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2022经典的心灵禅语的句子

1、 风过竹林之时,竹叶随风而舞自然簌簌有声;雁过清潭之时,清澈潭水中必倒映雁群身影。但风落、雁过之后呢?《菜根谭》里有一句话:“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2、  《佛陀的格言》上面说:“高尚的人施舍东西时,心中不存有任何意图 或目的。这种不求果报的施舍所产生的功德是很难测量的。”

3、 若烦恼中见菩提者,是名如见,若离烦恼见菩提者,即是倒见。《大集经》卷十二

4、 希望是生命不竭的原因,无论在什么境况中,我们都要有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勇气,生命的动力在于我们满怀希望,不懈追求。有希望才有对未来的展望,每日满怀希望、脚踏实地的人,生活给予他的绝不可能是绝望。

5、 禅是无处不在的,到处都有禅机,到处都有禅意。生活在迷失中的人不能领会禅机,感悟禅意,活在禅中而不知禅。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品味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充满着禅,充满着行云流水般的自在与快乐。

6、 所谓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与禅的风采。

7、 若有净信坚固心,常得亲近善知识,一切诸佛与其力,此乃能人如来智。《华严经》卷七,世界成就品

8、 佛告弥勒:若金银、琉璃、真珠、玛瑙、珊瑚诸宝,及诸乐具,不能令人离于老病死忧悲苦恼。弥勒,唯有正法能大利益,离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大宝积经》卷八十八,摩诃迦叶会

9、 把压力当做自然的状态去接受,面对压力,抱定不退缩的信念,勇往直前,才能解决问题。

10、 世间的生态平衡,是以生命共融为前提的。如果我们不能自觉维护生命的共融,以掠夺的方式来开发大自然,就会给人类带来种种意想不到的灾难。

11、 所谓讲禅话、听禅音、做禅事、用禅心,无非是友善二字,任何人以友善的态度待人接物,都会变成一个有魅力的人,视众生如佛,以平等心待人接物。

12、 “暂时拥有”的金钱观,我们获取财富首先须认清财富的本质,金钱只是我们获得福报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13、 “获得第六罐”的方法属于那些敢于发现的人。空罐就是闲置的资源, 空罐就是价值;每个人都有空罐,都有很多资源闲置着,如果被充分整合, 我们将惊叹自己的表现。

14、  生活中难免遗憾,也难免作恶。我们这一生罪恶很多,赎罪很难, 还常常罪上加罪。生命中有许多不能承受之轻,生命中也有许多不 能承受之重。

15、 大缘起陀罗尼法,若无一即一切不成。……随去一缘即一切不成,是故一中即具多者,方名缘起一耳。(唐)法藏《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16、 譬如一切种子皆依地生,建立增长,若地坏者,彼亦随坏。如是,过恒沙等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一切皆依无明住地生、建立增长,若无明住地断者,过恒沙等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皆亦随断。《胜鬘经》

17、 由眼识生,三心可得,如其次第:谓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初是眼识,二在意识,决定心后,方有染净,此后乃有等流眼识,善、不善转。(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一

18、  我爱月亮,月亮再远也不影响我的爱;我爱玫瑰,玫瑰多刺 也不影响我的爱。不过这种爱我只放在心中,直到永恒。太远的,我 够不着,再说月亮也不一定爱我;多刺的,我害怕彼此会伤,再说玫 瑰也不一定爱我。就选择那么远远孤独地爱着,永远也别靠近。

19、  需要足球的耐受力!这两样东西中国缺吗?我看足球,兼看球场以外 的人生百态。大凡腐败官员都是踢皮球的高手,如果让他们到足球场 上踢足球,或许能为国足换回一点面子。

20、 常于诸法不作二,亦复不作于不二,于二不二并皆离,知其悉是语言道。《华严经》卷三十九,十回向品

21、 世人多重金,我爱刹那静,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心通法亦通,十八断行踪,但自心无碍,何愁神不通。(唐)庞蕴居士(《宗镜录》卷十五引)

22、  置身花海蜂群中的放蜂人生活何其艰辛,精神何其孤独,局外人难以 想象。

23、 慈悲远比怜悯还要伟大和高贵,因为慈悲的力量没有边界。如果我们的动机是慈悲,那么所有的行动都是为他人的利益。在对抗最强大的敌人(烦恼和困惑)的战争中,再没有比慈悲更好的盟友了。

24、 生活的禅法是一种从容的生活态度,或者理解为面对生命中得失、荣辱、爱恨、沉浮的一种心理素质。谁也不是生活的旁观者,不要埋怨幸福有多么的遥远,向着幸福跑过去,或者说幸福已经跑远,但是你把幸福放在心底。

25、 在生活工作中,我们很多人都非常努力,但是结果却不尽人意,其原因 之一,就是不会换位思考。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往往能够带来新鲜的感 觉,带来另一种分析结果,甚至改变自己的思维和判断,让工作、生活变得 简洁充实,充满活力。

26、 【名人佛学经典语录】《法句经》说:“过失犯非恶,能追悔为善,是明照世间,如日无云噎。”意思是说:过失不属于罪恶,能够自我忏悔就是向善了,这样的光辉普照人世间,就像太阳普照没有云翳遮挡一样。

27、  如果不能给予他人什么,就不要轻易向他人索取,索取的越 多,你的债主就越多;如果没有改变自己的勇气,就别想着去改变 世界,因为做不到,想得越多必然越痛苦。人生要量人为出,人应 有自知之明。

28、 【禅语感悟】 别人骂我,我尊敬他;别人毁谤我,我赞叹他。佛陀在《佛遗教经》 中告诫弟子:“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 毒如饮甘露者,不名人道智慧人也。”忍是需要经过一番寒彻骨的养深积 厚而酝酿成的涵养。

29、 要感谢被救的人,让我们有行菩萨道的机会,因为他们示现了“苦空无常”的人生。所以,生活安稳、四肢健全的我们,怎能不好好把握人生,充分发挥生命的良能?

30、 法只有渐没有顿,顿也是从渐来的。例如:苹果瓜熟蒂落,是瞬间的事,但在掉下来之前,必须经过栽培,假以时日,才成熟落地。——慧律法师

31、 一者贪欲,二者瞋恚,三者掉悔,四者昏眠,五者疑盖。除此五盖,方得禅定。《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八

32、 不在乎一朵花,怎能祈求满地花开?不在意一棵树,怎能奢望一片森林?任何伟大,都源自平凡。做平凡人,理平凡事,将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到极致,才有可能不平凡。

33、 【古风基地】煮一壶高山流水,倾一曲前尘绝唱;品一道云水禅心,悟一幕花开花落。

34、 于他得自在,忍彼触恼难;贫穷能布施,危厄持戒难;盛年处荣贵,舍欲出家难。《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

35、 如果不是自身的原因,我们不会屡战屡败,不会四处碰壁,不会遭人唾弃,不会感受到世界仿佛遗弃了我们。我们付出了多少,就会得到多少;我们破坏了多少,就会相应得到多少痛苦。

36、 一个人拥有比较健全的意识是成功的关键。习惯于听吩咐才能做事,不懂得主动自发,并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你就永远抓不住新机会。

37、 是心非心,心相本净故。尔时舍利弗语须菩提:有此非心心不?须菩提语舍利弗:非心心可得若有若无不?舍利弗言:不也。须菩提语舍利弗:若非心心不可得有无者,应作是言,有心无心耶?舍利弗言:何法名非心?须菩提言:不坏不分别。《小品般若经》卷一

38、 【天天禅语】作为凡夫的我们,虽然从无始轮回以来到现在,从来没有休止过,一直在为自己的利益而繁忙奔波,然而很可惜,一点也没往觉悟的方向发展,反而更加陷于迷乱的轮回苦海之中。这就好比广阔的河流并没有休止,但它从来没有往雪山的方向上流,而是距离大海越来越近一般。

39、 我们不要时常板起面孔想教育别人,而要有一种关爱的心、慈悲的心,感恩每一个人,帮助每一个人。

40、 对于勤奋者来说,遍地是黄金。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打开幸运之门的钥匙。

41、  自己能做的事绝不要麻烦人家,即使人家不想记账,人情债 也摆在那里。你一生能还的人情有限,欠多了还不起。能为别人做的 事不要惜力,你送的人情人家都会替你人账。你这一生难免碰上自己 办不了的事,如果有足够的人情积蓄,你的难事自会有人替你办妥。

42、 生活的禅法应该是一种豁达的生活方式,放开那些我们固执的观念,清楚的认识随缘,走出生活的悲观消极,保持一种人生的镇定与从容,经历苦,不要辜负苦。不必要去挑剔别人,需要一种自我的洞彻与宁静,这就是当下自己的位置。

43、 积财从小起,如蜂采众花,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

44、 一切心念或善或恶,如闪电艳阳不碍虚空,欲识虚空否?且在话头上参破。 禅病之深浅,且自检点。

45、 富贵不是生命的主题,快乐和幸福应是我们一生的追求。幸福不只在于物质享受,外在的特质只要够满足生活需要就可以,不必为了追求过多的特质享受而丧失人生其他的乐趣。已经拥有的,便是好的,便是财富。

46、 若人无瞋恨,骂辱以加者,清净无结垢,彼恶还归己。犹如土坌波,逆风还自污。《杂阿含经》卷四十二,第1154经

47、 想要正确地驾驭自己的心,就要达到心的自由境界。与其说心像是墙壁,不如说仿若仓库更加贴切。

48、 经历过太多的沧桑风雨,看过了无数的悲欢爱恨,终于明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远观和近取,却原来有很大的不同。人总会遇到很多美好的事物,身边总会有几道美丽的风景。对美丽的向往本身也是美丽的,可是对美丽的获取欲望却往往堕入贪婪。

49、  我答应试试,但我一个人写不了,只能在这里抛一块砖,请大家不吝 献出美玉,满足一下这位年轻博友的愿望。

50、 习禅者,要在念起之细微处用功,深知起心动念皆是业因。大风起于青 萍之末,欲不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八风所转,且时时 觉照、念念明了。

51、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净的莲花,都有无量的智慧,当你心里面真正装有一朵清净的莲花,一朵洁白芳香的莲花,你将一生无怨,幸福和安详永远伴随你。

52、 (一)自利利他若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悯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者,此人于彼人中极为第一,为大,为上,为最,为胜,为尊,为妙!《中阿含经》卷一,《善法经》

53、 (六)如法管理王为臣民主,常以慈爱下,身率以法戒,示之以休咎。《法句经》卷下,道利品

54、 以自心应真是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皆佛,无心外国,无心外佛。《华严经合论纂要》卷三

55、 对于悟求真理的人,真理并不遥远,只要用心留意,就可以从世间万物,哪怕是一草一木中悟出。对于出家修行的人,只要留心观察,处处都有禅机。宝积正是从屠夫卖肉、歌郎唱丧这几件俗事中,悟得了禅理。这也证实了这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56、 观心行相凡夫二心,其相云何?一者眼识乃至意识,因缘自境,名自悟心;二者离于五根,心、心所法和合缘境,名自悟心。善男子,如是二心,能发菩提。善男子,贤圣二心,其相云何?一者观真实理智,二者观一切境智。善男子,如是四种,名自悟心。《心地观经》卷八,发菩提心品

57、 我们都想让不安定的心安定,却很难做到,反而浮躁、焦虑,原因是我们从生到死一直在不断向外求。已经获得一些世间的成功,却仍然不满足,并为追求更大的成功不停地造业。有些人失败,却体认不到因果报应,仍然继续造业。现在我们的所思所做,注定了难以获得内心安定,更不用说稳固或发挥功用了。

58、 生活的禅法在于与生活相互默契的活泼与创造力,打破那些自我的固执与狭隘,从自我狭隘的视野中突破,去认识与更新在人生中历经的障碍,也就在于能够拥有一份化解烦恼的距离与态度,意识与能力,每一天,每一个念头,都是人生的启迪与改变。

59、 人活在世间,不能脱离人群。有人就有是非,有是非就会有困境,这些都必须一一克服。要克服难关就必须忍让,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菩萨宽阔宁静的境地。

60、 【梵心禅语】学会低调,取舍间,必有得失。人生是一场博弈,心胸豁达开朗的人,凡事看得高远,生命有止,精神无止;挤不进的世界,不要去硬挤,难为了别人,也是作贱了自己;做不来的事情,不要去硬做,换种思路,也许是会事半功倍。

61、  佛言:“即心即佛。”又说:“非心非佛。”人的心灵时时都在受到污 染,物欲横流,人心不古。做人时时都要修心修德,不做恶事,哪怕是最 小的恶;多行善事,虽然是最小的善。这是一种修身修德,自我提升。

62、 【佛心禅语】 佛家劝诫世人要有一颗平常心,世人却往往为虚荣心、自大心、卑贱 心等诸多心魔所网。世人若能将一颗尘心从中解脱,可修圆满之功德。

63、 天堂、地狱,唯在一心。一念之间,可以海阔天空,也可以坐困愁城,可以自在生活,也可以忧愁终日,是天堂还是地狱,完全在于自己的选择。正是这种选择决定了一个人将成为快乐生活的主人还是忧愁烦恼的奴隶。

64、 一切众生都是修行的所依助缘,是修行路上不可或缺的修行对象。寂天菩萨在《人行论》中说:“修法所依缘,有情等诸佛,敬佛不敬众,岂有此言教。”从修行所依助缘的角度而言,众生与佛的作用是相等的,佛和众生是同等的重要,那我们为什么只尊重佛陀而不尊重众生呢?

65、 开悟是生命的转换、生命的觉醒,从有限的生命迈向无限的生命,从迷妄的生命进入觉醒的生命。

66、  人的内心都有某种空缺期待填补,因为欲望很多。没钱的想 钱,有钱的思权,有权的要名,有钱有权也有名了又能怎样?空缺的 还是空缺,不满的还是不满。故此,穷人有穷人的寂寞,名人有名人 的寂寞,权贵更有权贵的寂寞。我也有缺,但我不寂寞,因为喜欢发 呆,再多的缺我往往也看不见。

67、 苦谛是四圣谛之一,也是最关键的一谛。佛教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

68、 人不可能什么都得到,所以应该学会不占有、常放手。要在内心清空自己的欲望,心中空无一物,生活自然能回归简单。什么都没有,也就什么都不会失去。

69、 孔雀虽以色严身,不如鸿鹄能高飞,外形虽有美仪容,未若断漏功德尊。《别译杂阿含经》卷一

70、 人誉我谦,又增一美;自夸自败,又增一毁。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怀一颗谦卑之心。

71、 禅,就在自己与万法应对之处,不能当下坦荡,就会分别妄想、烦恼千差。 妄想起时,切莫用佛性对治,不执妄、不执佛,佛妄宛然,却不碍我当 下之坦荡,到此地步,即可与祖师同心。

72、 静心抬头,发觉生活的千般美丽,如果能够静心抬头,为自己开一扇窗,便看得见广阔晴朗的天,心中的烦恼也好似天边浮云,转瞬便会消逝。

73、 以和气迎人,则乖渗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 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74、 凡夫众生就像照相机:它能记录很多影像,还可以通过调整焦距与闪光灯等方法拍摄远近大小明暗不同的照片,却唯独拍不到它自己——照相机。同样,凡夫能感知地球上的信息,也能研究上至太空下至地壳的现象,却唯独不清楚自己,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更不知道自己的本来面目——究竟实相。

75、 西方哲人也说:存在即是合理。很显然,“合理”不是一个道德判断,而是一个科学结论,一切现存的事物,都是自然规律作用的结果,无论人们喜欢它们还是讨厌它们,都会以此种状况呈现。

76、 云淡风轻,静心聆听,那一曲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一份禅意,一份恬淡,一份空灵,一份悠然。

77、 佛法不讲信者得救,更不是恶势力。正法是廓然大公的,佛和菩萨绝不是贪官污吏——你供养他,他就保佑你,你不供养他,你就倒霉,正法绝对没有这样的事。——耕云先生

78、 虽然一切显现都来自于自己的内心,但这绝不等同于唯心主义。根据佛教的观点,心的本性是空性,心的自性是光明。唯心主义既不提倡心的本性是空性,也不主张心的自性是光明。我们绝不能将大乘佛法的观点和唯心主义混为一谈。《金刚经》里说得很清楚,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082

79、 若能观心真实性,一切法中亦不见,若能无心远离心,即是真禅波罗蜜。《大集经》卷十

80、  说得千里路,不如行一步 有了好的想法就要立即行动起来,只有想法而不付诸行动,那只是一 场空想。

81、 善的缘起,当我们在红尘迷途中彷徨往复,不知路在何方时,你可知,有一盏心灯一直在照亮你?

82、 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乐于索取,一种人乐于付出。吝于付出的人,他的生活也将死气沉沉,被幸福疏远。懂得分享、给予和付出的人,才会感受到舍己为人,不求任何回报的快乐和满足。这样的幸福犹如香水,给予别人的时候自己手中也留有余香。

83、 未来是一个悬念。生活如同一场球赛,不知道结果永远比知道结果有趣,假设未来失去悬念了,活着还有何乐趣可言?正因为未来没有揭晓,所以,我们能尽情地幻想,尽情地设计未来愿景。有时候,可能梦想成真;有时候,梦想只是梦想,不管怎样,人类需要受到梦想的引导。

84、 我们从无始以来在此轮回的大苦海中,被贪、嗔、痴三毒所折磨,被苦苦、坏苦、行苦等三苦所煎熬,就像一个严重得病的患者一样非常可怜。如果缺乏善知识的引导,也没有闻、思、修佛法,根本无法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也无法证得心的本来面日——自生智慧。

85、 【圣严法师禅语】1、好人不寂寞,善人最快乐,时时处处助人利己,时时处处你最幸福。2、希望人际关系好,就要把心量放大,多接纳人,多包容人。3、人与人的相处之道,需要沟通,沟通不成则妥协,妥协不成时,学会原谅与容忍。4、只要自己的心态改变,环境也会跟着改变,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86、 社会是由各种人组成的,人和人之间必定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在为人处世中,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方法就是理解和宽容,善于合作,善于协调并努力去施行,这样才能打造团队精神,为自己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87、 因为不信佛,佛祖不会气恼怨怪我们,降罪伤害我们,所以信佛固然对人生有很大的助益,不信佛也不会产生不好的后果。但是不信因果、不明因果、不知因果、不顺因果而行,则后果不堪设想。因为“因果”

88、 又思有二:一从外而思内,背尘合觉者也;一从内而思外,背觉合尘者也。从内思外者,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无尽而真弥远也;从外思内者,思之思之,义重思之,思尽而还源也。(明)莲池《竹窗随笔·思惟修》

89、 禅是清凉自在的享受,是超越一切对立的圆满,是脱离生死的大自在,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究竟自由。

90、 举凡有事就有烦恼,若要做事,就必须先下决心——绝对不怕烦恼。若不怕烦恼,则任何困扰都可解决。

91、 通向胜利之路要务实,不要坐而论道,从最细微处开始行动,一点一滴的积累也能穿透顽石。因此,行动才是我们做事的起点,它使我们的幻想、计划、目标都变为现实,成为—股活动的力量。行动,是滋养成功的食物和水,是接近梦想的捷径。

92、 虚名也会带来利益,然而虚名很短暂,既害人又害己。真正的好名则是随着一个人真诚为人付出自然而来的。有了名利之后,还要能智慧地对待,与其执著于名利,醉心于享受名利,不如享受无求的充足自在。

93、 若贪瞋痴,若法界智,无有少法而可得者。《大宝积经》卷八十三,无尽藏菩萨会

94、 人的高贵并不是由身份地位简单标识的,一个遇到一点小事就惊慌失措的人,哪怕贵为国王,也会被人瞧不起;反之,一个遇到任何事都不慌不忙的人,无论地位多么低贱,都让人不敢轻视。

95、 涅槃之相,凡有八事,何等为八?一者尽,二善性,三实,四真,五常,六乐,七我,八净。是名涅槃。《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五,高贵德王品

96、 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于其中间,若彼欲贪,是其系也。《杂阿含经》卷九,第235经

97、 妖孽见福,其恶未熟,至其恶熟,自受罪酷。祯祥见祸,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法句经》卷上,恶行品

98、 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袁了凡)

99、 【禅语感悟】 所谓奉献就是不求回报的付出。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不但能照亮别 人,更能照亮自己,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多奉献别人,就是奉献自己。对 别人的奉献打了折扣,自己的收获也将大打折扣。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