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二月初二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节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龙头节。龙头节最早可以追溯到伏羲时代,伏羲当时“重农桑,务耕田”,所以每年二月初二都“皇娘送饭,御驾亲耕”。

众所周知,民间还流传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为何这样称呼?龙头节还有哪些传统习俗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二月二为什么被称为“龙抬头”?

在我国古代,龙一直被认为是掌管雨水的神仙,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而二月份的降雨正好比较频繁,于是就有了“龙抬头”这一说。

当然,还有流传于一种说法就是,“龙”并不指一种动物,而是“星宿”中的一部分,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学习一下。

二月二“龙抬头”真正的由来实际上是根据天象来的,因为每到仲春卯月之初,东方苍龙七宿中的龙角星就会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所以叫做“龙抬头”,抬的是龙角星,而不是真的“龙抬头”。从这一天开始,便标示着阳气从地底而出,雨水开始增多,气温逐渐回升,真正的春天即将到来了。

龙头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1、龙头节剃龙头

民谚曰:“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好精神。”这一天小孩子理发叫“剃喜头”,有保佑孩子身体健康之意,而成人理发则叫“剃龙头”,表示这一年都会有好运。因此二月二这一天也被称为“中国传统的理发日”。

2、龙头节还是美食节

龙头节吉祥喜庆的日子,当然少不了好吃的东西,这一天民间饮食多以“龙”为名,寄托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比如春饼在这一天也叫“龙鳞饼”,吃猪头肉则叫“挑龙头”。

除此之外,在这一天吃面条,被人们称为“扶龙须”,吃米饭被称为“吃龙子”等等。

3、龙头节还是春耕节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是指“青龙”七星开始出现在东方,此时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从南往北陆续开始春耕。因此,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

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从其愿望来说是好的,故“龙头节”流传至今。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且象征着古人的智慧。在中国人眼中“龙”是祥瑞之物,各地也借此举办各种活动,旨在挖掘和弘扬“龙头节”的习俗和文化。

不知道各位小伙伴的家乡那边有什么关于“龙头节”的习俗呢?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