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祭祖也是所有国人都会做的事情。中国地域广阔,民族的分散使得同样的节日在不同的地区也会发展出各式各样的习俗。比如“祭祖节”,在南方和北方的习俗活动就有很大差异。蒙古族祭祖节都有哪些习俗活动呢?

  蒙古族人民祭祀祖先的仪式,旧时则甚为讲究。《元史》中说:“其祖宗祭享之礼,割牲奠语,以蒙古巫致祝词,盖俗也。”古代蒙古人以为死去的先人在地下,故掘地而祭。祭祀祖宗时“掘地为坎以燎肉,仍以酒醴、马杂烧之”(《元史》)。祭祀时,最长者为主持人。主持祭典的长者称“别乞”,祭祀时“衣以白衣,乘以白马,坐于上座而行祭祀”(《蒙古秘史》)。

  解放前,蒙古族人民中大的家族在祭祀祖先时,仍以家族中最尊长者坐于上座主持,但色尚以不同与古代,不着白衣了。据《蒙古秘史》记载,对祭祀时所用的供品的处置,除“土列食”(即《元史》中讲的“杂烧之”的那一部分供品)外,还有一部分由参加祭祀者分。对于分给或不分给这种供品,蒙古人都很重视。按习惯不参加祭祀的本家族人也应分给一部分。据《蒙古秘史》记载:“俺巴孩合罕之妃,斡儿伯、莎合台二人,往行祭祀之礼,时诃额伦夫人行迟而后至,”因为到的晚了,祭品没有分给诃额伦夫人,于是诃额伦夫人问斡儿伯、莎合台二人说:“岂以也速该把秃儿已死,谓我子不长?祭祖之祚物中、全胙只能感、供酒中,何以俾后止业耶?乃至俾视之而食,不换而徙也耶?”诃额伦所以要责问斡儿伯、莎合台二人,不是因为一点吃食,更重要的是这种供品被视为福物,分给不分给,标志着自家在本祭祖中的身份、地位。蒙古传统的祭祖是“衣冠尚质,祭品尚纯,”其意在“幽深古远,极本反始”(和汉族讲的“慎终追远”,悼念先人一样),其情“出于自然,而非强为”(《元史·冥祭祀一》)。

  蒙古族祭祀仪式,在喇嘛教传入后深受喇嘛教影响。无论祭天、祭祖都渗入了宗教成分,喇嘛教取代了萨满教,佛教侵入了纯朴的自然崇拜,在崇敬祖先的意义中渗入了求冥福、讲因果等内容,在形式上也增加了许多迷信活动,如颂经、招魂、散斋等等,这些都已经远离了蒙古族传统的祭祀风俗了。

  小结:虽然在祭祖节,不同地区祭祀的习俗活动不一样,但是缅怀先辈的心情在哪里都是一样的。中华民族血脉相承,就算每个地区的文化习俗不尽相同,也都是中华文化的伟大瑰宝。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