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触动读后感

《中国触动》为《中国触动全球》修订版。也是同系列书籍《中国触动》、《中国震撼》、《中国超越》中的第一本。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张维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春秋综合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客座教授、日内瓦亚洲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担任邓小平及其他中国领导人的翻译。自1980年代他第一次出国至今,三十年来,他走访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由国家领导人翻译参与国事访问,到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参加各种国际交流。这本书,是他对于中国崛起问题的思考,他从宽广的国际视野出发,观察世界、思考中国。

在我看来,这本书是张维为教授走访百个国家的“游记”,但这样的“游记”是以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身份出访,从政治角度思考问题后,总结而来的一本书。他是在经济、社会、民生等多角度回顾中国自改革开放后的崛起,同时,也在国际比较中论证中国的崛起。

张维为教授的经历使他可以从一个很好的角度感受到中国的崛起。从一个侧面就可以体现国家发展的变化,1983年,张维为第一次出国访问,去了泰国。回想1980年代,亚洲四小虎(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经济突飞猛进,特别是泰国,实行自由经济政策,是世界的新兴工业国家和世界新兴市场经济体之一。1980时的中国北京和上海城市现代化程度远低于曼谷,这使张维为备受震撼。回国后他第一场重要外事活动是接待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的夫人伊梅尔达·马科斯,当时的马科斯夫人的先遣采购组会问北京哪里购物最好,礼宾司回答是北京友谊商店,是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涉外商店,但菲律宾先遣队总会问“怎么又是友谊商店?”“北京除了友谊商店还有其他商店么?”是的,当时的中国现代化程度远落后于泰国和菲律宾。但是三十年过去了,泰国和菲律宾与中国的差距逐渐拉大。

这一事实,也就可以引出张维为的观点,中国发展的模式很不好(有很www.taobao49.com题和抱怨为证),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方面,别的模式似乎还没有中国模式好,相比之下,中国模式是最不坏的发展模式。他总结了四种发展中国家的改革模式:

一、极左模式

朝鲜

二、盲从西方的社会制度的极右模式

菲律宾,印度以及非洲国家

三、保守改革

古巴。经济困难,人民生活艰苦。劳尔·卡斯特罗向中国学习,学习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如果中国没有走出计划经济的老路,没有大刀阔斧的进行市场导向的改革,而只对旧的体制修修补补的话,中国恐怕也很难告别今天这种短缺经济的状况。)

四、激进改革

前苏联。政治改革为主轴,用经济改革来辅助政治改革,违背经济规律。

中国模式:

一、作为一个有长期动荡历史的超大型国家,中国在处理稳定、改革和发展三者的关系方面找到了平衡点。

二、中国在现代化进程的指导方针非常务实,及集中精力满足人民最迫切的需求,首先就是消除贫困,并在这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三、实事求是,一切都经过试验,不断的总结和汲取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不断地进行大胆而又慎重的制度创新。

四、拒绝“休克疗法”,推行渐进改革。(“休克疗法(shock therapy)”这一医学术语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引入经济领域。是萨克斯被聘担任玻利维亚政府经济顾问期间所为。萨克斯根据玻利维亚经济危机问题,提出了一整套经济纲领和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经济自由化、经济私有化、经济稳定化。实行紧缩的金融和财政政策,由于这套经济纲领和政策的实施,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在短期内可能使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震荡,甚至导致出现“休克”状态,因此,人们借用医学上的名词,把萨克斯提出的这套稳定经济、治理通货膨胀的经济纲领和政策称为“休克疗法”。在俄罗斯失败了,休克疗法的失败使俄罗斯GDP几乎减少了一半,GDP总量只有美国的1/10。)

五、确立了比较正确的优先顺序。中国改革开放展现了一个清晰的格局,改革的顺序是先易后难,先农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内地,先经济改革为主,后政治改革。

在消除贫困方面也可以体现中国发展模式的成果。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普及小学教育、促进两性平等并赋予妇女权力、降低儿童死亡率、改善产妇保健、对抗艾滋病病毒、确保环境的可持续能力、全球合作促进发展)为将全球贫困水平在2015年之前降低一半。中国用了仅仅20年的时间,使数亿人脱贫,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前实现联合国贫困人口减半“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目前的发展成果可以佐证,中国在走最适合自己的、“最不坏”的模式。民主是普世价值,但西方的民主形式是不是普世价值,还很有争议。从巴基斯坦和肯尼亚的挫折中得出一个结论:任何一个对自己人民负责的发展中国家政府,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来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

最近,第九届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上任,他的新年致辞的主题是“把2017年打造为和平年”,可见,仅仅是一个稳定的社会对世界上很多人民而言就是奢侈。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在美国认识的伊朗和阿富汗朋友,当时,他们问我毕业之后的打算,我回答是回国工作。他们都非常羡慕,表示自己也想回到自己的祖国,但是已经没有平安稳定的祖国。这时候,他们也不会纠结于我们是否有一样的社会制度。她们羡慕我的祖国稳定繁荣发展、羡慕我们国家的女性可以自由工作。她们怀念伊斯兰革命前的伊朗,怀念阿富汗战争前的阿富汗。如今,她们只能想尽办法留在美国,为了政治避难与亲人在欧洲北美洲相隔两地,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谋求生存。

与她们的深度交谈让我感慨颇多,当中国留学生还能有“留在美国好”还是“回到中国好”的选择和比较时,这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已经因为战争与混乱被迫离开祖国。从经济学角度,国防安全是公共产品,生产者没有得到应有的全部收益,消费者搭便车,总之就是有的时候不珍惜,没的时候空怀念。这一认知也更坚定了我的想法,还是回到自己的国家,建设自己的祖国。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世界有目共睹,我所接触的外国友人中不乏有人提到,未来世界经济看中国,中国将引领世界格局变化。

如今的中国正在践行“一带一路”伟大战略,在这个后美国化时代,中国的政治软实力可以丰富人类处理一系列全球棘手问题的能力。这从各个国家对一带一路的响应程度就可证明,世界也相信中国。

正如张维为教授所说,中国崛起的进程不是一个所谓中国融入西方主流文明的过程,而是双方平等相待、取长补短的过程,最终中国以及其他一些新兴国家,将和西方一起成为世界新秩序的共同设计者、领导者和建设者。

当然,就我看来,这本书的论证方法也有一点问题。他提到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佛利德曼2008年访问上海、北京、大连后感叹:相比之下,纽约已经更向第三世界了。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呢?纽约北京相比也许是北京更好,那中国有多少城市能比肩北京?以及书整体来看像是对于西方世界对中国质疑的一种回应。还有其他争议问题,我不多加评论。

总体来说,这本书的内容让我联系到了自己的经历,对我有所启发。相信张维为教授也是亲自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成绩后有感而发的写了书。让我们通过努力工作,来爱这个国家把。

正如他所说,国家的命运,有点像人生。人要活得有意义,就最好对自己一生有某种总体的把握,这样才能活得自信、充实和幸福。同样,一个民族要真正崛起,也需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一种总体上的认知和把握,这样这个民族才能目光远大、无惧风浪、国运昌盛。(林思源)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