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视频超赞的心灵禅语的句子

1、 譬如甘蔗味,虽不离皮节,亦不从皮节,而得于胜味。皮节如世话,义理犹胜味,是故舍虚言,思惟于实义。《大宝积经》卷九十二,发胜志乐会

2、 要把握做好事的因缘,一旦因缘消逝,想做就来不及了!有些人虽然想做好事,却想等到有钱或有机会才去做,应知人生无常啊!只要有因缘,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力量,也要赶快去做。力量、因缘会合起来,就能成就无量功德。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莫轻小善而不为,更莫贪积财物而不舍。

3、 脸庞因为笑容而美丽,生命因为希望而精彩,若说笑容是对他人的布施,那么希望则是对自己的仁慈。

4、 苏格拉底还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5、 佛说,智慧犹如一盏灯,它轻易地就能照亮千平烦恼的暗室.有多少智慧,就能创造多少价值和财富.智慧能改变人生,要能找回迷失的灵魂,使,心境保持澄明.使人发光的不是身上的珠宝和虚荣,而是一心性深处的智慧.

6、 人是否聪明,也不以读书多少为衡量标准。读的书再多,全部装进肚子里,食古不化,不能形成自己的东西,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理解精华、活学活用才是读书的真谛。无,就是没有,没有则无法战胜,无法战胜则立于常胜之境地。如此看来,世上最厉害的武器就是“无”了!

7、 若想在世间成就事业,一定要先成就自己的品德;要成就品德,必须先从“随时随地尊重他人”的基础做起。

8、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和天赋,因此佛家在度人的时候也讲究“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最早出于《论语》,这种教育宗旨对中华民族传统教育的影响极为深远。它主张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9、 【悟真】 经过痛苦的洗礼,人往往更懂得谦让和学习,更知道珍惜和感激,更 能领悟幸福与人生的真谛。

10、 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辐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古印度)护法等《成唯识论》卷十

11、 越是不能放下,越容易失去;越想牢牢抓住,越消失得快。越想拥有的,常不属于你;越想把握的,常已失去。越是看重的,越得不到;越是在乎的,越抓不住。那些想要的东西,大都不在你身边。

12、 大海之舟因舵手而到岸,人生之舟因良师而解脱,身躯之病因良药而治愈,精神之病因妙法而觉醒。

13、 【最有禅意的句子】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所以对过去迷惑;因为我们不晓得将往何处去,所以对未来茫然;因为我们不明白要活在当下,所以对现在没有好好珍惜和把握……我们的“心”总是在回忆过去、盼望未来、随从当下妄念的状态里,这些都是对自心缺乏认识所导致的。

14、  人是一个矛盾体,在寂寞中他向往人群,在人群中他向往孤 独。他想得到,又害怕失去;他想放弃又渴望拥有。他希望自己是永 远的醒者,却不愿错过梦的精彩。

15、 佛说:为何说小因可生大果?好比微细种子,可以长出硕大果实,所以说小因可生大果。小事没有看起来那么小,一粒微小的种子,可能长成一棵大树,一件小事,可能成为促成大事的原因。

16、 所有的纠结,势必会成空。你以为的刻骨铭心不过是云淡了风清了。你以为的一辈子生死纠结不过如此。缘分尽了,无论爱情还是友情,都会走向陌路。都过去了。那些爱与哀愁。秋水长天一般的风吹草动,却原来只是一片水迹而已。雪小禅《那莲那禅那光阴》

17、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应尽的本分与职责,禅修之人更是不可逃避。若不能恪尽本分而侈言学佛,终是自欺欺人,所谓修行也将会成为竹篮打水,最后将一无所得。

18、 人生在世,一切物质只是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方便利行。因此,对物要心存感恩、爱惜及知足。如此,生活在人间就会处处感到心安意足,时时觉得欢喜快乐。

19、 因为单纯,所以内心的渴求十分简单,不分别、不虚伪,只是以纯净的心来应对生活的需求。仔细观察婴儿,他们都有非常专注的本事,真的活在当下,不挂虑过去,也不担忧未来,饿了就哭、吃饱就睡,哭的时候专心哭,笑的时候专心笑,就是那么单纯。——永固法师

20、 生活中,最亲的人总是用你最讨厌的方式来保护你,最恨你的人总是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迎合你。大凡最后成为敌人,老死不相往来的,往往都是开始喜欢你喜欢得不得了的那个人。生活中,真正相濡以沫、记忆犹新的那个人,最初的缘起,其实都是平淡不屑,让你模糊不清的琐碎,甚至都是一些让你讨厌的画面。

21、 看淡曾经的伤痛,好好珍惜自己,珍惜上天赐予的点点滴滴;善待自己,让自己的心中永远有一片阳光照耀的晴空;善待自己,把眼前的痛苦看淡,或许痛苦之后就是幸福的天堂……

22、 一切凡夫所有的身心都不得自由,或者心随于身,或者身随于心。“身”即身体以及外在行为,“心”即心灵以及内心想法。什么是“心随于身”呢?

23、 人的慧根不同,所受的障碍不同、悟的程度不同,境界也会有深有浅,悟境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曾经悟过的人才知道悟真正是什么。

24、 应该有能力,诚恳,正直,说话和气,态度和蔼,不傲慢。《经集》第花瓣,第八章《仁慈经》

25、 山中坐月夜,霜天寒雁过。炉灰拨尽未成眠,报晓灵禽清耳朵。——《法演禅师语录》

26、 禅宗、密宗是非常正宗的法门,其最高境界都提倡不立文字。但没证悟这种境界的人,必须先通过文字来学习佛法。否则,什么佛理都不懂,就打着这种旗号来弘扬佛法,所作所为一定会与佛法相违。

27、  酒与酒文化本为一体,因为喝的人不对而逐渐疏离,结果, 只剩下酒而不再有酒文化。酒可解忧,其实解忧的不是酒,是喝酒的 气氛和喝酒人的心境。许多人理解错了,以为解忧之酒等同以酒浇 愁,因此喝得越多,愁也更多。这实际上是不懂酒文化,酒本身没有 文化,是喝酒的人赋予了它文化的内涵。

28、 前世签约,蓦然回首已百年,忘川河畔,乱花姻缘迷了眼,你的爱如流沙,冷了我的纤指芳华,我用眼泪作画,来生再次为你倾情挥洒,那时你是否愿意用你的那片江山,来换取我的天下?剩下的光阴我会为你独坐禅房,默念我的虔诚,静等你的回答。

29、 无碍智甘露,所谓大乘典,如是大乘典,亦名杂毒药。如酥醍醐等,及以诸石蜜,服消则为药,不消则为毒。方等亦如是,智者为甘露,愚不知佛性,服之则成毒。《大般涅槃经》卷八,如来性品

30、 学者问禅师:“你常教人慈悲为怀,慈悲有什么用呢?”禅师答道:“慈悲能给你无边的力量。”学者又问:“我怎么才能感受到这种无边的力量呢?”禅师道:“慈悲能助人,福报围绕着你;慈悲能润心,嗔怒的火气就灭了;慈悲能护卫,贪欲杂念进不来;慈悲能宽慰,痴心的执念能放下。”

31、 诱惑是人生路上的蝴蝶,很多人都被它美丽的翅膀迷住了双眼,从而误人歧途,忘记了自己的路。所以在这个充满诱惑的年代,要始终坚持自己的操守,守住自己的底线,不能丧失了原则和立场,更不能让欲望无限制地膨胀。

32、 欲修六度,当净六根,先降六贼。能舍眼贼,离诸色境,名为布施;能禁耳贼,于彼声尘,不令纵逸,名为持戒。能伏鼻贼,等诸香臭,自在调柔,名为忍辱;能制口贼,不贪诸味,赞咏讲说,名为精进;能降身贼,于诸触欲,湛然不动,名为禅定;能调意贼,不顺无明,常修觉慧,名为智慧。

33、 (四)观轮回苦这轮回是无始的。为无明蒙蔽、为渴爱束缚的诸有情的轮回的起点是不可知的。南传《相应部·因缘品·泪水经》

34、  譬如罂粟花,娇艳无比,她的美足以让不爱花的人心动。山 中的绿蘑菇也是,她以特别的鲜美诱惑人的味蕾。美丽和美味对贪恋 它们的人来说,或者是一首浪漫的情诗,或者就是一支致命的毒箭。

35、 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务,惟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今老矣,倘有问者,必以此答。(莲池大师)

36、 【好心化行动】 有人说“心好就好”,但是徒有好心,如果不去化为行动,就不能成 就好事。世间没有一件容易办成的事,但也没有一件办不成的事。

37、 生气,在佛法中被称作“嗔”。 佛家言:“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 佛家言:“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 可见,无法控制嗔怒,就很可能招来弥天大祸。

38、 【佛心禅语】 佛者无忧,并不是脱离现实的盲目乐观,也不是对悲苦“没心没肺” 的麻木,恰恰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良好心态,是对自己负责的人生态度。

39、 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六祖坛经·定慧品》

40、 空自发愿,不如说行,欺诳众生,是名欺佛。复次,一切法中不如说行,是名欺佛。(古印度)龙树《十住毗婆沙论》卷二

41、 一切心与境,寻觅无可得,此无者则是。三世不生灭,其性无改异,是乃为自性,大乐之实相。故一切境相,皆可为法身。(古印度)萨罗诃《笃哈歌》

42、 履仁行慈,博爱济众,有十一誉,福常随身: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天护人爱,不毒不兵,水火不丧,在所得利,死升梵天。是为十一。《法句经》卷上,慈仁品

43、 生命的长度,就在一呼一吸之间。生死也在分秒间。时间就是我们的生命。只有这样认识生命,才是真正保证了生命的精髓;才能精进不懈,勉励自己为生命留下历史,为社会留下贡献。

44、 如何以培养美德接济无德之人?对无德之人,要求他们改进,没有什么效用。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德,不知道有德的好处,所以无德。你不如培养自己的美德,做个样子给别人看,那些无德之人一看你这个样子很好,没准由欣赏而羡慕,由羡慕而模仿,也就从无德变成有德了。

45、 过着粗衣淡饭的生活,节制你的欲望,减少你的需要,在这种没有烦虑的适度生活中,你将可以发现满足。——《佛陀的格言》

46、 月低天晓,雪积山寒,风树萧萧,野云冉冉。广长舌相,无尔藏缩处。净妙法身,无尔盖覆处。到这里如何?得端的相应去。一《宏智禅师广录》

47、 眼睛向外观看时,见到一切形形色色,感到世界如此的真实;用心往内观照时,觉得内心空无一物,感到世界如此的虚幻。世界到底是真实还是虚幻?对于初学者而言,理论上世界是虚幻的,现实上世界是真实的。事实上,世界既不是真实,又不是虚幻,而是显空双运、明空双运、乐空双运和智悲双运的大法界境界。

48、 越来越多的人把少壮不努力的告诫,化为了成名需趁早的追求。人生之 青壮年争名夺利已是世间之惯性,精力充沛,固可筑下事业之基石,亦 是造作业因之重要时期。处于惯性之河,无需刻意逆流,能够随波而不 妄自逐流,或者进一步引导河流灌溉稼穑,此为智慧人,此为大事业。

49、 若有布施于少食,修善供养于世间,所施大小如蚊蚋,亦获快乐得半日。《菩提行经》卷一

50、 大众莫待老僧上来便上来,下去便下去。各有华藏性海,具足功德,无碍光明。名名参取。——《杭州天龙和尚》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洞山良价禅师》

51、 悟是不能完全用语言及文字表达和形容的,譬如你吃了一颗糖,感觉很甜美,这甜的滋味只有吃过的人才能知晓,没有吃过糖的人是不易体会的,“悟”是自证自觉的境界。

52、 身体有病,要靠医生来诊疗;心灵有病,要靠自己来医治。(当代)星云《佛光菜根谭》

53、 在慈悲的境界上,一切生命都血肉相关、休戚与共,自我生命的价值仅存在于为他人、为群体的无私奉献中。

54、 敢于放下,果断放下,心里真正地放下,放下的一刹那,你会感到天地原来如此广阔,你会发现你的脚步是如此轻盈平稳,你的心房是如此安稳温馨。

55、 应于自身生痛苦想,于善知识生医王想,于所说法生良药想,于所修行生除病想。《华严经》卷七十七,入法界品

56、  你时刻要记住自己是谁: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人。这世界有 你不多,无你不少。记住了,你就坦然了,就有很多理由快乐了,你 的幸福感也会与日俱增。

57、 人生没有真正的绝望。树,在秋天放下了落叶,心很疼。可是,整个冬天,它让心在平静中积蓄力量。春天一到,芳华依然。只要生命还握在手心,人生就没有绝望。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8、 一人追求完美,活得很累。禅师对他说:这世界是一半一半的。天一半,地一半;男一半,女一半;善一半,恶一半;清净一半,浊秽一半。很可惜,你拥有的是不全的世界。为什么?你要求完美,不能接受残缺的一半,所以你拥有的是不全的世界,毫无圆满可言。学会包容,就会拥有一个完整世界。

59、 染污末那,为识依止。彼未灭时,相了别缚,不得解脱。末那灭已,相缚解脱。(古印度)护法等《成唯识论》卷五

60、 在感情发生问题时,要以大爱之心爱其所爱;也要退一步,用宽广的心接受眼前呈现的一切,这才是有智慧的爱。

61、 愿一切众生财宝丰足,无所乏少。愿一切众生具足一切安隐快乐。《华严经》卷二十九,十回向品

62、  一位法师倡导“心灵环保”,一位法师呼吁“心灵和谐”, 两位法师的不约而同,令人深思。现代社会, “心灵污染”、 “心灵 矛盾”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污染再不治理,矛盾再不解决,人类 的长河将无水可喝,世界的家园将彻底毁灭。俗话说,解铃还要系铃 人,心灵的问题还要从心灵开始修复。

63、 找出自己最大的缺点,要有改变的愿力,切实执行。要把做过的错事记住,不断地自我警惕,自我提醒,要能不二过。(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64、 禅者认为待人处事,要保持不被境界所牵动的态度,要保持不被贪欲蛊惑的定心,要保持不被冒犯所激怒的平静,这就叫禅定。——郑石岩

65、 佛陀的“绿色美容法”,已为现代医学和心理学所证实,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跟身体内部的各器官都有关联,身体的疾病、心理的变化,都会通过“肤色”反映出来。

66、 世间事都是相对的,只要我们以真诚的爱心待人,以光明磊落的心胸任事接物,则人生到处都充满真善美。

67、 世间原本有许多美丽的东西,只宜远远的欣赏,而不宜去获取的。心若在幼稚、贪婪、愚钝的控制之下,是不懂此中微妙的。

68、 忏修黑白为下根戒;于福慧资粮无贪,知一切如幻,为中根戒;修一切善不求福慧,见空性,乃上根戒也。——佚名

69、 若能善用智慧,集中精神与心力,把时间当作钻石般珍惜、精勤不懈,则世间没有不能完成的事;若把时间当作泥土一样挥撒、好逸恶劳,将一事无成,拖累社会。

70、 生活的禅法就在于对于别人的宽宥与对自己的拯救,也是对人格的一种洞察与对生活的一种信心,生活的全部也就证明了生命的主体,人生意义的追问,不是向外的追求,而是一种内心的回归,它是一种诚实与善意的人文情怀。

71、 一件东西能充分使用时,就会突显它生命价值的存在;如不加以爱护惜用而任意毁坏丢弃,就如同扼杀了它的生命。

72、 古人道,活计随分做,生死如推磨。一口气不来,总是他人个。诚哉是言也。——《天如和尚语录》

73、  忏悔能洁净我们的灵魂,忏悔中,我们能认识并改正已犯下的过错, 在此基础上防止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并且不断地改进并完善自身。

74、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看破不如看开。红尘繁复,看破世间种种的七窍玲珑心又有多少呢?一颗慈悲的心,才可以让生命如虎添翼,抽干一切浮躁在心中的恶水,注入一股清新的泉流,还一个清静的灵魂,容江海之天下。

75、 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 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

76、 换位思考是人类经过长期博弈,付出惨重代价后总结出的黄金法则。没 有人是一座孤岛,社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我们不能用自己的左手去伤右 手,我们是同一棵树上的叶和果。

77、 【佛学大师经典语录】与其怨天尤人,不如自宽自解怎样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失败?佛日:此事不远不关他人,正是我身自作自受。——《佛说佛名经》

78、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连“我”都不存在,又何苦执著?放下,忘记,抛却,才是悟到空的途径。

79、 佛家认为,一切苦痛境界都是助道的因缘,修行的路上如果只有顺境没有苦痛,那么自生光明也无所启发,这也正是一切苦痛的价值所在。

80、 佛法功夫,全要自参自悟。即至亲厚之父子、师友,俱替代不得,亦非世法之技艺可以传授得的。譬如他人吃饭,只是他人腹饱,己腹仍是饥饿。——《禅宗直指》

81、 生命的次第从有形到无形,物质永远是第一性,凡人要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身体,形体都不规范、不圆满又何谈神韵。生命的运气好坏皆由有形之身——心、肝、脾、肺、肾来决定,如肝气旺之人必然有谋略和胆识,自然也就具备当官的素质,反之胆都拿掉了,魄力从何而来,官又如何求之。

82、 佛祖而来原无僧俗,但人人有谛当,亲证真得处,名入佛心宗。——《宏智禅师广录》

83、 我在起点与终点之间两全其美,却无法禅定于一夜琴声,直至悠悠的琴声被暗香淹没。

84、 世间人只要与有名望的人交上朋友,拉上关系,便觉得自豪;我加了阿弥陀佛的盟,与观音、势至合作共事,参与菩萨海众功德分红,怎么不欢喜自豪。

85、 比如,金翅鸟在虚空中高高飞翔时,它的影子虽然没有现出,但并非没有身影,最终无论它降落在哪里,黑糊糊的身影就会出现在那里。同样,所造的善恶果报,虽然暂时不一定会现前,但最终不可能不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如《功德藏》云:“高空飞翔金翅鸟,虽暂不见身影现,然与其身无离合,因缘聚合定现前,”

86、  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很不易,各人的工作性质不同,做到的难 易程度有别,不可强求一致。行者多数时候能做到日事日毕,因为行 者是个凡人,无需日理万机,但事情再少,恐怕也有不能做到日事日 毕的,原因很多,方法不当或是其一。行者的方法很简单:计划内的 事情尽量精简,为计划外的事情预留时间。

87、 真实义者,微妙寂静,足涅槃因。言说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大慧,真实义者,从多闻者得。大慧,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楞伽经》卷四

88、 透明:水具备透明的特质,心的本质也是透明与光明。犹如镜面能映照万物,水晶能折射各色光芒。

89、 修习佛法并非学聪明,而是要开智慧。智慧由定而生,若能心专念一,从事入理,即能产生智慧。

90、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流传着这样的口头禅:“鸡毛蒜皮,何足挂 齿。”口头禅,顾名思义,是常挂在人们嘴上的、不为人们所注重的话语。

91、 有举世不知而我独知之识见,始能有举世不为而我独为之志气;有举世不为而我独为之志气,始能有人所不到而我独到之境界;有人所不到而我独到之境界,始能有举世不见知而不悔之胸襟。(当代)夏莲居《自警录》

92、  一个烟鬼的自述:为了给自己吸烟找一个理由,我曾经对最 要好的朋友说:别劝我戒烟,我已将自己的寿命设定在55岁,不需 要多余的健康。为了表达甘心在烟尘中堕落的决定,我曾经告诉最 亲近的人:烟是我最爱,死也要带它走,别忘了在我临终时为我点 上一支烟。

93、 众报随业生,如梦不真实,念念常灭坏,如前后亦尔。《华严经》卷十三,菩萨问明品

94、 是的,这世界从来没有隐瞒过我们,我们的耳朵听见河流的声音,我们的眼睛看到一朵花开放,我们的鼻子闻到花香,我们的舌头可以品茶,我们的皮肤可以感受阳光。在每一寸的时光中都有欢喜,在每个地方都有禅悦。

95、 法随法行,法幢随处建立。昨时长芦江上,而今普照光中。衲僧家,不可以静躁则,不可以去来求。步步不将来,心心无处所。直得正不立玄,偏不涉事,处处无渗漏,密密常现前始得。一《宏智禅师广录》

96、 肩负人生职责,勤奋努力,由此产生快乐和幸福,带来荣誉。《经集》第二品,第三章《羞耻经》

97、 心有定力,智慧自然产生。人常为外境所影响,即是定力不够,学佛即是要学定。“定”用现代语讲,就是庄敬自强。

98、 所谓佛境界者,极而言之。迷则佛境界俱是众生境界,悟则众生境界俱是佛境界。——《天日中峰和尚广录》

99、 在这世上,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为消逝的东西而悲伤,不陷入万物,这样的人称为平静者。《经集》第四品,第十章《毁灭以前经》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