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禅语句子快手文案句子
1、 善恶与否,只有在对待不具备任何力量的人或动物时,才会体现出来。如果一个人在不受外力支配的前提下,能善待芸芸众生、珍爱动植物、维护环境的安全和优美,就可以认为他是个善者。因为善恶原本只在一念之间。
2、 真该妄本,妄彻真源;性相融通,无障无碍。(唐)法藏《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
3、 慈悲与智慧是佛教的唯一真理,犹如凤凰的翅膀,缺一不可。如同凤凰的翅膀既是左右,又是一体一般,慈悲与智慧既是两面,又是一体。
4、 只有自觉安宁,摒弃身心的各种苦迫,才能从习以为常的思考与行为模式所 带来的束缚中超脱出来。
5、 【佛心禅语】 人生在世,有时候免不了要被冤枉、受辱。这时,不要怒发冲冠,招 别人理论,或者反过来侮辱他人。真正聪明的人,善于“忍”,在忍中寻 找机会。
6、 精进并不只是努力修法,而是能时时刻刻保持法喜。禅定并不只是得到平静,而是能安住于本然的自觉。智慧并不只是通达经典,而是彻底觉悟心的本性。
7、 盛瞋恚能持,如制逸马车,我说善御士,非谓执绳者。《杂阿含经》卷四十,第11()7经
8、 人们一直在追求外物带给自己的快乐,却不知真正的快乐就在自己的内 心,在自己的生命深处,自性需要自度,取悦自己需要自度。
9、 朋友,就是住在你的优点里,厮守着你气息的那些人。他们也不是看不到你的缺点。只是那些缺点,像屋外的寒风,有一阵没一阵地来,也就不在意了。倘若有一天,朋友离开了,那一定是他们的心被寒风吹彻,在你身上再觅不到半点阳光和温度。
10、 能帮助别人,能为社会尽一分力,即使一点一滴都有大用;因为有一分心,就有一分力量。
11、 随缘看起来不着痕迹,也没有任何勉强;胸有成竹,却不死执既定的 计划;有所努力与坚持,可是又丝毫没有患得患失的不安。事成了,只是 淡淡的欣慰,而没有过激的兴奋与成事后的傲慢;事不成,也只有坦然地 接受,而没有难堪的懊恼追悔。
12、 一个人的修养——气质,均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自然地显露出来。走路有走路的风度,站立有站立的姿势,坐有坐的形态,睡卧有睡卧的姿态……
13、 所谓讲禅话、听禅音、做禅事、用禅心,无非是友善二字。任何人以友善的态度待人接物,都会变成一个有魅力的人。
14、 凝眸,含语,细品时光如琉璃,一叶葱茏的绿意,是永驻于春日里的欣喜。心,行于诗意里的芳草萋萋,一眸碧清,涟滟着心的澄净,采一缕荷风,浅然入墨,无需着色,那禅的温热,已然是明媚的素洁。
15、 有人请示:“因果与环境有关系吗?”师言:“因果乃业力所致,会牵制环境。”又问:“可以改变吗?”师言:“要有毅力,还要有一分善缘。”
16、 如人死生,虽无来去者,而烦恼不尽故,于身情意相续,更生生情意。身情意造业,亦不至后世,而从是因缘更生后世果报。譬如乳中着毒,乳变为酪,酪变为酥;乳非酪酥,酪酥油非乳,乳、酪虽变,而皆有毒。(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三十八
17、 佛曰:“来之不喜,去亦无忧,随缘应之,唯心自在。” 名缰利锁向来都是终生的烦恼所在。人们为钱财和利益忙得 团团转,为荣誉和地位担惊受怕,惶惶终日。只有将一切都 看淡,找回那颗自由的心,才能坦然面对人世百态。
18、 讲究孝道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优良传统,古训云:“百善孝为先,行 孝当及时。”应该说,“孝”是人伦之始,立人之本,人类有了基于“孝” 的人伦后,才开始迈向“家”的天地,从而走向文明。“孝”乃是礼仪之 邦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19、 【佛语堂】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胸襟;是喜是怒,看涵养;有舍有得,看智慧;是成是败,看坚持。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饮清净之茶,闭是非之口,结悟道之友。!
20、 不忘初心,就是不要忘记最初时候人的本心,就是人之初那一颗与生俱来的善良、真诚、无邪、进取、宽容、博爱之心。在爱情、事业、生活等各个方面,我们都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这样才会得到好的结果。
21、 (三)舍当念舍重担,更莫造新担,担是世间病,舍担第一乐。《增一阿含经》卷十七,四谛品
22、 同样一个“得”字,有“舍得”,也有“得失”,两种心境完全不同。有智慧的人能舍,能“舍。就能“得”,得到无限的快乐;不能“舍”的人就会有“失”,失去心境的安宁。
23、 看清自己,意味着不以他人的眼光评判自己,不为他人的意见轻易动摇。我们可以学习别人的长处,也要善于从自身中找到平衡——也许某方面我们比别人优秀得多。
24、 在寂寞中生长,在寂寞中开花,在寂寞中凋谢,终生以寂寞为伴,寂寞就是一枝美丽的花。忍受岁月的孤独,有时是一种无奈;如果能将岁月寂寞成一枝美丽的花朵,那就有一点点禅的味道了。
25、 鸟必学飞也,而后毛羽成;舟必学操也,而后江河济;松柏必历岁寒也,而后贞干坚。行人必以佛祖自期也,而后成佛祖。(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五之一
26、 我们的才能并不取决于别人对我们的态度,也不会因为遭受挫败而贬值,无论别人怎么侮辱、诋毁、践踏,我们的才能依然存在。正视自己的能力,不要因为别人的评价和态度而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因为无论别人怎么说,我们的才能都不会因此而改变。
27、 自夸自大之人,其结果小则害人害己,大则危邦误国。因此,为人切不可 狂妄自大。做人,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28、 怨起于心,结于心,所以当了于心。以一颗淡定的心去面对一切惹人烦恼的事,以一种低姿态与那些惹你烦恼的人擦身而过,抬手相让只为求一份简单,不要沉迷于那些繁杂的小事而忘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要迷失了一路走来的方向。
29、 布施畜生得福百倍,施不精进人得福千倍,施精进人得福百千倍,施离欲外仙人得福亿百千倍;施向须陀洹无量,得须陀洹无量;向斯陀含无量,得斯陀含无量;向阿那含无量,得阿那含无量;向阿罗汉无量,得阿罗汉无量。缘觉无量,况复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耶?《中阿含经》卷四十七,《物主经》
30、 安心在乎虚,持心在乎平,用心在乎照,悟心在乎忘。——《憨山老人梦游全集》
31、 吝啬鬼不会成为富翁,施舍者不会成为穷人。(宋末元初)贡噶坚赞《萨迦格言》
32、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楞严经》卷二
33、 最初需要对生死轮回生起畏惧之心,决心要逃脱,就像被屠夫拴住的麇鹿一样。中间需要一个死而无悔的精进,像一个勤劳耐久的农夫耕田一样。最后需要一个乐陶陶,安稳稳无可死者之心,像一个具大威权,成大事业之伟人的心胸一样。(宋)冈波巴《宝鬘集》
34、 在日常生活中总会有磨擦,总会有不开心、不快乐的事情发生,如果把这些事都放在心里而耿耿于怀,那么心灵重负就会越来越多,就会活得越来越累。所以,要不断地让自己学会释怀,用一种豁达的心胸面对生活,那么生活就会对你露出微笑。
35、 群居闭口,独坐防心!是非窝里,人用口,我用耳;热闹场中,人向前,我落后。
36、 好心首先温暖的是自己,善行首先感动的是自己,相反,冷漠首先冻伤的是自己,恶意首先刺伤的是自己,让心变得温润些、柔软些,是爱自己的最好方式。为好人鼓掌就是做好事的方法之一怎样对待生活中的好人、能人?佛日:尊圣敬善,仁慈博爱。——《无量寿经》
37、 为欲利益一切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为第一供养如来。《佛说首楞严三昧经》卷上
38、 时光,一路前行,怎容得下丝毫的倦怠?缘起缘灭,我们都是在这样的岁月河流中遗忘了彼此。犹如春尽,便是花落相惜。或许,岁月自有禅的深意,只待我们慢慢去参悟。流年似水,我在伊水之湄,等下一次的邂逅。紫陌红尘,只愿下一次轮回,默守清欢。
39、 【禅语感悟】 人生随时都有可能遇到逆境,或是升学无望,或是就业不成,或是下 岗待业,或是生意翻船……逆境犹如船底水、云后风,伴随人生左右。面 对逆境,是沮丧、绝望?还是振奋精神,凭借顽强意志去战胜困难?
40、 恩必施于有功,不可妄给私人;威必加于有罪,不可滥及无辜。(当代)星云《佛光菜根谭》
41、 烦恼不必放下,因为对于佛祖来说,本就不曾提起;礼佛本是好事,但与其惦记着礼佛这个过程的本身,倒不如将这个念头抛却,为消除众生烦恼而忙碌却不认为这是烦恼;为开悟而修行却忘记本在修行中。
42、 人生于世间,一切都是缘——苦是缘,乐是缘,好是缘,坏也是缘。我们没有选择的自由,你也无法逃避,所以要一切随缘—一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养成适应环境的能力。
43、 你不缺少的东西,正是你没有的东西;你没有的东西,恰恰就是你本来不缺的东西。——赵州禅师
44、 人生不如意事占了十之八九,生活要能事事如意、不受外界干扰,实在 很不容易!既然人世间有这么多不如意的环境要面对,不如先自我净化,把 内心的世界清净,这也就是修心要下的功夫。我们在生活中如果好好用心、 反观自性,就能自我净化心地,则无处不感到清净!
45、 一生处在底层,默默地支撑起上层的风光。熬出能见度的时 候,实际上就是被抛弃的时候,这,或许就是根的宿命。
46、 佛如优昙花,值遇生信难,遇已种善根,永离饿鬼苦,亦复能损减,阿修罗种类。芥子投针锋,佛出难于是。……生世为人难,值佛世亦难,犹如大海中,盲龟遇浮孔。《大般涅槃经》卷二,寿命品
47、 【禅语感悟】 佛光禅师开示说:“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你永 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宽恕别人就是解放自 己,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48、 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该怎么办?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与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我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我也曾如你般天真。佛门中说一个人悟道有三阶段:勘破,放下,自在。
49、 当你放弃自我的时候,真我就出现了;你放弃有限,就会赢得无限;放弃法执,就可得到内心的安详。——耕云先生
50、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但也必须懂得谦虚和礼让。因为每个人在世间,绝对无法一手撑天。
51、 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坛经·坐禅第五》
52、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如果能常常抱存欢喜心,便可以接触到慈悲心。如果常常修炼慈悲心,便能得超然的静心。
53、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碰到失利受挫或面临困境的情况, 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别人的帮助,你在这时及时向人伸出援助之手,那么 你的帮助无疑成了最有价值的东西,这种雪中送炭般的帮助会让原本无助 的人记忆一生。
54、 【禅理三则】1、让人痛苦与烦恼的往往不是面临的处境或难事,而是想要得到、害怕失去的得失心。2、真正的自由不是一个人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而是他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3、我们用什么眼光看世界,世界便是什么样子,一旦我们改变了观点,世界也会因此而转变。
55、 面对痛苦和不幸,只需记住一句话:一切都会过去的!人生一世,应求一份自然本真活着究竟为什么?佛日: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一《金刚经》
56、 淡泊名利,无所欲求。像雪窦禅师这样本性纯真的人,才会感觉生命的真正可爱。明白了留恋于真诚本性的欢乐,圣贤的崇高境界自然会到来。
57、 谓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如是四双八士,是名世尊弟子僧,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供养、恭敬、尊重之处,堪为世间无上福田。《杂阿含经》卷二十,第554经
58、 净尘问禅师:师父,当我与他人有矛盾时,我好心退让,他人不但不会看到宽容,相反还会觉得我很懦弱、好欺负。真让我难过。禅师微笑道:表面的激烈是由于内心的单薄,真正的力量如同流水一般沉静。
59、 给我风我就是雨,欣赏这种自信;你是奔驰我就是制动,支 持这种冷静。缺乏冷静的自信会暴雨成灾,没有自信的制动不过是 一辆抛锚的车。自信和冷静是生命的双翼,配合得越协调,人生飞 得越高。
60、 若有于此圣法之中,无信于善法,无禁戒,无博闻,无布施,无智慧于善法,彼虽多有金银、琉璃、水精、摩尼、白珂、螺璧、珊瑚、琥珀、玛瑙、玳瑁、砗磲、碧玉、赤石、旋珠,然彼故贫穷,无有力势。《中阿含经》卷二十九,《贫穷经》
61、 生活在荆棘丛中的人都是戒备心十足的刺猬,稍稍一动,彼此都被刺得遍体鳞伤。
62、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犹如孝子爱敬父母,于诸众生视之若己。《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63、 经年的厚重,浩荡了取舍,拥有与失去,不过月的盈亏,在点点禅意里都会了悟。贪恋着晨曦的朝阳,云端之上细细临摹着妥贴的篇章,但凡不爱的,皆已悄然拜别,心底的花瓣离开枝头,也还有一点暗香幽远。
64、 现代人生活很忙碌,理应感到充实,但很多人都不知道生活的重心在哪里,内心常常觉得空虚无聊,忙碌的工作、多样化的娱乐方式便成了暂时的麻醉剂,麻醉时间一过,空虚感又会袭来。
65、 如秋满月,处空显露,清净无翳,人皆睹见,如来之言亦复如是,开发显露,清净无翳。《大般涅槃经》卷五,如来性品
66、 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 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67、 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出不入,不溢不散,是为人不二法门。《维摩经》卷中,入不二法门品
68、 近来每次下乡看到农民依然那么辛苦,田间的路依然那么窄 小,仍然存在原始的劳作方式,我就在想:修一公里高铁的钱,如果 用在一个乡镇的农田基本建设上会是什么状况?
69、 尘网依依三十春,昨非今是不须论;息交岂独忘知已,为爱吾庐夏木阴。——莲池
70、 无明者,以明为对。……明者,以涅槃为对。……涅槃者,无对也。《中阿含经》卷五十八,《法乐比丘尼经》
71、 天无浊而清、地无清而浊,是天地规矩;云退日明、雷响电至,是空中 规矩;将生则嫩、病重则死,是人间规矩。无规矩,地想盖天;无规矩,宾 将欺主;无规矩,国法懈纲;无规矩,家难就范;无规矩,习恶难除;无规 矩,身心不静;无规矩,不能守法;无规矩,不能参禅。
72、 法教布施:法教布施并不只是弘扬佛法,而且能遣除闻法者的无明。为遣除无明而讲法,才是真正的法教布施。
73、 有些奇迹会不期而遇地发生在你身上,你或许感到意外,甚 至觉得悴不及防。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倘若世上真有奇迹,奇迹就注 定要发生,发生在你身上也是一种注定。造化早已安排的事情,不会 事先告诉你,要不然,奇迹就变得稀松平常了。
74、 【佛学经典语录金句】佛日: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佛遗教经》
75、 赢得祝福,解除诅咒!人要收集助力(阳气),消除阻力(阴气)。说对方不好是收脏,看对方都好是聚灵。看人不对就是把别人不好的东西收到体内,那就是病毒!看人好就是收集阳气,随时补充好的能量!任何人只要你把他看成佛,就可以得到佛的加持,反之你把他看成傻瓜,就只能得到傻瓜的结局!
76、 一切相分,皆是心影;一切见分,皆是心光;一切自证分,皆是心体;一切证自证分,皆是心性。——《法语四》
77、 慢一点 一百个人有一百种不同的人生,有的平 凡,有的绚烂。不管是平凡还是绚烂,都有责任 活出自己的质量,就像百花园里的花,不管好不 好看,芳香不芳香,都有责任开放;仿佛夜空里 的星星,不管在苍穹的哪一方,不管亮度强或者 不强,都有责任闪耀星光。
78、 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楞严经》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斗,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楞严经》
79、 我们安详禅要求人人安分守己、心安无愧。不要改变生活,……不必烧香、磕头,不要增加生活负担,现在的人够忙了。——耕云先生
80、 布施就是修福。钱财,若舍不得用而存在金库做守财奴,就与穷人没有两样;但是如果用得不当也会有害身心,甚至祸国殃民。若能用在有意义的地方,则是修福积德的大好机会。
81、 【天天禅语】天上太阳再灿烂,阳光再普照,如果土壤里缺乏种子,也不可能发芽,更不可能开花结果一般。我们应当从孝顺父母、提升道德修养、保护环境与关爱生命做起,才会得到佛菩萨的庇护,才能获得十相自在的神圣力量。
82、 如何以智慧调伏恶智?每个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时,难免产生偏见,形成一些并不正确的想法,有时还会想出许多损人、贬人甚至害人的主意,这都是“恶智”,只有牢记并时刻温习真、善、美的正法,才能扫清头脑中的“恶智”。
83、 真正的“名”是实际行为成果的一个附属品。如果一个人真的有道德,做出了贡献,获得了奖赏,就是实至名归;如果他什么有意义的事都没做而只有名声,那就是徒有虚名。
84、 怒气犹如藏在人体中的一桶烈性炸药,随时都可能酿成大祸。炸掉的 既可能是自己的身体,也可能是自己的事业,甚至是自己最高贵的生命。
85、 盲目的、没有节制的自由恰恰会给我们带来不自由,而对贪、嗔、痴的约束则体现出人类的智慧与觉性。
86、 轻弄毁蔑余人故,当知是罪,重于比丘四禁。《摩诃般若经》卷二十,梦中不证品
87、 走在春意里,心情格外舒展,清爽。走在喧嚣里,心仍有诗意的情怀,我想,这是多么难得的领悟与收获,我庆幸,在烟火与诗意里,我是一枚自由行走的花,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有一颗如禅的心境,简约,内敛,不浮,不躁,静静的优雅绽放。
88、 修行最主要的目标即是无我。若能缩小自己、放大心胸、包容一切、尊重别人,别人也一定会尊重你、接受你。
89、 人生中,简单的越显珍贵,那不妨就阳光下看光明,绿荫中来乘凉,大树下依树休。宽处看世界,烦恼自会消。
90、 净尘问禅师:请问师父何为观心如镜?为何人要学镜?禅师笑:镜有三优,你却做不到净尘说:请师父开示禅师答:镜能映相、过不留影;你能做到事来则应、事过即忘吗?镜映真实,不分贵贱;你能做到面对乞丐与国王同样恭敬吗?镜映红绿,自不变色;你能做到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吗?。
91、 佛问人什么叫做“和谐”,人答道“和谐”就是两个人对事物都有相 同的认识,能够共进退,比较默契。佛笑了,说道“和谐”是两个不同的 人在相处中的互补和相安,而那个“相同”不叫“和谐”。人们每时每刻 都关注着世间万物,然而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与其保持“和谐”呢。
92、 (一)观心为修证枢机善自观心,善自知心,善取善舍。《中阿含经》卷二十七,自观心经善知心界,知心生界,知心住界,知心自在界。《大般涅槃经》卷十八,梵行品汝等当自观内,莫外驰骋。《大宝积经》卷一一二,普明菩萨会
93、 汝等广植德本,弗犯道禁,忍辱、精进、慈心专一,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国,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唯此世间善少恶多,饮苦食毒,未尝休息。《无量寿经》卷下
94、 【悟真】 经过痛苦的洗礼,人往往更懂得谦让和学习,更知道珍惜和感激,更 能领悟幸福与人生的真谛。
95、 慈悲济世的志业,可启发社会人心的良知良能。多一位慈济人,社会就多一个好人,所以要推而广之。
96、 勇气:无论前方是悬崖还是坎坷,水都毫无犹疑地勇往向前,形成瀑布、江河与大海。人也应该具备勇气,在人生的路途上无论遇到挫折还是逆缘,都应该毅然决然地面对、挑战、接受以及转化,最终就像流水融人大海一般,一切的逆缘和障碍转化为顺缘,并战胜一切。
97、 不要走叉路、抄捷径。因为所选择的小路可能是条死巷、走不通,终究还是得回到原路,反而平白多绕了许多路。
98、 平淡的生活也是一种接近真理的方法,也有愉悦,平淡的愉悦。平淡 中有妙不可言的滋味。也许你甘于平淡的原因很简单:如果能够平平安安 地度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
99、 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何以故?有爱我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圆觉经》卷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