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迪社区最新的心灵禅语的句子

1、 生死是众生必须面对的一个话头,临命终时手忙脚乱,心念生灭灭生中 留恋、期待、执着,都是不明生死。生从何来死向何去?不要分析解释, 此举只会成为心中之块垒,只是看这句话头,虽有千般答案都与你无关, 待到答案也无时,猛然一跃,原来生死与己本不相干。

2、 热无过淫,毒无过怒,苦无过身,乐无过灭。无乐小乐、小辩小慧,观求大者,乃获大安。《法句经》卷下,安宁品

3、 过去诸恶,今悉忏悔;现所作罪,诚心发露;所未作者,更不敢作;已作之业,不敢覆藏。《金光明经》卷一,忏悔品

4、 多数人的心都是迷信的。迷信自己的人,总以为天下唯我独尊,唯有我能力最强。人应该相信自己,但是不可执著。

5、 没有心性,人对生命的理解将是破碎和空洞的。而如何理解心性却始终贯穿在禅的自觉的智慧中。

6、 别人在想些什么,具有“他心通”的人真的都知道吗?师言:“只要我们能抱着坦诚的心意,体谅他人,事事为他人设想,那么他人对我们就没有任何隐瞒。如此,我们怎会不了解他人的心思呢?”

7、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有些人想尽一切办法苦苦追求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却不知认真做事、老实做人才能开开心心地生活。

8、 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或隔阂,无论人们如何用人的办法努力去消除,都不会得到彻底的解决,这是因为人的办法缺乏能量。但是慈悲的力量却能化解一切冤结,使人世间的一切因果回到善解。慈悲之光胜过千言万语,它能使心灵之间的怨恨与间隔顿时消失于无形。

9、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佛法是生活中珍贵物、无价宝、宝中王。我们在生活的点滴中可以没有钱财,没有地位,甚至宁愿失去生命,也要保有佛法。钱财只是暂时的友伴,地位只是半辈子的友伴,生命也只是此生的友伴,而佛法不仅是今生的依处,更是生生世世、多世多劫、乃至证得佛果为止永恒的怙主。

10、 人类很多时候为了自己的需求与利益轻易地伤害无辜的生命,就连娱乐时都在捉弄生命。然而对自己的身体却非常珍爱,哪怕只是被蚊子咬都会发怒并将其打死,难道仅仅因为我们是人类就有权利这样做吗?还是因为“我”的存在,就可以伤害一切生命,而其他生命都不可以伤害我呢?

11、 学佛,不一定要住寺庙、做和尚、敲木鱼,果能在社会中时时以佛法为轨范,日进于道德化的生活,便是学佛。(民国)太虚《人生佛教之目的》

12、 更有西方学者提出:天人合一是遵循宇宙整体运动规律的一种辩证思维方法,这种大思维实际上是全息论,即任何个体中都包含着整体。

13、  乡间的早晨和城里的有什么不一样?天亮得早一些,因为没 有高楼遮挡;秋风柔和一些,因为怕惊散了炊烟;人也爽朗一些,因 为视界更加高远。朝霞鎏金的大地活色生香,鸟鸣划破的天空七彩斑 斓,你的脚步没有羁绊,你的思想无边无涯。灵魂飞跃,生命畅达, 仿佛在人生的原点再次出发。

14、 禅心是专心致志,是心无杂念。凡事都应带有几分禅心,即使再小的事也应如此。带着几分禅心去做事,终会有大悟有大得。一个人能达到心静的境界,就不会迷茫,可很少有人能做到,因为这世上有太多的诱惑与烦琐。虽然我们不可能完全抛开世间之事,但有一点是要尽力做到的,那就是不要被外界环境所干扰。

15、  码字和码字很不一样,有的能码出快乐,有的会码出痛苦; 码出利禄来者有之,码出祸端来者亦有之。字是什么?就是个工具。

16、 业力最为大,世间中无比。先世业自在,将人受果报。业力故轮转,生死海中回。大海水干竭,须弥山地尽,先世因缘业,不烧亦不尽。诸业久和集,造者自逐去。譬如债物主,追逐人不置。是诸业果报,无有能转者,亦无逃避处,非求哀可免。(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五

17、 星云大师说 过:“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还有一句哲言说:“要么你去驾驭生 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这些正说明 了心态的重要性。

18、 思念礼供如来力,普覆我等有情众;诸法增益人天需,无子痛苦常远离;不舍菩提长善法,二障消除人天乐;远离暗冥魔害敌,供养怙主无恼害;速得禅定陀罗尼,习得胜慧消恶习。愿我临欲命终时,生彼净土莲花中;福智功德悉圆满,妙如光音王如来,得蒙授记愿欢喜。

19、 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

20、 (三)心性本净,即心即佛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无垢名清净。五道鲜洁不受色,有解此者成大道。《般舟三昧经》

21、 佛说:如果得到了大笔财富,在有益于自身的同时,哀悯众生,以财救助,施惠于人,即是布施。

22、 禅宗、密宗是非常正宗的法门,其最高境界都提倡不立文字。但没证悟这种境界的人,必须先通过文字来学习佛法。否则,什么佛理都不懂,就打着这种旗号来弘扬佛法,所作所为一定会与佛法相违。

23、 具有上品之信心者,会得到三宝之上等的悲悯与加持;具有中品之信心者,会得到三宝之中等的悲悯与加持;具有下品之信心者,会得到三宝之下等的悲悯与加持;根本没有信心之人,得不到三宝之丝毫的悲悯与加持。

24、 佛教认为外在有良好的地理环境固然很好,更重要的是内心也要有好地理。也就是内心有:良好的通风——思路通达;良好的阳光——热心开朗;良好的视野——展望未来;良好的通路一菩提正道,这就是内心最好的“龙穴”。(当代)星云《佛光教科书》

25、 一切世间所有福德,不及如来一毛功德。《优婆塞戒经》卷一,修三十二相业品

26、 遍于一切宇宙与生命的真理,称为世俗菩提心;超越一切宇宙与生命的真理,称为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是佛教的唯一真理。世俗菩提心,是利他的角度而说,犹如美丽的花朵,给众生带来快乐;胜义菩提心,是自利的角度而言,仿佛丰满的果实,自己成就圆满。

27、  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管住自己的嘴巴。一是管住自己的吃喝, 再一个是管住自己别乱说话。佛家讲:我们的嘴巴一天到晚爱说话,这个 说话是口业。

28、 当于一切有情住平等心,……当于一切有情起恭敬心,不应起侨慢心;……当于一切有情起质直心,不应起谄诈心;……当于一切有情起调柔心,不应起刚强心;……当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心,……当于一切有情起安乐心。《大般若经》卷三二四,真如品

29、 人不论出身于什么家庭,不论读过多少书,不论天赋条件如何,只要肯上进,愿意依循正道塑造自己,都可以超越凡庸,成为贤圣一流的人物。无论在宗教界还是在尘俗界,都有不少起初看上去相当普通的人,通过努力,最后修成了正果。禅宗六祖慧能学道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一例。

30、  我们这个时代有太多的人需要精神扶贫、灵魂扶贫。我承 认,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国家应该设立一个专门的扶贫机构,帮助 需要的人们精神脱贫、灵魂脱贫。

31、 虽然没有人知道远方究竟有多远,但是打开心灵之窗,让快乐的阳光和月光涌进来,宁静之心便有了一支永不熄灭的快乐之歌。

32、 门下青山泼黛,途中细雨如膏。灵云陌上桃花,处处芳菲溢目。——《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33、 以世间言说,名之为得。诸圣所得,非言能说。何以故?法无依止,离言说故。复次,善男子,以无得为得,亦非得非不得,说名为得。《大宝积经》卷六十,文殊师利授记会

34、 心志若能守持于道,必能精深博大;否则,即使透彻千经万论,亦如空花水月,一事无成。三心二意无定性,四处徘徊不专精,尽管条条道路通长安,却永远无法到达终点!

35、 很高兴最近头一次看到134个国家参与了为保护地球而发起地球熄灯一小时的活动,千万根蜡烛被点燃。无私的爱心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的同时,带给众生慈悲的温暖,又发出智慧的光明,并遣除一切众生的痴暗。

36、 常规思维是人人都有的思维状态。当周围的一切不曾产生变化时有它的便利性。但面对新事物时,如仍受其约束,就会适得其反。打破心理枷锁才能适应新环境。

37、 【禅语悟道】想得开,想不开,最终还得想得开,何不提前想得开,找那么多憋屈干什么。放得下,放不下,最终都是被放下,何不快乐的放下,受那么多累心做什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38、 很多时候,人生就像一出滑稽的戏剧,我们往往不断追求某些东西,为此永远不知疲惫,但最后却发现,在自己匆忙赶路的时候,却错过了沿途最美的风景。因此我们应该将全部心神贯注在眼前、身边的事物上,让心灵毫无杂念地去体验当下,静享当下的每时每刻。

39、 吾观地藏威神力,恒河沙劫说难尽。见闻瞻礼一念间,利益人天无量事。若男若女若龙神,报尽应当堕恶道,至心归依大士身,寿命转增除罪障。《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

40、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结合人人的善,才是真正的大善;有大善对的力量,才能风调雨顺人人平安。

41、 云淡风轻,静心聆听,那一曲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一份禅意,一份恬淡,一份空灵,一份悠然。

42、 禅悟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心迷一切迷,心悟一切悟;心邪一切邪,心正一切正;心乱一切乱,心安一切安;一切为心造,无心自解脱。

43、 心与性是一样的,于佛称为“性”,于人叫做“心”。譬如一杯白开水叫“水”,加上茶叶就叫“茶”,加上咖啡则叫“咖啡”。其实同样是一杯水,但咖啡与茶都是水“以外的东西”。

44、 任何人的行为不会消失,它会回来与主人相会。作恶的蠢人将在另一世界看到自己受苦。《经集》第三品,第十章《拘迦利耶经》

45、 空性随应说,不应演非处,若演于非处,甘露即为毒。《大乘密严经》阿赖耶微密品第八

46、 从前有一个乞丐,躺在王宫附近的一个路边。他缺乏爱心,常心存恶意。很久以来,他一直期盼着王宫里的国王尽快死掉,希望自己当上国王,并拥有宫殿的一切财宝与美色。这乞丐由于业力的感召和恶意报应,被一辆马车压死在路上,并遭受无穷无尽的痛苦。这就是《法句经》中“如车马随行”的故事。

47、 修行实际上就是“生命的拼搏”。因为我们要进入那个无限的生命,没有一种拼搏精神是万万办不到的。

48、 何等为信具足?谓善男子于如来所,得信敬心,建立信本,非诸天、魔、梵及余世人同法所坏,是名善男子信具足。《杂阿含经》卷四,第91经

49、 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是针对于调伏众生的八万四千种烦恼而宣说。我们为了修行而作出的一切努力和付出,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调伏白心。即使我们修行长久,佛学渊博和身份高贵,但内心如果仍然没有丝毫被调伏的话,那就只是徒有虚名,而不是名副其实的佛教徒。

50、 依赖的习惯,是阻止你迈向成功的一个个绊脚石,要想成就大事你必须把它们一个个踢开。

51、 想象你的成功,当你想象自己会成功时,就会增强信心,并想方设法地获得成功。

52、 佛法大海,信为能人,智为能度。……若无信,是人不能人佛法。……譬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一

53、  一调皮学生常偷母亲腌制的咸鸭蛋贿赂先生。天长日久,先 生馋上了咸鸭蛋。一日,先生问学生:你家鸭蛋怎么会是咸的呢?学 生灵机一顿,乘机戏弄先生:我家鸭子是吃食盐长大的,下的蛋当然 就是咸的啦。先生当真买回一只母鸭喂养,数月后不仅没吃到咸鸭 蛋,反而将鸭子喂成了咸鸭子。

54、 僧问:“如何是龙华境?”师日:“翠竹摇风,寒松锁月。”——《龙华契盈禅师》

55、 人人都希望生活在包容、和谐的环境中,宽容不仅于健康有益,而且也有助于赢得友谊,保持家庭和睦、婚姻美满。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应保持一颗宽容的心。

56、 处理事情,感情要蕴藏在理智中;与人相处,则要把感情表现在理智上,如此才会事圆、理圆、人也圆。

57、 昔日赵州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怎似金山无量相,大干世界一禅床。——佛印

58、 佛家是非常讲究惜福和惜物的,对自己有的和化缘而来的都非常珍视,不会轻易丢弃。许多佛学大师都非常推崇“事能知足心常惬”这一观念,他们提倡用知足的心获得坦然和宁静。

59、  一百年前对中国文化根基的一刀斩断,导致一百年来中国人 的精神无依。在这一百年里,中国人试图嫁接其他国家的文化,殊不 知,不同的文化可以相互借鉴,但无法嫁接,不同文化嫁接产生的排 异现象无药可医。

60、 了达一切法空,则心心自在,尘尘透出,本来一段光明,无处不遍。便乃随机而化,遇物则宗。妙照诸缘,廓亡对待。松风水月,清淡相得。一《宏智禅师广录》

61、 一了一切了,一悟一切悟,一证一切证,如斩一缕丝,一斩一时断。——《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62、  如果不能给予他人什么,就不要轻易向他人索取,索取的越 多,你的债主就越多;如果没有改变自己的勇气,就别想着去改变 世界,因为做不到,想得越多必然越痛苦。人生要量人为出,人应 有自知之明。

63、 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外不见有人,则人无过。一味痴呆,深自惭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蒲益大师)

64、 人需要改变的,往往不是环境,而是自己的内心。生命是不完美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生命是由一连串的因缘组成的,我们要体验更深刻的生命,发现内在的灵性,就不能一味地追求外在的物质生活。

65、 无论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境地,都要警惕自己的虚荣心。虚荣心是缺乏经验的年轻人失足的陷阱,做任何事情都要克服虚荣心,人一旦让虚荣的欲望弥漫在心中,就可能误入人生的歧途。再说,如果你具备许多的优点,不必炫耀,别人自会发现的。

66、 伤心难过不要带到明天,更不要挂在脸上让别人看到,影响另0人。《星云大师讲演集》(四)

67、 人常常因一念偏差而舍弃互爱互助的人生,变成贪求取夺、嗔恨残害的人生。追根究柢,都是因贪求名利、欲乐而蒙蔽自己清净的本性。

68、 那些出类拔萃的人士,尽管他们的优点不一而足,却有一个共通也是最基本的特点:关注细节,把小事做到完美。因为看重小事。拥有强大的动力与能量;因为专注于细节,才能心无旁骜地勇往直前;也因为重视与专注,才能达到专业与精通的境界。

69、 以佛陀普爱天下众生之心为己心。佛陀能为一切众生牺牲,我们也能为济助众生的志业不惜辛劳付出。

70、  这个世界上还活着的已没有唐朝人,没有清朝人,甚至很少 有民国人。朝代是用来更替的,人生下来是为了死的。人生其实就这 么简单。为前人扫墓,实际上是为了让后人为自己扫墓。

71、 【读书】 人的一生如果有书可读,又有时间读书,又有资财读书,又能使自己 从中受到教益,又不被书中的文字所局限,就是会读书的聪明人。

72、 菩萨若乐受寂静乐,不乐听法、说法、问疑,以寂静故,烦恼不起,以不起故,不知知想,不离离想,不证证想,不修修想,不得实义,是名魔业。《大集经》卷十一,海慧菩萨品

73、 如今有些人从书本上、网络上积累了很多佛法知识,这个也学,那个也修,并且求了很多法,内心却并没有生起出离心和虔诚心,在觉悟上也尚未提升,反而更加迷惑,这种情况叫做“智慧错乱”。智慧错乱的人是无药可救、无法可度的。仅仅积累很多知识却不实修,那又怎么能趋人解脱大道呢?

74、 知足是心灵富足的起点,因为懂得知足就懂得了珍惜,珍惜万事万物会使心灵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是一种难能可贵且能给人带来幸福的生活态度。

75、 教法不必听太多,能身体力行简单的一句偈文,这就是真法,就是真正的善根。——证严法师

76、 我们只有看到了自己的本性,解开生命的束缚,使生命的活力无限释放 开来,才可以进入自由状态。要超脱世俗人生需要不断地努力,佛禅的意旨 精神也会经历一个用心——放心——平常心的过程,从对心灵的束缚走上心 灵的自由,获得大自在。

77、 我们所处的环境,无论好坏,都像是火宅(喻指烦恼的世界)一样,充满各种躁动的情绪和难测的危险。《法华经》中有这样一句偈语:“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佛家眼中,三界都是水深火热的环境,而工作中需要处理的烦恼尤其多。

78、 有些学佛人,表面上念佛认真、吃素严格、打坐精进,然而生活中,对家人缺乏关爱,不能做到家庭与睦,对金刚师兄缺乏包容,不能做到金刚师兄之间的团结。与家人不与睦,表明失去了做人的基础,与金刚师兄不团结,表明失去了修行的根本。既然没有做人的基础与修行的根本,那么学佛又有什么成就的希望呢?

79、  宽容可以让人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使人愿意团结在你的周 围;宽容是一缕阳光,化解干戈冲突、仇恨斗争;宽容是一种品德,以宽 厚仁爱之心待人,会获得别人的宽容、信任、爱戴和帮助;宽容是一根灵 验的魔术棒,它可以改善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使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

80、  假如孔子生活在今天,最大的可能是做个民间学者或业余作 家、网络写手。作为民间学者,他没有资格上((百家讲堂));作为业 余作家和网络写手,他还得靠各种炒作才能吸引眼球。

81、 譬如钻二木,风吹生彼火,火生刹那间,而复烧二木。正观亦如是,能生于慧根,生彼一刹那,还复烧正观。《大宝积经》卷八十八,摩诃迦叶会

82、 【天天禅语】每个人都是道场,每个人生都是一部经藏;为人群付出,就会增长智慧。

83、 是知直了此心,无行不足,以一心具足万行,无一行而非心故。(五代)延寿《宗镜录》卷三十

84、  有些人持之以恒地奋斗了多年,却在临门一脚的时候懈怠, 让点滴聚合起来的力量瞬间散去;有些人碌碌无为地懒散了半生,去口 在暮色渐起的时候豁然惊醒,收拢零碎的晚霞聚合成炫目的灿烂。奋 斗者不懈怠,懒散者能惊醒,这世上便鲜有不堪而无用的人生。

85、 很多人嘴上说不信因果,但他的所作所为却离不开因果的规律。人们为了秋天的好收成而努力耕种,为了未来的好前途而培养孩子,为了富足的生活而拼命赚钱,为了生老病死的保障而购买保险。就连口渴时要喝水,饥饿时要吃饭都是因果的现象。人们的生活点滴都离不开因果,又有什么理由不信善恶果报呢?

86、 我们尽量不要有脾气,尽量要学忍辱,能忍辱,相貌就生得端正圆满,人人见你都敬佩你,见你和蔼可亲;不是满身炸弹,满身机关枪,人见人怕。——宣化上人

87、 你一定要把玩彩票所花的时间和金钱用于更有效益的活动。太多的人把太多的时间花在几乎没有可能赢的赌博上,这种长期的执著绝不能使你成为一个成功的玩家。

88、 不当趣所爱,亦莫有不爱,爱之不见忧,不爱见亦忧。是以莫造爱,爱憎恶所由,已除爱缚者,无忧无所憎。《法句经》卷下,好喜品

89、 人生最悲哀的感受,莫过于“人有眷属,唯我独无”。因此,菩萨道行者说:“你们看待世间一切众生,应该把年老者当作自己的父母去孝敬他;年龄与己相近者,就当作兄弟姊妹去敬爱他;年龄比较幼小的,则当作自己的子女一般去爱护他……”这是人性中最高洁、最真、最善、最美的爱。

90、 善于做人者,一定要有肚子里面撑起船的意念,“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把自己的开阔胸怀充分展示出来,不管好人、坏人、聪明人、愚笨人都要习惯以至包容;对于一切羞辱、委屈都要适应并且容忍得下。那么,世上的一切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又能奈我何?

91、 毗婆舍那支,最初必用善友为依;奢摩他支,尸罗圆满之所摄受,又依善友之所摄受。(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二十

92、 【佛心佛语】1、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2、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3、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4、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93、 能善行礼节,常敬长老者,四福自然增:色、力、寿而安。《法句经》卷上,述千品

94、 快乐与幸福来自真理。真理并不在于外境,而在于自己的内心。然而,内在的真理,并非人人都能靠自己得到体认,而是要依止有缘的善知识,才能体认到内在心的本来面目。我们具备追求真理的条件,若不追求真理的话,失去了生为人类的高级思维的价值,岂不是非常可惜的事?这跟其他的动物有什么两样呢?

95、 阻碍他人走正路,或破坏他人发善心、做善事的人,就叫做“魔”。外魔不可怕,最怕的是内心的魔——自己内心起了扰乱,不仅障碍他人,也障碍自己。

96、 未来是一个悬念。生活如同一场球赛,不知道结果永远比知道结果有趣,假设未来失去悬念了,活着还有何乐趣可言?正因为未来没有揭晓,所以,我们能尽情地幻想,尽情地设计未来愿景。有时候,可能梦想成真;有时候,梦想只是梦想,不管怎样,人类需要受到梦想的引导。

97、 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长沙景岑禅师》

98、 众报随业生,如梦不真实,念念常灭坏,如前后亦尔。《华严经》卷十三,菩萨问明品

99、 天上太阳再灿烂,阳光再普照,如果土壤里缺乏种子,也不可能发芽,更不可能开花结果一般。我们应当从孝顺父母、提升道德修养、保护环境和关爱生命做起,才会得到佛菩萨的庇护,才能获得十相自在的神圣力量。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