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斯潘传读后感

塞巴斯蒂安.马拉比的《格林斯潘传》是本大部头的书,近期终于把这本书初略看了一遍。格林斯潘于1987年接替保罗.沃尔克担任美联储主席,然后一直到2006年才卸任。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超过了18年,仅仅比威廉.麦克切斯尼.马丁(1951年4月2日至1970年1月31日担任美联储主席)创下的最高记录少4个月。

如何评价格林斯潘?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之前,被大家奉若神明,而在此之后,又被归为次贷危机的元凶。那么次贷危机前,美国究竟发生了什么,而这有助于我们客观正确的评价这位美联储主席。

1999年末至2000年初,美国的互联网泡沫达到高潮,纳斯达克指数达到了顶峰。不久,互联网泡沫破裂,到了2000年5月中旬,其总市值从最高点下挫三分之一。(P520)在互联网泡沫期间,巴菲特未曾参与其中,当时备受嘲笑和质疑,但巴菲特笑到了最后。

2001年3月,美国经济进入衰退期。在此之前,当出现衰退迹象时,美联储已于2001年1月3日就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注:联邦基金利率,即federal funds rate,也就是隔夜拆借利率,是美国各银行向美联储借钱的成本】大幅降低50个基点。随后,在2001年的1月底、3月、4月及5月,美联储累计将联邦基金利率降低了250个基点。

2001年9月,两架飞机撞上了纽约世贸中心。到了2001年11月的时候,美联储已经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下调至2.5%。到了2002年11月,格林斯潘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1.25%,创下了肯尼迪时代以来的最低值。(P555)

格林斯潘对抗通缩的战斗自2001年11月一直持续到2004年6月。这么快的降低利率,还有一个来自日本持续通缩的恐惧因素。日本自1990年经济泡沫破裂后,经济一直持续低迷。

到了2002年,美国GDP增速在第1季度反弹到了3.8%,第2季度稳定在了2.2%,经济衰退结束了。(P552)

为了保持经济复苏势头,当时的小布什政府想尽一切办法促进房地产的繁荣。2002年6月,小布什宣布了一项名为“美国梦的蓝图”计划,旨在帮助贫困家庭购买房产。(P553)受到鼓励和支持的房地美和房利美开始行动,加大了放货力度。

“长期以来,鼓励高房屋拥有率一直是美国国内政策的根本—对民主党和共和党来说都是如此。”亨利.保尔森如此评价。(见保尔森《峭壁边缘—拯救世界金融之路》P59,下同)

不仅如此,2003年1月,小布什政府还公布了第2次减税的细节。提出未来10年减税7000亿元。2003年5月,第2次减税获得国会批准,并在短期内就显示了刺激效果,美国经济增长恢复到了2%以上。然而企业投资并没有复苏。于是格里斯潘决定根除通缩,于2003年6月再次出手,将联邦基准利率从1.25%降至1%。(P559)

成功总是在创造着自己的危害。低到极限的利率,再搭配上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维持这种利率的保证,终于使美联储达成了它所期待的目标:更多的借贷。到了2003年第4季度,次级抵押贷款的数量增加了1倍。(P562)

次级贷款的转折点出现在2004年。2004年年中,抵押贷款行业开始膨胀,次级贷款规模比上年翻了一番。并且在新增的次级抵押贷款中,有三分之一借贷者的财务状况没有被正常评估。(P565)

同一时期,投资者也渴望抵押贷款带来的收入。在2004年,传统的住房贷款有四分之三都实现了证券化。从二分之一到四分之三只用了四年时间。在同一时期,更高收益的次级贷款证券化比例就像火箭一样快速上升,从40%飙升到73%。在金融危机爆发前期,该比例竟然接近了93%。(P566)

在2003年至2004年,约三分之一的住房抵押贷款申请表的利率和联邦基金利率相关。可见低的、可预测的、稳定的联邦基金利率无疑对华尔街的投资狂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银行和房地产投资机构很放心的拆借低成本的隔夜资金,因为美联储已经使他们确信这样的借贷成本不会突然上升。然后用借到的钱购买收益率更高的长期债务,其中就包括住房抵押证券。(P580)

亨利.保尔森在《峭壁边缘—拯救世界金融之路》中提到,2006年7月,有69%的美国家庭拥有了自己的住宅,而在1994年的时候这个数字还是64%。次级贷款在新增房贷中的比例也从1994年的5%提升到了2006年7月的20%。在总共5500万笔总额达13万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中,有13%或者说700万笔的总计约1.3万亿美元的房贷属于次级贷款。(见保尔森P59)

伴随着新增住房抵押贷款标准的破坏。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006年初,全美国房价上涨了130%左右。其中2004年房价涨了16%,2005年上涨15%。(伯南克书《行动的勇气》P99,后面简写为伯南克P99)这一时期,大约三分之一的贷款来自非优质抵押贷款。

房价上涨越多,银行的谨慎程度越低。最糟糕的贷款发生在2005年,当年房价接近于顶峰。2006年,房价才开始出现下行趋势。事实上,到2006年至2007年,一些首付很少,甚至没有首付的贷款人开始出现贷款违约。(伯南克P103)

事后看,美国房价从2006年春到2009年,暴跌了30%多,直到2012年年初才开始恢复。次级抵押贷款严重违约或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比例从2005年秋季的6%飙升到了2009年的30%多。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拖欠量超过500万笔,几乎是住房抵押贷款总数的10%。(伯南克P117)

然而随着经济的复苏,如此低的利率是不可持续的。2004年5月,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宣布将以一个可测量的速度实施紧缩。2004年6月,在1%的联邦基金利率已经实行了12个月后,将利率提高了25个基点。这标志着一个漫长的紧缩周期的开始。以后每次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后,就会将利率提高25个基点,不多不少。(P582)

事实上,华尔街非常欢迎这种“可测量的”紧缩措施。这样他们可以大胆的借入短期资金、贷出长期资金:因为长期利率并没有上升,反而持续低迷。

2005年伊始。,美联储连续几次提高了利率,每次幅度均为25个基点。尽管联邦基金利率已经累计上升了125个基点,但10年期利率仍在持续下滑。(P584)

2005年,格林斯潘开始对泡沫发出警告,但市场对其置若罔闻。2006年5月,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从两年前的1%提高到5%。当月凯斯-席勒房价指数10多年来首次出现月度下跌,预示着次贷危机即将来临。

如何评价格林斯潘对次贷危机的影响?

格林斯潘的继任者本.伯南克认为。央行有2个职能:第一个职能是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增长,避免大幅波动,并维持稳定的低通胀。第二个职能就是金融稳定职能。央行要尽可能的保证金融系统的正常运作,尤其是尽可能防止金融恐慌和金融危机。(金融的本质—-伯南克四讲美联储P4)。

伯南克认为,货币政策对房价的上扬没有起到关键作用。证据之一就是国际比较。例如,英国的房价上涨幅度比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但货币政策比美国紧缩。再比如,德国和西班牙的货币政策相同,但德国的房价在整个危机期间非常稳定,而西班牙的房价涨幅远超美国。(伯南克P47)

另一个证据就是泡沫的时机。以研究包括房地产泡沫在内的经济泡沫著称的罗伯特.席勒认为,房地产泡沫从1998年就开始了,也就是在2001年的经济衰退和美联储下调利率之前,而房价在2004年政策紧缩之后增长迅速。(伯南克P48)

当然,对这一问题还会继续争论。在我看来,低利率的货币政策、鼓励拥有房屋的美国梦、贪婪的私营机构、以及持续上涨的房价造成的财富幻觉等的共同作用,引发了美国次贷危。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