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山早行的诗句加上拼音
阴平:第一声
阳平:第二声
上声:第三声
去声:第四声
晨起动征铎,
【chen(阳平)qi(上声)dong(去声)zheng(阴平)duo(阳平)】
客行悲故乡。
【ke(去声)xing(阳平)bei(阴平)gu(去声)xiang(阴平)】
鸡声茅店月,
【ji(阴平)sheng(阴平)mao(阳平)dian(去声)yue(去声)】
人迹板桥霜。
【ren(阳平)ji(去声)ban(上声)qiao(阳平)shuang(阴平)】
槲叶落山路,
【hu(阳平)ye(去声)luo(去声)shan(阴平)lu(去声)】
枳花明驿墙。
【zhi(阴平)hua(阴平)ming(阳平)yi(去声)qiang(阳平)】
因思杜陵梦,
【yin(阴平)si(阴平)du(去声)ling(阳平)meng(去声)】
凫雁满回塘。
【hu(阳平)yan(去声)man(上声)hui(阳平)tang(阳平)】
亲(づ ̄3 ̄)づ╭~
这些都是纯手打的哟,
表浪费人家的一片苦心,
2.唐朝.韩鸿《寒食》的古诗
《寒 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扩展资料:
[译文] :暮春时候长安处处飘絮又飞花,寒食节日风吹皇家花园柳枝斜。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赏析]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
(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
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
“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
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日暮”两句正是写这种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画面。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得得的马蹄,恍如身历其境。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
首先,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进而,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则是“五侯”之家。它使人联想到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中唐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腐败,有如汉末之世。诗中以“汉”代唐,显然暗寓讽谕之情。无怪乎吴乔说:“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
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也。”(《围炉诗话》) 据孟棨《本事诗》,唐德宗曾十分赏识韩翃此诗,为此特赐多年失意的诗人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德宗特御笔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此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3.古代律诗和绝句中最后一个字一般都是阴平阳平,什么时候可以为上声
古代律诗和绝句中最后一个字一般都是阴平阳平,一般不为上声、去声,这与古代诗歌的押韵规律有关。
1、押韵原则:近体诗用韵规矩较严格,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用韵或可不用韵外,其余双数句都要用韵;韵脚字不能重复;不是用韵的句子的末一句,平仄声不能与用韵句子的末一字相同。主要押平声韵。
2、平仄的原则:要求一句之间,节拍字平仄交错,每联上下句之间平仄对立。一般是每句中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随意变更。故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