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阿坝藏羌自治州,人口30多万,与汉族、藏族混居,仍保留着独特的民族服饰,节日、婚庆、祭祀、丧葬也有自己的民族习惯。

从成都陆路去九寨沟,经过汶川、松潘,路边崖壁上可以看到古栈道遗迹,据说有些就是羌人开凿的,说明羌族在西南地区生活的久远。

其实,现在的羌族源于古羌,确实与西北游牧民族有着很深的渊源。从文字上考证,羌族的“羌”字属上下结构,上面是羊,很明显地保留了游牧生活的痕迹。

羌族的称谓,商朝就已经出现,商朝人把西方异族统称为羌。那时,中原范围还很狭小,现在陕西、山西还不是中原,那一带的少数民族称羌方,再北面的称北羌,这是很笼统的划分,以后的羌族应该涵盖其中。

汉朝以前,对中原政权威胁主要来自北方,秦时的胡人,汉时的匈奴,都是主要威胁,羌民族还没形成气候,所以记述不多。

直到公元一世纪,汉朝征服匈奴,恢复对西域(今新疆)的管辖,此时,散落于中国西部边界内外的羌民族各部落,开始与汉民族接触,随之与东汉政府爆发战争。

当时的羌民族以游牧为主,跟匈奴习俗非常接近,但落后于匈奴,大小部落之间冲突、仇杀不断,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

羌人与中原民族的冲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公元一世纪发生在局部,到公元二世纪演变为全面战争,史称“羌战”。

史籍记载的羌汉冲突,最早发生在羌族的烧当部落,公元57年至100年,记载与烧当羌相关的攻伐事件就有10起,地域涉及甘肃临洮、甘谷、永靖、青海贵德等地,战争规模不大,羌族兵力不过数千,东汉兵力不过两万。

从公元101年开始,羌族的勒姐部、当煎部、钟羌部、滇零部、参狼部、牢羌部、零昌部、沈氐部、且冻部、傅难部、烧何部、灵吾部、滇那部、鸟乌部先后加入,范围也由甘肃、宁夏一带,扩展至陕西、河南,战火向中原腹地推进了1000多公里,首都洛阳都受到了威胁,每次战役死亡人数都有数万人。

“羌战”连绵120年,到公元169年结束,造成的结果是,开启了东汉王朝走向覆灭的大门,而羌族人口锐减,有的部落几乎灭绝,直到公元四世纪的南北朝才恢复了元气,重新出现在历史纷争的舞台。

把羌族称为胡人,源自西晋的“八王之乱”,游牧民族大规模入侵,分裂中原,史称“五胡乱华”。五胡分别是匈奴、鲜卑、羯、氐、羌。南北朝时期的后秦就是羌人建立的。

后秦(公元384——417年)。统治区域在陕西、甘肃、河南一带,开国皇帝姚苌,原来是前秦将领,苻坚淝水之战兵败后,乘机灭前秦,在长安称帝。后秦传三世,立国34年,后为南朝宋刘裕所灭。

东汉至西晋时期,连年战乱攻伐,促进了民族交融,北方大部分羌人改变游牧生活方式,与汉族融合,另一部分则散居甘肃、青海一带,日后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项人就是他们的后裔。

现在的羌族是宋朝以后南迁而来的,随着环境的变化、时光的磨砺,早已改变了游牧方式,生活习俗更接近于西南地区的其它少数民族了。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