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寒食节是全国普遍注重的传统节日,寒食节通常是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的节日相近,所以人们通常把寒食节与清明节一并过了,久而久之寒食节逐渐的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这几年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日益加深,寒食节又再一次回到了公众的视野,那么关于寒食节的由来大家了解吗?接下来我们去了解寒食节的来由吧。

  介之推的寒食节--个让人心寒的清高之士和一段让人心寒的佳话

  每年四月清明节的前一天叫寒食节,这个节日的来历和春秋时晋国一个叫介之推的大臣有关。
  晋国的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之后,回到自己的故国做了国王,是为晋文公。
  晋文公遍赏那些追随他一起度过艰苦岁月的人,却单单忘记了介之推,介之推曾经在流亡的路上割股奉君,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做成肉汤给晋文公吃。
  介之推的母亲说,盍亦求之,以死谁慰。你是对国王有恩的人,何不也去要求赏赐,这样穷困地等死又是为谁,为了哪般。
  介之推说,我既然知道别人贪功是奸邪,再去仿效岂不罪加一等,还口出怨言,只有不食其食,我再也不能吃晋国的俸禄了。
  于是,介之推带上他的母亲隐居山林。
  后来,晋文公知道了,就去寻找介之推,国王找人的办法很奇特,放火烧山,因为大家都说介之推是个孝子,按照人之常情,就算介之推不愿出山,不怕死,那么为了不伤害自己的母亲,也一定会背着母亲逃命的。
  大火蔓延数十里,三日不熄,也没看到介之推出来。
  火熄之后,人们进山寻找,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亲抱在一起被烧死了。
  据说,晋文公把那山封为介之推的祭田,说要以此来标志自己的过错,彰显那些忠诚善良的人。
  为了表示对介之推的尊敬和怀念,晋文公赦令百姓在介之推被烧死的那一天不举火,吃冷食,是为寒食节。
  又据说,第二年寒食节的次日,晋文公素服登绵山至介之推被焚的那棵柳树下祭奠,发现死柳竟然复生,念介之推一生追求政治清明的远大理想,封此柳为清明柳,定此日为清明节。
  于是,介之推成为中国历史上以人为纪念日的第一人,并且一人独占两个节日。
  至此,似乎皆大欢喜,国王是好国王,知过能改,德能莫忘。臣子是好臣子,坚持雅操,宁死不污。做臣子的有义,做国王的有情。一个大有作为的国王,一个高风亮节的臣子,都名垂青史,传为千古佳话。
  只是,这佳话读来总让人心寒。
  介之推能够在主公饥饿时割股奉君,为何在母亲临危时不能放弃自己的偏执。介之推以自己的死换来的这段佳话,却白白搭进了他母亲的一条老命。
  介之推既不是忠臣也不是孝子,他的偏执让国王在知过时不能改,始终背负责难,让自己的母亲为他所谓的名节陪葬。
  对介之推来说,为了坚持自己,可以割股,可以不言禄,可以逃,为了坚持自己,可以死,都无可厚非,可不应该殃及他人,连累自己的母亲也死于非命。
  倒是介之推的母亲是个绝对服从儿子的顺母。
  因为她不愿过贫困的生活,才会说出盍亦求之,以死谁慰的话来,介之推对此做了长篇大论,说什么天未绝晋,必将有主,天实置之,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反正我没怎么听明白,我也不大相信一个老太婆能听明白。可她还是为了儿子而隐居而死于烈火,以死慰子。
  老觉得老太婆死的有些不明不白,有些冤。
  我们的传统推崇了介之推这样一个偏执狂,实际是帝王们需要这样的臣子,他们在帝王落难时的艰苦岁月里割股奉君,在帝王成就霸业荣华富贵时不请赏,不居功,悄悄走开。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