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述黄石的古诗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下作》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张志和的《渔歌子》五首如下:

(其一)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其二)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

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其三)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

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其四)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

枫叶落,荻花乾, 醉宿渔舟不觉寒。

(其五)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

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以上供参考。

2.描述黄石的古诗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下作》韦庄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爨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张志和的《渔歌子》五首如下:(其一)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其二)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

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其三)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

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其四)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

枫叶落,荻花乾, 醉宿渔舟不觉寒。(其五)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

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以上供参考。

3.黄石西塞山那有一首诗是怎么读的

张志和《渔歌子》 赏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1、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白鹭:一种水鸟。

3、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4、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5、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简析]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剌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4.《黄石的孩子》中男主角说的一首诗全文

名称: 生查子作者: 晏几道作者简介晏几道(约1040~约1112),字叔原,号小山,晏殊第七子。

词与晏殊齐名,号称二晏。有《小山词》一卷。

年代: 北宋生查子①关山梦魂长,塞雁音尘少。两鬓可怜青②,只为相思老。

归梦碧纱窗,说与人人道③:“真个别离难④,不似相逢好。”【注释】①生查子:唐教坊曲名。

又名《楚云深》、《梅柳和》、《晴色入青山》、《绿罗裙》、《陌上郎》、《遇仙槎》、《愁风月》等。 ②可怜青:非常青、怪青。

可怜:奇怪、非常之意。 ③人人:对所爱之人的昵称,宋代口语。

④真个:真正。【赏析】这首词咏别情、写相思,立意很新。

上阕写飘泊游子对离别的整体感受。“魂梦长”与“音尘少”的对比,洗练而精确地概括了离愁别绪;两鬓青青的头发,为“相思”而苍老变白,这是有情人的真实情感和人生体验。

下阕是想象,亲切自然。写游子归来向妻子说的一句话:“离别”难受,“相逢”美好!似真似幻,朴实而真切,虽是人人都会有的感触,但由此人说出,别有韵味和深度。

这就是诗意的魅力。还有这些生查子【生查子】词牌名。

亦称《楚云深》,双调四十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两仄韵,上去通押。 【词牌格式】(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生查子〔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透!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吉水(今属江西)人。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著名的散文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与晏殊较接近,但也有不同处,如他有述怀、咏史、写民情风俗之作,题材较晏殊词广泛。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

有《欧阳文忠公集》。【赏析】这首元夜恋旧的《生查子·元夕》是欧阳修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词的上片回忆从前幽会,充满希望与幸福,可见两情是何等欢洽。而周围的环境,无论是花、灯,还是月、柳,都成了爱的见证,美的表白,未来幸福的图景。

情与景联系在一起,展现了美的意境。 但快乐的时光总是很快成为记忆。

词的下片,笔锋一转,时光飞逝如电,转眼到了“今年元夜时”,把主人公的情思从回忆中拉了回来。“月与灯依旧”极其概括地交代了今天的环境。

“依旧”两字又把人们的思绪引向上片的描写之中,月色依旧美好,灯市依旧灿烂如昼。环境依旧似去年,而人又如何呢?这是主人公主旨所在,也是他抒情的主体。

词人于人潮涌动中无处寻觅佳人芳踪,心情沮丧,辛酸无奈之泪打湿了自己的衣襟。旧时天气旧时衣,佳人不见泪黯滴,怎能不伤感遗憾?上句“不见去年人”已有无限伤感隐含其中,末句再把这种伤感之情形象化、明朗化。

物是人非的怅惘,今昔对比的凄凉,由此美景也变为伤感之景,月与灯交织而就的花市夜景即由明亮化为暗淡。淡漠冷清的伤感弥漫于词的下片。

灯、花、月、柳,在主人公眼里只不过是凄凉的化身、伤感的催化剂、相思的见证。而今佳人难觅,泪眼看花花亦悲,泪满衣袖。

世事难料,情难如愿。牵动人心的最是那凄怨、缠绵而又刻骨铭心的相思。

谁不曾渴慕,谁不曾诚意追索,可无奈造化捉弄,阴差阳错,幸福的身影总是擦肩而过。旧时欢愉仍驻留心中,而痴心等候的那个人,今生却不再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但那只似曾相识的燕子呢?那曾有的爱情真是无比难测吗?如果真的这样,那些两情相悦、缠绵悱恻的美丽韶华难道是在岁月中流走的吗?谁也不曾料到呵,错过了一季竟错过了一生。山盟虽在,佳人无音,这是怎样的伤感遗憾,怎样的裂心之痛! 古人如此,今人亦然。

世间总有太多的伤感和遗憾。世事在变,沧海桑田。

回眸寻望,昔人都已不见,此地空余断肠人。滚滚红尘,茫茫人海,佳人无处寻觅,便纵有柔情万种,更与何人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任君“泪湿春衫袖”,却已“不见去年人”,此情此伤,又怎奈何天?欧阳修的诗词甚多,而我独爱《生查子·元夕》。反复低吟浅唱“去年元夜时……”无限伤感,隐隐一怀愁绪化作一声长叹: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此恨绵绵无绝期?生查子陌上郎西津海鹘舟,径度沧江雨。

双橹本无情,鸦轧如人语。 挥金陌上郎,化石山头妇。

何物系君心,三岁扶床女。 生查子愁风月风清月正圆,正是佳时节。

不会长年来,处处愁风月。心将熏麝焦,吟伴寒虫切。

欲邃就床眠,解带翻成结。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