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中西文化的10个差异)思想与社会2020-04-29 18:11:11

在欧洲哲学家看来,“性即理性”这句话似乎不可思议。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和解释,欧洲的哲学家会认为,东西方的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西方哲学有两大流派: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知识来源于感觉和印象,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因果关系的概念不会出现在感官所能发现的材料中。人类思维有几种形式,是我们判断的基础。因果关系的概念就是其中之一。程子所谓的“自然即原因”无非是指理性主义者的观点,即思想形式是头脑中固有的。

按照达程子的观点,理性的本质是对立面的相互消长。他说:“万物皆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阳长则阴消,善增则恶减。推远一点也是合理的。人只需知此耳。”[《宋案》卷十五,案。]这段话让我们想起柏拉图对话集《名独》中的一段话,苏格拉底说:“万物不都是在对立中产生的吗?我们所谓的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还有无数其他的反对者,都来自于反对自己的人。我想告诉你,在所有的对手中,一定有相同的变化。”【柏拉图对话录,第一卷,最著名的一篇,第379页。]

关于二程的观点,我们已经说得够多了,以后再详细讨论。现在,我们再以朱为例。南宋时期,朱继续发扬了二理论。希腊的朱子和亚里士多德在时间上相隔1500年,但思想却非常相似。两者都认为本体不作为离开的现象而存在。他们不认为普遍性可以独立于差异性而存在。他们之间有共同之处。两人都认为物质不能离开形式。用朱的话说,不讲道理就是没有生命。亚里士多德说世界上有非物质的形式原理,而中国这些哲学家说原理上,理先于气。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明代的王阳明。朱子接近二元论,或者说印度的Advaita。但是,王阳明把理学带到了唯心主义一元论。他反对宋儒的心物二分法,将儒学引向一个新的方向。《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个世界中间的天地之心是什么?”对:“尝闻人是天地之心。”这个观点似乎是以人类为中心的。

但王阳明更进一步说:“人能教什么才算心?”对:“这只是一个精神愿景。可见其填天地之中。这是唯一的精神愿景,人们分离只是为了他们的身体。我的灵魂是天地鬼神的主宰。没有我的智慧,谁会佩服他?没有我的智慧,谁会去大宅?如果鬼神没有我的智慧,谁来告诉他们的吉凶?如果天地万物都脱离了我的灵视,就不会有这种东西了。如果天地万物都脱离了我的灵视,就不会有这种东西了。所以是流通的,怎么能和他分开呢?”【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传记,第三卷。]

王阳明在其他方面的思想与詹姆斯的意志论和欧肯的能动主义接近。下面我们专门有一章详细讨论他丰富的思想。

这种东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不是任何人基于空想到的,而是基于客观事实。然而,尽管有所有这些相似之处,中国哲学仍然有自己的特点,这使它不同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哲学体系。我认为中国哲学有四个独特之处。让我们逐一讨论。

(1)中国人对哲学的兴趣集中在道德价值上。

中国人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哲学家首先考虑的问题。例子,社会的各种元素——君主、大臣、父子等应该如何。-相处融洽吗?孔子的回答是:“弟子进则孝,出则幼。他是忠实的,爱所有的人,也爱别人。”如果你能不遗余力,你可以学习文学。”《论语》第六章,学而第一章。我们还发现,这种情绪也常常适用于其他社会成员,如君主、大臣、父子、夫妇。社会中不同的元素有不同的道德规范,有些是普通人遵守的,有些是某些元素遵守的。中国人的宇宙观是目的论的,这是中国人思想的基本态度。目的论使中国人的兴趣倾向于道德价值。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道德价值观比逻辑、认识论或者任何纯抽象的知识都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2)中国人对伦理问题的重视,往往会让西方人觉得中国人的思想太实用,太世俗。

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中国人想解释宇宙中的一切现象,所以想解决世界创造的问题,这是对他们想象力的挑战。他们认为天是道的根源,并通过阴阳力量或自然界的变化来解释这种关系。他们的形而上学总是理性的,没有超自然的色彩。这种诉诸理性的最著名的例子是老子的《道德经》。孟子也是一个理性主义的体系。周敦颐的宇宙论和张再版、朱的理气论表明,抽象的理论分析是宋代中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陀曾经告诉他的弟子,他们对他的信仰应该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中国人甚至比佛教徒更理性。中国思想家认为,上帝与自然之间没有鸿沟。如果说形而上和形而下有区别的话,那只是程度,而不是根本。一切有形的东西都可以追溯到形而上的东西;一切形而上的东西都应该用世界的理性来解释。

(3)中国人对哲学最大的兴趣是对心灵的控制。

这种现象可以和西方人热衷的研究方法论相提并论。中国人认为,因为心灵经常被物欲和狭隘所遮蔽,所以心灵的纯净是获得道的先决条件。一旦消除了自私的想法,头脑就可以不偏不倚,清晰而有远见。周敦颐的无欲无求;朱的学识和定力;王阳明知行合一——这是达到真理标准的三条途径。

(4)中国哲学区别于西方哲学的第四个特点是重视所学所行,甚至为道而牺牲生命。

一个人如果愿意献身于道,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自己信奉的道理付诸实践,身体力行,具体表现在家庭生活和国家的义务上。比如对金钱的贪欲,色欲,名利等等。肯定无助于对道的理解。愤怒、暴力、大话和说唱也是理解道的障碍,应该避免。程先的弟子谢第一次拜谒他时,谢还夸张地说他记得很多史书。程子问他:“冼记得很多!”[《宋案》卷十四,案。]谢听了这话,面红耳赤,汗如雨下。之后,他不再背诵功夫,专心打坐。中国哲学家不满足于纯知识或哲学原理的建立,必须实践自己的原理。

比如说,一个新儒家学者,如果地位很高,除非他能对皇帝的错误行为进行劝诫,否则就不能算是新儒家。朱向提出抗议,谴责臭名昭著的恶棍,这导致了哲学家的降级。王阳明得罪宦官刘瑾,被流放到贵州隆昌。这些人对皇帝的忠言在中国将永远受到广泛赞扬,朱和王阳明被视为最好的榜样。明末,林东党的许多哲学家为了忠于皇帝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意味着儒家或新儒家学者准备为他们的信仰牺牲生命。宋前文天祥之死和明末刘就是这种殉道精神的典型。子曰:“仁者,性本善,而不欲生害其仁,而欲自刎以达其仁。”【《论语》第十五章,卫灵公第八章。]

西方学者,如Aifred Forke)和heckman,批评中国哲学不系统,中国语言缺乏印欧语的语法结构,其意义模糊不清。没有系统是因为表达方式的特殊:早期的思想家以格言警句的形式表达思想,但没有充分论述各个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哲学完全没有体系。子曰:“吾道一以贯之。”《道德经》虽然文字或语言不系统,但思想也不系统。如果我们详细研究孟子,就会发现孟子是一个理性主义的体系。同样,荀子是一个经验体系,朱和王阳明也是如此。

至于第二个缺点:语言的模糊性,这个批评多少有些道理。中国的哲学术语在某种程度上是模糊的。汉语和欧洲语言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西方人对汉语不满是很自然的。但最重要的是理解这些思想家的基本观点,用西方人能理解的语言表达他们的思想应该没有什么困难。

总之,中国哲学确实包含一些西方人难免不习惯的地方。大多数中国哲学文献,对西方人来说,似乎是以不同于西方标准的方式书写的。然而,由于我们的兴趣是意识形态的,我的目的是尽可能清楚完整地解释我们的思想。这样可以去除西方人在阅读中国哲学文本时所感受到的陌生感,也可以让东西方相互理解。

我尽量避免牵强附会。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有多少相似之处?我尽量客观描述,从不夸大。因为,没有知识分子的忠诚,公正客观的研究是不可能的。同中见异,异中见同,才是正确认识的最真实的方式。现在读柏拉图的对话录。菲勒布斯引用了一段话来结束本章的讨论:“这些整件事真的存在吗?在生活世界的无限或完整中,为了分散和收集,每个个体的整体(它总是同一的,既不能诞生也不能毁灭,只是保持永恒的个体性)如何能被包含在其他整体中?(后者似乎可能性最大,因为同一件事怎么可能同时存在于一件事和多件事之中?)普罗塔克斯,这是真正的困难,这是他们涉及的一个和许多;如果你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它们就是你麻烦的根源。如果做出正确的决定,会很有帮助。”【柏拉图对话集,第三卷,摆渡车,第149页。]

乔维特在他的《摆渡巴士》的介绍中写下了这样的话:“知识的世界永远是分裂的;所有的真理最初都敌视其他的真理。但是,没有这种区分,就不可能有真理;如果各部分不重新组合成一个整体,就不会有完整的真理。”《柏拉图对话集》第三卷,《摆渡公共汽车导论》,第127页。从知识的角度来看,东西方相隔两千多年。现在是时候重新合成一个概念整体了。

(文章来源于网络,作者匿名)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