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赋咏有何区别

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而且,赋大多使用骈句,而诗则……嗯,我想基本古体诗不讲求格律,而曹丕则首创七言,之后有五言、六言等等。我们一般说唐诗宋词元赋,总的来说是三种不同的文学形式。

诗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只不过那时候是四言的诗。到后来发展成乐府、古体诗和近体诗。乐府可以合着声唱。古体诗不太讲究格律。近体诗讲究格律,分为律诗和绝句(五言和七言,六言的也有,但是很少)。诗在唐代到达顶峰,所以说唐诗。

词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可以配着曲子唱,所以有词牌。又名长短句,顾名思义,与诗不同,句子有长短。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乐府是合乐的声诗,以后凡是可传唱的诗歌,都可称为乐府,因此乐府不仅是齐言的诗,连长短句的词、曲,也称为乐府,如苏轼的东坡乐府、张可久的小山乐府等便是。所以乐府分两种,词虽然称为乐府,但其实和早期的如汉乐府已经相去甚远,不能混为一谈。

赋,本来是一种写作手法,解作铺的意思,指铺陈言志的手法。战国后期赵人荀卿《赋篇》,最早以“赋”名篇,“赋”开始被用作文体的名称。汉人把屈原、宋玉的辞和荀卿的赋统称为辞赋,看到了两者的密切关系,并把屈原看作辞赋之祖。趋于散文化,经常使用排比、对偶的整齐句法,既自由又谨严,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赋体的流变大体经历了从屈原、宋玉的骚赋,到贾谊、枚乘、司马相如代表的汉赋,魏晋南北朝流行骈赋和琴赋 ,唐代盛行科举考试专用的律赋,唐宋时代趋向散文化的文赋各个阶段。

这样大概就比较明确了吧。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而且,赋大多使用骈句,而诗则……嗯,我想基本古体诗不讲求格律,而曹丕则首创七言,之后有五言、六言等等。

总的来说是三种不同的文学形式。

诗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只不过那时候是四言的诗。到后来发展成乐府、古体诗和近体诗。乐府可以合着声唱。古体诗不太讲究格律。近体诗讲究格律,分为律诗和绝句(五言和七言,六言的也有,但是很少)。诗在唐代到达顶峰,所以说唐诗。

词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可以配着曲子唱,所以有词牌。又名长短句,顾名思义,与诗不同,句子有长短。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乐府是合乐的声诗,以后凡是可传唱的诗歌,都可称为乐府,因此乐府不仅是齐言的诗,连长短句的词、曲,也称为乐府,如苏轼的东坡乐府、张可久的小山乐府等便是。所以乐府分两种,词虽然称为乐府,但其实和早期的如汉乐府已经相去甚远,不能混为一谈。

赋,本来是一种写作手法,解作铺的意思,指铺陈言志的手法。战国后期赵人荀卿《赋篇》,最早以“赋”名篇,“赋”开始被用作文体的名称。汉人把屈原、宋玉的辞和荀卿的赋统称为辞赋,看到了两者的密切关系,并把屈原看作辞赋之祖。趋于散文化,经常使用排比、对偶的整齐句法,既自由又谨严,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赋体的流变大体经历了从屈原、宋玉的骚赋,到贾谊、枚乘、司马相如代表的汉赋,魏晋南北朝流行骈赋和琴赋 ,唐代盛行科举考试专用的律赋,唐宋时代趋向散文化的文赋各个阶段。

这样大概就比较明确了吧。

2.关于汉赋的古诗

归田赋 张衡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

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

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

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

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

原隰郁茂,百草滋荣。

王雎鼓翼,鸧鶊哀鸣;

交颈颉颃,关关嘤嘤。

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

仰飞纤缴,俯钓长流。

触矢而毙,贪饵吞钩。

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鯋鰡。

于时曜灵俄景,系以望舒。

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

感老氏之遗诫,将廻驾乎蓬庐。

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

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

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古诗十九首与汉赋的异同:

1、二者出现时代有先后:先有汉赋后有《古诗十九首》,汉代主要文学样式有汉赋、散文和诗歌。其中汉赋是汉代最盛行的文体,是两汉四百年间文人创作的重要文学样式。而诗歌在汉代长期以来不发达,东汉末年,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文人五言诗逐步兴起,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它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开始走向成熟阶段。

2、二者体制不同:《古诗十九首》是五言诗,而汉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体制宏大,采用问答形式,有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言志赋等不同形式,其中散体大赋为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体。

3、二者性质不同:《古诗十九首》为民间兴起,多是底层民众有感而发,不为统治阶级入目;而汉赋体现的是汉代统治阶级的皇权、帝国的声威和气势。

3、二者内容不同:《古诗十九首》的内容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二是宦途失意者的伤时失志之悲。而汉赋以铺陈为能事,以歌颂皇权、声威和气势为主。

总的来说:《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其情感真挚而富于概括性。情景、物我交融,构成浑然优美的艺术境界。语言浅近自然而又工整细致。而汉赋,尤其是大赋的巨丽之美,更是作为了体现国家、民族生命力的美学方式。我们常说的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和张衡,他们的代表作篇幅巨大,体制宏伟,是汉赋的典型作品。例如司马相如的主要赋作是《子虚》、《上林》;扬雄的代表作有《甘泉赋》等;班固的代表作《两都赋》;张衡赋作则以《二京赋》为代表。都是汉大赋中的代表作。内容多是田猎宫苑和京都歌舞等宫廷生活。

吊屈原赋(贾谊)

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2],意不自得。及渡湘水[3],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 [4]。其终篇曰:“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遂自投汨罗而死[5]。谊追伤之,因自喻[6]。其辞曰: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7]。侧闻屈原兮[8],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9]。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10]。呜呼哀哉!逢时不祥[11]。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12]。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13]。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14]。谓随、夷溷兮,谓跖、蹻为廉[15];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16]。吁嗟默默,生之亡故兮[17]。斡弃周鼎,宝康瓠兮[18]。腾驾罢牛,骖蹇驴兮[19]。骥垂两耳,服盐车兮[20]。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21]。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22]。

谇曰[23]:已矣[24]!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25]?凤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远去[26]。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27]。偭蟂獭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螾[28]?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骐骥可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29]?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30]。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31]?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32]。见细德之险征兮,遥增击而去之[33]。彼寻常之污渎兮,岂容吞舟之巨鱼[34]?横江湖之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35]。

3.杜甫咏月的诗句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z/q656264836.htm?fr=qrl3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1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12.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13.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山居秋暝》)14.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1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16.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17.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18.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 )19.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20.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2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2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23.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风飘荷叶月亮,多么美丽迷人的字眼!古今中外,人们无不爱月、赏月、咏月。中国诗歌史上究竟有多少咏月诗作,如同“明月几时有”一般令人难以作答。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那便是自古咏月诗人多,咏月诗更多。“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诗经·齐风·鸡鸣》),“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均见《诗经·陈风·月出》),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咏月诗句。

从咏月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月亮有不少的别名、代称。最常见的有——月子:“月子纤纤云里见,吴江不尽莫湖来”(宋·汪元量:《湖州歌》);月牙:“别家六见月牙新,万里风霜老病身”(金·张澄:《和林秋日感怀寄张丈御史》) ;月魄:“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唐·高适:《塞下曲》);月轮:“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唐·王昌龄:《春宫怨》);月桂:“长河上月桂,澄彩照高楼”(南朝·陈·张正见:《薄帷鉴明月》);桂魄:“不知桂魄今何在?应在吾家紫石屏”(宋·欧阳修:《中秋不见月问客》),等等。

咏月诗,大都着意描绘月亮的形状。在诗人们的笔下,新月是弯弯的,其形如玉钩:“玉钩斜傍画檐生,云匣初开一寸明”(唐·赵嘏:《新月》),“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唐·崔道融:《秋霁》);其状如弯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其样像女子的眉毛:“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唐·戴叔伦:《兰溪棹歌》)。

而满月则是圆圆的,李白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以“白玉盘”、“瑶台镜”状写月圆之形,且突出了月光的皎洁;苏轼的“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中秋月》),也是用玉盘比喻月亮,描绘颇为形象具体。

月亮皎洁明亮,这在咏月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句“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杂诗》),著一 “素”字,直写月之皎洁明亮。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白石滩》),“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李白的诗句“明月照我影.送我至郯溪”(《梦游天姥吟留别》),宋代诗人苏轼的诗句“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月夜与客饮杏花下》),都是以“明”字明言月之皎洁明亮。咏月诗中也有不少是借助于比喻、映衬手法描绘月之皎洁明亮的。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夜月似秋霜”(《玄圃纳凉》),唐代李白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李益的“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这些都是以白雪比喻月亮的皎洁。赵嘏的“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江楼感怀》),这是以清澈的江水与皎洁的月光相互映衬,突出月明。

北朝诗人庾信的“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舟中望月》),这是以雪的洁白、沙的反光映衬月光的皎洁明亮。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村夜》),以明月映照下的荞麦花白如雪来衬托月光的皎洁明亮,别有一番韵致。

一年四季,季季有月。而在诗人们的笔下,不同季节的月则分别与不同的物象连在一起。

春月,往往与梨花等物象、与青春的气息连在一起:“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唐·无名氏:《杂诗》);“日暮归来春困重,秋千闲在月明中”(元·贡性之:《暮春》)。夏月,。

4.赞咏景色的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杭州春望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蹋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经杭州 顾非熊

郡郭绕江濆,人家近白云。

晚涛临槛看,夜橹隔城闻。

浦转山初尽,虹斜雨未分。

有谁知我意,心绪逐鸥群。

5.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有哪些

咏雪: 呵呵 自己选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飞坠。”

李白《清平乐》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 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南朝梁吴均有一首《咏雪》五言诗,近于律体,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雪花鹰背上,冰片马蹄中。

雪岭无人迹,冰河足雁声。 烟蓑春钓静,雪屋夜棋深。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雪霁山疑近,天高思若浮。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玉阶一夜留明月,金殿三春满落花。 三千世界银成色,十二楼台玉作层。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 漫踪江野,蝶舞飞扬一片白。 寒波踏歌,浪舒潇洒一江止。

雪树银花,燃烧红唇一瓣怒。 江山多娇,嵌缀冬月一轮俏。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千里黄云白日,北风吹雁雪纷纷。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寒川消积雪,冻浦渐通流。

都城十日雪,庭户皓已盈 。 大雪纷纷何所有,明月与我何相见。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夜深知雪骤,时闻折竹声 。 云横秦岭千秋雪,雪拥蓝关马不前 。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雪惊笋欲抽芽。 三巴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 。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不知庭霞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韩愈《春雪》 ;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

宋·吕本中《踏莎行》 。 “宫城团回凛严光,白天碎碎堕琼芳。”

唐·李贺《十二月乐辞·十一月》 ; “天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唐·裴夷直《和周侍洛城雪》 ;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

宋·杨万里《观雪》 ; “对琼瑶满地,与君酬酢。”宋·辛弃疾《和廓之雪》 。

玉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唐·元稹《南秦雪》 ; “开门枝鸟散,一絮堕纷纷。”

宋·司马光《雪霁登普贤阁》 ; “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唐·吕岩《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 ; “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

元·华幼武《春雪》 ; “玉花飞半夜,翠浪舞明年。”宋·苏轼《和田国博喜雪》 。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 “黄昏门外六花飞,困倚胡床醉不知。”

宋·楼钥《谢林景思和韵》 ; “门前六出花飞,樽前万事休提。”元·白朴《天净沙·冬》 。

手、掌、席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 “雪花似掌难遮眼,风力如刀不断愁。”

清·钱谦益《雪夜次刘敬仲韵》 ;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

盐、尘、柳絮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唐·元稹《南秦雪》 。 雨、酥、叶、藻 “彤云惨惨如天怒,寒龙振鬣飞乾雨。”

唐·李咸用《大雪歌》 ; “朝来试看青枝上,几朵寒栈未肯消。”明·徐渭《梨花》 ; “瑞叶飞来麦已青,更烦膏雨发欣荣。”

宋·范成大《雪后雨作》。

6.古代诗词赋

唐诗当推李白为首,比如《望庐山瀑布》是口口相传的;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宋词当以苏轼为高,一曲大江东去,尽写豪放情怀。一篇水调歌头,千古中秋无人可比。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