官至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事,封临江侯。主要功绩为随军克江南淮北、援长兴败李伯升、“鄱阳湖之战”胜陈友谅、北伐蒙元定北方、西征明夏平蜀地、出塞北击胡虏等。

追封杞国公(后因追坐胡惟庸党而致爵除),谥号“定襄”。

7.顾时(1334年—1379年),字时举,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人。官至大都督同知,封济宁侯。

主要功绩为随军克江南淮北、北伐蒙元荡平黄河南北、庆阳城大败张良臣、西征明夏大败夏军攻克成都、助徐达守北平城。追封滕国公(后因追坐胡惟庸党而致爵除),谥号“襄靖”。

8.费聚(?-1390年),字子英,泗州五河县(今安徽五河)人。主要功绩为招降张家堡民兵三千余人、守长兴、援安丰、定江西、克武昌、破平江、克延平、平云南、讨广南等。

官至都督府佥事、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封平凉侯(后因追坐胡惟庸党而致身死爵除),无谥号。

9.耿再成(?—1362年),字德甫,泗州五河县(今安徽五河县)人。官至行枢密院判官。主要功绩为瓦梁垒大败元军、渡长江克江东。追封泗国公,谥号“武庄”。

10.耿君用(?—1356年),字不详,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人。主要功绩为跟随朱元璋渡长江、救宜兴。无爵位,无谥号。

11.唐胜宗(1335年—1390年),字不详,濠州定远县(今安徽定远)人。

主要功绩为取常州、征池州、下南昌、援安丰、攻庐州、战鄱阳、定澧阳、伐中原、克汴梁、平寇乱、降元丞、巡陕西、镇辽东、平黔蛮等。官至都督府同知,封延安侯(后因追坐胡惟庸党而致身死爵除),无谥号。

12.陆仲亨(1336年—1390年),字不详,濠州(今安徽滁州)人。主要功绩为跟随朱元璋平定淮北江南、节制岭南、平定广东、讨平乌撒诸蛮。官至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事,封吉安侯(后因追坐胡惟庸党而致身死爵除),无谥号。

13.华云龙(1332年—1374年),字不详,濠州定远县(今安徽定远)人。主要功绩为克滁和、渡长江、攻集庆、取镇江、复太平、平江西、援安丰、陷武昌、取高邮、定山东、入大都、擒元臣、修城墙等。官至大都督府佥事、总管六卫兵留守兼任北平行省参知政事,封淮安侯。

14.郑遇春(1333年—1390年),字不详,濠州(今安徽滁州)人。主要功绩为参加采石矶渡江之战、平定江南淮北之地、参加“鄱阳湖之战”、随徐达北伐蒙元、设朔州卫与建朔州城并镇守之、随傅友德平云南、造海船运粮饷。

官至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事,封荥阳侯(后因追坐胡惟庸党而致身死爵除),无谥号。

15.郑遇霖(1332年—1355年),字不详,濠州(今安徽滁州)人,荥阳侯郑遇春之兄。主要功绩为攻取铁佛冈等三寨、参加采石矶渡江之战。官至先锋,无爵位,无谥号。

16.郭兴(1330年—1384年),字不详,濠州(今安徽滁州)人,武定侯郭英、明太祖郭氏宁妃二人之兄。官至秦王武傅兼陕西行都督府佥事,封巩昌侯。

主要功绩为随军克滁和二州、参加采石矶渡江之战、平定江南淮北之地、参加“鄱阳湖之战”、攻灭张吴、北伐蒙元、据守潼关、镇守陕西与北平。追封陜国公(后因追坐胡惟庸党而致爵除),谥号“宣武”。

17.郭英(1335年—1403年),字不详,濠州(今安徽滁州)人。官至骁骑卫千户、指挥佥事、本卫指挥副使、河南都指挥使,封武定侯。

主要功绩为随军克滁和二州、参加采石矶渡江之战、平定江南淮北之地、参加“鄱阳湖之战”、通州生擒元梁王、太原夜袭王保保、随傅友德平云南(赤水河大捷)、随冯胜定辽东、据守陕西、征讨燕王朱棣等。追封营国公,谥号“威襄”。

18.胡海(1329年—1391年),字海洋,濠州定远县(今安徽定远)人。

主要功绩为随军克泗滁二州、参加采石矶渡江之战、陷海牙水寨破陈野先军、平定江南淮北之地、克荆州守益阳、从征平定湘桂蜀滇四省、平定湘鄂苗乱、北伐蒙元与从征金山、平定澧州叛乱等。官至宝庆卫指挥使、左副总兵,封东川侯,无谥号。

19.张龙(?-1397年),字不详,濠州(今安徽滁州)人。主要功绩为平定江南淮北之地、北伐蒙元攻通州、从征云南、金山招降纳哈出、屯田贵州、平定都匀叛乱等。官至威武卫指挥佥事、凤翔卫指挥、佥大都督府事,封凤翔侯,无谥号。

20.陈桓(?—1393年),字不详,濠州(今安徽滁州)人。主要功绩为随军克滁和二州、参加采石矶渡江之战、平定江南淮北之地、参与“龙湾之战”与“鄱阳湖之战”、北征蒙元、西讨明夏、南定云南、屯田滇黔、出征东川、平定九溪洞蛮等。

官至大都督府都督佥事,封普定侯(后因追坐蓝玉党而致身死爵除),无谥号。

21.谢成(1339年—1394年),字不详,濠州(今安徽滁州)人。主要功绩为随军克滁和二州、参加采石矶渡江之战、平定江南淮北之地、参与“鄱阳湖之战”、攻武昌、克湖州、围平江、北征蒙元克庆阳、西讨番人降乞失迦、平定洮州十八族叛乱、多次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救济河朔地区灾民等。

官至都督府都督佥事、晋王左传兼府相、太原都卫都指挥使,封永平侯(后因追坐蓝玉党而致身死爵除),无谥号。

22.李新(?-1395年),字不详,濠州(今安徽滁州)人。主要功绩为随军克滁和二州、参加采石矶渡江之战、平定江南淮北之地、参与“龙湾之战”、平江陵围平江、胭脂岗开凿运河等。

官至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中军都督府佥事,封崇山侯(后因修筑胭脂河时贪赃枉法、草菅人命一事而致身死爵除),无谥号。

23.张赫(1324年—1390年),字不详,泗州(今安徽泗洪)人。主要功绩为参与“采石矶渡江之战”、战鄱阳、克武昌、围平江、剿倭寇、辟海运、送粮饷等。官至常春翼元帅、福州卫都指挥使,封航海侯(后追封恩国公),谥号“庄简”。

24.周德兴(?—1392年),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人。主要功绩为参与“采石矶渡江之战”、平定江南淮北、克江西、讨广西、平定慈利土司叛乱、征讨明夏、讨伐思州蛮、福建筑城修堡御寇等。封江夏侯(后因其子周骥淫乱一事而身死爵除),无谥号。

“明初淮西二十四将”之中:其中有12人因坐罪被除去爵位,占到总人数的二分之一;其中有8人因坐罪被杀,牵涉进“胡惟庸谋反案”与“蓝玉谋反案”便有6人,占到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其中有6人为兄弟(共三对兄弟),分别为江国公吴良与海国公吴祯、荥阳侯郑遇春与先锋(无爵位)郑遇霖、陜国公郭兴与营国公郭英,占到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其中有4人在明朝建国(公元1368年)以前便去世了,占到总人数的六分之一;而只有营国公活到了公元1400年以后,在“靖难之役”中侥幸逃生,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方才薨逝,为“明初淮西二十四将”之中去世最晚的将领。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