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禅心软文文案,精辟透彻!
1、 【天天禅语】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说:“一嗔能摧毁,度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意思是说,即使是千劫中通过布施与供奉诸佛等获得的善业福报,只要你生气发怒一次,就会将全部福善功德抵消干净。
2、 勤行布施,心无吝惜: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脑髓、身肉手足,不惜躯命。《法华经》卷四,提婆达多品
3、 生活之路不只一条,如果一条路走不通,那只不过是在暗示另一条路上的辉煌。适时止步,“半途而废”之后,或许你会发现,人生之路原来可以如此宽阔。
4、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隋)僧粲《信心铭》
5、 人应该为了什么而行善,做善事并不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富足。
6、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持之以恒,也不需要做任何事都要联系起坚持和 信心来。我们要做的就是用简单的方法把事做好,最重要的就是把知识融和 于现实生活中.仅此而已。
7、 分别完全是一种主观计度。本来没有的事,一分别、一计度,问题就来了,烦恼就起来了。烦恼起来了,我们的身心就不得安宁,就不得自在。
8、 当在和平年代,大多数人还算是丰衣足食之时,人心的不安便只能说明这个地球在发生质的变化。物质的丰裕终究掩盖不住内心的虚浮,人类正用我们虽然微小却又能毁灭世界的力量在改变着世界。
9、 世人大多有从众心理。正义不去引导,邪恶就会去诱惑;真 善美不去争取,假丑恶就会趁机而入。没有从众心理,就没有宗教; 没有从众心理,邪教也没有市场。从众是人的天性,因为很少人不怕 孤独。从众心理本身没有错,错与不错,取决于究竟是什么在引导 它,取决于它所从的方向。
10、 苦,以烦恼为本;烦恼,以颠倒邪见为本;邪见,以虚妄分别为本。虚妄分别无有根本,无有色相,难知难断。是贪瞋痴,皆以无明黑暗为首,从彼所生,由彼所生。一切皆悉虚妄不实,是贪瞋痴,本性清净。《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十
11、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己者,阿弥陀佛也。唯有阿弥陀佛知我,故是一知己。阿弥陀佛岂不知我?阿弥陀佛既知我,岂不幸福满足?
12、 【佛心禅语】 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不是刀枪等武器,而是慈悲。因为,武器只能 制伏人的行为,无法改变人内心的邪恶;而慈悲却能震撼人的心灵,净化 人的身心。
13、 【禅语感悟】 私心是一个人的致命弱点。如果一个人私心太重,任贪婪作祟,那么 就会无恶不作,人生的快乐也将随之消失。
14、 那些低至尘埃里的花蕊,无论你是否亲近,它总会自开自落,临水照花的牵挂,终是暖了灵犀,那一片青翠悄悄爬满了心墙。小半生的情愫,禅意点点,都在生命的留白处,开出了一程一程的珍惜,悄然无声,散落初夏的光阴里。
15、 善导禅师开示说:“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真正的绝境。无论 黑夜多么漫长,朝阳总会冉冉升起;无论风雪怎样肆虐,春风终会缓缓吹 拂。”而对我们来说,当挫折接连不断、失败如影随形时,当命运之门一 扇接一扇地关闭时,我们永远也不要怀疑,因为总有一扇窗会为你打开。
16、 若人无实语,小人中小人。实是法之阶,明中第一明。实是解脱道,财中第一财,救中第一救。《正法念处经》卷八
17、 网络及传媒的发展,使当代人所获信息量越来越大,虽有哲人说知识就 是力量,然而知识也可成为人类恶欲的帮凶,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那 颗心,才是我们必须去认知、把握的。学佛习禅,让智慧更有力量。
18、 静由心生,心不静,则烦恼生。在繁杂的人世间,能够保持一颗宁静的心灵,随时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处,细细品味生命的微妙,无疑是一种超然的人生境界。
19、 在一切善恶境界上不起分别,不等于没有分别。自性分别还是有的,只是不执著。
20、 生命本身复杂而残酷,但并不缺乏希望,绝望的是人们的思维。很多时候,人们不肯放手是因为等了太久、付出太多,坚持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曾经的付出并非徒劳,这样的坚持是对过去的执著,等待也是对过去的等待。
21、 贫者因物质匮乏而苦,富者则因心灵空虚而苦。贫者千方百计地追求物质,所以极其烦恼;富者则担心失去已拥有,而无法轻安自在。
22、 觉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永嘉证道歌》
23、 【禅语感悟】 佛光禅师开示说:“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你永 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宽恕别人就是解放自 己,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24、 【敏而好学学无涯,去粗取精不耻问之好求学】1.学习可以增长智慧。2.智慧用来改变人生。3.成才之路没有捷径。4.诚实谦虚地求学。
25、 女人发昏才是一个“婚”字!女人出嫁是无法和自己再继续独处了就嫁“感”于人,想找一个男人来依靠。所以,世间很多浪漫的爱情故事皆因误会而认识,又因了解而分开。大凡独身的女人皆因太清醒或者太能干。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而是自我的妥协。
26、 法只有渐没有顿,顿也是从渐来的。例如:苹果瓜熟蒂落,是瞬间的事,但在掉下来之前,必须经过栽培,假以时日,才成熟落地。——慧律法师
27、 就拿邵逸夫而言,他为内地与香港的教育事业捐助过数十亿款项,用 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在内地与香 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建筑物不胜枚举,这不就正如佛家所言,布施的越 多,其实得到的也越多。
28、 看世界不光要用眼睛,还要用心。失去欣赏能力的人是可悲的,他的心已经变得衰老。
29、 才华充足的人,一方面很容易达到目的,很快就获得了世俗的满足;另一方面,因所求没有止境,又永远不容易寻得内在的圆满,才华反而成了自苦的根源。——证严法师
30、 佛家最令人敬佩的就是善心与慈悲心,因此才会有“我佛慈悲”的话语,更有一些大慈大悲的人直接被称作“活佛”。佛说有了大慈大悲的心,所有的功德都在里面。
31、 我们的命运,都是我们一手造成的。做善事得善报,做坏事得恶报,这都是我们平时种下的善因或恶因造成的。但如果我们能迷途知返,找回一颗向善的心,也会遇到自己的善果。
32、 【成功之人】 成功的人需有八十岁的智慧、二十五岁的干劲与五十岁的稳重。
33、 佛教徒常说“功德无量”,是指对该做的事从不计较,无限量地做、及时地做,’而且不求回报,此即真正无量的大福报,.亦即所谓的“功德无量”。
34、 若人以语言名状心,终不得心。不以语言名状心,亦不得心。语言本是心,名状之故不得也。无言语本是心,不名状之故不得也。种种会当,皆不与自心契。上祖日:默契而已。——《舒州龙门佛眼和尚语录》
35、 立身行己之道,志欲刚,气欲柔。志不刚不足成千古品格,气不柔不足陶多生习气。(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一
36、 佛曰:1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2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3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4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37、 现代人有一种通病,那就是普遍不了解自己,在还没有衡量清楚自己的能力、兴趣、体力、经验和条件之前,便一头栽进一个过高的目标中,所以每天要受尽过劳和疲惫的折磨。——郑石岩
38、 随在何处,念佛第一,好心情第二,好身体第三,其余任何重要之事皆在第四、第五……
39、 虽然厌秽欣净,照样赚钱心悦、亏本不悦,凡夫如此,本属自然。这也是因缘所生法,如夏日吹凉风便觉凉一样自然。不要自责:“我已念佛,何故还这样放不下?是不是欣离心不切?”只不过接下来要心地坦然,不要全然被境所牵。
40、 不要以自己的不如意和不快乐来臆测他人的生活,人的身份、财富只是表象,真正的幸福并不由此而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从中发现快乐,才是我们应有的活法。
41、 明浮躁源,戒浮躁心,无论外界怎样,我们都应该随时提醒自己不要有丝~毫的浮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才是处世之道。
42、 社会是个万花筒,这个比喻很陈旧,但耐嚼, 不同的人总能嚼出不同的味道。事实上也是这样,这 个世界上绝找不出两个相同的人,也绝找不出两件相 同的事,不是地点对不上,就是时间对不上。既然是 万花,选择哪一朵,寄情哪一朵,就不能那样随便。
43、 一个人对生活的承担,就是生命的责任,生活中免不了有许多的违缘,用一颗充满善意与关怀的心,去对待那些人生的纠缠,人生总是向前,一念间的转换也能带来生活幸福的改善,生活的禅法在于内心找找自我,所以说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是由自己决定。也可以理解为善有善报。
44、 一个有觉悟了的人,他今天做功德今天就得到,今天持戒或禅修,今天就得到结果,通通都不须等到死后。
45、 对于过去发生的事情,我们无能为力;至于未来,它还没有发生,关于它的一切不过是我们的想象。只有此刻,才是最真实的;也只有抓住此时此刻,才算是抓住了自身最宝贵的财富。
46、 客观世界本来是平等的,但由于我们每一个众生主观上的见解、心量、智慧不同,所以客观世界反映到我们的主观世界就千差万别。
47、 人类要谦虚一些、慎重一些、节制一些……倡导生态文明的关键是我们要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尊重现实,摆正“人”在大自然中的位置。“人”字现在写得太大了,应该写小些,把“人”写在应有的位置上。
48、 “自性”是什么呢?是佛性,是空性。为什么反闻自性能够悟道呢?因为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自然也存在于自己的心灵世界,只要觉知自性,自然大彻大悟,成就无上道果位。很显然,通过反闻自性,比向外弛求更方便。正如一句禅偈所说:“须知自有家中宝,切莫纷纷向外求。”
49、 希望你常对自己说,闻到了佛法,我是最幸福的人,除了这幸福外,再 没有别的了。
50、 喜心内充满,而行于布施。施已心无悔,其意益欢悦。《大宝积经》卷七十七,富楼那会
51、 别把人生当作一段物欲的盛宴,当你大肆咀嚼的时候,空耗的只是时光的流逝,其它什么也无法留下;人活一世,其实是一场物质与精神的对垒,是一种困扰与解脱的抗衡。有些东西,要学会思而勿乱;有些情感,要懂得痛而莫恨;有些追逐,要舍得持中有弃;有些浮相,要甘于尘而不染,如此方能禅悟生命的智慧。
52、 【禅语悟道】当今,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社会科技越来越发达,却时常发生人心冷漠、丧失道德的事情。社会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科技层面,而是应该通过教育和正面、积极的信仰来唤醒人们的善心和良知。
53、 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若欲学行者,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唐)善导《观经散善义》
54、 拥有并不一定都是好事,不论是感情,还是美好的事物,保持距离去欣赏,也许更能够看得周全、看得清楚。远远地欣赏,是一种知足,是一种远见,更是一种温暖平和的慈悲心。
55、 如今大家从生到死一直忙个不停:幼年时为玩耍与游戏而忙;中年时为感情与工作而忙;晚年时为养老与治疗而忙。然而,最终除了满脸皱纹与精神空虚外,我们还能拥有什么呢?所谓人生的幸福与快乐是指什么呢?我们忙的意义又在何处?
56、 事情总是这样,对一部分人很重要,对另一部分人不重 要。如果将这件事放到岁月里,它实际上发生还是不发生都没有 什么关系。
57、 越有名的风水师越好看风水,也越灵验。因为他所服务的对象均为高端客户群。他们的福报运势都决定了他们所对应的环境差不到哪里去。什么样的人会住什么样的房。这也是古人所说的“福人居福地”的道理。
58、 【佛学大师经典语录】将一份善意珍藏于心,为身边的人送上祝福怎样让内心充满阳光?佛日: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妻子集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著。——《大方广佛华严经》
59、 若有诸众生,未发菩提心,一得闻佛名,决定成菩提。《华严经》卷二十三,兜率宫中偈赞品
60、 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供养三宝,作大福田,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求出轮回,终不能得。《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三
61、 入迷称作失,人悟称作得。得失在于人。真正了悟了人生道理,即便在喧嚣红尘中,心也能逍遥于山谷,放旷于城镇,精神则是超脱的。
62、 人在平安的时候,很容易迷失自己。偶尔有小挫折或坎坷,反而能唤醒良知、长养善根,这何尝不也是福?
63、 如果我们像禅门说的调息、调身、调心,慢慢调伏像野马、像猴子的这颗心,令它柔软,人生才能活得更快乐、更长久。
64、 有善方便,随顺众生说有二谛。……如出世之人所知者,名第一义谛;世人知者,名为世谛。……有名无实者,即是世谛;有名有实者,是第一义谛。《大般涅槃经》卷十三,圣行品
65、 理想、信念和责任并不是空洞的,而是体现在人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必须改变生活的观念、态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变化。名誉要服务于大众,才有快乐;爱情要奉献于他人,才有意义;金钱要布施于穷人,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是真正快乐的生活。
66、 【佛心禅语】 人为善,福虽未至而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而福已远离。所 以,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做一个好人更重要的事了。
67、 作为凡夫的我们,虽然从无始轮回以来到现在,从来没有休止过,一直在为自己的利益而繁忙奔波,然而很可惜,一点也没有往觉悟的方向发展,反而更加陷于迷乱的轮回苦海之中。这就好比广阔的河流并没有休止,但它从来没有往雪山的方向上流,而是距离大海越来越近一般。
68、 佛心又像保险箱一样,保管住最贵重的东西不让它遗失;而凡夫心有如垃圾场,有害无益的放在心中积存一大堆,无法清理,使自己痛苦不已。——证严法师
69、 佛家禅语:邻里团结,家庭美满,职业安定,环境优美,这是众生应求的愉悦。能慷慨地施舍,能诚心地服务,无怨无悔,这是最大的愉悦。
70、 人生就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名:“大雄。”故名:“大雄宝殿。”即佛也。忍耐好,忍耐是奇宝。一朝之念不能忍,斗胜争强祸不小。忍气不下心病生,终生将你苦缠绕,让人一步有何妨,量大福大无烦恼。
71、 (二)明觉与正念内实有秽不自知,内有秽不知如真者,此人于诸人中,最为下贱;若有一人,内实有秽自知内有秽知如真者,此人于诸人中最为胜也。《中阿含经》卷二十二,《秽经》
72、 在朝霞中与山灵水魄相伴,让身心变得通透而充满活力,是 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趁红尘未醒,一切的机巧尚在远处,一个人尽 享这透明的时光,我感到轻松而愉悦。薄薄的秋凉,在婉转的鸟鸣中 变得温暖,晨风在这一刻非常纯粹,被镀上阳光的颜色,我的思想在 无垠中放飞,灵魂遥望安谧的家园。
73、 若见见世间,见则世间相,如实等无异,此名真见者。《华严经》卷十六,须弥顶上偈赞品
74、 又问:身孰为本?答日:欲贪为本。又问:欲贪孰为本?答日:虚妄分别为本。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日:颠倒想为本。又问:颠倒想孰为本?答日:无住为本。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日: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维摩经》卷中,观众生品
75、 布施,看起来是利人,实际上是利己。持戒,看起来是束缚,实际上是更好的自由。忍辱,看起来是吃亏,实际上是真正的受益。精进,看起来是辛苦,实际上是最终的安乐。禅定,看起来是刻板,实际上是发现内心的活泼。智慧,看起来放下很多,实际上是真正的拥有。
76、 一日,神仙路过茅草岗,拔一节茅草根放在嘴里嚼。有童子 问:甜吗?神仙点点头。童子再问:甜吗?神仙又摇摇头。童子回家 问爷爷:世上有神仙吗?爷爷答:刚才你见到的那位就是。童子又 问:神仙怎么老不说话,怎么连草根甜不甜都不知道?爷爷说:因为 一说话就没人当他是神仙了。
77、 放下悭贪是布施,放下恶业是持戒,放下懈怠是精进,放下嗔恚是忍辱,放下散乱是禅定,放下愚痴是般若,放下虚伪是真诚,放下污染是清净,放下傲慢是平等,放下愚痴是正觉,放下自私是慈悲。
78、 人要活得明白,不能活得不明不白;人要活得糊涂,不能活 得糊里糊涂。活得明白,诸事都看得开;活得不明不白,什么都放不 下。活得糊涂难得,那是大智若愚;活得糊里糊涂可悲,那是对生命 的辜负。
79、 人命不停,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云何纵心令住恶法!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云何恃怙而生侨慢!《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高贵德王菩萨品
80、 遐思滑入渐走渐残的荷塘,在睡莲的缝隙间,伸展自己一念一禅外的领悟,在残荷的哀怨中独自萧然。
81、 只有正确地闻、思、修佛法,才会有体认到诸法空性的智慧,只有体认到诸法空性的智慧,才有能力彻底根除内心的无明。
82、 是法非有作思维之所能解,非神通修证之所能入,不可以有心知,不可以无心得。悟之则顿超三界,迷之则万劫沉沦。——《黄龙慧南禅师语录》
83、 若能体认到贪欲会导致自私自利、贪婪无穷,并堕饿鬼道;嗔恨会导致害人害己、充满仇人,并堕地狱道;邪见会导致毁灭善根、愚昧无知,并堕畜生道,我们就能放得下贪欲、嗔恨及邪见。佛经云:“杀生之上无他罪,十不善中邪见重。”首先放下杀生和邪见。以关爱生命来放下杀生,以闻思佛法去放下邪见。
84、 一切威仪中,常念佛功德,昼夜无间断,如是业应作。《华严经》卷十三,光明觉品
85、 不要放大自己的缺点,也不要掩藏自己的优点,这样你会自 信一些。不要害怕面对内心的龌龊,也不要忽视对内心美好的赞美, 这样你会对自己客观一些。拥有自信,做到客观,人生就已经像模像 样,若有余力再稍事打磨,成为精品绝品,或许并不是一种奢望。
86、 盛瞋恚能持,如制逸马车,我说善御士,非谓执绳者。《杂阿含经》卷四十,第11()7经
87、 问:“有人问我杀猪的人可以不可以拜师,但是他皈依后还要杀猪,这样可以皈依吗?”答:“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杀猪之人,如何不许皈依?求皈依应先忏悔,方是真心。如果仍操刀杀猪,是无忏悔之心,皈依之益,恐不能得。”——李炳南居士
88、 如是众生,若遇大善知识,教令坐禅,觉悟无心,一切业障尽皆销灭,生死即断。
89、 爱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别人,也能照亮自己。捧一颗爱心上路的人,一生都将生活在爱里。
90、 人多力大福就大。一支再大的蜡烛,它的光度还是有限;而一支小蜡烛点亮之后,却可再引燃千万支蜡烛,这千万支的烛光就可照亮各个黑暗角落。
91、 父母过分爱子女的心力,会反射成为子女的烦恼。对子女要放心,他们才能安心。
92、 就好象善巧的木匠或木匠的徒弟,用细的木钉将粗的木钉打掉、移除、取出;同样的,当比丘注意与善法相关的其它对象时,他的心就能够向内稳定、平静、专注、一心。《中部·除妄念经》
93、 让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吧!有了它,你会平和面对动荡不安,积极应付挫折困难,于寒冬里感受到暖意,在风雨中体会到幸福。
94、 发心行菩萨道教化众生,使不仁慈的人起慈悲心,使嫉妒的人起欢喜心,使悭贪的人起布施心,甚至使造十恶业的人也能悔改、行十善法;这样的发心和行持就是菩萨!
95、 人们要尽最大的努力,选择最能发挥自己优势的职业,并且敢于尝试新 事物,一往无前地释放生命的潜能。事实证明,如果一个人充分发挥了自己 的潜能,几乎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到的。如果一个人总是在怀疑、犹豫,机 会就会越来越少,成功总是遥不可及,最终都无法摆脱两手空空的现实。
96、 禅是微笑,不是愁眉苦脸。虽然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没有什么值得快乐的地方,但是愁眉苦脸也不等于就能解决生死问题。要解决生死问题,还是得从容面对。
97、 这就好比同样多的事情,有人为世事所烦扰,忙得焦头烂额,有人却能泰然自若地悉数处理完毕。生活的智者总是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之外存一颗闲静淡泊之心。生活中的智者虽因忙碌而身体劳累,却因为时时有着一颗清静、洒脱而无求的心,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快乐。
98、 止能遮结,观能断灭;止如捉草,观如镰刈。(古印度)诃梨跋摩《成实论》卷十五
99、 一粒种子,可以长出累累的果实,虽是两个金钱的布施供养,就会有无穷尽的收获。可见,大事都由小事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