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弄堂唐龙

上海人和北京人,就个性的特殊性和典型性而言,是南北方文化的恰当体现。上海人和北京人的第一个区别自然是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区别。这不仅包括不同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还包括遗传导致的身体特征、心理、生理等更基本的差异。

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以中原和华北为代表,北方人高大健壮,性格热情粗犷,行为稳重保守,喜欢吃面食和葱、蒜、辣椒等辛辣食物。总的来说,他们身上流淌着北方游牧民族和蒙古人的血液。林语堂称他们为“自然之子”;“他们没有失去自己种族的活力。他们导致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地方割据势力。他们还为有关中国战争和冒险的小说提供了人物素材。”

北京胡同

江浙一带的南方人比较矮。他们聪明,灵活,性情温和,善于生活,爱听缠绵的戏曲,吃米饭和甜腻的食物。他们居住的江南繁华市镇和商埠,从来都是“繁华、温柔、繁华的市镇”,孕育着一代又一代才子佳人的多情故事。林语堂称他们为“圆滑但不发达的男人,苗条但神经衰弱的女人。他们喝燕窝汤,吃莲子。他们是精明的商人,优秀的作家,战场上的懦夫。”

包括湖广地区的楚人在内的更小更精粹的华南人,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传统和古代土著传统的强烈混合。他们精力充沛,有进取心,善于挥霍和享受,吃蛇和各种奇怪的食物。

我们可以在当代社会变迁和文化冲突的背景下观察上海和北京群体人格的特点和演变。

老上海

绝大多数上海人对北京和北京人没有评价——由于缺乏实际接触和具体感受。“去北京”是十几年前少数先进人物的荣耀和骄傲。近年来,来北京商务旅游的上海人越来越多,但对北京的共识只有几个无聊的:一是“美照”比上海多(指景点);第二,古建筑太多。三是购物不方便,商品种类少,价格贵;第四,气候干燥多风,不适合。

一个上海人说,到了著名的王府井,没想到走了十多分钟,就到了尽头。他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问别人:“北京有几个王府井?”关于服务态度,上海人说上海的销售人员最多不理你,自说自话。北京的业务员也会训练你:“别喊!什么!”上海的孩子在北京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在街上看到活生生的骡马拉车,常常怀疑自己是从动物园跑出来的。

对于每个北京人,上海人都会问“上海好还是北京好?”在北京,这种问题很少遇到——对北京人来说不是问题:中国还有比北京更好的地方吗?其实上海人的询盘也不是没有城市优越感。很大程度上,他们只是想验证这种优越感。另外就是潜意识里对北京的崇敬和神秘。

老北京

相比较而言,北京人对上海人的感觉要深得多。几乎每个北京人都能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对上海人的印象。自然没有太多的赞美。北京的女人特别热衷于声讨上海的男人,而且都是一个声音说话,好像苦口婆心。自然有上海人对北方人的鄙视,比如称北方人为“美国佬”,但通常北京人都列在这个名字之外。北京人不是在共同贬低南方人,而是把上海人单独列出来——当他们说“他是上海人”的时候,语气中已经包含了轻蔑,有些就像西方人说“犹太人”,所以在北京的上海人不轻易暴露籍贯是明智的。

但在江南,上海的籍贯有自我推销的功能。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南京、杭州、无锡等地的时尚青年还以会说上海话、穿得像上海人为荣(而上海的同龄人则以打扮成“华侨”为荣)。时至今日,在上海的征婚广告中,“上海籍”仍然是可以列名的条件。电视剧《欲望》中自私琐碎的主人公取名“胡绳”,引起了敏感的上海舆论的不满,却遇到了北京人的集体认同。他们觉得上海人就是这样。所以北京人对上海人的最高评价是“你看起来不像上海人”。

但在北京人心中,还是有对上海人和南方传统的尊重。谈到上海同行的工作质量和精神,北京人往往认为他们和他们一样优秀。声讨上海人的北京姑娘,有时会出人意料地透露:“我妈(或外婆)也是南方人”;或者“我在上海有个阿姨”“我小时候住在上海”等等。来自北京的孩子到了上海往往很受喜爱,人们惊讶于他们说的是纯正的普通话。如果转到上海,他会经常被老师提问,被要求大声朗读课文。

上海生煎

余曾撰文分析“上海人的尴尬”:全中国都离不开上海人,都痛恨上海人的这种尴尬处境,这种尴尬也许从近代史开始就有了。“聪明、骄傲、有心计、能言善辩、洒脱、刻薄、排外、轻视领导、缺乏政治热情、没有集体意识、对人冷漠、吝啬、自私、时尚、浮躁、庸俗…诸如此类,合在一起就是外地人眼中的上海人。”

的确,北京人对上海人的看法代表了“北方人”和“外地人”的普遍看法。

北京人津津乐道的上海人的笑话,包括半两粮票的小吃;一次买一个苹果,边走边吃。还说上海人去北京吃涮羊肉(他们经常念“刷羊肉”),10个人要2斤。北京人说“趁早别露馅,还要吃涮羊肉!”此外,他们还反感上海人对自己特别“优雅”的说法:“上海人总说,‘我只吃一只眼’,实际上我吃得比谁都多。”经常参加会议、吃会议餐的人反映,上海代表在饭桌上往往表现不佳。他们不顾别人抢最好的菜(比如大虾),一副“不白吃,不白吃”的架势。轮到合影的时候,他们当然占据了最“漂亮”最显眼的位置。

北京炖猪肝

北方人流传的一个关于上海的经典笑话说,一个上海小孩去店里买针。针的价格是2美分3针。孩子出了1分钱,给了他一针,他不走。他对售货员说:“你得给我找两张卫生纸。”另外一个不是开玩笑,说上海人对人真的很热情。到了吃饭的时候,他告诉你附近有一家便宜实惠的餐厅。

当北京人无意中触犯了上海人的一些“不成文”的规矩,就会不高兴。比如前几年的婚宴上,最后的“四大件”(全鸡、全鸭、全鱼、蹄子)客人都不动,留给主人用钢炖锅打包回家慢慢享用。一个北京的朋友抱怨说,在上海人家里,一条鱼要吃四顿饭:切成两块,一次只吃一块的一边。而他“消灭”了另一块鱼,作为下一餐的食物。他说:“从此以后,我就在上海人家里做客,不吃鱼了。”

当上海人把自己的规则带到北京,尴尬也会发生。

上海陈毅广场的人们

随着交往的增多,大部分上海人会觉得北方人更好相处,没有那么多鸡犬不宁、小心眼、上不了台面的小动作;北方人也会觉得上海人没有看起来那么亲近。

一个东北的朋友,大学的时候谈了一个上海同学。他衣着光鲜,很独立,从不和同学一起去看电影或吃饭,以免不必要的请客和花钱。他从不说别人坏话,不卷入任何是非,不泄露个人隐私,与所有同学的等距外交都“淡如止水”。他的北方哥们是绝对没有办法团聚在一起的,彼此也不分开。刚开始这种差别很恶心,但是时间长了,别人就觉得和他交往更轻松,更安全。另一件彰显他性格的小事是,看书时,他绝不会对着不熟悉的单词大喊大叫,也不会向别人求教,而是自己查字典——这不仅避免了“自曝家丑”,也让从字典里得出的结果更准确、更权威。

一个北京老师后来才知道,上海人的精明和算计,作为一种习惯,不仅仅是自己享受,有时候也会套用在别人身上。他在上海坐公交车问路,回答者详细告诉他,他去的地方在A和B之间,可以在A和哔哩哔哩下车,但是到A要5分钟,到哔哩哔哩要1个路口,还不如在A下车,老师深受感动。

北京街头的大叔

外地人对上海的感受和了解可能比北京人多;虽然,他们主要是以业务为主。

日本媒体对上海的报道非常敏感,上海是mainland China离日本最近的城市。日本人对上海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老一辈的人,尤其是战前到过上海的人,都把上海视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当时日本人普遍对西方文化有自卑心理,对中国古代文化有崇敬之情,看到两者能在上海共存,所以对上海有好感。直到今天,每当上海有什么新鲜事物,他们都会赞不绝口:“真不愧是上海”。

战后青年对中国的印象是长城和黄河雄伟而贫穷,这与媒体上上海的喧嚣和繁华完全不同,他们把上海视为中国神秘而特殊的存在。日本专家学者认为,上海不排斥外来文化,文化教育水平高,技术培训见效快,容易实现现代化管理,这是宝钢和金山石化联合体成功的基础。

随着近几年大量上海“学生”赴日——有朋友说东京几乎每趟地铁都能听到上海话——影响如何另当别论。

上海

一个日本人是这样描述和介绍上海人的:夸大语气,有很大的优越感,喜欢排场,很有面子,习惯走在时代前面,崇尚时尚,骄傲自大。同时,他们也有实践能力,能够熟练地利用别人的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上海人的性格特点是:机智、敏捷、独立于过往历史,这是中国人所没有的。

有些是虚荣的,外表比实质内容更重要,倾向于瞬间。他们很有创意,但有时候也很会耍花招,也就是说,他们可能会进行不负责任的交易。上海人也喜欢借势推进节奏,不习惯简单按部就班的生活方式。

北京王府井

一份韩国出版物比较了上海人、北京人和中国其他省份人的不同特点和风格:

黑龙江、辽宁、吉林等地的人喜欢喝酒,一杯65度的白酒一饮而尽。他们非常忠诚。可以为了朋友牺牲自己,把商务谈判当做次要。

在北京没有人际关系很难做事。但上海早就是国际化城市了,上海人很会“算计”。虽然他们看不起地位低、贫穷的人,但他们尊重地位高、有钱的人。上海人很重视物质利益,经济头脑也很聪明。

上海的人大都是经济专家,经济脑子比山东北京哈勒宾聪明多了。所以人们说,“外地人很难从上海人的口袋里拿钱。”

上海黄浦江

福建省很多华侨面对台湾省,所以得天独厚。人们都说福建人特别小气。下雨的时候,他们带两把伞,自己用一把,卖一把。

广州人不仅能吃,而且能屈能伸,聪明伶俐。他们在香港和上海势力强大,甚至被称为“中国犹太人”。

四川人性格外向,和他们打交道不麻烦,但是缺乏理财技巧。

让很多北京人不解的是,虽然很多在北京的外地人热衷于北京的政治环境和文化生活,但作为个人对城市的偏好,他们更喜欢上海——正是在上海,他们才能感受到城市生活熟悉的氛围和意境。

北京天安门

1989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说,上海的繁华街道和纽约的布鲁克林很像。纽约的特点是高耸的摩天大楼,而上海的特点是街道。“在上海,人们非常注重生活,就连我这个不喜欢城市的人也能感受到这种氛围。不像广州,广州庸俗,上海拥挤”;在那里,说英语的人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圈,这是中国其他城市所没有的。同时,和纽约人类似,上海人也有主人翁意识。“纽约人把纽约当成自己的,上海人也有这种感觉。他们对这座城市有不满和抱怨。但是,他们还是热爱自己的城市,对城市有一种依恋感。”

一个在上海工作的美国年轻人微妙地比较了上海和北京的差异。他也认为上海的生活更人性化:

北方人豪放,上海人细腻。我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北京的朋友是这样夸我的:“嘿!哥们儿,是正宗的。”上海人有不同的说法:“唉,马天明!你中文说得真好。你在哪里学的?你学了几年?厉害了!”一连串的惊喜和问号,感情丰富而有层次,甚至夸张。我的名字是北大的一个老师起的。北京从来没有人对此感到好奇。几乎每一个上海的新朋友都会问:“马天明,你看到今天是我的休息日吗?”这出戏的男主角叫马。

北京胡同

上海人的另一个特点是文化水平和教育程度相对较高。走在路上,经常会遇到有人用流利的英语和你说话;这在其他城市很少见。我去过很多南方的城市,那里的人很会赚钱,但是他们好像不太注重赚钱后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对教育和学习的兴趣也不如上海人。上海人还有一个特点,也是最大的特点:聪明能干。他们深谙世事,懂得如何赢得市场:很多上海人都是我们公司的一流员工。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和上海人做生意充满了竞争和挑战。

上海人有什么缺点吗?是啊!至少部分上海人太看重利益原则:人际交往以利益为基础:我在上海有很多真正的朋友,也遇到过交流时向我提出各种诉求的“朋友”。

上海人还有一个缺点:看脑袋。都说有些上海人欺负外地人,但也有“外地人”。我去江阴的自由市场买东西和花花草草,都要说一句“朋友帮帮我,不要断我的路。”没有这种惊艳的上海话,人们真的会“剁”它!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