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禅心的句子,看一眼就忍不住收藏了!

1、 建立与天地、宇宙的沟通方式,多做祈请,与天地、祖辈、神灵沟通,请求佛陀及灵性力量来净化加持你,可以净化我们的身心,从而增强我们身体的能量。

2、 有些人不了解佛法,以为有苦恼或不幸的人才需要宗教;以为佛教是消极、逃避现实的,这是错误的观念。其实愈是有知识、有志节,要追求宇宙真谛、探讨生命奥秘之士,愈需要了解宗教——尤其是佛教。

3、 月未没,日又出,日月往来无间隔。奉观禅流莫追寻,追寻特地生疑惑。——《石门山慈照禅师凤岩集》

4、 —位佛学大师说:“心灵富有最重要,若囿于物质欲望,即使拥有再多,也会觉得不够,这就是贫穷;反之,物质生活清贫,并不影响心灵的充实,知足而能自在付出,就是真正的富有。”这句话强调的便是心灵富有、人格富有,比任何富足都重要。

5、 一切法不可说,一切法不可说相即是空,是空不可说。《摩诃般若经》卷十九,灯炷深奥品言菩提者,空之异名。《大宝积经》卷三十九,菩萨藏会

6、 日与夜虽然一半一半,但日为动,夜为静,白天人们工作,夜晚便休息安卧。善与恶虽然一半一半,但善的要发扬,恶的要抑止。

7、 佛说“制心一处,事无不办。”如果我们把全部生命、理智和热情,投注到一个目标上,使它形成一个焦点,在那个焦点上,就会绽放出智慧的花朵。一耕云先生

8、 于过去无忧,未来不欣乐,现在随所得,正智系念持,饭食系念故,颜色常鲜泽。未来心驰想,过去追忧悔,愚痴火自煎,如雹断生草。《杂阿含经》卷三十六,第995经

9、  当我们去除了财产、权力等观念的束缚时,就不会为这些身外之物的 变化而感到失落、痛苦、烦恼。当我们的心里本没有这些东西的时候,又 哪里会惹来烦恼的尘埃呢?

10、 【佛心禅语】 平常心并非让我们对事事漠不关心,对诸事不闻不问,而应该将其化 作一种积极向上的助力,犹如拨开云雾看到太阳一般。

11、 每当我生病,身心不舒服时,就会想起恩德上师的窍诀:“当你生病时,应当想将如母有情众生的疾病都发生在自己身上,发愿如母众生永离疾病之苦而获得解脱。”由于上师的加持不可思议及窍诀殊胜之故,身心的疼痛与难受自然减轻或消失了。我坚信,如果你也如是清净发愿,就一定能从疾病的恐惧中得到解脱。

12、 不管路有多远、自己能力有多少,都能随分随力尽量去达成目标,此即“毅力”。

13、 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感恩,我们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才能充满喜悦、充满幸福、充满团结与和睦。

14、 有些人修禅宗,只注重个人的生死,不管众生的死活。这种发心,显然属于小乘的发心。

15、 善待他人需要一颗爱心。向别人奉献自己的关爱,不图任何回报,本身也可以成为幸福。你善待别人,别人也会善待你。它的高尚性会使人产生从来没有的满足感和轻松感,因而能够为自己带来幸福的体验。

16、 在忙碌中找到成就感,忙出价值,粉壁朱门事甚繁,高墙大户内如山:莫言山林无休士,人若无心处处闲。——唐·龙矛

17、 吕新吾云:“世人喜言无好人,此孟浪语也。推原其病,皆从不忠不恕 所致,自家便是个不好人,更何暇责备他人乎?”

18、 过于执着的人,想把事事都抓牢,想做好每一件事,以为这就是得到快乐的途径,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免烦恼的侵袭,其实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你越是抓得紧,就越会患得患失,快乐就会越来越少,烦恼就会越来越多。

19、 若人求佛,是人失佛;若人求道,是人失道;若人求祖,是人失祖。——《宗教箴言录》

20、 人生的真善美,是从我们的形态中表现出来。形态的修养能美化人生,例如:慈心不能缺乏亲善的态度,智慧不能缺乏谦虚的涵养;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恶邪正,能谦虚则能建立美满的人生。所以,智慧与谦虚一定要平行,二者不可或缺。

21、 梦境生苦乐,彼境亦非有,如是缘起法,所依缘亦无。(古印度)龙树《七十空性论》

22、 身空虚伪,不可长养,无有诤讼,亦无正主。从诸因缘,和合而有,无有坚实,妄想故起。业力机关,假伪空聚,地水火风,合集成立。随时增减,共相残害,犹如四蛇,共处一箧。水火风种,散灭坏时,大小不净,盈流于外。体生诸虫,无可爱乐,捐弃冢间,如朽败木。《金光明经》卷二

23、  美女嫁丑夫,俊男娶丑女,世上多是这样颠倒配。为什么会 出现这种现象?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实有它的道理:婚姻和恋爱是两 码事,颠倒配大凡有利于家庭稳定。美女俊男容易让人想人非非,即 使他们自己淡定,也免不了来自外界的干扰,颠倒配则可以消除家庭 一半的不安全感。

24、  功名、利禄、美女,是男人的三道坎,哪一道坎上不是尸横 遍野、血雨腥风?哪一道坎上没有尔虞我诈、你争我夺?身体和心灵 的战争是这三道坎上永恒而唯一的风景。

25、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26、 独觉声闻佛乘道,皆因十善而成就,如是思惟不放逸,自持禁戒教他护。《华严经》卷三十五,十地品

27、 【天天禅语】通过一生的努力,我们或许能得到名车豪宅等令人羡慕的世间利益。我们曾以为拥有这些,就会拥有幸福快乐的生活。可是真正拥有钱财之后,才发现因此而付出的代价过于沉重。更令人沮丧的是,现在拥有的幸福未必比以前多,而健康的身体却一去不返,纯净的思想已被染污,快乐幸福已消失不见。

28、 有长远打算的人,才会实实在在做好眼前的事;没有规划的人容易随波逐流,一无所得。前途是一次有计划的旅行,执著而有远见,自信而把握关键,便能拥有一张生命之旅永远的票。

29、 【佛言慧语】1若无是非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2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3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与斯为大智。4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5向人低头,不曾矮小过。6作福莫如惜福,悔过莫如寡过。7烦恼比岁月更易催人颜老。8贪心,你的嘴脸,就是贫穷相。

30、 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于其中间,若彼欲贪,是其系也。《杂阿含经》卷九,第235经

31、 人生真正的富足应该是,外财与内财俱有;知识与信仰同重;接受与施合并行;拥有与享有兼备。

32、 经历过太多的沧桑风雨,看过了无数的悲欢爱恨,终于明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远观和近取,却原来有很大的不同。人总会遇到很多美好的事物,身边总会有几道美丽的风景。对美丽的向往本身也是美丽的,可是对美丽的获取欲望却往往堕入贪婪。

33、 不通文字般若,即不得观照般若;若不通观照般若,必不能契会实相般若。(明)真可《紫柏尊者全集》卷一

34、  世上的事看似与我们有关,其实并无关系。我们活着或者死 去,关注或者无动于衷,那些事该发生还照样发生,不会因为我们 而改变。人生就是参加一场注定要散场的party,我们表演或者不表 演,它都不过是一场party,主角永远不是我们。

35、 你快不快乐,从来不取决于你处于什么境地,面对怎样的现实,也不取 决于你年龄的大小、财产的多少,而是完全取决于你有没有一种平和的心境 ——你能否快乐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36、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一种感受。每个人都有权追求自己的 幸福,前提是,一个人的幸福不能影响另一个人的幸福,更不能凌驾 于大家的幸福之上。

37、 大菩提心本性清净,一切众生无智翳眼,以不信故,谓为不净。“四十华严”卷三十六

38、 不必要求自己拥有的人、事、物都完美无瑕、没有缺点,生命原本就是不圆满的,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便不会苛求生活,也不会苛求他人。

39、 拥有了然于心的平静,就能豁达地懂得:人生不仅仅是获取与拥有,有时放弃与失去也是一种拥有。平静的心,令所想所见所闻更清晰,平静的心,一切安然,不增,不减。平静的心,让生活更轻松、自在,也更乐观、简单。

40、 累了,于夜深处禅坐。暗想,这世上的万事万物有影无形,缘起缘落,幻生幻灭,常常不由心不由人,来,无法阻,去,无法留。

41、 诱惑是人生路上的蝴蝶,很多人都被它美丽的翅膀迷住了双眼,从而误人歧途,忘记了自己的路。所以在这个充满诱惑的年代,要始终坚持自己的操守,守住自己的底线,不能丧失了原则和立场,更不能让欲望无限制地膨胀。

42、 谓手自杀生、教人令杀、赞叹杀生、见人杀生心随欢喜,乃至自行邪见,教人令行、赞叹邪见、见行邪见心随欢喜,是名四十法成就,如铁枪投水,身坏命终,下生恶趣泥犁中。《杂阿含经》卷三十八,第1061经

43、 或许,人生随意似花落,我们只需,随着心的感觉,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去追找自己想要追找的梦。守着淡淡烟火,我喜欢让日子沾染些许禅意,生活可以姹紫嫣红,也可以静如流水。

44、 【一日一禅】佛曰:有心无相,相由心生;有相无心,相由心灭。相是一副皮囊,也是给人的外在形象;心是一种境界,也是操控情绪的源泉。要想自己成为什么样子,一切的取舍都在于自己。

45、 令佛菩萨欢喜的事,是做到让众生欢喜。《入行论》中说过:“除了让众生欢喜以外,再也没令佛菩萨欢喜的事。”让众生欢喜的事,就是不杀害生命,在不欺骗众生的前提下,自己力所能及地去服务众生。我们才会真正得到佛菩萨的祜佑。如同为使一个母亲欢喜,先要做到让她的孩子们欢喜一般。

46、 犹如劫火坏世间,烧尽须弥并巨海,忏悔能烧烦恼薪,忏悔能往生天路;忏悔能得四禅乐,忏悔雨宝摩尼珠;忏悔能延金刚寿,忏悔能人常乐官;忏悔能出三界狱,忏悔能开菩提花。《心地观经》卷三,报恩品下

47、 若知唯识现,离于心所得,分别不现前,亦不住其性。是时攀援离,寂然心正受。《大乘密严经》卷上,妙身生品

48、 人们往往无法逾越欲望这条鸿沟,甚至会因为过强的欲望而毁灭了自己。人心难满,欲无止境,人们就这样在生活中逐渐迷失了自我,这也正是人性的最大缺憾。

49、 山门侵翠岭,佛殿接青云。钟楼与月窟相连,经阁共峰峦对立。香积厨通一泓泉水,众僧寮纳四面烟霞。老僧方丈斗牛边,禅客经堂云雾里。白面猿时时献果,将怪石敲响木鱼;黄斑鹿日日衔花,向宝殿供养金佛。七层宝塔接丹霄,千古圣僧来大刹。

50、 人生来平等,但所处的环境未必相同。不管自己处于怎样的起点,我们都应该一如既往地对生活抱以热情的微笑。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即使起点不同、出身不同、家境不同、遭遇不同,也可以抵达同样的顶峰。

51、 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辉煌,都是从苦中来。事业的成就如此,学问的成就如此,修行的成就更是如此。

52、 谁的心地也不可能是一片虚无,生活的禅法,在于心地规范一种秩序与温与,真正的自在需要一种依靠,也是自己创造的一种生活信念,所以需要及时的否定与突破那些自以为是的自我价值,渺小了自我,宽阔了世界,把生命放入无限,来体验生命的壮阔。

53、 杜宰相“听到”的是老鸦叫声,而无住“听到”的是内心的感悟。这种内听,是一种精神的高度专注,是一种排除了外界干扰的静心内省。用宁静的心态,观大地众生相,听大地众生声。

54、 夜,静谧,若一方易水砚,晕染满目霜华。掬几滴云之泪,撷几片梦的落花,徐徐研来,渐起心香。调就半池胭脂墨,轻展一纸月白素笺,凝眸间,一幅云水禅心已陶然入画。

55、 如人一身居,去其故室中,神以形为庐,形坏神不亡。精神居形躯,犹雀藏器中,器破雀飞去,身坏身逝生。《法句经》卷下,生死品

56、 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现法安,现法乐。何等为四?谓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杂阿含经》卷四,第91经

57、 一切诸法由因缘生故,不由自能生,自他并不成就故,名无生性。(古印度)世亲《佛性论》卷二

58、 【禅语感悟】 弥勒菩萨被特别塑造成布袋和尚的像,大肚皮代表有容量、能包容, 对待任何一个人都欢欢喜喜,一切是非善恶统统能包容。我们要像弥勒菩 萨一样肚量大,要能够包容,对待任何人要笑脸迎人。

59、  成功皆有理由,失败均有原因。人生总是面临成功失败的交 替,无论何种理由和原因都需要一颗强大的心灵去承受。

60、 人文精神、人文关怀所要达到的目的、所要表达的根本宗旨就是尊重生命。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有生命才有一切。

61、 人们一直在追求真理,却不知真理就在自己的内心,在自己的生命深 处。不知去建立自己的真正主体性,就只能永远被外境所决定,而不能决定 外境,只能转于物而不能转物。

62、  为什么我们不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提高自己的说话水平,注意自己 的说话方式,多说些赞人、励人、暖人的良言,而少讲甚至不讲骂人、贬 人、伤人的恶语呢?

63、 【佛说】:百态之世原是苦海,看破红尘方为上岸。【我问】:若是世人都上了岸,又到何处找苦海?又到何处找岸?

64、 学佛的关键,首先是通过佛法的智慧认识白己,要明白自己处于什么状态,是什么根器的弟子,然后对症下药,进一步实修,才能有实质性的功效。很多学佛人就像没有经过诊断的情况下自己瞎服药一样,非常危险。自己明明是处于下等根器的人,却自以为上等根器,藐视因果、毁坏戒律,最终误入歧途、一无所成。

65、  时尚和时髦不同。时尚的先锋性、启蒙性和时髦的盲目性、 颓废性有着天壤之别。虽然它们非常貌似,并都能产生“推窗效 应”,但产生的结果截然相反:前者迎来新风,看到无限广阔的新天 地;后者放入瘴气,面对的是充满死亡气息的黑森林。

66、 我们即是本身所想的模样,一切行为来自内在的想法,这些想法使我们造成今日所处的世界!

67、 当知一切有情,皆由自业,业为伴侣,业为生门,业为眷属,业为依趣,业能分定一切有情下中上品。《本事经》卷一

68、 天下万事万物“一理贯之”。有其理,必然有其事;有其事,必然有其理。所有的学习和因果的教育,首先都是为了明理,明理才会心安。

69、 菩萨成就四法,得大财富,何谓为四?乞者不逆;于所施物不生爱惜;恒愿众生获多财宝;舍离诸见,顺于正信。《大宝积经》卷-。,无垢施菩萨应辩会

70、 改变一个视角,事情完全就变了样,人生不也如此吗?痛苦的对面是快乐,哭的对面是笑。人长了两只眼睛,就是要我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全面地看清事物的真面目!心态决定一切。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你就会豁然开朗。

71、 恶业使我们无法主宰、调伏自己的心,这本身就是苦的例证。心念滋生出来的东西,必然具有苦的本质。——堪忍尊者

72、 由此圣教,应知真如唯是一切分别永灭,非实有性,非离非有。……若言真如虽离言说而是实有,即外道我,名想差别,说为真如。如彼真如虽是实有,而就胜义,有、非有等分别不成。(古印度)靖辩《大乘掌珍论》

73、 密乘要以一切戒为根,密戒为果,故说戒犹种子。一说沙弥、比丘戒如种子,菩萨戒如干,密宗戒为果也。(古印度)阿底峡

74、 佛日:“真正的修行人应具备的心态、真正健康的人生 态度,是不执着也不逃避。”坚持该坚持的是执着,坚持不 该坚持的就是执拗。执拗在一角的人看不到更远更宽阔的地 方,如同井底之蛙。只要放下执拗,学会变通,随着环境的 改变来改变自己,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缤纷的世界。

75、 【天天禅语】六度给人们带来的世间美德:布施不但得到荣华富贵,还能养成知足常乐。持戒不但得到人天安乐,还能养成道德完美。忍辱不但得到相貌庄严,还能养成心地善良。精进不但得到圆满成功,还能养成持之以恒。禅定不但得到心的平静,还能养成行为稳重。智慧不但得到身心F{在,还能养成保持觉知。

76、 悟了还同未悟人,无心胜负自安神。从前古德称贫道,向此门中有几人?——《龙牙和尚颂》

77、 【道家清心诀】清心如水,清水即心。微风无起,波澜不惊。幽篁独坐,长啸鸣琴。禅寂入定,毒龙遁形。我心无窍,天道酬勤。我义凛然,鬼魅皆惊。我情豪溢,天地归心。我志扬迈,水起风生。天高地阔,流水行云。清新治本,直道谋身。至性至善,大道天成。

78、 闲到心闲始是闲,心闲方可话居山。山中剩有闲生活,心不闲时居更难。——恕中无愠

79、 ‘无论喜怒哀乐,还是悲欢离合,长长短短的因缘际会之后,一切皆空。诸法都是空相,飘然而过不着痕迹。常人将出家修佛称作遁入空门,四大皆空,如去如来,无遮无碍,是为空。

80、 竞争中,你即使再努力,永远也不可能比所有人都强,其实也没必要比所有人都强。如果做员工,只要强过自己的同行不就有立足之地了吗?如果做企业,只要强过同行业的对手不就向前发展了吗?明确谁是自己的竞争对手,奋斗才不会偏离方向,也有助于在最短的时间使自己更加出类拔萃。

81、  寝前一省 有些人注定要被错过,不是他错过你,就是你错过他;有些 事注定要被经历,不在此处经历,必在彼处经历。人生这么短,注定 的人和事却这么多,生命因此不堪重负,灵魂因此常常寂寞。与其被 注定所牵,失去人生的快乐,不如跟注定讲和,获得生命的达观。

82、  父母无论怎么批评你,你在他们的心目中都是最优秀的。因 为希望你更优秀,所以批评可能会多一些,有时候,批评的话甚至很 难听。父母对你的期望值总是在不断提高,即使你已经很优秀了,在 他们看来,你还应该更优秀。请不要因为父母的批评而气馁,你要体 谅他们,他们的批评往往不一定正确。

83、 智慧与烦恼如天平——烦恼多一点,智慧就少一点;烦恼少一点,就增一分智慧。

84、  佛日:“生死无常,贫富无常,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悟得 透的,不过空空。”

85、 烦恼就像一条毒蛇睡在人的心中,一旦动了它,蛇就会咬人。修行一定要把心中的愚痴烦恼去除,才能安心修行。

86、  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 “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静坐 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才是真正的处世之道。

87、  低调做人,不是指低声下气,奴颜婢膝,而是指要始终把自己当成普 通一分子,使自身融入到大众中去,融人到社会中去,不追名逐利,不自 命不凡,为人处世不张扬。

88、 心持世间去,心拘引世间,其心为一法,能制御世间。《杂阿含经》卷三十六,第1()()9经

89、 生:“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心:“最大的愿望是无愿望。无愿望并不是消极失望。与实实真理相通相融,大智的财富受用不尽,彻底了生死,无须乞求什么,没有失落,唯有自在,随缘助人,而不著度人之见,永无烦恼,一切愿望都是多余。”——心光

90、 每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如果能够正确对待自己,那么任何人也不能将他击垮。

91、 有一乘道,净众生,离忧悲恼苦,得真如法,所谓四念处。《杂阿含经》卷十九,第535经

92、 人对了,世界自然就对了。东西都是一样的东西,人们只是从他们喜欢的人那里买东西。人是东西的灵魂。

93、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既然一切皆为虚空,又何必事事抓牢,不肯放手呢?

94、 生活中,占有再多的金钱、名誉、权力,也不能换来幸福。占有得太多,反而离满足越来越远,人生也会因此而被贪念填满。将占有变成拥有,将拥有施与他人,时时保留一份得失无碍的心情,才有余裕享受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妙悦。

95、 心田要多播善种,多一粒善的种子,就可减少一枝杂草。土地不耕种,杂草必丛生。所以,行善要日日行、时时行、不断去行。哪怕只是举手投足,也要存一分善念。

96、 惟名闻利养、甜爱软贼,及瞋心、瞋火,虽有佛力,不能救焉。行者当深加精进,以攘却之。(妙叶禅师)

97、 经书禁咒术,工巧诸技艺,尽现行此事,饶益诸群生。《维摩经》卷中,佛道品

98、  听说故宫里有私人会所,我觉得稀奇,以为富人不会作此选 择,因为不太吉利。故,过往之意,富人大多向“钱”看,钱一旦变 成“故”钱,岂不是说这些富人都行将成为过气的富人?富人过不过 气没有关系,最不吉利的是,人一旦与“富”字关联,就难免遭贼惦 记,富人到哪里,贼自然要跟到哪里。

99、 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人。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若念力坚强,虽人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着铠入阵,则无所畏。《佛遗教经》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