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800字

和我想象中的《万历十五年》不大一样,我还以为这种聚焦到人的历史书籍不单单只有“当今圣上”、张居正、戚继光这种someone,也应该有普通农民、读的书生、烟花女子这些nothing在万历年间的小事来说明这个国家衰败的种种。但通篇都是someon,没有nothing。

不过慢慢看了以后也就相通了,如果nothing真的nothing值得写的。毕竟他们只是随波逐流

,就如同现在我写自己的日记,无论文法在高、修辞在美、思想觉悟之超前,但也都只是nothing。历来小老百姓在国运面前都只是nothing。

说说someone。利用现在圈子里面的一句名言: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学者很厉害,通过大量的史料把每个人都穿成了既可怜又可悲,同时又“罪有应得”。由于历史类书籍有它独有枯燥和乏味,所以读的时候并没有太多感触,但全部读完以后再通篇回味。他们这些承担了“国运”的someone,和其他someone的联系都不止是单纯的线性链接,如果脑洞支持的话,这部书的画像是一个旁扎的神经网络,互相纠缠互相牵扯,每个都处于高危的状态。

我记得在高中的时候我写过一篇作文,描述的是我观察蚂蚁搬家,也是写了蚁后、兵蚁的头子,工蚁等等,结尾是我站起来,离开了大坝。

历史的巧合就是当年写的文章很符合我对这本书的印象。

每次我读历史类书籍的时候都会去思考到底咱们学历史到底有什么用?这次依然带着这样的思考去读《万历十五年》,但发现依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常听我吹牛的人大概知道我高中时的班主任就是历史老师,因此我的历史成绩有比较好,而且我还动不动给人吹牛:我历史从来不用背,也能考这么好。因为当时学习的只是个方法论,需要背的年份我利用数学课拉个表,需要解释的意义和影响我在英语课上做一个关键词抓取统计。然后把每次做卷子的时候打小抄(开玩笑的,其实我主要背的就是这两项自己的笔记)。可是到一定年龄以后我发现所有的相关知识都还给老师了,不管聊天还是写作都没法引经据典了;至多是激活式记忆,但往往都是错乱的。用来吹牛的历史知识没有纵深,也没有横向比较,单纯就是事件、趣闻和杂谈,大家都不会去在乎意义和影响。储备历史知识就不被视作学习历史了。

那么,人们都说学历史是为了不让历史的错误再重复。但并不止于“不可沽名学霸王”粗浅规避和告诫,更多的是有纵深的思考方式和横向甚至把事物剖开去看它的横切面。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