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狐狸的古诗,古文

一、上古神话有一个关于禹娶涂山女的著名神话,记载在东汉赵晔《吴楚春秋》卷六《越王无余外传》中(原文我没找到)。这个神话说的是禹到涂山,见到一只九尾白狐,又听到涂山人唱的九尾白狐歌,感到自己的婚姻就应在此处,于是便娶涂山女为妻。神话中的九尾白狐是涂山女变的,九尾白狐是涂山的灵兽。娶了涂山女为妻可以幸福昌盛。所以,禹见到涂山狐其实就是见到涂山女,故而决定要娶她。

二、狐仙是中国传说中常见的角色之一。《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中,狐仙、狐妖的故事更是举不胜举。“妖媚”、“邪气”、“仙灵”、“神秘”、“狡猾”,可以说是中国人想到“狐”后最明显的感觉。

三、其实按照生物学理论,狐,狸是两种动物,只是人们叫习惯了,统称狐狸,而只有狐有仙气,狸似乎只是是俗物。

四、《诗经》中也出现过狐狸——《国风·卫风·有狐》“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五、九尾狐,最早是出现在《山海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山海经.南山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山海经.海外东经》。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一个亦正亦邪的形象。《山海经》中的九尾狐,乃是一个能“食人”的妖兽。

六、到后来的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九尾狐则象征子孙繁息(见《白虎通德论.封禅篇》)。“食人”之传渐隐,“为瑞”之说渐渐出现。

七、东汉的《说文解字》中,解狐为“祆(妖)兽也,鬼所乘之”。可见,狐有灵气(妖气),在数千年前,已是公认。再到后来的唐宋时期,狐已经被人设庙参拜,而且十分流行。唐朝张鷟《朝野佥载》说:“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而到了明清,狐的形象就更加丰富了。九尾狐中最著名的妲己形象,就是在那时出现的(即《封神演义》)狐王,出现在名著《西游记》中。

八、狐假虎威——《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之与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九、在日本人心目中,(狐狸)狸猫是一种神秘的动物,它们会使用一种类似障眼法的幻术,身体可以变成任意形状,或者把树叶变成钱什么的用来欺骗人类。

2.关于杨花的古诗

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

北周·庾信《春赋》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唐·韩愈《晚春》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宋·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宋·晏殊《踏莎行》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宋·王安石《清平乐》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春色:指杨花.二分尘土:杨花有三分之二落在路旁尘土之中.一分流水:杨花有三分之一飘落水面.

宋·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小园桃李东风后,却看杨花自在飞

宋·王令《瀹瀹》

满意请采纳

3.赞美狐狸的诗句

《狐狸》

我本千年一白狐,流落深山与世殊。

惯看花开花又谢,春秋变换成人躯。

灵性有忆须报恩,数载倏忽不留痕。

偶见书生窗畔读,青灯昏昏风曳竹。

自是徘徊不忍去,音容一遇便如故。

应觉相思为君痴,一入情网又难悟。

但着华服娇娇姿,从此誓将此身随。

环佩交映花前语,风流吟唱月下诗。

怎奈世事有离合,长亭别去杨柳折。

清风摇落缕缕花,时时孤身望远陌。

楚梦醒来暗失魂,懒画眉妆倚朱门。

再待君回情已绝,惟有空枝听鹈鴂。

我舞衣袂无人看,对影依依念前约。

何曾梦断无人惜,应是秋回有雁翔。

尘心漫着俗世误,人去亭台更凄凉。

遥隔幽院佳人笑,闻此戚戚肝肠伤。

清泪涟涟谁可怜,思心经过情未谙。

一番来去成枉然。

4.赞美狐狸的诗词

赞美“狐狸”的诗有

1.《沁园春·万里封侯》

年代: 明 作者: 刘基

万里封侯,八珍鼎食,何如故乡。奈狐狸夜啸,腥风满地,蛟螭昼舞,平陆沉江。中泽哀鸿,苞荆隼鸨,软尽平生铁石肠。凭栏看,但云霓明灭,烟草苍茫。

不须踽踽凉凉,盖世功名百战场。笑扬雄寂寞,刘伶沉湎,嵇生纵诞,贺老清狂。江左夷吾,隆中诸葛,济弱扶危计甚长。桑榆外,有轻阴乍起,未是斜阳。

2.《偈颂一百零一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慧性

言发非声,舌头无骨。

色前不物,狐狸慈窟。

3.《偈颂一百六十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宗杲

大家泼一杓恶水,洗涤如来净边垢。

垢尽众生烦恼除,狐狸便作师子吼。

4.《颂古九十八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印肃

立亡坐脱不为奇,石霜迁化少人知。

九峰师子连天吼,刹那惊杀野我狐狸。

5.《清明》

年代: 宋 作者: 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5.赞美“狐狸”的诗词有哪些

1.最思那年携手处, 爱花情柳满心路。 狐修千年泪沾身, 狸心只为薄情苦。

2.我本千年一白狐,流落深山与世殊。惯看花开花又谢,春秋变换成人躯.。灵性有忆须报恩,数载倏忽不留痕。

3.童话里的狐狸总是一副诡计多端的模样。 狐狸再狡猾,也逃不出猎人的掌心。 狐狸趁猎人不注意逃之天天了。

4.飘万点觅花冢,香凝一叶逐清风。回眸百顾难舍,修行千年梦不辍。形单月思共赏,哨啭天籁求相和 。灯火阑珊。

5.最思那年携手处, 爱花情柳满心路。 狐修千年泪沾身, 狸心只为薄情苦。

6.这只火狐紧紧追赶着野兔,它那红色的身体在青山坡上像团跳跃的火球。

7.狐狸那尾巴,像深红的火焰一样,松弛、柔软地拖在雪地上。

8.狐狸外形似狼,脸部稍长,耳为三角形,尾巴长,毛蓬松,专食野鼠、家禽。

9.一只黑色的狐狸从树丛里闯出来,一副尖尖的嘴脸,嘴里喷吐着腥臭的气味,脸歪扭着,狡猾地转动着眼睛,然后拖着长长的尾巴大摇大摆地朝前走去.

10.这是一只非常美丽的狐狸。全身毛色火红,像涂了一层油彩,在阳光下闪动着华丽的光泽;身段优椎,四肢匀称,两只肉感很强的耳朵挺神气地竖立着;那条雪白的眉毛使它的鼻子、眼睛和整张脸显得生动传神,甚至还有几分妩媚。

6.带 杨 的古诗词

1、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出自宋代志南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译文

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

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

注释

⑴系(xì):联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

⑵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⑶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⑷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杨柳风。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出自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一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译文二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埋怨。

12 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7.描写杨花的诗句

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

啭:鸟鸣宛转。

北周·庾信《春赋》

描写杨花的诗句: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杨花:柳絮。榆荚:榆钱,榆树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唐·韩愈《晚春》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杨花:柳絮。

宋·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不解:不知,不能。禁:制止。杨花:柳絮。

宋·晏殊《踏莎行》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意谓柳絮自由自在地飞舞,不流连于画堂朱户的富贵之家。

宋·王安石《清平乐》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春色:指杨花。二分尘土:杨花有三分之二落在路旁尘土之中。一分流水:杨花有三分之一飘落水面。

宋·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小园桃李东风后,却看杨花自在飞

杨花:柳絮。

宋·王令《瀹瀹》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