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志读后感

以前不知道严明是何方人士,《大国志》这本书倒是有所耳闻。去俏姐那儿还书,在书堆里撞见这本书,翻了几页,觉得有点投缘,于是借回来细读。

这本书以图片为主,有部分文字穿插其中。图片都是本书作者严明拍摄,图片的内容没有宏大的场面,没有华丽的盛典,只是一些平常人的生活片段,没有刻意追求光影、特效,朴实的展现,往往更能打动人心。细读文字,引起太多的共鸣!虽然我和严明并不认识,但是在书中,却如故旧般亲切、熟悉。

从书中知道,严明曾是摄影记者,大学的专业是中文系,从单位辞职后,以拍摄纪实照片为乐、为生。他出生于七十年代,和我拥有相同的成长岁月。严明的文字细腻又深刻,对事物能通过现象看本质。他用独特的文风,描写世间百物,引人深思。严明作品关注的核心,是我们的历史文化和生存环境。他说:“经济发展的热潮背后,传统的人文环境早已显现了孤寂、落寞的状态,并且越来越不能被人们在意和重视。一个原先富有人文环境资源的大国,或许在未来会变成了失去精神根基的小国。”对此,我深有同感!

现在稍有些年龄的人,为什么会无限怀念过去?因为那时候,我们有梦想,有希望。当今社会,可以说什么都不缺,但是唯独缺了精神。无所缺,传统文化的断代,造成了无所寄托,茫然焦虑的一代人。

严明在书中说:“一切都好像在这几十年变了,仿佛我们的儿时是连接古今的关口。”细思之下,果真如此!曾经的炊烟,充满生机的田野,耕地的牛马,遍地盛开的野花,淳朴的民风乡情,如今已无处可寻。模式化发展的今天,各种铺天盖地的园林花卉覆盖了城市、乡村的各个角落,使人产生视觉疲劳,远没有大自然有天然野趣的花草有吸引力。到处林立的高楼大厦代替了昔日的绿色田野。严明的思想,代表着现在中国,有良知文人们的悲悯情怀。他们无力改变什么,只能用文字和纪实的图片来呼吁,来呐喊!

很喜欢严明的一些观点,比如:“对一个梦想的坚持,未必一定有多好的结果;而放弃这个梦想,却往往不可能一下子撇的清,会有一个持久的残局需要在岁月里收拾,付出清洗的成本。”“真正好的应对,我觉得应该是想好了就做的执念,并保持自己的野性和灵活性。”“不愿变成一个有很多钱而时间却捉襟见肘的人,不愿变成不把穷困百姓当作同类的人,那才是心被蒙蔽了。”“纵然你觉得跟什么事业是天生一对,一直坚持,也未必能一路走好。我们可能会走到一个怎么也过不去的境地,眼睁睁地与绝配走入绝境。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能做的只能是‘绝地求生’。”“卖东西给别人,总觉得亏欠了别人,耗费别人的金钱。自己的老实报价遭遇别人还价,也会怒火中烧,觉得自己的诚意遭到了贬损,那是自己不情愿,也不能接受的委屈。”“昔日龌龊也并未让我感觉寒碜羞涩,因为那是源头。它让我成了怎么样的人,它教给我为什么事心动、关切并且执拗,也导致了我为什么人而在意,心软和舍不得。”等等、等等。这些句子,像是有人把我心里藏了很久的话,一股脑儿倒出来,放在我面前,再让我久久回味。我和严明有着太多相似之处,知音也未必能和你思想同步。

严明是最后一带接生婆的产物,我也是;严明童年喜欢去故乡小河的对岸去看盛开的桃花。我的故乡,也有一片桃林,那是我每年春天必独自去的地方,因为,我出生在桃花盛开的时候。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我们都不喜欢人为造设的景观、植物,千篇一律,毫无情趣。我们都有童年关于马的回忆,严明只牵着马就战战兢兢,而我是从矮墙上跨上马,悠哉游哉在村里转悠。

我和严明的故乡离得很远,相同的年代和成长经历,让我们的思想如此之近。白岩松说:“读书的真正目的,是在书中找寻自己。”我想,白岩松说的找寻自己,大概指的是在阅读中能引起共鸣,有深切的代入感。读严明的《大国志》,我觉得严明就是另一个我,我们在隔着时空,进行一次心灵会晤,亲切自由,物我两忘。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