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推广文案佛语禅心,经典入心!

1、 菩提者,不可以身得,身无相故;不可以心得,心无相故;不可以性得,性即便是本源自性天真佛故。不可以佛更得佛,不可以无相更得无相,不可以空更得空,不可以道更得道。一《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2、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3、 生:“禅宗的‘教外别传’、‘密密相传’,是不是别有不公开的秘法密传?”心:“禅无秘密。世间万象随时随地都在公开生命、宇宙的根本奥秘、全体真相。密密相传,是指禅宗传心,一体全传,密无疏漏,毫无分别,且传心超一切相,唯悟者自明,未悟者难测。”——心光

4、 诸佛无有二言,能以一音,普应众声。能以一身,示百千万亿那由他无量无数恒河沙身;一一身中,又示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祗恒河沙种种类形,一一形中,又示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祗恒河沙形。善男子。是则诸佛不可思议甚深境界,非二乘所知,亦非十住菩萨所及,唯佛与佛,乃能究了。《无量义经》

5、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就要坚持 自己的主张,不要人云亦云,受别人的控制。拥有自己的见解,从而使自 己变得杰出。做到独立自强,才是真正的爱自己,做真实的自己。脚踏实 地,百折不挠,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理想的方向迈进,最终获得自己想要

6、 只有生活在宁静的状态下,才有情趣欣赏世界可爱的一面,才有心情欣赏自己拥有的幸福,才有机会享受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7、 然而,有些人往往是背道而驰,烦恼比没有学佛人更炽盛,内心的执著和习气比没有开始修行时更严重。原因是,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缺乏了正知正见,于是所学所修的一切,反而成为增长邪知邪见的助缘。

8、 山川秀丽的林泉一旦过于留恋,就会把幽境胜景变成庸俗喧嚣的闹区;琴棋书画本来是骚人墨客的一种高雅趣味,可是一产生贪恋的念头,就会把风雅的事变得俗不可耐。一个人快乐与否,关键取决于心灵的态度。只要心地纯洁,灵魂无纷扰,即使置身人欲横流的花花世界,也能建立自己内心快乐的仙境。

9、 问:“如何是道?”师云:“炉中有火无心拨,处处无踪任意游。”僧云:“如何是道中人?”师云:“坐看烟霞秀,不与白云齐。”一《汝州首山念和尚语录》

10、 人们常说,细水长流的感情更能持久,如烟花般绚烂的激情会随时间流逝而消失。一直平衡和睦的婚恋生活比前期轰轰烈烈、后期争吵不断的婚恋生活要珍贵而有价值得多。

11、 菩萨于自妻知足,不求他妻。于他妻妾、他所护女、亲族、媒定,及为法所护,尚不生于贪染之心,何况从事,况于非道。《华严经》卷三十五,十地品

12、 现实生活就是这样,太想赢的人,最后往往很难赢;太想成功的人,往 往很难成功。欲速则往往不达,凡事不可急于求成,用淡定的心态对待,以 坚持恒久的姿态去努力,说不准就会看到成功在向你招手。

13、 若是祖宗门下上根上智,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其有根微智劣,若不安禅静虑,到这里总须茫然。(唐)慧寂《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

14、 精神的空虚用物质永远也填不满。精神的空虚一定要用精神的能源、精神的食粮,用智慧、用慈悲、用奉献的精神来填补。

15、 一个人的日子,虽然有点寡淡,但看似平常的日子却隐含着大的智慧。你可以心守一腔禅心云水,在万般喧嚣中,拾一点看似桃花源式的逃避理念,在修身、修心、修德、修性中感受佛境的清静。

16、 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其本一灯无减无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复如是,普然三世诸佛智灯,而其心灯无减无尽。譬如以灯人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复如是,入于众生心室之内,百千万亿不可说劫诸业烦恼种种暗蔽障,悉能除尽。《华严经》卷七十八,入法界品

17、 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出不入,不溢不散,是为人不二法门。《维摩经》卷中,入不二法门品

18、 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19、 过去的已然过去,再怎么烦恼,人生也不会重新来过。莫若振作精神,把今天做好!

20、 智岩舍弃仕途,进山修行,在世俗的眼里,无疑是一种发狂的举止,而在智岩看来,则是远离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人若陷于世俗名利之中,就会成了物质的奴隶,在金钱、仕途的诱惑下,迷乱了人清净的本性,这是悲哀的。

21、 【禅理三则】1、让人痛苦与烦恼的往往不是面临的处境或难事,而是想要得到、害怕失去的得失心。2、真正的自由不是一个人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而是他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3、我们用什么眼光看世界,世界便是什么样子,一旦我们改变了观点,世界也会因此而转变。

22、 热无过淫,毒无过怒,苦无过身,乐无过灭。无乐小乐、小辩小慧,观求大者,乃获大安。《法句经》卷下,安宁品

23、 常有人问怎样念佛,也有人教怎样念佛。其实,念佛就像呼吸、说话、走路一样自然。自然就好。

24、 世上唯一能给我们带来长久快乐的事,就是内在的修行,而不是外在的物质。无论高官厚禄,还是家财万贯,都无法保持永恒长久的快乐。这就是我们追求精神解脱的充分理由。

25、 表面看来,“高”似乎意味着进取,“低”则意味着退步。然而在很多情况下,退步只不过是一种低调的积蓄,是另一种方式的前进,因此“低”最终也能转化成“高”。

26、 人不管他是处在什么样的地位,过着什么形式的生活,如果心里紊乱不安,这种生活就无异是对生命的一种煎熬。——耕云先生

27、 【禅语感悟】 私心是一个人的致命弱点。如果一个人私心太重,任贪婪作祟,那么 就会无恶不作,人生的快乐也将随之消失。

28、 过度的欲望会导向贪婪——一种极度扩张的欲望,根植于不切实际的期盼。想要矫正贪婪,只能从内在的满足开始。保持少欲知足的人不但没有痛苦、无有疲劳,还会获得身心自在。056

29、 世谛、第一义谛无异也。何以故?世谛如,即是第一义谛如。《摩诃般若经》卷二十四,道树品

30、 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毁犯圣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养,亦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贼!”若人房舍城邑宅中,鬼复常扫其脚迹。一切世人皆骂言:“佛法中贼!”一切众生眼不欲见。犯戒之人,畜生无异,木头无异。《梵网经》卷下

31、 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消融顿入不思议。——永嘉大师

32、 当今时代的人们缺乏的并不是佛教的知识与理论,而真正缺乏的是对i宝的无伪信心与对因果的深信不疑。这才是我们无法成就的根本原因。

33、 醒觉的一念间,就如烛光照亮禅房的瞬间,所有的黑暗和污浊都被一扫而光,只剩下满目佛光摇曳,光明与温暖早已等待有缘人很久。

34、 【禅语感悟】 艺术品的欣赏要站在某个特定的角度或距离才可以获得十足的神韵, 那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不更应如此吗?欣赏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感受也 迥然有异,或晴空万里或乌云密布,全在于你个人的选择!只有站好位 置,选取最佳的角度,你才会发现美丽的所在!

35、 不传说,斗彼此;导愚冥,护正法;劝进人,使求佛。终无能,别离者。《佛说须摩提经》

36、 《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应尽还源品至于涅槃,不着涅槃,不起涅槃之想。《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十不善品

37、 人生的痛苦和悲哀都来源于自己的内心,只有克制自己,不为欲望所驱使,才能使心灵更清净,才能拥有快乐的心境,才能成就自我的追求。

38、  每个人都可以虚拟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做做梦无伤大雅,但千万 不要因此当真。假如因为这种虚拟的东西膨胀自己,甚至不知天高地 厚,以为无所不能,可以藐视众生,那么离绝地就不远了。这种人往往 像一块美丽的冰,经不起阳光;仿佛一种脆弱的瓷器,经不起摔打。

39、 生活的禅法就在这日常的生活,用一种宽阔的心态去看待生活的一切,事忙心不忙,人忙心却闲,去化解那些烦恼的重量,不要让那些烦恼在生活里惹事生非,把握好内心的心平气与,不分别,不悲情。

40、  民初的反封建,原意是反对皇权时代的道德沦丧、格调尽 失,结果连累到无辜的先秦时代,经典和糟粕不分,连同孩子和洗澡 水一起倒掉。结果可想而知,一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被隔断,失去 了自身文化根基的中国人,连起码的伦理都渐渐湮灭了。

41、 古人用功,首先是叫你直下承当,然后再讲其他的事。直下承当我就是佛,然后以佛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看自己是不是佛?不是佛,赶快修!不像佛,赶快修!

42、  人存于世,不要用贪婪、嗔怒、愚痴的眼睛看这个世界,别忘了你还 有美丽、智慧、悲悯、宽恕的另一只眼。不肯宽恕别人的人是最可悲的, 因为他早已暴露出自己狭小的心灵空间。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和宽容, 人生就会更快乐,更有意义。

43、  有好东西一定不惜与人分享,有坏东西就毫不犹豫地删除,这世界岂不 更加美好?

44、  境随心转,人心不好,灾难就多,人心好了,灾难必少。大 震是天谴,小震是警告。世人要早日破迷开悟。

45、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凡藏无价珍。——《永嘉证道歌》

46、 欣赏他人,才能成就自己。生活的芬芳或许会长久地留在心中,或许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渐消散,最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可我们无须为此遗憾,因为这根本就是期望之外的礼物,得到固然欣喜,没得到也在情理之中。

47、 人人应时时“居安思危”,莫等“危时方思安”。修行人更要时时下功夫,以备四大不调时能安然度过。

48、 不以见形相,知人之善恶,不应暂相见,而与同心志。有现身口密,俗心不敛摄,犹如鐍石、铜,涂以真金色。《杂阿含经》卷四十二,第1148经

49、  美国历届总统中,最能虚心求教于人的莫过于老罗斯福了。他每遇到 一件要事,常常召集与那事有关的人员开会,详细商议。有时为使自己获 得更多的参考,甚至发电报至几千里外,敦请他所要请教的人前来商议。

50、 善于做人者,一定要有肚子里面撑起船的意念,“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把自己的开阔胸怀充分展示出来,不管好人、坏人、聪明人、愚笨人都要习惯以至包容;对于一切羞辱、委屈都要适应并且容忍得下。那么,世上的一切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又能奈我何?

51、 二月中春物象鲜,尽尘沙界一般天。苍莓雨洗去冬雪,野火风飘昨夜烟。危岭乍闻猿啸日,长江时见客乘船。人生几度逢斯景,好是诚心种福田。——《法演禅师语录》

52、 忍诸恭敬、供养、众生及诸瞋恼、淫欲之人,是名生忍。忍其供养、恭敬法,及瞋恼、淫欲法,是为法忍。(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十五

53、 世事本为无中生有,世人执有而忘无。话头本无意义,越是难以形象化、 无可把捉的话头,越具功效,然而世人情识深重,于话头上生种种想, 不能只是看一句话头,看不明何谈参得透?思量不思量,都是无中之有, 什么是无?不知无,就会被有所惑,不知无,就不知妙有妙用。什么是无? 干屎橛!

54、 佛说,世上最捆人的莫过于感情,佛门里讲“三界轮回情为本”,而情不仅为轮回之本,也是成佛之本。敢于打开“情”的大门,才有可能做到把情升华为无分别的爱。天道是在人道的基础上修炼成功的,欲修天道,先行人道;天道修成后,又是在人道中发挥天道的力量。

55、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一句智慧的禅语,包含着人生全部的真谛。不是拥有幸福的人才幸福,只是能够感受幸福的人才幸福;人,之所以快乐,不是因为得到的多而是因为计较的少包容的多。人,之所以充实,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因为赏识的多感受的多。

56、 一杯难以入喉的咸水,如果注入一滴甜美晶莹的泉水,也可以成为清凉的甘露。放下内在的屠刀,也能蜕变成一朵纯白柔软的白云。要真正帮助一个人,最好应该有容忍庸俗的气度和宽恕他人的雅量,绝对不可因自命清高随便怀疑、排斥他们,不跟任何人来往而陷于孤独。

57、 拥有了然于心的平静,就能豁达地懂得:人生不仅仅是获取与拥有,有时放弃与失去也是一种拥有。平静的心,令所想所见所闻更清晰,平静的心,一切安然,不增,不减。平静的心,让生活更轻松、自在,也更乐观、简单。

58、 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袁了凡)

59、 人生如跑马拉松。浮躁的心态、盲目地加速,只是一时的痛快,对长远 的发展并不是好事。很多时候,挺得住就是有成果的开始,人生到底可跑多 远,并不在于速度快慢,而是要不停地跑。无论做什么事,有明确的目标、 根据动机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才是走向成功的关键。

60、 佛是众生界中了事汉,众生是佛界中不了事汉,欲得一如,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61、 水中盐味,色里胶青,体之有据,取之无形。用时密密,寂处惺惺。是诸佛之本觉,乃众生之妙灵。——《宏智禅师广录》

62、 阿鼻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毗卢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唐)湛然《金刚经》

63、 有位青年问:“人生的路,应选择平凡平淡的好,还是冒险激越的好?”师言:“宁取平淡。冒险应是逼不得已的作为,并非存心为冒险而冒险。”又言:“生命不过是广大宇宙中极微末的一点点而已;相对来看,什么才真是伟大高超的呢?怎样才算是激越呢?不如就平淡点,脚踏实地的做人做事。”——证严法师

64、  佛陀怜悯一切众生,以清净心、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即是大慈悲 心。故慈悲平等即是佛心“真性”,真心现前,就人十方诸佛法界。心是 清净的、平等的、没有成见的,才是真正公平的。此为凡圣不相同之处。

65、 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就是为封闭的心胸打开了一扇门,忘却那些烦恼才会投入到正常的生活中。

66、 即心即佛莫妄求,非心非佛休别讨。红炉焰上雪花飞,一点清凉除热恼。——《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67、 能令亲去恶为善,奉持五戒,执三自归,朝奉而暮终者,恩重于亲乳哺之养,无量之惠。若不能以三尊之道化其亲者,虽为孝养,犹为不孝。《佛说孝子经》卷一

68、 当我们常做善事,多积福报,将自己修炼成一个正面能量强大的人,便会自然地吸引财富向我们靠近。自身能量的强弱,决定了我们今生有多大的成功。所以说一个没有德行之人,即使是获得成功,都会因为自己没有福报和能量不足,而终有一天千金散尽,一败涂地。

69、 不随于心,能为心师,以心师故则能得为一切法师。若能于心得自在者,则于诸法而得自在。《大乘宝云经》卷五

70、 如果你希望交到真心的朋友,你就必须先对朋友真心,然后你会发现朋友也开始对你真心;如果你希望快乐,那就去带给别人快乐,不久你就会发现自己愈来愈快乐。

71、  学会包容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且对赢得友谊、保持家庭和睦、婚姻美 满,乃至事业成功都是必要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对谁,都要有 一颗包容的爱心。

72、 执著的只是想法,而非活法如果一条路走不通,那只不过是在暗示另一条路上的辉煌。

73、 譬如净满月,普现一切水,影像虽无量,本月未曾二。如是无碍智,成就等正觉,普现一切刹,佛体亦无二。《华严经》卷二十三,兜率宫中偈赞品

74、 钟声才罢鼓声喧,钟鼓相交会人天。临机妙用无别法,开口动舌显三玄。临机照用须子细,互换宾主疾如烟。进前更欲求佛祖,拟议早是隔西天。——《石门山慈照禅师风岩集》

75、 在自我反省中能够比较客观地认识自己,那就能够确定自己生命行为的方向,或者说生命行为的取向。

76、 观佛三昧佛为法王,能令人得种种善法。是故坐禅之人,先当念佛,佛者,能令人无量罪微薄,得诸禅定。至心念佛,佛亦念之。如人为王所念,怨家债主不能侵近,念佛亦尔,诸余恶法不能娆乱。(古印度)佛陀蜜多罗《五门禅经要用法》

77、 失眠的晚上,看见月光湿淋淋地浇在枕侧,真是极有情味的事。在乡间的小路上散步,夜色是清凉的,夹杂着各种植物的清香,于悠闲之中抬头撞上月亮寂静的眼,身心俱空,却不仅有情味,还有禅意了。可惜的是有时候小路上的蚊虫十分厉害,走一会了难免要在身上乱抓,真是扫兴煞风景之事。

78、 禅师曾说:“慈悲是一种高尚的心态,是一种智慧的表现。”然而,在人世间对物质利益与名誉的追求之中,根本无法去理解和体会慈悲的真正的内涵。

79、 眼睛向外观看时,见到一切形形色色,感到世界如此的真实;用心往内观照时,觉得内心空无一物,感到世界如此的虚幻。世界到底是真实还是虚幻?对于初学者而言,理论上世界是虚幻的,现实上世界是真实的。事实上,世界既不是真实,又不是虚幻,而是显空双运、明空双运、乐空双运和智悲双运的大法界境界。

80、 喜欢倚窗静坐,在一曲云水禅心里,静心,清心,养心,安静喧嚣里的自己,打磨岁月留给尘世的沧桑与无奈,将纷杂融入禅音,随风云散尽,待心素如简,待心清若水,烟火流年里,愿时光从容,愿岁月悠然,愿人生花香满径。

81、 禅宗是理性的,它的目标是开启人的智慧、消除人的烦恼,从而使人人皆成菩萨、人人皆人佛道。以慈悲心对他人,则身边处处皆有佛缘,人人成佛,又哪里会有敌人?

82、 佛与禅,既出世又入世。并不要求拘于形式,死读经书。佛教主张的四大皆空,清心禁欲,只是修行的方式,并不是修行的目的,否则佛教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普度众生。

83、 越亲近自然,焦虑越易消失大自然具有无穷无尽的美,能给人们疲惫的心灵带来抚慰。王维诗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呜春涧中。

84、 每天无所事事,是人生的消费者;积极付出,才是人生的创造者。什么都没做,就是空过的人生;若能不断付出利益人群,就是大好的人生。

85、 生活在纷杂世间,要抵制住层出不穷的诱惑,就需要消减欲求,做到:一、对钱财不占不求。二、对感情不执不舍。三、对名声不拒不贪。四、对欲求可收可放。

86、 禅宗追求大悲无泪、大笑无声,悲与笑都是人的主观情绪,从出生到离世都将与人相伴相随。这也是一种无法摆脱的苦处。

87、 僧问:“古镜未磨时如何?”师日:“青青河畔草。”日:“磨后如何?”师日:“郁郁园中柳。”——《智海本逸禅师》

88、 每个人的精神都处于“亚健康”状态,需要爱心抚慰怎样把握与人交往的原则?佛日:得一切众生起柔软心。——《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89、 僧问:“佛在何处?”师日:“不离心”。又问:“双峰上人,有何所得?”师日:“法无所得,没有所得,得本无得。”——《长庆大安禅师》

90、 叶子和树木、果实是一个整体,花儿从来不会因为谢了而像林黛玉那样哭哭啼啼,而是庆祝,因为它们已经在迎接果实。果实是花儿的另一种能量层次。生态平衡的根本,在于每一个物种都无法独立存在。你可以不喜欢蚊子,但是,青蛙依靠它们而生存!生态链告诉人们,一切都不可被分割。

91、 有一句话说得好:“学艺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无论学做什么工作,有关这项工作的知识总是容易掌握,功夫却不是可以学到的,一定要下苦工夫练习。

92、 禅是一种心的平坦,心的空闲,心的恬淡,心的宽阔,心的淡然,心的更新。也许什么也不是,只是心地的干净与自然。也就是他,给了我们无上智慧的万丈光芒,照亮了欲望与贪婪的灰暗,消融着人世间的愁苦。

93、 命欲日夜尽,及时可勤力,世间谛非常,莫惑堕冥中。当学燃意灯,自炼求智慧,离垢勿染污,执烛观道地。《法句经》卷上,老耆品

94、 一个人在危险的地方行走,可能会遭到强盗及野兽的伤害,若没有护送者的保护,要么会损失财产,要么身体受到伤害,甚至危及生命。如果行路人身边伴随着一位英勇的护送者,他就会远离这些可怕的险境,并平安地到达目的地。如《不动优婆夷传记》云:“善知识们就像护送者,引导我们平安到达一切智者处。”

95、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力量用对方向,就是亮丽的人生;用错方向,则步步都是陷阱。

96、  做一匹孤狼,还是融人狼群?或者走向群羊?在丛林中,狼 要深思。孤狼再凶猛也势单力薄;融人狼群可以放大凶猛但必须合 作;走向群羊的话,一切将被提防、钳制,除了孤独、饥饿,无所 作为。人才也一样,如果不能成为一个团队的领袖,就必须和孤狼 一样思考选择。

97、 其实,能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比自己优秀的对手”、“比自己成功的方法”等,并不会让我们变得不如人,相反会因此而发现他人身上许多自己所没有的优点。

98、 大乘佛法的超胜之处就是菩提心,大乘佛教以菩提心为庄严,以菩提心为核心,以菩提心为根本,以菩提心为精髓。能够遇到殊胜的菩提心教法,就像乞丐遇到如意宝一样,应当极其珍惜。无论我们在轮回中如何流转,菩提心永远没有离开过我们,就像油没有离开过芝麻,酥油没有离开过牛奶一样。201。

99、 分秒不空过,步步踏实过;善念不间断,好事日日做;妙法时时用,法喜多分享。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