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2022排名榜的心灵禅语的句子

1、 谓善男子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名戒具足。《杂阿含经》卷四,第91经

2、 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只是人心的区别。一个只想得到却不想付出的人,得不到;一个愿意付出不求得到的人,却会得到。此生最美的报偿,莫过于帮助后来者打开关闭的门,在漆黑的夜里为他人点亮一盏灯,主动将长柄汤勺里的肉汤喂给对方。

3、 对物质的过度贪求和不合,常常成为束缚自己的枷锁,守财人的眼中除了财,便再也看不到其他东西,因而失去了生命中其他的乐趣,甚至生生世世都为财所困。

4、 见一切色,乃至触法,若美若恶,不生爱憎,心得自在。无诸过失,广大清净。《华严经》卷二十四,十回向品

5、 众生皆有佛性,念佛是众生本能,人人皆会,不用教。饥饿的人,遇到美食,自然会吃,不用人教。恐惧轮回的人,听闻念佛,也自然会念。

6、 悲苦从来都无法逃避,多苦少乐是生命的必然。因此,我们要懂得离苦的智慧,享受苦中作乐的坦然,以及化苦为乐的超然。

7、 如果我们能把人间万物都看得如这短暂的水泡,那么自然也就不会贪婪执 着了。一旦把世事看透,我们的心就不会再疲惫,生活也会变得幸福起来。

8、 利生:水的存在就是利益。没有水,人和动物无法生存;没有水,花草树木无法生长、发芽、结果。人、动物、一切生命,大自然的一切万物都离不开水的滋养。

9、 因缘果抱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都不是静止的,都不是注定的。因缘果抱都是随生命主体的作用而变化。

10、 《孟子》有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1、 我们要想改变外在的事物,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的心念。

12、 生活的起伏跌宕,也可以理解为是生活的种种禅机,哪里热闹,哪里清凉,全都在于心地的平衡。且看岁月如水去,哪有闲心品爱憎,不过人间借路行,百转千回总是通。

13、 真理即悟而顿圆,妄情息之而渐尽。顿圆如初生孩子,一日而肢体已全。渐修如长养成人,多年志气方立。此示顿悟初心之后,犹有旷劫习气未除,仍宜依悟而修,净除余习。——《禅宗大纲》

14、 佛认为:人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看得见,不是只用肉眼去看,人的肉眼看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见外不见内,见昼不见夜,见上不见下,而且眼睛会老化,会病变,所以人要以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来看内外、看远近、看好事、看善事、看美事。

15、 【天天禅语】修行,就是修身、口、意。通过闻、思、修与戒、定、慧的实践,让自己的身、口、意与诸佛的身、口、意逐渐相融合,最终达到F{己与诸佛全然地合二为一,乃至超越一体与异体等二元对立的境界,并任运圆满弘扬佛法与普度众生的伟大事业:

16、 佛日:“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每个人都渴 望过得快乐,然而却总因为一些琐事郁郁寡欢。快乐是一种 能力,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一种快乐的心情需要智 慧。多一些付出,少一些计较和要求,放下憎恨,避免忧 虑,简简单单地生活,快乐自然会与你形影不离。

17、 虽然厌秽欣净,照样赚钱心悦、亏本不悦,凡夫如此,本属自然。这也是因缘所生法,如夏日吹凉风便觉凉一样自然。不要自责:“我已念佛,何故还这样放不下?是不是欣离心不切?”只不过接下来要心地坦然,不要全然被境所牵。

18、 云水禅心,雾霭焚香,梵音鸣唱,难度的三千红尘业果,天地间佛祖以撵花的姿势为世人普渡众生,便虔诚的告诫,放下执念便是修行,可叹,可叹,情难圆矣。

19、 年轻人常常沉迷于爱情,却往往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爱不是自私,而是奉献;爱不是染污,而是清净;爱不是狭隘,而是包容;爱不是冷漠,而是温暖;爱不是愚昧,而是智慧。有了真正的爱,婚姻就会幸福;有了真正的爱,家庭就会与睦;有了真正的爱,人生就会美满;有了真正的爱,前途就会光明。

20、  人有两只眼睛,可以看世间、看万物、看他人,就是看不到自己;能 看得到别人的过失,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能看得到别人的贪欲,却看不 到自己的吝啬;能看得到别人的邪奸,却看不到自己的愚痴。

21、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燃不息。《法华经》卷二,譬喻品

22、 住持大柄在惠与德,二者兼行,废一不可。惠而罔德则人不敬,德而罔惠则人不怀。(宋)五祖法演禅师(《禅林宝训》卷四)

23、  夜晚已经过去,太阳已经升起,不管经历了怎样的噩梦,晨 风都会为我们抚平。那些已经逝去的生灵,是我们必须活着的原因, 在这个速度的时代,天灾和人祸总是并行。是哪一只手制造了夜晚的 。晾悚?生命之轻何以变得愈发不能承受?早晨醒来的人们,在继续上 路的同时,要学会叩问!

24、 【燕雀焉知鸿鹄志,天生我才必有用之要立志】1.立志当年少。2.执志安如地。3.志当存高远。

25、 命如花果熟,常恐会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从初乐爱欲,可淫入胞胎,受形命如电,昼夜流难止。是身为死物,精神无形法,作令死复生,罪福不败亡。终始非一世,从痴爱久长,自作受苦乐,身死神不丧。《法句譬喻经》卷五

26、 有的人布施,是为了积德,以期万事顺利;还有的人布施,是为了给自己造福,为心灵找到安慰的居所。我们应当相信,每个人活着,心灵都要有所依托,否则人生将索然无味。

27、 我想,再过千年,我依然会记得你,倒影在秋水上的美。只愿,与你有一个刹那,能听悟,花语的禅音,修行的艳丽。

28、 一位哲人说过:“很难说世上有什么做不了的事,昨天的梦想可以是今天的希望,还可以是明天的现实。”理想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没有泪水的人,他的眼睛是干涸的;没有梦想的人,他的世界是黑暗的。怀揣理想,人生便可轻舞飞扬。

29、 【禅意人生】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不争,元气不伤;不畏,慧灼闪光;不怒,百神与畅;不忧,心底清凉;不求,不卑不亢;不执,可圆可方;不贪,富贵安康。

30、  《普贤菩萨行愿品》上说:“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佛 教提出的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互敬关系是“相视当如视佛”“善修和敬,互 相尊重”。

31、 修行,主要是“修心于内而显于外”。心在内没人看得见,唯有借行于外的整齐以显示内在的清净。

32、 若常愁苦,愁遂增大。如人喜眠,眠则滋多。若常烦恼,烦恼滋多。——《宗教箴言录》

33、  人们常叹息自己有心无力,以为一己之力有限。佛陀告诉世人,不要 小看自己,人有无限的可能。世间没有一项事“不能做”,也没有一个人 “无能力”,有的只是不肯做而已。

34、 要把众人的幸福提起,把自我的成就放下。佛陀的慈悲心与智慧心是所有信徒应该学习的,只有这样,才能时刻把世人的幸福挂在心上,而抛却自我的观念。

35、 只会创造的人或只会享受的人,都不是健全的正常的生活。既懂创造、又懂享受,自食其力,不损人利己,也不损己利人。这样的人虽然平淡,却拥有平淡中的快乐。可以说,这样的人才是最完美的人。

36、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唐)玄觉《永嘉证道歌》

37、 每个人命运的幸与不幸,是由自己的思维决定的。一个只关注外部事物而不注意提升自我的人,常常会盲目地迷失自己。如果能把自己这支“箭”打造得无比锋利、坚韧,能够百步穿杨、百发百中,那么,无论背的是利箭还是断箭将都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38、 眼中无翳休挑刮,镜上无尘不用磨。信脚出门行大路,横担拄杖唱山歌。——《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39、 昼夜勤行利他事,利己内心无我相,如母爱子常卫护,寒暑虽苦心无倦。《佛母宝德藏般若经》

40、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弘扬净土法门也是易行道。老实说,是阿弥陀佛在弘法,我们的任务是:让众生听到这一声阿弥陀佛。若能念出一声来,便为万事大吉,大功告成。至于此后的善根成熟,那是弥陀的事。

41、 是:一,经常问候,给父母舒心;二,少说多做,给父母省心;三,诚实守信,给父母放心;四,勤奋上进,给父母开心;五,虚心好学,给父母称心;六,宽容豁达,给父母顺心;七,诚实坦荡,给父母真心;八,持之以恒,给父母安心。

42、 要慈眼视众生,把无形化作有形,把理论化成行动,时时刻刻拿出一分“我们不去救他,谁去救他”的大慈大悲济助精神,能如此,尘世亦可成为净土。

43、 真衲僧,自己一段大事。诸兄弟且作么生得平平稳稳去?但得雪消去,自然春到来。——《宏智禅师广录》

44、 没有人可以让过去的时日重来,回忆之所以美好珍贵,正是因为过往的一切不可复制。拥有再大的权势,也不能留住时间,也无法超越生死。因此,对于世间每一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公正的审判者,同时也是最无情的判决人。

45、 尚不能于家庭父母妻子具足时,思立一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之程度,何能出家即证果而普度怨亲耶?《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二·复卓智立居士书三》

46、 多数人并不向往崇高的境界,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过心灵飞越尘俗的奇妙体验,也不相信世上还有比眼前的小乐趣更好的东西,因此缺乏向上追求的积极性。菩萨与凡夫的最大差别就在于此。良好的心理素质,稳定的情绪是人生成就的关键因素

47、 只有真正从心灵深处将对事物的种种界定、分别、妄想扫除干净,才能够真正见到诸法实相。

48、 世间的盗贼偷窃东西,不一定会把东西都偷光。但只要一念嗔心起,心中的“嗔贼”就会把一切功德偷得无影无踪。

49、 大气是一种深度。别人可以猜测不到你内心有多深,但永远不要让别人对你抱有怀疑和敌对心理。做到真正的大气很难,如果做到就成功了。

50、 人心本净,纵处秽浊,终无瑕疵,犹如日明不与冥合,亦如莲花不为泥尘之所玷污。《文殊师利净律经》

51、 在物质当道的现代社会,我们要学会舍弃欲望。如果某一件东西带给人的只有无尽的烦恼和忧愁,各种各样的负担如山一般压在心头以致不能自由呼吸,我们所能采取的最明智的办法就是舍弃它。来去无牵挂,生活自然轻松快乐。

52、 当你放下别人给你带来的不愉快,你的幸福就来到了。节欲戒怒,是保身法,收敛安静,是治家法,随便自然,是省事法,行善修心是出世法。守此四法,结局通达。

53、 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拈却案山谁我碍?直饶全象无全牛,未免依前还碍塞。衲僧家,真庆快,物我虚空,混成一块,更于何处著根尘?只个堂堂观自在。——《宏智禅师广录》

54、 阳光不再灼热,枫叶染红了小道,这个轻易撕扯情绪的季节,感伤、回忆的路口随处可见。一边是残荷枯梗,池水寂寞,一边是芙蓉妖娆,红白并蒂,两个极为对立的画面相互融合,散发出一种不可诉说的禅意。萍聚萍散,在岁月的长河里,一切爱与痴都显得漫不经心,悄无声息。

55、 我们即是本身所想的模样,一切行为来自内在的想法,这些想法使我们造成今日所处的世界!

56、 累了,于夜深处禅坐。暗想,这世上的万事万物有影无形,缘起缘落,幻生幻灭,常常不由心不由人,来,无法阻,去,无法留。

57、 做一个好人意味着要有一个正确的生活目标和人生理想,要有宏大的愿力。人生的动力和价值就是由此而生的。

58、 【禅意人生】①快乐,不在繁华热闹中,而在内心的宁静里;②烦恼,不在谨言慎行中,而在人我的是非里;③大道,不在花团锦簇中,而在平凡的追求里;④志向,不在西风战马中,而在平生的格局里;⑤境界,不在诗情画意中,而在平常的心态里;⑥胸襟,不在奇山大水中,而在平与的智慧里。

59、 清净信乐心,名士夫胜财;修行于正法,能招安乐果;真谛之妙说,是则味之上;贤圣智慧命,是为寿中最。《杂阿含经》卷三十六,第1013经

60、 每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如果能够正确对待自己,那么任何人也不能将他击垮。

61、 一切随缘。是一种胸怀。随缘之人,总能笑看风云变幻,在艰难坎坷中笑对人生。一切随缘,才能拥有一份平静淡然的心境。

62、 无事之时,闭门时品一壶清茶,尝一平淡的心境,若镜、似水;独处时洒一缕清香,净一净尘霜的面容,醉神、静心;静思时掬一抹书香,滤一滤浮躁的人生,如冰、若禅。笑看人生,学会宽容。

63、 人生的滋味酸、甜、苦、辣,般般具足。吃到苦的,忍受下去;吃到酸的,忍受下去;吃到辣的,忍受下去。吃到甜的时候,要反思,不能陶醉在甜蜜中。甜蜜总是暂时的,而酸、甜、苦、辣具足才是经常的。

64、 正确对待环境,才能不为外物所动;正确对待内心,才能体味快乐境界。或许我们会像这位比丘一样寂寥,这时请记住,我们的自心便是那大慈大悲的,佛陀。

65、 夫瞋恚者,速能损害百千万劫所集善根。是故我当被忍辱铠,摧忿恚军。《菩萨藏经》

66、 太阳住在虚空之中,看起来好像无所依靠,其实它一点也不危险。无住就是它的安住。看似无家,其实处处为家,这是何等的逍遥自在!

67、  我们的人生常常被某些无形的绳子牵住,名利是绳,贪欲是绳,嫉妒 和褊狭都是绳。摆脱了这些,才能享受真正幸福的生活。如果我们被外物 掌控住自己的七情六欲与心灵思想,那么原本使我们幸福的东西也会成为 我们的枷锁、痛苦的根源。

68、 【心诚意正成正果】 佛心没有远近,人的愿望也没有大小,只要心诚意正,即可修成正 果。

69、 有人喜静,将心灵托付给明月静水;有人喜闹,将心灵放逐至清风海浪;有人情深,将一生都沉浸在情爱里,为不能掌控的聚散,做着疲惫的心伤;有人情浅,游走在红尘的风景里,永远都那么风轻云淡。

70、 仅仅满足于做一个好人而不追求精神解脱的人生,就好比一个人只为拥有肥沃的土壤感到满足,而不寻找种子,不努力耕种,也就不会获得果实一般,不究竟、不圆满。004

71、 修学生活禅有四个要点: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72、 世上的人,永远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可怜、可笑、可悲、可厌、可憎、可恨,当一个人表现出可怜、可笑、可悲、可厌、可憎、可恨的行为,一定在经历难以想象的困难;而且,在那些现象的背后,一定有着别样的风景。如果你用智慧去观察,就会发现许多弥足珍贵的东西,你眼里的世界也会变得可爱多了!

73、 佛言: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人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楞伽经》卷三

74、 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楞严经》

75、 放下就是快乐,但放下又何其艰难,现代文明加强了人对外物的依赖,人们也以追求物质为最高的理想。因此很多人都认为,与其现在拼命赚钱以便未来享受,不如提前预支未来的金钱,当下享受,于是有了一个新名词——房奴,接下来又出现了卡奴、电脑奴等。

76、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靡不曾作父母亲属,易生鸟兽,如何忍食!夫食肉者,历劫之中生于鸟兽,食他血肉,展转偿命。《佛说师子素驮娑王断肉经》

77、  诸葛亮懂得低处修心,虽躬耕于山林也同样修得满腹韬略,成就了日 后蜀国霸业。亚伯拉罕·林肯懂得放低自己,虽鞋匠出身不也成为受人景 仰的美国总统吗?所谓的智慧,并不是把自己摆在很高的位置让自己飘飘 其然,而是来到低处以一颗谦卑的心去仰视芸芸众生。只有在低处修心, 才能在高处成事。

78、 【悟性 悟性是灵感、是智慧、是能量、是道德,悟性越高的人,事业的成功 率就越大。

79、  佛经十分推崇孝道,佛对于父母,对于师长,对于众生,无一不关怀 备至。佛经中《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说的就是要孝养父母,它告诉我 们,父母生养我们是多么不易。

80、 【人生三毒,贪、痴、嗔】贪,是三毒之首,人有贪念,就会去痴迷,如果喜欢的东西得不到,就会苦恼悲伤,是为痴;嗔,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与情绪。要除三毒,需要用戒、定、慧。精进持戒,时常得定,不因事物大起大落,要沉着稳定,能够忍耐,修习禅定,生起大智慧。

81、 无见即是见,能见一切法,于法若有见,此则无所见。《华严经》卷十六,须弥顶上偈赞品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82、 指尖滑过杏花的叶片,抱一抱年轮渐增的老树。时间仿佛在自己的世界停止,煮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找常。分手快乐,我们有更多时间可以触摸到自然的灵魂,感受自己杯子里水的温度,叶子一点一点的舒展。看云卷云舒,品花开花落那份淡然的禅意。

83、 空自发愿,不如说行,欺诳众生,是名欺佛。复次,一切法中不如说行,是名欺佛。(古印度)龙树《十住毗婆沙论》卷二

84、 【天天禅语】爱的力量,可以抚平心灵的不安,让社会安定祥与,消除一切的灾难。

85、 同伴着急道:“命都快没了,扔掉吧!”但这人坚持不扔,结果被淹死了。那种过分贪图钱财,甚至把钱财置于生命之上的人,必然葬身其中。

86、 花心的男人是因为没有碰到有魅力的女人。同样,太现实的女人也是缘于没有碰到有实力的男人。一个人大方还是小气,伟岸还是猥琐,忠贞还是虚伪,一方面取决于环境的熏习,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取决于他或她的另一半,及所打交道的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

87、 因为诱惑而迷失了自己的人,说到底是因为意志不够坚定,或者只贪恋眼前的享受,而看不到长远的目标。

88、 亦、心一切平等,真即菩提自现。若怀彼我二心,对面不见佛面。——《志公和尚大乘赞》

89、 “靠辩论不可能使无知的人服气。”如果有人说了一句你认为不对的话,由于需要不得不更正他,那么,不妨这样说:“是这样的!我倒另有一种想法,但也许不对。我们来看看问题所在吧。”

90、 小乘行者注重断恶,大乘行者重视行善。出离心,是断恶的起点;菩提心,是行善的动力。证悟空性,是大小乘的共同趋向。为个人的解脱而修证无我,是小乘佛法的解脱之道;为普度众生而证得佛果,是大乘佛法的菩提大道。

91、 我们无论什么也不能贪,要知足,要能忍,但这个无上妙法,人人都把它忽略了。不争、不贪就能福寿无边,你要是争、贪、搅、扰,就罪孽不少,要想出离三界,也是无有是处的。一宣化上人

92、 调护他人,正调护自己处。调伏得自己一分习气,方调伏得他人一分习气。视人犹己,舍己从人。(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五之一

93、 生病是对生命的反省,对身体的关照。当你躺在病床上,是为了让你感觉上帝的存在,让你停下来对生命系统进行维修和保养。生病其实是一种需要,平时从来不生病的人一旦进医院就是大病,有的甚至就回不来了,所以小病小灾等烦恼都是必须的,它是对生命的一种关照。

94、 净土宗的道理似浅实深,其行持似显实密,其成果似迟缓实速疾,其目的虽像是死后往生的自利,其作用却是现享法乐和济世益人的二利庄严。(美)张澄基《净土今说》

95、 一位佛学大师说:“人越是独立,就越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内心也就越平静祥和。”言下之意是,只要心不动,即便有三千烦恼丝缠身,亦能恬静自如。

96、 天堂本来是黑的,只有天使才是亮的。天堂因为天使之纯净而美好显现,地狱因为魔鬼之邪恶而示现恐怖。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天堂地狱随心而现,随识而变。

97、 大地。极凶大恶,莫过于自我心中的烦恼贼;它常在我们毫无防备之下,毁了自己,也毁了别人。

98、 平常心是清静心,是光明心是博爱心,是敬业心,是正直心;平常心是超脱名利,不溺欲海……事事平常,事事不平常。平常心,实不平常。

99、 当我们说投资你自己的时候,并不是指对你进行改造,不是,而是把你曾经被人刻意改造的部分全部清除。投资的意思,是指让你能够全然地活出生命本来的面貌,那是纯然的、智慧的、灵敏的、无所不能的!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