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日报最火的心灵禅语的句子

1、 【佛心禅语】 佛家劝诫世人要有一颗平常心,世人却往往为虚荣心、自大心、卑贱 心等诸多心魔所网。世人若能将一颗尘心从中解脱,可修圆满之功德。

2、 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就事业的人绝非自私自利之徒。因为只顾念自己的人同样也得不到别人的顾念。把美好的事物与别人一起分享,心心相传不都拥有美好了吗?反之,你若对别人心怀歹念,且不说交不到真正的朋友,就连最起码的生存问题都很难解决。

3、 【古风基地】心灰尽,有发未全僧。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摇落后,清吹那堪听。淅沥暗飘金井叶,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纳兰容若《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

4、 诸佛世尊、大菩萨摩诃萨、辟支佛,于一切法悉得自在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是七种人名第一义僧。诸有在家无法服者,不得具受波罗提木叉戒,不入布萨自恣,而得圣果已,亦名第一义僧。《大方广地藏十轮经》卷五

5、 宁起我见积如须弥,莫以空见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诸见以空得脱,若起空见,则不可治。《大乘宝云经》卷七

6、  一日,某地一学生家长说:现在有极少数老师为了挣自己学生 的补课费,上课该讲授的内容不讲,故意留到补课的时候才讲。为了孩 子的前程,尽管非常不情愿,部分家长还是不得不出这个补课费。行者 日:若真有此事,岂不误了无钱交补课费人家的子弟,于心何忍?

7、 生活在天地之间,若只是随波逐流,让身躯随着时间而生老病死,这是没有意义的人生。所以,我们应配合社会环境的教育及古今圣贤的引导,好好探究人生意义何在及“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问题。

8、 一个人真正的住处应当存于内心。如果能够不为外物所动,心中的佛性坚如磐石,那才是真正找到了灵命的安身之所。我们也应该不断在社会中接受磨炼、坚固自己的心,无论顺境逆境,都能坦然地去面对。

9、 惭愧心、悔改心应该有,但是不能老是后悔,不知道前进。如果只是后悔,不知改正、不知进步,悔就成了障碍。

10、 【禅意人生】①快乐,不在繁华热闹中,而在内心的宁静里;②烦恼,不在谨言慎行中,而在人我的是非里;③大道,不在花团锦簇中,而在平凡的追求里;④志向,不在西风战马中,而在平生的格局里;⑤境界,不在诗情画意中,而在平常的心态里;⑥胸襟,不在奇山大水中,而在平与的智慧里。

11、 如是恶业,本自发明,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还自来受,菩提心中,皆为浮虚妄想凝结。《楞严经》卷八

12、 不杀害生命,不欺蒙众生,只愿利益有情。轮回中的一切芸芸众生,皆是往昔曾做过我们的大恩父母。

13、 佛陀常教导我们:要安分守己,守住清净无为的心,让心时时寂静。心静自然人安分,人安分就能过着和乐的日子。

14、 我们的繁忙并不在利益他人的事情上,而是在利益自己的事情上,所以忙的最终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佛陀曾经很清楚地告诉过我们:幸福和快乐源于利益他人,痛苦和忧虑源于利益自己。无着菩萨也说:“诸苦由贪自乐起,佛从利他心所生,故于自乐他痛苦,修正换是佛子行。”

15、 如果只是自私地考虑自己,从来不管他人,虽然自认为是利己了,但其实受损的也是自己。因为我们也是别人眼中的“他人”,如果人人都不管“他人”而只顾自己,那么我们自己就成了人人都不管的“他人”,自己就无从得利。

16、 猜忌是信任的大敌。凭自己的想象,凭自己的好恶来理解周围的一切,精神常常会处于一种人为的高度紧张状态,而且单凭主观武断的猜测不会看清事情真相。友谊之树靠信赖浇灌。只有你信赖别人,别人也才会信赖你。

17、 活在当下,并非不回忆过去,不展望未来,而是专注于每一件事,用全部心思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每一个现在都会引导未来,所以,失去了此刻,就相当于失去了未来;把握此时,才能创造出好的未来。

18、  和一位方外人士闲聊,谈及金钱、权力和道德。他说,钱权是 孪生兄弟,它们和道德往往不能并存。金钱能使鬼推磨,可见它与鬼 更亲近,鬼有道德吗?权柄意味着血淋淋的争夺,而道德是仁慈的。

19、 筝一曲云水禅心,让丝丝禅意融进生命,在心底安静的生长。心的安静犹如坐在花树下听风,就连呼吸也是染了香气的,沉静的妙处体现在平和与相知,仅凭只言片语便可领会其心,那是开在两个人心间超越灵犀之外的花朵。

20、 在物质当道的现代社会,我们要学会舍弃欲望。如果某一件东西带给人的只有无尽的烦恼和忧愁,各种各样的负担如山一般压在心头以致不能自由呼吸,我们所能采取的最明智的办法就是舍弃它。来去无牵挂,生活自然轻松快乐。

21、  能够接受他人的指正与批评,不为八风所撼,不为物欲所动,才是真正的 大器。要能成就大事,就要一切皆担当。”

22、 内心善良正直的人,即使看到坏事,也能往好的一面想,为对方的坏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

23、 一切众生命,如电、旋火轮,如乾达婆城,速过不暂停。《正法念处经》卷六十一

24、 以单纯自在的心态乐享自然中最本初原始的一切,从每一种花草身上看见美丽,从每一阵清风中听到时光的低吟浅唱,让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回归自然的淳朴,便能从现实的烦恼中超脱。

25、 凡夫难免对外境贪执,外境不但不会带给我们幸福与快乐,反而会给我们带来无法想象的痛苦。比如:眼识贪执美色的原故,飞蛾亡于灯火之中;耳识贪执妙音的原故,野兽死于猎枪之下;鼻识贪执美味的原故,蜜蜂困死花丛之中;舌识贪执香味的原故,鱼儿钓于铁钩之上;身识贪执所触的原故,大象陷于淤泥之中。

26、  首先,在行为上要低调,“才大不可气粗,居高不可自傲”,做人不能 太精明。《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乐极生悲。

27、 【天天禅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幸福与快乐,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诚恳地愿意去播撒幸福与快乐的种子——断恶行善。所以多数人越找求幸福与快乐,越会适得其反。这就是生死永无止息的原因,更是痛苦无穷无尽的理由。

28、 犹如青莲花,红、赤、白莲花,水生水长,出水上,不着水,如是,如来世间生、世间长,出世间行,不着世间法。《中阿含经》卷二十三,《青白莲花喻经》

29、 一切众生类,有命终归死,各随业所趣,善恶果自受。恶业堕地狱,为善上升天。修习胜妙道,漏尽般涅槃,如来及缘觉,佛声闻弟子,会当舍身命,何况俗凡夫!《杂阿含经》卷四十六,第1127经

30、 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31、 心志若能守持于道,必能精深博大;否则,即使透彻千经万论,亦如空花水月,一事无成。

32、 一颗质朴的心是这个世界的原始本色,没有一点功利色彩。就像花儿的绽放、树枝的摇曳、风儿的低鸣、蟋蟀的轻唱,它们听凭内心的召唤,是本性使然,没有特别的理由。

33、 如果称别人为傻瓜,自己也就成为傻瓜。《经集》第四品,第十二章《小积集经》

34、 所谓风水轮流转,人在做,天在看。做多了不得人心的事,终究会自食其果的。说到源头,他的事业失败,不是谁造成的,一切都是他的一思一念,一言一行感召来的。圣人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散发出去的负能量积攒到一定程度时,首先殃及的就是施者本人。

35、 生活是一种自我心地的维护,也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的境界,如果说禅法是一把钥匙,它需要去开启自己的内心,聊生死从来就不是一句概念,它是生活中的一种真实体验,活一回命运的恍然大悟。

36、 佛教告诉我们:当我们幸福与快乐时,要想,这些幸福与快乐并不是实有与永恒,就像天空出现的彩虹既短暂又幻化。同样,痛苦与忧虑的时候,也要想,这些痛苦与忧虑也是无常且虚幻,就好比梦境中子女夭折一般。无论是我们快乐,还是痛苦,都不应该过度地在乎与执著,而应视为如幻如梦、幻化无实来看待。

37、  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都需要做自己的主人,选择自己的道 路。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事情本该我们自己现在来做,但我们不 想做,往往还找出千万条理由来安慰自己可怜的心,这种心态是一种懒 惰。依赖和不负责任的表现。

38、 人若是知道自己生命的意义,即使是再多的苦难,也能够承受;不知道 自己本性的人,只不过是行尸走肉而已!事情是做出来的,即使是遇到巨大 的困难与困境,只要做事的人在,只要愿意努力去做,困难一样可以克服, 困境中依然也可以走出一条活路来。做事的人在,努力的心在,困难就不在 话下!

39、 人生路上,世事纷扰,以怨对怨,无疑是逆风扬尘,于他不利,于已有恼。若以慈悲处事,于他无害,于己无伤,一颗慈悲心足以平息人世的风波浪涌,消弭人心的隔阂怨愆,善待他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善待自我。

40、 一个人应该舍弃愤怒,拔除傲慢,超越所有的束缚。不执著心灵和物质的人,内心可以得到真正的安宁,而不受外在的影响。——《佛陀的格言》

41、 为什么会累?心念妄动。不知随顺因缘,没有倚靠弥陀,心不甘情不愿,放不下,要面子,对人不放心。

42、 “努力”这两个字听起来简单,可是要做到却很难,虽然你很不愿意去 做,但是并不能回避这两个字,因为做每一件事情都需要努力。

43、 言说别施行,真实离名字,分别应初业,修行示真实。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楞伽经》卷一

44、 【6类口头禅暴露心理】1.说真的老实说的确不骗你:担心对方误解,性格急躁2.应该必须:自信心极强,理智,为人冷静3.听说据说:见识虽广但决断力不够4.可能大概是吧:谨慎的人多用,隐藏真心5.但是不过:任性,喜欢左右逢源的人常用6.呀这个嗯:思维慢反应较迟钝,紧张怕出错的常用。

45、 流俗知见,不可人道;未会先会,不可语道;自信己意,不可问道;乐简畏繁,不可明道。(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二

46、 在工作和生活中,任何事积累到一定程度都会形成压力,心中背负太多东西的人往往容易乱了分寸,无法静下心来理清思路,所以容易焦躁、抱怨,甚至愤怒。

47、 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佛说十善业道经》

48、  我预测国内将产生一个类似于戒毒所的机构,这个机构的名 称可能叫戒博所。我还有两项预测:一项是不久的将来“微博失明 症”、 “微博失眠症”两个新的医学名词将出现,一项是微博将导致 部分微博客家庭解体, “微博离婚”、 “微博私奔”者会日趋增多。

49、  你用真诚换来的不一定是真诚,但你用虚假换来的就一定是 虚假。真诚就像不可或缺的空气,人们需要它、享受它,但很少有人 想到要发自内心地感恩;虚假犹如打出去的拳头,你的作用力多大, 来自对方的反作用力就有多大,这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发 生,用力越猛,对双方造成的伤害越深。

50、 诸蕴业为本,诸业心为本。心法犹如幻,世间亦如是。《华严经》卷十九,夜摩宫中偈赞品

51、 日:“如何是体明无尽句?”师日:“手指空时天地转,回途石马出纱笼。”——《大阳警玄禅师》

52、  有的人一出生就遭遇战争,来不及放下行囊便不得不踏上归 程;有的人才刚刚体味到一点人生的甜味,疾病便找上门去,送上吃 不完的生命苦药。因此人生而有忧患意识,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也不 管你当下处在顺境还是逆境。

53、 言语道断,文字性空,到这里可谓鲸吞海水尽,露出珊瑚枝,潜人还会么?——《黄龙慧南禅师语录》

54、 有了“我”的执著,就忽视了他人的存在,忽视了他人利益的存在、忽视了他人意见的存在。

55、 谁的心地也不可能是一片虚无,生活的禅法,在于心地规范一种秩序与温与,真正的自在需要一种依靠,也是自己创造的一种生活信念,所以需要及时的否定与突破那些自以为是的自我价值,渺小了自我,宽阔了世界,把生命放入无限,来体验生命的壮阔。

56、 少林寺,最大的价值不是拳而是禅,是周文王用一块石头找到了天地的中心,观景台,看过那个石头。

57、 善念不只是守住清规戒律,更重要的是有一颗善心。再会念经的和尚也只是和尚,唯有放下执着,真正做到修心,悟到佛的真谛,才能真正立地成佛,成全自己。

58、 一个家庭不能只是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更该着重于心灵沟通,使亲子、夫妻之间的关系和谐、圆满。

59、 如果一个人太在乎别人,就是没有“信心”的人,因太在乎别人的“肯定”,就会让快乐掌握在别人的手里。——海涛法师

60、 欲成就大的事业,必须具有豁达的人生观。豁达是一种超脱,是自我精 神的解放。禅指引我们,努力开拓人生,增进众生的福报,但却让我们看清 楚,没有一样东西在生命终了时能带得走,所以要懂得达观,懂得放下,不 要执着。

61、 众生有佛性,处处有禅机,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佛;世事本无常,佛虽然不能改变这个事实,却可以超脱于这个现实。

62、 只要诚肯、热情地对待每一个人,认真、积极地对待每一件事,你终会有所成就。诚心做一件事并坚持不懈,一定可以获得成功。世界上的一切问题,究其根本,都是人的问题。而人的所作所为,又根源于人的内心。人心向善,其所做之事就是善举。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63、 烦恼是愚痴,成佛是觉悟。真正地深解佛法需要“十方清净”。世间的一切表相,无论美丑善恶,俱是佛性之外的虚华,若要修佛,若要学习佛理,就必须要有舍弃一切的决心,愿舍弃、能舍弃,方能真正地觉悟。

64、 无明毕竟空故,不能实生诸行等。无明虚妄颠倒,无有实定,故无法可灭。(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六十五

65、 千年的修行,换来今生的不离不弃,君于众人眼中,邂逅了伊的回眸,这一望,注定永世难忘怀,君愿参禅打坐一生,来换伊的唯美微笑,只因伊是君心中那最安静的阳光。

66、 佛法救世主要之修行,必先之以勇牺牲也。能勇牺牲则有威力,一人拼死,万夫辟易;能勇牺牲则有功德,为众亡己,天下归仰。(民国)太虚《佛法救世主义》

67、 何谓“少欲”?对未得之物不起贪欲,对已得之物不生厌憎,便是“少欲”。对自己的收获,无论大小多少,都感到满足;对自己的际遇,无论顺境逆境,都随遇而安,自然身心自在,生活快乐。

68、 觉成就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圆觉经》卷上

69、  我总有一种冲动,让自己变成一个巨大的容器,并用它来收 集朝霞、晨风和鸟语。然后,将这个珍贵的容器送给我热爱的人,让 他们在风雨的人生路上随取随用。如果真的可以,我的生命便被赋予 了永恒的美好,我所热爱的人生活中从此也不会再出现阴霾,灿烂和 快乐将一生拥裹着我们。

70、 人生真正的富足应该是,外财与内财俱有;知识与信仰同重;接受与施合并行;拥有与享有兼备。

71、 一切属他,则名为苦;一切由己,自在安乐。《大般涅槃经》卷十,一切大众问品

72、 一者尊重,二者下心,三者发起精进,四者不失正念,五者随闻受持,六者心善观察,七者如闻转教,八者不自赞毁他。是名八法人于多闻。《大宝积经》卷-。-,善德天子会

73、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别人的收获与光鲜,却一直忽视自己的懒惰和 逃避。没有付出,便没有收获可言。世上收获最多的人,往往是付出最多的 人。半途而废只会给自己带来越来越多的悔恨,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助你到达 成功的彼岸。

74、 【天天禅语】幸福与快乐并不在于外境,而在于自己的内心。我们却忙个不停地向外找找快乐,反而离快乐越来越遥远。这好比,从前有一个人天生头上就长出一颗珠宝,但他自己不知道自己头上有珠宝,也没人告诉过他这件事,他就不停地往外找找珠宝,最后连自己头上的珠宝都被强盗取走一般,我们多么的愚痴。

75、 我们感谢天,感谢地,感谢父母,感谢食物,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并使生命得以维持。人一旦懂得感恩,心就会平和下来,因为感恩者知道人只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谦卑地面对自然。

76、 佛陀像太阳,善知识就像放大镜,自己则像燃料。如果没有放大镜聚集太阳的光芒,燃料是无法自行燃烧的。我们想要得到佛陀的加持,如果没有依止善知识的指导,j宝的加持之光就不可能聚集到我们的身上,我们就无法燃烧掉相续巾的我执、烦恼、习气等罪业的燃料。

77、 弥勒菩萨在究竟一乘宝性论中说:“因稀有,因无垢,因具胜能,因世间最美,因最高尚,因始终如一,故称稀世珍宝。”

78、 佛家说:“只要心迹存在,就会被人洞察。”只有心外无物,超然处之,才能达到真正豁达的境界,才可以摆脱羁绊,寻求真我。心中无外物,就是懂得放弃人世间的一切欲望,做到心无杂念,用心来感受世界,从而达到真正的平静。

79、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适可而止,这是一种明智之举;同时不要贪得无厌,因为想得到的东西越多,失去的东西往往也越多。

80、 【天天禅语】快乐,你希望得到,我希望得到,他、她、它也希望得到;痛苦,你不愿承受,我不愿承受,他、她、它也不愿承受。这就是所谓一切众一生等的道理。如果我们能真正体会到这个道理的话,就再也不会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了。

81、 ——(唐)永嘉玄觉 正如一枚硬币有两面一样,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对应,不管我们干什么, 总会有人满意,有人觉得不理解。其实,我们大可不必等所有人都同意你的 行为和满意你的做法,只要使一部分人满意就够了。因为,在有些人看来是 丑恶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里恰恰是美好的。

82、 舍得的人最富有;放下的人最轻松;感恩的人最幸福;修行的人最可敬;持戒的人最解脱;忍辱的人最端正;禅定的人最不乱;精进的人最迅速;皈依的人最不迷;行善的人最可爱;奉献的人最美丽;慈悲的人最有力;智慧的人最灵光;虔诚的人最灵感;念佛的人最顺利;念经的人最明理。阿弥陀佛。

83、  每天睁开眼睛,做不完的事情正等着你,那是一种幸福,说 明你的生命还没有生锈。早晨是幸福的,百鸟有唱不完的歌,晨风有 走不完的路,朝霞有用不完的情。如锃亮滑轮不停地运转,生活的繁 杂在早晨变得简单,人生的丰富在早晨镀上色彩,生命的灿烂在早晨 补充能量。幸福的早晨永远不会生锈。

84、 寂天菩萨说:一个人做了享福百年的梦后醒来,另一个人做了瞬间享福的梦后醒来,他们都无法重复梦中所享的福,长寿还是短命,临死时都如同这两种梦一样,生前的荣华富贵都成了泡影,就算你生前获得了许多财富,并且得以长久的享受,但当你死去时,如同被盗贼洗劫一空一样,光着身子、空着手走向来生。

85、 (白居易)日:“佛法大意如何?”(鸟巢禅师)师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日:“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师日:“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翁翁行不得。”(元)觉岸《释氏稽古略》卷三

86、 【敬重贵人,礼待小人】 敬重贵人,礼待小人。这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必修课。

87、 道是平常心,介于知与不知之间。无欲无念才能体会道的博大与精深。因此,凡事要顺其自然,为人要平静淡泊。

88、 世界好像在进步,世界却又在飞速地倒退。我们对自身开始有越来越多的疑惑和迷惘,我们甚至不知道生存之于我们还有什么价值。但是我们在发问的同时却忘了检讨自己:人类的贪婪,几时才能休止?那些作恶的人几时才能意识到,他们是在害人害己?

89、  我有一念善良,念念都是善良;我有一念真诚,念念都是真 诚;我有一念美好,念念都是美好。作为俗人,难能不生一念,不 存一念,念既有生,不可遏制;念既有存,欲弃也难,不如时时修 炼,固守真元,任阳光照彻心空,凭和风流畅心田,如此念念必然 是正念。

90、  希望有可见度,我们宁愿相信天上某个闪烁的星星就是自 己;希望灵魂不灭,我们内心深处笃信生命的轮回。现实和虚妄仅仅 隔着一层纸。

91、 欲人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人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文殊说般若经》

92、 心跳、噩梦,乃宿世恶业所现之兆。然现境虽有善恶,转变在乎自己。恶业现而专心念佛,则恶因缘为善因缘。(印光法师)

93、 世界上存在着众多不同的宗教,唯有慈悲与空性双运的见地,才是我所追求的解脱大道。

94、 一个人的修养如何衡量?应是存诚于内,而形之于外。待人接物、言谈举止……一切行动都充分表现内在的修养。

95、 看好路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坚持走下去的信心也不会成功。很多事,就 是在一念之间,所以我们在决定任何事时,要多想深思,抉择固然是重要 的,可是抉择后的坚持更是重要的。无论做什么样的选择,坚持下去,总会 有所成就的。

96、 怎样才能消业、消灾?把自己的本分事做好,欢喜接受所面临的一切,过一分钟即消一分灾。凡事都得靠自己,福要自己造,业要自己了,而非求佛消灾解厄。

97、 是的,过于执着,是一种执着。而一味加求放下执着,也是一种执着。这就像是冥想、禅修时,一味追求空的思想,空的心,空的状态一样。追求空也成了执着。

98、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是不好的,对自己缺乏基本的满意,那么变得更好的愿望本身,就应该算是我们所有的“不好”中最坏的一种。

99、 (一)观心为修证枢机善自观心,善自知心,善取善舍。《中阿含经》卷二十七,自观心经善知心界,知心生界,知心住界,知心自在界。《大般涅槃经》卷十八,梵行品汝等当自观内,莫外驰骋。《大宝积经》卷一一二,普明菩萨会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