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于旻,草枯于野,江没于海,人归于尘,宇宙众生普相无不如此。独于万物之精华,才为万世所称道。

何为万物之精华?或才华盖世,或功勋彪炳,或德著千秋。观泱泱中华数千年文学史,有一位诗人当之无愧,他就是凌跨时空,冠绝当代,老妪妇孺皆知,被太子宾客贺知章称为“谪仙人”的李白。

人生若只如初见,那么锦袍加身,参禅悟道,仿佛才是他的本心;邀月对酌,得意尽欢,似乎才是他的兴致;丹青妙笔,写意抒情,好像才是他的偏好;散发弄舟,游历四方,貌似才是他的风范。

如果有如果,李白的人生轨迹,能够遵此而循,那么之后发生的一切也许都将改变。然天地万物,皆如逆旅,亦如黄河之水,一去不返。

事与愿违终是人间普律?若弗,为何世人又总是难逃其咒?究李白一生都在乘风破浪,致仕求途。“一意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世事本无常,处处惹尘埃,宛如他人生的真实写照。本可以舞文弄墨,快意人生,却因自己天赐的文采而睥睨天下,自诩可以“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他也曾有这样的机会,被诏进掖庭,伴君左右,问询国政,却并无名奏良策传世流芳,晚年更是逆时而为,参与谋反,最后落得流放夜郎,终生蒙羞的结局。是天意弄人?

综观李白一生,在各个阶段都充满了传奇而神秘的色彩,这些都浸染心骨,最终孕育出了独特奇异、气象万千的不世之才。

身世的扑朔迷离,除了源于自己的讳莫如深外,诗文流传的记载也有不少矛盾之处。

一说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李白出生于西域边城碎叶的一户殷实富商之家,因母亲梦见“长庚星“而诞,故起字太白。

5岁时,随家迁居于昌隆县青莲乡(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父亲李客虽重文识字,但平生“高卧云林,不求禄仕”,因而对其寄予厚望。

盼李白能读书写文,步入庙堂,成就功业,改变富而遭鄙的境遇。太白也的确不负众望。“五岁即能诵六甲,十岁便能观百家”。

不仅如此,太白涉猎广泛,更喜求仙问道。15岁时,拜当地比他大13岁的道家名士兼纵横家东严子赵蕤为师,研习道术及纵横之术。

及弱冠之年,李白学有所成,并获微名,成为天资聪颖、勤奋刻苦的典范。“铁杵成针”的故事即是出于太白问学。

在当时的唐朝,平民要想步入仕途,一般有三种途径,一种是通过科举,一种是通过制举,还有一种是通过荐举。

李白博学多才,虽兼儒、道、佛精髓于一身,但积极入世、兼济天下才是他一生的主流。

然造化弄人,《唐六典》明文规定:刑家之子,工商殊类不预,李白身为商人后裔,就此断送了科举仕途之路。

太白唯有通过荐举方能实现“济沧海”的人生理想。至此李白开始了多年艰难苦闷的逐梦之旅。

拜谒大名士渝州刺史(今重庆)李邕,遭冷遇。愤笔写下《上李邕》作为回敬:“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年少气盛显露无疑。

二十五岁,李白接受父亲三十余万两的黄金馈赠,辞亲远游,东出三峡,告别求学多年的匡山寓所,道出平生志愿:“欲将书剑报明时”。

一路向东,阅览祖国大好河山,称颂盛唐繁华,千古名篇《长干行》、《望庐山瀑布》即作于此间。

次年秋后行至淮左名都,千金散尽,贫病交加,卧倒在床。万物寂寥,明月悬空,惨白如霜,勾忆往昔。

追思故乡,远在千里之外,写下不朽名篇《静夜思》。冬至病愈后,欲返乡,向西行至襄阳,拜访久慕隐居于此,比他年长12岁的大诗人孟浩然。

论说太白一生最爱,孟夫子必是其一。“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双手揖清芬”,孟浩然的才情修为,在太白心中,犹如巍巍高山,难以企及,唯有双手作揖拜服。

太白与夫子交游数日,由夫子牵线,让太白在安陆与故相许圉师的孙女结秦晋之好。李白也开启了唐代夫随妻居的罕见范例。

李白与许氏相伴十载,琴瑟和谐,儿女成双,然肉身终不敌病魔,不幸早亡。十年间,李白酒隐安陆,蹉跎岁月,此间虽也遍干诸侯,然皆石入大海,杳无踪影。

许氏去世后1年,李白娶刘氏,然而刘氏鄙视放浪不羁、无所事事的太白,愤而离异,遂携儿女迁往鲁地,与鲁女同居,鲁女持家有方,视许氏子女如同己出,甚合太白心意。

壮志未酬的李白依然四处干谒自荐,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凭借《蜀道难》打动了诗名满天下的太子宾客贺知章,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

从此李白名动京城,于公元742年,在贺知章联同玉真公主的引荐下,终于得到了天子御诏,奉为翰林供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江河故国已是昨日黄花,少年理想也不过是黄粱一梦,今非昔比,国运日下,危机四伏,盛唐气象不再,朝中奸小遍地,奈何天子不自知。

玄宗也曾为其降撵相迎,贵妃也曾为其磨墨捧砚,力士也曾为其脱靴伺候,何等荣耀,然终难逃御用文人的命运,太白不屈,罢官回乡。

三年后,即公元744年,玄宗评李白为“非廊庙器”,赐金放还。李白东归经洛阳,偶遇杜甫、高适,遂一起结伴远游,求仙问道。

太白与子美惺惺相惜,相行近半载,结下了“柏拉图式”的友情,令人称羡,也成为历史美谈,此后,两位大诗人就再未相遇过。

回到东鲁后不久,鲁女病逝,李白伤心不已,携家人迁居于梁宋(今商丘),在此结识诸多名士,信步漫游,和诗唱酬,还不忘寻道问仙,探求方术丹药。

此时的太白已是知天命之年,眼看同辈同行皆已进士及第,官运亨通,唯有自己终日诗酒炼丹,满腹经纶,却不能卖给帝王家,只能怅然落笔应轻语。

酒醒又醉,花已飘零,月影渐消,悲从中来。潼关已闭,江海阑珊,寒鸦撒野,桑榆已晚,唯有《将进酒》,方解心中流殇。

蓦然回首,已是鬓白如雪,唯一欣慰之事,莫过于梁园一吟,换来情定终生,与宗氏成双,伉俪情深。

然而好景不长,天宝末年战乱四起,玄宗西逃,永王叛乱,邀为幕府。永王兵败身死,迁累太白流放夜郎,幸得夫人宗氏及好友多方营救,方捡一命。

死里逃生也未击垮李白的雄心壮志。公元762年,拥有天纵之资却颠沛一生的李白,即使花甲之年,也仍不忘江山社稷,欲北上从军。

不料中道飞仙,徒留孤月一声叹息,万世怜悯。华夏最伟大的天才诗人就这样带着遗憾,只身离开了人间,留下“枕上授简”,为世人敬仰膜拜,流传不朽。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