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FM年度最好的心灵禅语的句子

1、 真正的英雄,并不是能打败敌人的人,而是能降伏烦恼的行者。打败敌人,只是一时的战胜。降伏烦恼,才是永恒的胜利。打败敌人其实会制造更多的敌人,降伏烦恼等于彻灭一切,也战胜一切。

2、  偶尔会有一种空荡荡的感觉,仿佛置身在无垠的蛮荒,一切 都处于静止凝滞的状态。生命中总有这样的瞬间,灵魂出窍,肉身悬 浮,而我却在另一个地方默默凝望自己。在某种奇迹般的时刻,生命 的真相一览无余。

3、 在日常生活中,凡事都要做好安全的准备,以防万一。不要轻视风小、不要轻言火弱,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4、 一个人倘若一味执著于拥有,执著于将物质牢牢抓在手心,他的人生是不会有所进步的,正如一个道场(佛教术语,道场原指佛成道之所,后借指供佛祭祀或修行学道的处所)若不肯放弟子出去充实自己,便不会有前进的空间。

5、  当文化被商业绑架,当灵魂被金钱禁锢,人们就容易失去方 向感,社会也随之变得浮躁,我们的内心和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再清 新,精神仿佛失去家园的蝴蝶,找不到落脚的枝头。灯红酒绿,霓裳 飞舞,弦歌袭耳,浪声弥漫,一片狼藉,犹如末日的疯狂晚餐。佛祖 棒喝:还不知回头吗?造化窃笑:该落幕了。

6、 老僧把一枝草作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作一枝草用。佛即是烦恼,烦恼即是佛。——《赵州真际禅师语录》

7、 一切诸见,唯空能灭,若起空见,则不可除。《大宝积经》卷一一二,普明菩萨会

8、 “百年修来同船渡,千年方得共枕眠”,夫妻之间,要懂得惜缘,不仅要讲情分,还要讲义务,珍爱并善待自己的伴侣,这是要修一辈子的功课。

9、 我们在遇到绝路时,要鼓起勇气,去开辟一条道路。勇气存在于每个人的心底,只看我们能否将它激发出来。其实,现实生活中的勇气就存在于你对未来存有的希望中。很多时候,有些事情看起来没有回旋的余地,但只要不放弃,坚持到最后一刻,就可能出现转机。

10、 【禅语感悟】 和商人的名字“不识恩”一样,他的噩运就来自不会知恩图报,反而 忘恩负义,损人利己,因此他们这样的下场正是咎由自取的结果。在现实 生活中,我们应当知恩图报,从内心深处感谢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

11、 人的身体会变化,会老去,情感也会在泅渡时间的过程中渐渐产生变化。因而,不能接受人事变迁、不能容忍爱人的种种毛病,这样的爱情就不牢靠;唯有包容真爱的不完美、包容所爱之人的不完美,我们才能找到幸福之路。

12、 如果自己的心清净,世界就变得完美;如果自己的世界就变得肮脏,无论我们的心安定、稳同还是发挥功用,修行的成长都是阶梯式的,需要一个过程。要在时间的打磨下,不断地成就和完善自己。只要得到善知识的正确引导,依教奉行,并持之以恒地勇往直前,大器晚成又何妨?

13、 以根本四禅,是众行之本。一切内行功德,皆因四禅发,依四禅而住。(隋)智颇《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一

14、 我在佛教的环境中出生成长,除累积佛教知识和形式上的修行外,内心的贪嗔痴及习气并没有减少。遇到我的恩德上师后,他老人家对我针对性地引导,窍诀性地指点,在他的慈悲和加持下我被自然降伏。上师调伏了刚强的我,度化了难化的我,我坚定地相信:上师是佛,上师是法,上师是僧,上师是三宝的根本。

15、 了知真实,说名为智。《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下渡水须桥船,直箭须用火,匠由斤斧正,智以慧自调。《别译杂阿含经》卷一

16、 相对来说,以身行善,给人的印象最深刻,人们总是最相信自己的眼睛,用事实说话,可信度也最高——一个现成的产品,总比一个虚拟产品、一个产品设计方案更看得清,因此,事实带来的报偿也往往来得及时一些。

17、 “释怀”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境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懂得释怀,才会有“采菊东篱下”的旷达高洁;被贬他乡的苏轼懂得释怀,才会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乐观豁达。

18、 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名虽有二,体本不殊。但定而不慧,随即昏沉;慧而不定,随即散乱。——《禅宗直指》

19、 大地宇宙间,没有一项不是我们学习的对象,没有一项不是佛法,也没有一项不是修心的功夫。只要肯用心去想、用心去修、用心去做,就没有不能成功的事。

20、 【佛学经典语录金句】焦样克服对未来生活的担忧9佛日: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道教经》

21、 佛祖曾用乘筏渡河来比喻自己的说法,其意是说,佛法只是渡河之筏,可以助你到达彼岸,但并不是彼岸。给你一条船,你有了通向彼岸的工具,但不等于已经到达了彼岸,你还需要付出努力,正确地驾驭这条船,小心地应付航行中的风波。

22、 人间滋味,原本就是苦辣酸甜的融合。苦中有甜、甜中有苦,咸淡相 依、甘苦共存;没有品尝过苦涩的滋味,又如何体会香甜的美妙?

23、 如人死生,虽无来去者,而烦恼不尽故,于身情意相续,更生生情意。身情意造业,亦不至后世,而从是因缘更生后世果报。譬如乳中着毒,乳变为酪,酪变为酥;乳非酪酥,酪酥油非乳,乳、酪虽变,而皆有毒。(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三十八

24、 不贪图钱财,不追逐名利,只愿知足常乐。生起出离心而趋向解脱,是放下对世间琐事的执著而获得。

25、 能善行礼节,常敬长老者,四福自然增:色、力、寿而安。《法句经》卷上,述千品

26、 【人生三大乐事】 关门阅读佛道经,开门迎接好客人,出门游赏河山景,这就是人生三 大乐事。

27、 有了感恩的心,人的心量才会变得广大和宽容。有了感恩的心,人们才会想到要去回报社会,回报大众。

28、 【佛心禅语】 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都需要做自己的主人,我们唯一能靠 的只有自己,自己才是命运的主人,当你认识到这一点的那一天,就是你 成功的时候。

29、  狗急了会跳墙,人急了往往会有创意。要感谢给我压力的 人,有些压力会让我的人生变得更加厚实。

30、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一一打理,与其把时间浪费在对容颜易逝的长吁短叹上,不如细致地经营生命中每一块园地,在生命的终点翘首回望,你会看到一路繁花似锦。

31、 路就在脚下,现在不做,更待何时?来生的缘,可以是今生结下的;来生的果,可以是今生种下的。前世的债,今生正在还。

32、 今时之人,当压力大、烦恼重时,于寺院观观景、喝喝茶、睡睡觉,慧 根深者亦会于禅堂打打坐,观观心,一旦感觉内心压力暂时舒缓,便又 迫不及待跃入红尘欲海,逐妄不已。觅静求闲故无不可,然此与禅般若 相隔云壤。诸位,既觑见禅之宝山,何不径入不二之门?

33、 人最难看得见的,就是自己——平日都是张着眼睛向外看,对别人称斤论两、说长道短,殊不知自己也在其中啊!如能跳脱开来,把自己也当成观看的对象,事理才真能看得清、分得明。

34、 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日道。——《坛经·宣诏第九》

35、 禅语1、心量要大,自我要小。2、要能放下,才能提起。提放自如,是自在人。3、识人识己识进退,时时身心平安;知福惜福多培福,处处广结善缘。4、提得起放得下,年年吉祥如意;用智慧种福田,日日都是好日。5、身心常放松,逢人面带笑。6、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36、 在佛法来讲,自性也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不受时间和空间支配的,也就 是“理事无碍”的道理。好比—个剧场,倘若在—个宽敞的空地上,远远看起来 是小的;可是,当你走进剧场里,再仔细看看,小的剧场反而变大起来了。

37、 直截根源,不存知解。当阳露出,不费纤毫。若也眨起眉毛,早成蹉过;才落拟议,便隔千山。——《鼓山语录》

38、 若有比丘犯禁戒已,侨慢心故,覆藏不悔,当知是人名真破戒。菩萨摩诃萨为护法故,虽有所犯,不名破戒,何以故?以无侨慢,发露悔故。《大般涅槃经》卷六,如来性品

39、 未来众生,欲度生死,发心修习禅定智慧,多为宿世恶业所障。宜先修忏悔之法,以宿世恶心猛利,以至今生必多造不善,毁犯禁戒。若不忏悔清净,而修禅定智慧,必多障碍。若戒根清净,则诸障自消。

40、 慈悲和智慧是佛教的唯一真理,犹如凤凰的翅膀,缺一不可。如同凤凰的翅膀既是左右,又是一体一般,慈悲和智慧既是两面,又是一体。

41、 问:“在家念经念佛,请问是否可以打法器?”答:“诸位必须要知道,法器的用意是什么?是让大家在一起共修时,音声、音调、动作能整齐划一,庄严道场。因此,打法器至少是两个人以上,就有必要。如果是一个人,就没有必要。法器是音乐的节奏,是为了帮助庄严道场,整齐划一。”——净空法师

42、 我不求佛,也不念经,心若清禅何须求,晨钟暮鼓轮回起,本就一场空。看淡,勘破,就没了计较,没了索取,包容所有的不平。

43、 【天天禅语】调与:万物因水的存在而汇聚融合。譬如石灰石、黏土与铁矿粉是三种不同的事物,因为水的调与而融合为水泥。H1于水的存在,它们三种才有可能按比例调与而成。同样的道理,由于爱心的存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人’j社会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才有可能与谐相处、充满与平。

44、 虽三藏十二部,言言互摄互融,然必得其要,方能势如破竹。(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二

45、 对于充满爱心的人来说,无论遇到任何境况,与任何人接触,他的生活总是温暖的,人生永远是精彩的;对于自私自利的人而言,无论遇到任何境况,与任何人接触,他的生活总是冷漠的,人生总是乏味的。

46、 有一句话说得好:观念决定行为。人的意念活动虽然隐晦难明,别人看不见,却是行为的指南针,身业、口业的造作,无不与意业有关。所以,应该好好守护自己的意念,多往好处想,别让邪思妄念爬上心头。

47、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外物都是虚而不实的,只有超越欲念的牵绊,才能成就自由的灵魂。

48、 慈悲与智慧的交融,是心灵的和谐、完美与圆融,它使人能够不断探索生命的奥义,同时看到真正的自己。携一颗佛心,展一双翅膀,不畏浮云,只在生命的巅峰自在微笑。

49、  若在雨中,谁是那把撑开的伞;若在风中,谁是那堵宽厚的 墙?有些人在寻找,眼含热泪;有些人在等待,精神寂寞;有些人已 拥有,寻找、等待、拥有,是爱的历程,也是人生的历程,都需要强 大的心灵支撑。

50、 某些时候,耐心比信心重要。信心是动机,而耐心才能抓住机会。没有耐心的人总会在前进和倒退的翻来覆去中浪费生命,以至消耗信心。所以,人生要及时进取,更要善于等待。只要抱定一个理想,不断地去努力争取,总有一天你会如愿以偿的。

51、 菩萨具足二法,能自他庄严:一者福德,二者智慧。《优婆塞戒经》卷二,二庄严品

52、 种种世间皆由心造。心不自见,若善若恶悉由心起。心性回转如旋火轮,易转如马,能烧如火,暴起如水。作如是观,于念不动,不随心行,令心随己。若能伏心,则伏众法。《胜天王般若经》卷二

53、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弘,言动要谨!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人生太忙,则耽风花雪夜之情!不闲不慢,疏密有情,方为快哉!

54、 人生,有时候需要沉淀,也需要历练。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反思,也要有足够的阅历去成长,这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完美,更睿智,更具有成熟淡然的魅力。

55、  你活着,许多人并不知道;你死了,同样没有多少人在乎。珍惜和爱你 认识和认识你的人,才是人生的首选。

56、 清净信乐心,名士夫胜财;修行于正法,能招安乐果;真谛之妙说,是则味之上;贤圣智慧命,是为寿中最。《杂阿含经》卷三十六,第1013经

57、 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若舍专修,修杂念者,一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唐)善导《观经散善义》

58、  起得过早的人往往摸黑,起得很迟的人看不到日出,晨曦总 是属于那些适时起床的人。因此,先觉者总是先死,后觉者也一定失 去先机,只有那些适时觉悟的人才占尽便宜。

59、 【禅语感悟】 佛光禅师开示说:“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你永 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宽恕别人就是解放自 己,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60、 我们的人生也曾充满梦想,也曾追求过。然而当第一个春天付出不曾得到回报时往往灰心丧气,轻率地将第二个春天弃之门外。

61、  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自己每天摄人食物,实际上是在服毒;本来摄 人食物是为了补给生命,实际上却在戕害生命,我们最想掐死的是谁?

62、 【佛心禅语】 佛家劝诫世人要有一颗平常心,世人却往往为虚荣心、自大心、卑贱 心等诸多心魔所网。世人若能将一颗尘心从中解脱,可修圆满之功德。

63、 人类学佛,只是依于人的立场,善用人的特性,不碍人间正行,而趋向于佛性的完成。(当代)印顺《妙云集·佛在人间》

64、 佛陀鼓励我们要有大爱,要爱得透彻、爱得普遍,尽虚空遍法界,达到冲破自我,和合于大自然同体大我的爱。不要像泥泞一样,有色彩、湿黏黏的。

65、 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发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轻垢罪。《梵网经》卷下

66、 设有众生,见闻于佛,业障缠覆,不生信乐,亦种善根,无空过者,乃至究竟人于涅槃。《华严经》卷五十二,如来出现品

67、  道德被人嘲笑,是因为假道德的人太多;善良被人嘲笑,是因为伪善者 太多。

68、 人的苦皆来于同他人的关系不和谐,不理解。我们可以诚实地面对一下自己,是不是爱自己要胜过我们的亲朋好友,对于不甚相干的陌生人更不用说了。就因为我们这样自私地多爱自己的私心,我们才不能平等地去对待世间所有的人和物,乃至于我们最重要的亲人。

69、 一个人在世间做了多少事,就等于寿命有多长。因此,必须与时日竞争,切莫使时日空过。一生要为善竞争,分秒必争。

70、 人世间的种种显赫莫不出于名利,人世间的种种快乐莫不出于名利;同 样,人世间的种种悲哀莫不出于名利,人世间的种种凄凉莫不出于名利。

71、 眼不见色尘,意不知诸法。此名最上实,世人不能度。(古印度)龙树《般若灯论》

72、 学佛是要转换身心气质,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靠我们长期的积累,持之以恒,默默耕耘,把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毛病、无明烦恼不断地在持戒、修定、证慧的过程中断除。

73、 人生短暂,瞬间即逝,有太多的东西根本就不为我们所掌握。过去已成过去而不可追,未来依旧是未来而不可测,只有当下的这一瞬间、一秒钟、一个念头,才是实实在在掌握在我们手中的。

74、 认真看待生命,并不表示要我们住在禅堂或古老的寺院,终日禅坐。活在现代社会,我们必须赚钱过活,但切勿受朝九晚五的生活束缚,而不去探找生命的深层意义。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求取平衡,发现中道,不要过分膨胀自己,要越简单越好。找得生活快乐平衡的关键就在简朴。

75、 的真实写照,自然的感召力是无穷尽的,无须张扬,也自会聚集一群志同道合之人。

76、 同样一个“得”字,有“舍得”,也有“得失”,两种心境完全不同。有智慧的人能舍,能“舍。就能“得”,得到无限的快乐;不能“舍”的人就会有“失”,失去心境的安宁。

77、 当我们愉快时,愉快的原因,并不意味着放弃了世间的锁事,而是对它的看破与放下;当我们烦恼时,烦恼的原因,并不意味着现象对我们的干扰,而是对它的分别与执著。

78、 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法句经》卷上,无常品

79、  坐在窗前的书桌上浏览次第醒来的世界,尽情地享受这夏日 早晨的微风,我在陶醉中油生一种感动。多好!游荡的灵魂又回到了 我的肉身,我的影子也和我一道起床,我的生命之船越过了夜晚的惊 涛骇浪,希望的天使带我走进全新的晨光。我要向你们问候,朋友, 在生命的新起点,我们依旧在一起!

80、 在日常中,我们牵挂得太多,我们太在意得失,所以我们的情绪 起伏,我们不快乐。在生气之际,我们如能多想想:“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工 作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交朋友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生儿育女的。”

81、 心观六分尘,析为十方已,此明了法义,心净最无垢。过去未来心,如是无所得,无二无无二,虚空亦无住。如是观察已,一切众生空。是无垢瑜伽,想自心无体。《金刚庄严续》

82、 心生毒害化为畜生,心生慈悲化为菩萨,心生智慧化为上界乐土,心生愚痴化为下方苦海。心中善念集在一起,就会产生智慧。——《宗教箴言录》

83、 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洞山禅师

84、 菩萨的精神就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一个“难”,一个“能”,难能可贵,不是空口说白话,要在实际行动上落实这种精神。

85、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自己的房子,但若不能和至爱家人住在一起,别墅怎么会有家的感觉?每个人都希望有自己的田产,但若不在其中播撒种子,一块荒地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巨额财富,但如果只是将其紧紧握在手中而不使用,财富的价值又在哪里呢?

86、 不沉湎于放逸,不贪恋感官的享受,拥有热忱而且常思真理的人,可获得大安乐。——《佛陀的格言》

87、 有一句口号:“学一行,爱一行。”这是一个很不现实的目标。做一件事,认真做好,这不难,对原本不爱好的事,勉强让自己爱上它,这很难。从事自己不喜爱的工作,久必生厌,不如选择一份真正热爱的事业,并努力干好它。

88、 舍心即慷慨的心,举凡财产、名誉、尊严、知识、技能等,都乐于施舍给需要的人,无论顺境、逆境,都不改变一贯的行事作风。世上绝大多数人都有爱心,都有舍心,但那些有“菩萨心肠”、能做到一切可舍的人,尤为值得敬佩。

89、 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辐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古印度)护法等《成唯识论》卷十

90、 欲望过多,不加控制,人的心便会发生病态的畸变。少一些欲望,就少一些殚精竭虑,幸福感也会油然而生。

91、 “热诚”可以让人永不绝望,“登峰造极”可以让人不断超越极限,“意志 力”可以让人穿透困难险境,“妙趣”可以改变封闭的思考,“禅”可以让 人智慧大开。

92、  生命最真实的状态是生存,生存的唯一方式是填饱肚腹。行 者没有别的本事,只有一双劳动的手,要果腹就不能怕劳碌。或许有 人会说,如此人生岂不无趣?行者日:非也,如此人生才更有趣味, 不劳碌何以体会心灵的闲适?心若能闲,身忙点又有何妨,幸福往往 在比较中才能最真切地感受。

93、 从一定意义上讲,苦难是最好的大学,在当今社会年轻人更是不可缺乏苦难的磨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人的一生中,要想做出点儿成就,必然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梅花香自苦寒来”,即便是富家子弟也要有吃得苦难的心理,怕吃苦,图安逸,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94、 佛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不可思议。不管你怎么去思维、探索,都得不到真实的结论与实证。可知最近的不二法门就是放下妄心,不起一念。——耕云先生

95、 我们时常会说:放下!放下!可是不是随口说放下就能放下,当我们物 欲缠身、满腹怒气的时候就将自己的怒火引了出来,这就是“说时似悟,对 境生迷”。俗话说,“江山易改,习性难除”,习气也不是说改就能改的。

96、 虽然一切显现都来自于自己的内心,但这绝不等同于唯心主义。根据佛教的观点,心的本性是空性,心的自性是光明。唯心主义既不提倡心的本性是空性,也不主张心的自性是光明。我们绝不能将大乘佛法的观点与唯心主义混为一谈。《金刚经》里说得很清楚,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082。

97、 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日:“秋风黄叶乱,远岫白云归”。——《招提惟湛禅师》

98、 应以善法扶助自心,应以法水润泽自心,应于境界净治自心,应以精进坚同自心,应以忍辱坦荡自心,应以智证洁白自心,应以智慧明利自心,应以佛自在开发自心,应以佛平等广大自心,应以佛十力照察自心。《华严经》卷六十三,入法界品

99、 给我们设置障碍的并不是生活的挫折,而是一颗斤斤计较、不豁达的心。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下了障碍,阻碍了跨越痛苦、超越自我的脚步。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