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律诗常识中拗救的本句自救是怎么回事

在格律诗中有基本句式,仄仄平平仄 平平反反平平平平厌反 仄仄仄平平在第二种句式,即“平平仄仄平”句式中,如果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个字必须用一平声字作为补偿,这样就变为“仄平平仄平”,否则就是犯 孤平。

例如:秦州杂诗杜甫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 候火云峰峻,悬军幕井干。

风连西极动,月过北斗寒。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

这首诗的首联第一个字应该是平声字,却用了“凤”这个仄声字,这 就是用“拗”。而第三字“戈”本该用仄声字却用了平声字,这就是“救”。

这样,这句诗中“戈”字救“凤”字,从而避免了孤平。 这就是所谓的 “本句自救”,也叫“当句救”。

在五言诗中,这种当句救常被称为“一拗三 救”。在七言诗,即“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如第三字用仄声字,那么第五字必须用平声字补救。

例如:插花吟邵雍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身经两世太平日,眼见四朝全盛时。

况复筋骸粗康健,那堪时节正芳菲。酒涵花影红光溜,争忍花前不醉归。

这首诗颔联第二句中的“四”字应是平声字却用了仄声字,也是用“拗”了。第五字“全”应仄声却用平声字来“救”,用“全”字补偿“四”字,从 而避免了孤平,这也是本句救。

在七言中,这种方式也叫“三拗五救”。

2.古诗词里的拗救具体依照什么规则

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应补上一个平声,也叫“救平”,但注意补救的字不能在句末.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一些特定的格式,如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是拗句的一种.但由于比较常用,自然跟一般拗句不同了.具体分为以下四种情况:出句自救①出句自救──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为是仄声字在句末,所以这句诗肯定是出句.这种格式又可变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该用“平”而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但七律这个也不是绝对的,也可“三拗五救”)式.如杜甫的《天末怀李白》的首句:“凉 风 起 天 末”,“平 平 仄 平 仄”王维《观猎》的尾联出句“回 看 射 雕 处”,“平 平 仄 平 仄”以及杜甫的《咏怀古迹》之尾联出句“庾 信 平 生 最 萧 瑟”,“仄 仄 平 平 仄 平 仄”都属于这种情况.注意:出句自救只限于这种情况,不是任何出句都可乱随意变化的.这条规定可以用四句口诀来帮助记忆:“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三拗四来救,一定要记得.”孤平拗救②孤平拗救──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中,句末的平声字是押韵的要求,必须用的,因此不算它.除它之外,这句就只有前面两个平声字.这时,如果第一个字也变成了仄声,就叫做犯孤平.那么,就必须把第三个字变成平声来进行补救.这就叫做“孤平拗救”.如,“仄仄平平仄”(七律则为平平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式,又可写变成“仄仄仄平仄”(这是因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不过这样一来,对句就必须变成“平平平仄平”(七律则为仄仄平平平仄平)”,在对句增加一个平声字来弥补出句中缺少的平声字,即第三个字必须变成平声字.所以叫“对句救出句式的孤平拗救”.典型的例子如白居易的《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对句第三个字变成平声字,即“吹”救“不”)、陆游《夜泊水村》的“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对句第五个字变成平声,“无”救“万”)因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所以“孤平拗救”就是在救句中的“三”“五”位置上补平!两救③两救──如果“平平仄仄平”用于对句,那么,它的出句就是“仄仄平平仄”,这种格式又可以变成“仄仄仄平仄”甚至“仄仄仄仄仄”,这时,就要把对句的第三个字位置变成平声字以相补救,这属于对句救出句.但如果这个出句又是个“孤平拗救”式,则构成这第三个平声字既救出句的第三或者第四字,又救本句的第一字,这就是两救.如陆游《夜泊水村》的“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报国有万死”就是“仄仄仄仄仄”,“向人无再青”就是“仄平平仄平”.其中的“无”就既救出句的“万”(孤平拗救),又救本句的“向”,所以叫“两救”.可以利用这首诗构成两救的口诀:“报国有万死,向人无再青.无字救两拗,佳例要记清.”。

3.请教举例律诗五言和七言本句自救和对句自救的拗句

拗句 1。

格律诗中不合常规平仄格律的句子叫拗句。出现拗句,一般应采取补救的办法,即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改变其他字的平仄安排。

如”红颜弃轩冕”,第三字按格律应该平声而用了仄声,就把第四字应仄而改用平。又如”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上句第五字该平而用了仄,就把下句第五字该仄改为平。

拗句经过拗救,就算合律。否则,会出现犯孤平﹑失黏等毛病。

做格律诗旧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这只是一般的说法。因为在五言格律诗中的第三字和七言格律诗中的第五字的平仄,有的是不能轻易更动的。

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 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合起来叫作拗救。 2。

指格律诗中间两联中有不依常格的诗。 注: 以上转摘自百度百科“拗句”词条,供您参考。

古诗中出现拗句的情况并不多见。如何进行拗救来补,有时并不那么容易。

所以诗者出的拗句多是提前安排好的。初学的爱好者尽量不要采用拗句。

拗救有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两种。 本句自救有两种情况。

1。 五律的第三字拗了,用第四字救。

如杜甫“昔闻洞庭水”,李白“客心洗流水”,刘长卿“溪花与禅意”等。 七律的第五字拗了,用第六字救。

如杜甫“伯仲之间见伊吕”,皇甫冉“为何元戎窦车骑”,杜牧“莫厌潇湘少人处”等。 2。

五律平平仄仄平的第一字拗了,为避孤平,将第三字改仄为平来救。 如杜荀鹤“欲妆临镜慵”,韦庄“故人殊未来”,崔涂“转於僮仆亲”等。

七律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拗了,为避孤平,将第五字改为平声来救。 对句相救 比较容易判断,下句平仄相应调整即可。

(在下打字太慢,请恕不再举例。) 还有一种拗救,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同时进行,我们知道就行,不必刻意模仿。

祝您学习快乐。

4.学会坚强的诗歌

人生就像一次冒险 搏的便是一辈子 然而 一路中 并不会一帆风顺 随时有可能深陷泥沼 面对许许多多的挫折 唯有坚强方能战胜它 挫折 可以使我们失去斗志 失去信心而变得消极悲观 从此一蹶不振 但是学会坚强 便能使我们重新坚强起来 鼓起勇气 战胜挫折 使自己过得富有激情 纵观古今 从伟人到百姓 都用他们的坚强站稳了脚跟 越王勾践 一度被吴王夫差踩在脚下 面对亡国之耻 他忍辱负重 卧薪尝胆 时时砥砺坚强的复国之志 最终 他依靠坚强打败了夫差 一个君王 通过磨砺坚强意志最终复国 正因为有了这种高尚的品质 才得以撑起天下 才能为国为民谋福 前苏联作家 奥斯特洛夫斯基 在战争中受伤导致双目失明 全身瘫痪 他本放弃了生的念头 却因为坚强 开始了新的斗争 投入于文学创作中 写成了激励 一代又一代人的伟大著作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他启示我们要坚强 要振作 要不断克服在人生旅途中 所遇到的艰难困苦 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 一个17岁的女孩马小凤 在废墟中没有慌乱 冷静地采取自救措施 并不断提醒周围的同学 要相互鼓励 要坚持 千万不能睡着 经过近75个小时的等待 他们获救了 在突发的灾难面前 他们没有放弃 没有被挫折所压倒 而靠着那股顽强抗争的意志品质 为他们赢得了 最后的希望和光明的未来 一个个生动的例子 正是向我们预示着坚强的可贵 如果说挫折是一拨迷雾 那么坚强便是闪耀的太阳 如果说挫折是浑浊的尘埃 那么坚强便是荡涤心灵的清泉 如果说挫折是熊熊烈火 那么坚强便是重生的凤凰。

5.诗词里面什么叫拗救

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 后面应补上一个平声,也叫“救平”,但注意补救的字不能在句末。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 拗句

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中,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称为“拗句”,不合格律的字称为“拗字”

拗救

概况

一些特定的格式,如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是拗句的一种。但由于比较常用,自然跟一般拗句不同了。

具体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出句自救

①出句自救──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为是仄声字在句末,所以这句诗肯定是出句。这种格式又可变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该用“平”而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但七律这个也不是绝对的,也可“三拗五救”)式。

如杜甫的《天末怀李白》的首句:

“凉 风 起 天 末”,

“平 平 仄 平 仄”

王维《观猎》的尾联出句

“回 看 射 雕 处”,

“平 平 仄 平 仄”

以及杜甫的《咏怀古迹》之尾联出句

“庾 信 平 生 最 萧 瑟”,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仄”

都属于这种情况。

注意:出句自救只限于这种情况,不是任何出句都可乱随意变化的。这条规定可以用四句口诀来帮助记忆: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三拗四来救,当然要记牢。”

孤平拗救

②孤平拗救──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中,句末的平声字是押韵的要求,必须用的,因此不算它。除它之外,这句就只有前面两个平声字。这时,如果第一个字也变成了仄声,就叫做犯孤平。那么,就必须把第三个字变成平声来进行补救。这就叫做“孤平拗救”。

如杜甫的《复愁十二首》其三:

万国尚戎马,故园今若何?

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

(第二句第三字“今”救第一字“故”,是孤平的本句自救)

对句相救

③如果出句是“仄仄平平仄”,第四字当平而仄,变成“仄仄平仄仄”,甚至是“仄仄仄仄仄”,这时,就要把对句“平平仄仄平”的第三个字位置变成平声字以相补救,这属于对句救出句。

如白居易《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第三句“不”当平而仄,对句“吹”位置字变成平救上句)

如陆游《夜泊水村》的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报国有万死”就是“仄仄仄仄仄”,“向人无再青”就是“仄平平仄平”。其中的“无”就既救出句的“万”(对句相救),又救本句孤平的“向”,所以叫“两救”。

可以利用这首诗构成两救的口诀:“报国有万死,向人无再青。无字救双拗,佳联要记清。”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