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埋葬了两位皇帝的陵墓。尽管至今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但唐高宗和武则天依然安然沉睡在陵墓之中,没有受到任何打扰,是唐十八陵中唯一没有被盗掘的陵墓。

乾陵的由来

相传高宗继位之后,就派自己的舅舅长孙无忌和太史令李淳风去选墓地。

两人一路查看,当来到距离长安七十多公里的梁山时,李淳风大为惊叹,认为此山三峰高耸,主峰直插云天,乌、漆二水在山前合抱,围住地下的龙气,乃是世间少有的一块风水宝地,堪称龙脉圣地。于是两人选定之后,急忙回洛阳禀报高宗。

高宗听到李淳风说找到了一块龙脉圣地,不由得心中大喜,但旁边的袁天罡突然说道,此地万万不可作为乾陵之址。

原来,袁天罡看风水的道行更深,他当年在为高祖李渊寻找陵址时,就曾留意过梁山这个地方,猛地一看,似乎是一块风水宝地。

但此地与太宗龙脉隔断,如果是寻常百姓葬在此处,则至少可以兴隆三代。而如果皇帝葬在此处,则三代之后江山有危险。

同时,袁天罡认为,梁山三峰耸立,北峰最高,南二峰稍低,东西对峙,正应了“梁山为陵,女子主事”。

如果乾陵定在梁山,恐怕大唐江山必为女子所伤。但是高宗最终还是听信了李淳风的意见,将自己的陵墓地址定在了梁山。

高宗死后,陈子昂等人主张在洛阳安葬,而武则天则遵照高宗“得还长安”的遗愿,将其葬在了距离长安不远的梁山。

根据历史记载,修建乾陵共动用兵士和民工二十多万人,按照“因山为陵”的葬制,将梁山主峰作为陵冢,在山腰凿洞修建地宫。

神龙政变后,82岁的武则天被迫让位给儿子李显,并且在死前取消了自己的帝号,想以皇后的身份“归葬乾陵”,和丈夫高宗合葬在一起。而李显在武则天最后的日子里,也放下了曾经的恩怨,力排众议,命人打开乾陵,将武则天葬入乾陵玄宫。

从这之后,乾陵历经一千三百多年的风雨飘摇,尘封的石门再也没有对外面的世界开启过。

乾陵中都有什么

要想进入乾陵,首先要经过一条“羡道”,这条羡道大约长63米,宽4米,用两吨重的长方形石条叠砌而成,石条上下左右之间以铁棍相连,缝隙之中浇灌铁浆,封宫之后,石条之间不能移动,浑然一体,打开的难度极大。

如果能通过羡道,那么尽头就是宫门。普通人的墓葬宫门只有一个,但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有五道石门,估计乾陵应该差不多也是这个数。石门全部由巨大的石块组成,沉重且不可能从外面推开。

进入宫门,便达到墓室了。墓室应该分为前、中、后三室,中室的中间有“棺床”,棺床上放着皇帝的神宫,即棺椁,高宗和武则天的神宫应该是并排放置的,高宗在右,武则天在左。皇帝身穿十二套大殓之衣,口含贝玉,棺内有各种陪葬的贴身宝物。

后室设有石床,石床上放置衣冠、剑佩等高宗生前喜好之物。前室设有“宝帐”,帐内设有神座,神座西边放置宝绶,谥册等,东边放置明器、素幡等。

据专家推测,乾陵中的宝贝至少有五百吨,因为根据史料记载,高宗驾崩时,陪葬品的价值占了朝廷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而且高宗临死前留下遗诏,将生前喜爱的所有书画全部陪葬。二十多年后武则天驾崩,又带进去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宝贝,那么乾陵中的陪葬品价值有多高,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人们最感兴趣的,还是乾陵中可能有一件顶尖国宝《兰亭序》。

史料记载,李世民死的时候,遗诏要求将《兰亭序》陪葬,但五代时耀州刺史温韬把昭陵盗了,结果却没有发现《兰亭序》,那么极有可能这件国宝被李世民的儿子李治给留下来了。

所以大概率这件国宝就在乾陵之中。而且,民间一直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的说法。

乾陵前的无字碑

乾陵前立有两块巨大的石碑,西边那块叫“述圣记碑”,主要是歌颂高宗功绩的,有武则天撰文,中宗李显书写,全文八千多字。

东边那块本应该是歌颂武则天功绩的,但奇怪的是,这块功德碑上空无一字。

汉武帝曾在泰山顶上给自己立过一块无字碑,理由是自己功德无量,文字已经不足以说明了。武则天在自己陵前立无字功德碑,其用意很可能是跟汉武帝一样的。

另外一种说法是,武则天知道自己抢了李唐的江山,如果碑上有字,恐怕会招致后人辱骂,所以还是不写字的好。

还有一种说法是,武则天自认为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不输给任何一位皇帝,但唐朝后代皇帝肯定不会给她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所以武则天不在碑上刻字,而是将自己的功过留给天下人评说,她似乎更相信群众的眼睛才是雪亮的。

最后一种说法,是无字碑上本来是有字的,但后来被唐玄宗李隆基给磨平了。

武则天在位的时候,曾应四夷酋长所请,筹资百万亿在神都洛阳建了一座大周万国颂德天枢,其实就是武则天的纪功柱,全体由黄铜浇铸而成。李隆基继位之后不久,即下令销毁天枢,熔了一个月也未能熔完。

而且,李隆基一直对打击武家势力不遗余力,所以他既然能毁去天枢,那么磨去武则天功德碑上的字也是有可能的。

不过,所谓无字碑,如今是看不到的,因为上面早已刻满历朝历代的题刻。自北宋以来,凡是达官显贵游历到此,都在在无字碑上刻字,到了明朝时,已有题词者39人,遗留题刻42段,无字碑变成了有字碑。

有趣的是,其中有一段文字,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人能够识别,据猜测可能是一种已经消失的少数民族的文字,被学者们称为“二十世纪之谜”。

风雨飘摇,乾陵无恙

自建成以来,乾陵和其他所有的皇帝陵寝一样,都被盗墓者所觊觎,然而1300多年来,无数的盗墓者都在乾陵面前铩羽而归。

试图盗墓乾陵的人,多如牛毛,大多没有记载,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就有十七次之多,其中最有名的是黄巢、温韬、孙连仲三人。

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声势浩大,几乎覆灭了唐朝江山,但历朝历代的起义军都面临一个难题,那就是没钱!明末的李自成选择了敲诈勒索高官富户,而黄巢则选择了盗墓。

他动员了40万人,在梁山西侧狂挖不止,直接挖走了半座梁山,深达40多米,但因为不懂风水地貌,竟然挖错了方向,最终无功而返,而他留下的那条深沟,至今仍存,被称为“黄巢沟”。

五代时期,后梁耀州节度使温韬是一个狂热的盗墓贼,凡是在他所辖境内的唐朝诸陵,全部被他挖掘,墓中的金银财宝也都被他取了出来。

然而,在他想要挖乾陵的时候,突然风雨大作,等他离开天便放晴。史载“独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温韬受了惊讶,从此不敢再打乾陵的主意。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孙连仲以保护乾陵为幌子,以军事演习为掩护,调动了一个师的兵力挖掘乾陵。当时孙连仲用了很多炸药,把梁山炸得面目全非,但却始终找不到墓道口。

正当他们还要继续时,突然风雨大作,电闪雷鸣,暴雨数日不歇,军中传言是武则天显灵,欲惩罚盗墓者,孙连仲无奈,只好狼狈离开。

当前人们普遍认为,乾陵是没有被盗过的,因为我们前文说,乾陵的墓道很结实,也没有被毁坏的痕迹,说明至少没有人从墓道进去过。

而不走墓道,要打盗洞的话,梁山周体全是石头,十分坚硬,打盗洞的难度非常大,而且专家仔细查看,也并未发现有任何盗洞的痕迹。

1959年到1960年,国家曾组织考古人员对乾陵进行开发,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曾批示,“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不久,国务院又再发通知要求“全国帝王陵墓前先不要挖”,乾陵的发掘就此停止。

时至今日,我们对乾陵的内部构造,以及可能存在的宝贝,有没有被盗过,这些统统都是猜测。

也许只有在等到乾陵被打开的时候,一切才能真相大白。说句老实话,我虽然不懂书法,但最关心的还是《兰亭序》是否真的就在乾陵之中呢?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