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从“你比如说”说起
央视一套的“今日说法”办得很好,是个收视率很高的节目,我几乎每天必看。我发现,主持人和嘉宾在举例时常常说“你比如说”。语法常识告诉我们,“你”作为代词只有两种用法:一是指代第二人称,如“我告诉你”;一是用于泛指,如“你不管我,我不管你,这种风气很不好”。但它在“你比如说”中没有任何意义,属于多余的赘语。嘉宾这样说情有可原,因为他的谈话可以随便一点,可以使用没有经过修饰加工的日常口语。但节目主持人这样说就不可取了,因为主持人的语言应讲究规范和艺术性。追求语言的生活化是值得提倡的,但专业人员使用口语不能原原本本地照搬,而要经过提炼加工。
叶圣陶先生曾经谈到广播语言要加工,“要在平常说话习惯的基础上加工,做到比平常说话更好”。他特别强调广播语言要“干净”,不要使用“啰嗦的不起作用的词语”。“所谓干净不干净,其实就是节约不节约。从一节一段到一个词一个句子,全都使用得恰如其分,不多也不少,就做到了节约。换个说法,这就叫干净。”一些研究主持人语言艺术的学者也谈过这个问题。赵淑萍先生就说过:“主持人的口语表达要注意语言的纯正和规范。”语音准确、用词纯粹而无杂质谓之纯正;符合语法规则、遵循大众的语言习惯谓之规范。她在谈到主持人语言的“通病”时说:“不能为追求生活化而不加选择地使用日常口头语言。主持人使用的语言是在大众日常口头用语中经过选择、提炼的,口语化是人格化、对象化传播的有力手段,但绝不是不讲求规范。”“你比如说”之说就不“节约”,其中的“你”便是“啰唆的不起作用的词语”,应当毫不客气地摒弃。
2007-06-05选自《咬文嚼字》2002年第1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