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逝》读后感

  吸引我读完这本书的,是这个叫做荻野吟的女子的命运。明治维新前后的日本,男女七岁不同席,女子卑微的生命与智慧形成巨大的反差,也许无数的有智女子曾经反抗挣扎过,但是相比于制度的强大不可摧,一个女子的凄惨遭遇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荻野的命运缘起,既是无法反抗的,也是无法预知的悲剧。吟,这样一个可怜见的名字,并不是注定了要被怜爱的命运。我想起了兰芝的被弃,至少那个仲卿是痴情的,十七岁出嫁,未几便被遣归。封建社会的妇女若是剔除了男人的深情相许这个因素,便无法再获新生,这也是她们所处的地位决定的。生而为女人,地位、命运均在他人之下,何况权利。荻野吟该是才女,二十年后,想起先嫁的那个人,恨意之中渗透着理性的思考:若不是这个人,我也不会有今天的地位和成就。也对,历史的必然在于一个个偶然的叠加,同时期杰出的女性中,恐怕也有因病或者不能生育而被弃的女子,但是她们的反抗没能在历史上被书写,或者说,她们的反抗只局限于个人命运的改变,这正是荻野吟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寻医过程中的尴尬遭遇,使她执意离家求学,那时立下的志向便已超越了改变个人命运这个狭隘的追求。东京的十年求学,见证了这个女子不一般的理想。而我最敬佩她的地方不在于她的医德医术,而是她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已然超出了医学的社会责任,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胆量用个人的生命去实践历史的使命。在中国,有鲁迅这样的坐标,弃医从文去改变人的社会性,而不是用解剖刀解除生理的病痛。江户时代的女子,能有这样的志向,真是太不容易了!何况,她从医学的角度号召废娼,向执政者提出要求女性的权利,身体力行,没有向暗黑势力低头,显示了一个女子伟大的人格力量!

  她的不平凡,由内至外,给人以震撼,她以决绝的心态挑战于旧的习俗和偏见,娇小的身躯中蕴藏着冲破封建的巨大能量,才华只是她外在的东西,性格中坚韧的部分让人肃然起敬:她在一个由男人主宰的社会中为自己争取了尊重和地位,为女性的成功树立了标杆。身为一个女人,我发现,原来女人的权利并不是哀求得来的!我们看到那么多的女人为社会的进步做了铺垫,她们自身的命运曾经被掌握,在历史的背景之下,她们都曾是弱小的,可她们一定也是强大的,因为她们用自己的弱小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做为日本第一个获得执业资格的女医师,荻野吟在社会声誉上取得的成功远远大于学术成就。然而声誉这种东西只停留在某一个阶段,离开了合适的社会环境,对于个人而言,它就显得不那么重要。烟雾围绕的村庄,夕阳渐渐,烟雾形如游蛇,深入无影之处。人们记得它曾经浓厚,却不会沉浸其中,适宜的温度下,别有风景。

  荻野的风景是一副令人惋惜的笔墨画卷:微雨的东京街头,淡紫和服的女子着木屐缓缓而行,孤独的身影之后,东京日渐繁华,映衬着她的优雅和高贵。

  渡边纯一抽取了生活中执着的一面赋予他的主人公,这在一个农业为主的社会中是很难想象的。吟的生活中充满着夜读的氛围,对知识的渴求大于一切的需要。可以想象男性作者面对各种素材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思考是何等艰难,还原这样一个经历复杂的女性人物,需要从历史记载中勾画她的丰满乃至哀怨,这一点上,渡边淳一的心理描写是成功的。我一直在想,这个女人的身体内有着怎样的力量让她能够坚持自己的选择,是由男人造成的伤害,或者是痛彻心扉的求医经历?这些也仅仅是外在的因素而已,对她而言,对真实的、有力量的事物的向往,是她的源动力之一。也正因为这样,隐藏在身体中的另一个她终于恋爱了。

  荻花,生在水边,茎在地下蔓延,始开为紫色,凋时为白色。“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女子的命,如这荻花般,年轻时高贵,色衰时遭弃。吟并未再次被弃,但是,忤逆了世俗的恋爱,还是难免让人生出感叹。她的恋人志方一事无成,竟至拖累了事业如日中天的吟,吟可曾后悔过?再坚强的女人要的不过是一份可以托付的感情!

  北海道的雪依然在每个冬天飘然而至,那一个她倒下去的夜晚,遥望着爱人的方向,只有那是她最终的寄托。雪花、荻花,女人如花,逝于纷纷的红尘。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