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一“点”之妙

游 璧

在《新民晚报》上读到过一篇文章:《饥,不择食》。这标题不是一条成语吗?记得《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开溜时,便曾用到过它,后面还跟着一串: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可怎么多了一个逗号呢?

读了文章方才知道,原来作者谈的是养生经验。文章总结了两条:一是“饥”,即要有一点儿饥饿感,每顿七分饱即可,不要放纵自己的嘴巴;二是“不择食”,即不偏食,荤素搭配,品种丰富,保持营养平衡。这个逗号真是妙不可言。作者说的本是一般人都知道的生活常识,因为用了“饥,不择食”这样一个标题,顿时显得新鲜而且风趣。

我不禁想到了一个类似的例子。抗日战争胜利后,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在南京与国民党谈判。当时,蒋介石政府一心想打内战,经常蓄意破坏会场气氛。在一次谈判处于僵持状态时,蒋方谈判代表又公然挑衅,说与我方谈判简直是“对牛弹琴”。周恩来听了十分气愤,但当着那么多中外记者的面,自是不便发作。他镇定地面对着挑衅者,用充满自信的语气说:“对,牛弹琴!”会场里爆发出了会心的笑声。周恩来运用自己的语言智慧,让挑衅者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第二天,许多报纸竞相报道这一谈判“花絮”,弄得蒋方十分狼狈。

这种巧点妙断的修辞手法,其实也不限于成语,高手往往能于偶然得之,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张伯苓先生也有一经典“案例”。张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中日甲午战争后,他便主张教育救国,一心一意办学,是天津南开学校的创始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人的飞机狂轰滥炸,“南开”的校舍成了瓦砾场,图书馆也被夷为平地。面对着一地狼藉,有人发出了无奈的感叹:“南开成了难开。”张伯苓先生听到后,却依旧对前途充满信心。他说:

“难开?那要加一个标点:难,开!”

“难”是事实,“开”是决心。一个标点,让我们看到了一代教育家信仰的坚定和意志的顽强。

前面说的,都是增加标点,在实际使用中,也有移动标点的。这里不妨说说苏青。苏青是当年上海的一位女作家,文字颇有可圈可点之处,她的《结婚十年》曾经风行一时“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便是苏青的杰作。

这句话本是孔夫子说的,见于《礼记·礼运》。通常的标点法是:“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说的是物质,“男女”说的是情感,它们代表着人的基本欲望。苏青一时心血来潮,将逗号移前一字,成了“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样一来,便成了揭示女人心理秘密的妙语。现代文坛的这一“掌故”,说穿了不过是文字游戏,玩弄了一点儿小聪明而己,但至今仍被人不时提起。前两年出有一本书,书名便叫“饮食男”。

文字是有灵性的。古人早就说过:“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即使一个标点的别出心裁,也可能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受。

2010-06-23选自《咬文嚼字》2010年第2期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