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已经成为人们每天看剧的必备神器,但是在家里,坐在沙发上或者床上看电视确实更舒服。所以IT之家的编辑袁最近考虑买一台电视机。

但是袁逛街的时候,经常会看到LCD,LED,,ULED,QLED,SLED,GLED这些名词………诸如此类。

今天,袁不妨简单梳理一下这些ED的名词到底是怎么回事。希望大家理性理解,不要陷入销量的炒作。

首先,最重要的话在前面:

别看这么多名词,但从显示技术的角度来看,市面上主流的电视机其实有两种:液晶电视和OLED电视。

一、液晶显示器

1.LCD原理

先说液晶电视。经常逛it之家的朋友应该对这个比较熟悉。它的英文名是Liquid Crystal Display,即LCD。

LCD是一种屏幕的统称,可以分为很多种。在详谈之前,袁不妨带大家回顾一下液晶屏的原理,以常见的TFT-LCD为例。

我们常说液晶屏幕需要背光。背光源发出的白光首先经过几层膜,使光线具有方向性,柔和均匀。

然后,光穿过第一垂直偏振器,变成垂直偏振光,然后进入液晶层。

进入液晶层后,光线会随着液晶分子的扭转方向而改变方向。如果液晶分子在水平方向扭曲,垂直偏振光通过液晶层后就会变成水平偏振光。

那么水平偏振光就可以在第二深圳生活网的水平方向顺利通过偏振片,成为我们看到的白光。

如果是垂直偏振光,不会通过第二个水平偏振片,会显示黑色。

控制偏振光方向的方法是在液晶层的两侧加上电极层,通过电场力控制液晶分子的方向,从而控制偏振光的方向。

为了使屏幕显示不同的颜色,在液晶层和第二偏振器之间增加了滤色器。通过它,光线将被过滤成无数束红色、绿色和蓝色。

红、绿、蓝的每一种组合成为一个像素。通过控制三种光线的强度,你可以将它们混合成丰富的颜色。

怎么控制红绿蓝光的强度?

其实就是在电极层上加了一层TFT薄膜基板。TFT基板上的每个子像素都有一个可以调节光亮度的晶体管。这些子像素与滤光片上的红、绿、蓝子像素一一对应,从而可以调节不同子像素的亮度,最终形成不同颜色的像素。

这些像素构成了一幅华丽的画面。

2.不同类型的液晶显示屏

CCFL和LED屏幕

基于LCD的原理,下面IT之家给大家介绍不同的术语。

根据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早期称之为CCFL(冷阴极荧光管)。这种背光结构类似荧光灯,但由于色域差、功耗大、体积大,已经基本被淘汰。

早些年,我们说的液晶电视其实就是CCFL,但当时的电视厂商出于简单的考虑,可能会称之为液晶电视,客观上混淆了概念。

代替CCFL,它现在是我们共同的LED。背光就是用发光二极管做光源。与CCFL相比,LED光源色域更好,寿命更长,亮深生活网调节范围更广,更均匀,耗电更少,总而言之,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迷你LED

Mini-LED相当于LED的改进。基本思路就是把原来LED的灯泡缩小。原来一个LED电视可能有几十个LED灯,现在可以放几千个,几万个,甚至更多。因此,Mini-LED具有更好的色彩性能、动态范围和对比度。

目前市场上Mini-LED主要用在显示器和高端笔记本上,价格相对较贵,但电视产品其实很少。

硬屏和软屏

目前我买电视看到的所谓硬屏和软屏主要是指IPS硬屏和VA软屏。

VA软屏最早是由富士通的技术开始的,本质上是通过改善液晶分子的垂直排列来提高可视角度。后来经过各种升级迭代,形成了VA软屏系列。

VA软屏的特点是用手轻按屏幕表面会出现水线。优点是色彩表现丰富,透光率高,不足时响应速度慢。

IPS硬屏主要是将液晶分子由原来的垂直排列改为水平排列,屏幕表面加入了硬度更高的树脂膜,所以按压时基本没有水印。

IPS硬屏的优点是响应速度更快,可视角度更大,色彩更准确。缺点是透光率稍弱,需要较亮的光源,所以可能会遇到屏幕漏光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硬屏和软屏,并不仅仅是IPS和VA,目前在电视上是主流。而且硬屏和软屏只是在技术上有一定的区别,技术在性能上的优劣直到现在也没有绝对的区别。

如果一个业务员跟你说硬屏比软屏好,或者软屏比硬屏好,千万别听他的。

ULED、“QLED”、雪橇、GLED……

ULED是海信推出的液晶电视显示技术,其核心是分区控光,即可以将背光分成几个独立的控制单元,然后根据画面的特点对每个单元进行精确控制。

当然,分区控光并不是海信独有的技术,其他很多电视也有。

ULED实际上是分区控光的一系列其他图像增强和优化技术的集成,比如优化画面的亮度、色彩等参数,改善画面拖尾和抖动的背光扫描技术。这一系列技术达到的效果就变成ULED了。

SLED是康佳和LG Display基于IPS硬屏联合设计的,其中“s”表示纤薄摇摆,即专注于超薄华丽的画面。

GLED是创维研发的LED电视技术。全称是极客LED,又称极客互联网电视。采用WRGB(白红绿蓝)4色4K技术,结合创维自有图像处理引擎,大幅提升画质。

其实所谓的ULED、SLED、GLED本质上都是液晶电视。都是电视厂商为了营销而造的词,而不是新技术。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LED电视的基础上创新背光、图像增强等技术并不容易,需要大量的R&D投入和努力,实际产品也很优秀。但我们也需要理性看待,不要被名词迷惑,以为这是电视领域最先进最前沿的技术。

也许IT之家的朋友会问,那“QLED”呢?

实际上,现阶段QLED电视的真正名称应该是QD液晶电视。从名字就能看出都是液晶电视。

QD-LCD只是在液晶电视的背光上加了一层量子点膜,用量子点技术替代蓝色LED的光学封装材料中的黄色荧光粉,让画质的色彩还原、色域、可视角度都上了一个台阶。

▲图片来自:央视《走近科学》

所以现阶段在市场上看到所谓的QLED电视,不要以为是传说中的革命性技术,再买回家发现还是液晶电视,就尴尬了。

当然,营销归营销,现阶段优秀的QD-液晶电视确实各方面都是顶尖的,不然价格也不会这么贵。

真正的QLED电视还处于实验室阶段,距离量产和商业化还有一段距离。

第二,有机发光二极管

相信有机发光二极管IT之家的朋友都很熟悉。它和上面的液晶电视不一样,它的全称是有机发光二极管。

前面我们介绍LCD原理的时候,非常复杂,从背光到显示要经历很多步骤,而有机发光二极管很简单。它不需要背光,只是在两个电极之间夹了一层有机发光层,当正负电子在这种有机材料中相遇时,它就会发光。这也是有机发光二极管的主要特征:自发光。

有机发光二极管有两个技术方向。一种是被动驱动的PMOLED,它由阴极和阳极的矩阵组成,通过扫描照亮阵列中的像素。

另一种是AMOLED,每个像素配有一个带开关的TFT(薄膜晶体管)。我们的智能手机和电视屏幕基本上都是AMOLED面板。

由于每个像素都可以开关,所以关了就是黑的,所以OLED电视显示屏的黑色会非常纯粹。

由于有机发光二极管的自发光特性,不需要背光模组,所以OLED电视往往可以做得很薄,可以做得很曲面,甚至可以做得很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在色彩表现、可视角度、刷新率、响应速度等方面都有先天优势。

因为这些优势,目前有机发光二极管电视还是很被市场看好的,好一点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电视也很贵。

三、真正的QLED和Micro-LED

最后,袁谈到了两项属于未来的技术:真正的QLED和微型LED。

我们前面讲过QLED,就是大家熟悉的量子点电视。就像我刚才说的,现阶段所谓的QLED,本质上其实就是一台液晶电视,“QLED”只是厂商用来营销包装的一个词汇。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量子点技术呢?

其实量子点就是肉眼看不到的半导体纳米晶。通常,颗粒尺寸小于10纳米。当这些量子点受到光或电的刺激时,会发出彩色的光,颜色非常纯正。

▲图片来自深圳生活网:央视《走近科学》

至于发出什么颜色,取决于量子点的材料和形状。

量子点电视有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两种。上面提到的QD液晶显示器是光致发光或需要背光。

真正的QLED是电致发光,基本的技术路线是利用量子点材料本身作为二极管的发光材料,实现图像显示。QLED的结构类似于有机发光二极管,只是QLED的发光中心由量子点材料组成。

未来真正的QLED会用在电视上,真的是革命性的。在画质、能耗、寿命等方面基本接近“完美状态”。

另一种属于未来的技术是Micro-LED,相当于前面提到的高级版Mini-LED,但是发生了质的变化。

Micro-LED是指通过半导体技术将无数微小的LED灯集成到一个半导体芯片上,使每个Micro-LED灯充当一个像素,可以单独驱动点亮,像素之间的距离在微米量级。

这意味着微型LED也具有自发光的特性,很像有机发光二极管。如果能研发成功,Micro-LED电视在功耗、亮度、分辨率、色纯度、色域等方面都会有很大进步,甚至在很多方面比有机发光二极管更好。

当然,目前Micro-LED技术尚未成熟,市场上暂时没有。

说到这里,元给你解释的差不多就够了。

最后用一张图整理一下:

总的来说,虽然目前市场上这些显示技术方面的条款存在很多营销甚至误导宣传的成分,但是到目前为止,电视产品在显示方面的整体质量还是很不错的,在购买电视的时候还是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的。本文是帮助你理解这些专业术语背后的本质,而不是作为选购电视的唯一参考。同时,IT之家对未来技术的顺利应用充满信心和期待。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