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狱中题壁古诗注音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朝代:清代

时间:1898年

背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运动)失败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大肆迫害维新派人士。谭嗣同不愿出逃避难,毅然决定以自己的热血唤醒民众。在狱中他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绝笔诗。

赏析:一二句巧用典故,对流亡的战友寄予厚望,表达变法事业终会成功的信念。后二句则抒发笑对死亡的满腔豪情,同时为维新人士的崇高志向而感骄傲。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谭嗣同简介:

谭嗣同(公元1865-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他的父亲谭继洵,官至湖北巡抚,是一个大官僚。谭嗣同幼年时期,因家庭环境特殊,受了封建伦理道德的压抑,养成了他的反抗思想。他不守封建家庭的常规,四出游历,也接受了一些西方的新知识。他在浏阳设立了一学会,讲求新学,又设立了算学格致馆,介绍一些西方的科学知识。他听说康有为在北京办强学会,进行维新活动,就赶赴北京去见康有为。他对康有为十分敬仰。

1896年,谭嗣同的父亲为他捐了一个知府的职位,叫他在南京候补。他趁此机会向住在南京的佛学大师杨文会学习佛学。湖南巡府陈宝箴在长沙办南学会,宣传新学,谭嗣同是一个主要参加者。1898年在康有为的推荐下,光绪帝召他进京,做一个军机处的章京。章京是军机处的下级人员,但康有为所安排的章京实际上等于他所拟订的制度局的成员,是皇帝的智囊团,小内阁。才过了几十天,戊戌维新就失败了,谭嗣同也被顽固派杀害了。

他的主要著作是《仁学》,他死后才在日本东京出版,连同他的其它著作,后人编为《谭嗣同全集》。

2.【写出谭嗣同的诗狱中题壁】

据说这是谭嗣同临刑前写在监狱墙壁上的一首绝命诗,还据说这首诗被梁启超“篡改”过,原诗为:“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证据不足,难以采信.“望门投止思张俭”,这句说的张俭这个人的典故.根据《后汉书·党锢列传》的记载,张俭是东汉末期的高平人,初为山阳东部督邮,严劾宦官侯览及其家属为非作歹,为太学生所敬仰.后来党锢之祸又起,他被迫逃亡,人们敬重他的人品,都冒着破家灭族的危险接待他.“望门投止”指的是找上门请人留宿,张俭在逃亡时害得很多人因为收留他而满门抄斩,甚至“郡县为之残破”,其于心何忍!“忍死须臾待杜根”,这句说的是杜根这个人的典故.根据《后汉书·杜根传》的记载,杜根性格耿直,东汉安帝时任郎中,当时邓太后摄政,权在外戚.安帝年长,杜根上书要求太后归政,太后大怒,命人把他装在麻袋里摔死.执法官示意施刑人手下留情,载出城外待其苏醒.太后派人查看,杜根装死三日,目中生蛆,侥幸逃脱,躲了15年.邓太后死后,杜根复出,官拜侍御史.谭嗣同在诗中提到这两个历史人物的遭遇,而不选择他们的避难方式,表现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他不愿意选择逃亡而给别人添麻烦,也不可能凭借执法者手下留情而暂时躲过一死,他要以“横刀向天笑”的方式大义凛然地去刑场就义.“我自横刀向天笑”,表现慷慨赴死的气节.其实谭嗣同是被关在囚车里拉到北京菜市口开刀问斩的,由不得他横刀向天,虽然壮怀激烈,但是身不由己.至于“去留肝胆两昆仑”一句,历来解释颇多.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称“两昆仑”一个是指康有为,另一个是指大刀王五;后来有人把康有为换成唐才常,认为唐才常是谭嗣同肝胆相照的朋友,像昆仑山一样坚毅;有人认为是指当时跟谭嗣同私交深厚的两个侠士胡七和王五,因为他们两人的武艺属于昆仑门派;有人把“昆仑”理解为“昆仑奴”,认为是谭嗣同的两个仆人;有人说其实就指的是谭嗣同自己一个人,“去留”可以作死生讲,嵇康的《琴赋》有“委天命兮任去留”,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有“曷不委心任去留”,无论生还是死自己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也有人认为“去留”不是“去”和“留”两个对比的意思,是偏正结构,是要留下什么的意思;……面对要斩尽杀绝的敌人,需要有的人牺牲,用流血牺牲的方式昭告同胞大众,鼓舞未死者和后来者继续做长期的奋斗.“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诗句),谭嗣同的做法或许可以称为“血荐”,他要用自己的鲜血警醒世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用鲜血实践了自己的誓言.。

3.狱中题壁古诗详解

谭诗第一句:“望门投止思张俭”。后汉书张俭传“室门投趾”作“望门投止”。仪礼士昏礼郑注:“止,足也。古文止作趾。”后汉书张俭传说,张俭“亡命遁走,望门投止重名行,破家相容。”“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谭诗第一句用此典故,其意思是说,谭不愿亡命,贻累亲友。

谭诗第二句:“忍死须臾待杜根”。接后汉书杜根传,东汉安帝时,“和熹邓后临朝”,杜根以安帝年长,宜亲政事,上书劝太后归政。太后执根,令盛以缣囊,扑杀之,幸而刑人不加力,根得诈死,逃窜为山中酒保。谭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未能上书太后,请其归政光绪,有愧杜根。其用一“愧”字,系诗人忠厚之辞。因为照传统道德观念,谭氏处理此事,毕竟应先考虑如何调和光绪母子感情,而谭氏不如此作,此因谭氏认为上书向太后直谏,无济于事。

谭诗第三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后汉书?虞诩传》:“宁伏欧刀,以示远近。”唐章怀太子注:“欧刀,刑人之刀。”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锋芒利如欧冶剑。”剑亦可称为刀。欧刀之欧,或应释为欧冶之欧。谭这一句诗的意思是:新党既不宜逃,又不宜谏,只有诉诸武力。今所谋既不成功,谭视死如归,亦甘之如饴。

谭诗第四句:“去留肝胆两昆仑”。光绪赐杨锐密诏,本嘱咐新党不可违太后意旨。新党不顺从光绪意旨,而拟调军围颐和园,谭氏认为此系为了保种保教而采取的非常措施。……谭诗“公罪”二字绝非“功罪”二字之讹。谭这句诗的意思是,谋围颐和园系公罪,其是非得失,留待后人去讨论。

4.与狱中题壁的同类古诗有哪些

1、扬子江

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2、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狱中题壁诗意

《狱中题壁》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拓展资料:

一、原文:

狱中题壁

作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注释

⑴望门投止:望门投宿。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纳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牵连,乐于接待。事见《后汉书·张俭传》。

⑵忍死:装死。须臾:不长的时间。杜根:东汉末年定陵人,汉安帝时邓太后摄政、宦官专权,其上书要求太后还政,太后大怒,命人以袋装之而摔死,行刑者慕杜根为人,不用力,欲待其出宫而释之。太后疑,派人查之,见杜根眼中生蛆,乃信其死。杜根终得以脱。事见《后汉书·杜根传》。

⑶横刀:屠刀,意谓就义。

⑷两昆仑: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指康有为和浏阳侠客大刀王五;其二为“去”指康有为(按:康有为在戊戌政变前潜逃出京,后逃往日本),“留”指自己。 [1]

译文

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二、简析

《狱中题壁》是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狱中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这首诗格调悲壮激越,风格刚健道劲。

6.《狱中题壁》谭嗣同的,诗的意思每句话的意思,以及作者的简介,

【作者】:谭嗣同 【作品】:狱中题壁 【内容】: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作者介绍】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浏阳(今湖南省浏阳县)人.曾为候补知府、军机章京.自幼随父宦游,足迹遍大半个中国,较熟悉当时的社会情况.中日甲午战争后,他愤中国积弱不振,积极从事变法维新活动,严厉批判君主专制和封建伦理道德,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中的激进派.一八九八年参加戊戌变法运动,失败被捕,慷慨就义.著有《谭嗣同全集》.【注释】: 望门投止-看到人家就去投宿,形容在逃亡途中的惶急情状. 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营私,被迫逃亡.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行,都冒着危险接纳他. 这一句是设想逃亡中的康、梁等人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救护. 忍死须臾待杜根-这里作者以忍死的杜根自比.杜根:东汉安帝时郎中,因要求临朝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太后,被命摔死,因执行人手下留情,未死.隐身酒肆,邓太后死后,复官为侍御史. 去留肝胆两昆仑-比喻去者和留下的都是光明磊落、肝胆相照,象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去:出奔.指康、梁;留:指自己.变法失败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大肆迫害维新派人士.谭嗣同不愿出逃避难,毅然决定以自己的热血唤醒民众.在狱中他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绝笔诗.一二句巧用典故,对流亡的战友寄予厚望,表达变法事业终会成功的信念.后二句则抒发笑对死亡的满腔豪情,同时为维新人士的崇高志向而感骄傲.可谓惊天地、泣鬼神.《狱中题壁》别解首先,赵文的解释使谭诗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义有所重复,这在绝句中是不大可能的.其次,这样解使得整首诗尤其诗的后两句的诗意表达总是不那么畅快淋漓,不仅不甚吻合诗人写作该诗时的悲壮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异于先对象性描述后自我性抒说的绝句表达方式.再者,赵文似乎文字互有抵触.他一下子说“去留”是指代生死之行为,一下子又说“去留”是指代出走与留下之行为的行为者,究竟指代什么,文中含混不定.本人明确地认为:其一,“昆仑”不是指人,而是指横空出世、莽然浩壮的昆仑山;其二,“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诗人的该诗句中,“去留”不是一个字义相对或相反的并列式动词词组,而是一个字义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动词词组;其三,“肝胆”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气;其四,“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总体诗义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之气吧!也即是“留得肝胆若昆仑”的意思.—— 此诗颇近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我为什么这样解?因为本人认为,解诗不能仅着手于词字,更要着手于诗的总体寓意,并且要尤其着手于诗人写作该诗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特定心理状态.特别是对这样一种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表达正义呼声和抒说自我胸怀的作品,更要从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环境和心情、心境出发去仔细揣摩.大家知道,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诗的前两句,表达的恰恰是:一些人“望门投止”地匆忙避难出走,使人想起高风亮节的张俭;一些人“忍死须臾”地自愿留下,并不畏一死,为的是能有更多的人能如一样高风亮节的杜根那样,出来坚贞不屈地效命于朝廷的兴亡大业.诗的后两句,则意为: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扬;仰笑苍天,凛然刑场!而留下的,将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去留”的“去”字,这里是指一种行为趋向,意为“去留下”,“去留得”,没有很实在的意义.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据我所知,南方方言和现在的普通话一样,下面这种用法是常有的:用“去”去辅助另一个动词构成一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而这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的含义大致就是后一个动词的含义,如“去想一下”,“去死吧”,“明天去做什么”等等.这里的“去”字,并不表示空间上的去这里去那里,而是表示时间上的行为、事态之趋势和倾向.也就是说,“去”可表空间意义上的位移,也可表时间意义上的发生. 从整首诗的意思来看,“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去”,应是时间意义上的“去”,而不是空间意义上的“去”.很多人的理解,包括赵金九先生,恰恰是把它当作空间意义上“去”.而我们所流行的各种解释,都是这样思维定势.我想,那时的官话或北方话也应有这种用法吧?“去”字的这种重要语义,《现代汉语词典》、《辞海》都有记载.当然,“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写,是诗句表达的需要——包括平仄,全部的含义在于指代自己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实际上,直接从字面上去解,去留下如昆仑一样的“肝”(一昆仑)和如昆仑一样的“胆”(一昆仑),。

7.【狱中题壁戴望舒全诗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现实主义诗歌, 诗义一目了然.诗的第一节, 诗人假设自己会死于监狱之中, 却劝告朋友们: ‘不要悲伤’, 伤感的情绪中仍然有盼望: ‘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到了第二节, 诗人的情绪转为激愤——对于日本侵略者的深深仇恨.而第三节中, 当‘你们回来’, 高唱着凯歌, 在欢庆胜利的呼声中, 牺牲者的灵魂将会高高扬起.第四节继续着第三节的感人至深的盼望, 表达了一个躯体被囚禁却热爱阳光与自由的灵魂的梦想: ‘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 /曝着太阳, 沐着飘风’.‘题壁诗’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并不少见.望舒的《狱中题壁》明确以‘朋友’为阅读者, 隐秘地传达出了双重含义: 一, 写给朋友的诗竟需要题壁, 表明了身陷黑暗潮湿的囚狱中的失去自由的状况, 二, 同时也表明了诗人为了民族大义, 慷慨赴死的决心和对胜利终会到来的信心.《狱中题壁》一诗的情绪由伤感流向激愤再流向悲壮, 真切地传达出诗人面临死亡时的心情, 并以一个个体的境遇与心情映射了整个中华民族誓死抗战的精神.。

8.《狱中题壁》注释与诗句赏析

狱中题壁【清]】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注释】望门投止思张俭:张俭,东汉末年人,因弹劾宦官被诬陷结党营私,被迫逃亡避害。

人们敬仰其为人,都冒着危险接待他。这里以张俭借指康有为等逃亡的维新派人士,希望他们会象张俭那样得到人们的保护。

投止,投宿。思,思慕。

忍死须臾待杜根:杜根,东汉末年人,上书要求专权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邓太后大怒,命人将他装入口袋,在大殿上摔死。行刑者敬其所为,施刑不加力,得不死。

邓太后命人查看,他装死三天,目中生蛆。后隐身酒店当酒保。

邓太后被诛后,复官为侍御史。这里借以勉励幸存的维新派人士暂避一时,以待东山再起。

忍死,装死。须臾,不长的时间。

横刀:指横放在脖子上的刀。向天笑:表示从容就义的英雄气概。

去留肝胆两昆仑:不管去者还是留者,都光明磊落,肝胆相照,像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去,指出逃或死去。

留,留下或活着。指政变发生时留下的王五。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所谓两昆仑者,其一指南海(康有为),其一乃侠客大刀王五”。昆仑,昆仑山,这里以此借喻去留二者都肝胆相照,同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古诗今译】望门投宿别忘了了东汉时的张俭,忍死求生中心中要装着东汉时的杜根。即使屠刀架在了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赏析】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浏阳(今湖南省浏阳县)人。清末改良主义政治活动家、思想家。

谭嗣同少年大志。甲午战争后。

发奋救国,积极从事变法维新活动,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变法失败后,他拒绝出走,欲以己血唤醒国人,被捕后慷慨就义,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

他的诗风格豪迈,情辞激越,富于强烈的爱国思想和积极精神。1898年秋,谭嗣同被捕,这首诗就是他就义前在狱中墙壁上题写下的绝笔之作。

表达了作者对变法维新的信心、决心和拯救民族、拯救苍生的良好愿望。“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此两句关键在“思”及“待”两字上。

望门投止之张俭和忍死须臾的杜根,是东汉的两位名士。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刚正不阿,直言上谏,结果遭到当朝打击。

但是,二人都通过权变的方式,忍辱偷生,等候时机,东山复出!怎样理解谭嗣同对这二人的“思”和“待”呢?梁启超先生在作《谭嗣同传》时,详细描写了谭嗣同被捕前的情节以及言语“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

从谭嗣同的言语中可以透露出他不愿偷生的意愿。

由此可以了解到“思”和“待”的意思。谭嗣同借用两位古人为典故,表明自己愿意为变法牺牲的坚贞不屈的态度。

同样的高风亮节,但是我不愿意和那两位古人一样,所谓人各有志。由此引出了后两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在就义前的遗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可见谭嗣同的豪迈。梁启超的《谭嗣同传》评论谭嗣同的人品时说道“复生之行谊磊落,轰天撼地,人人共知,是以不论。”

可见谭嗣同生平之性情。如此之气度,临危之时,亦敢向长天一笑,在这笑声中留下了“肝胆昆仑”。

诗人为变法,为新政,为拯救黎民苍生“不忧不惑不惧;即仁即智即勇;可以出生,可以入死。”正是因为胸中横亘着两道犹如莽莽昆仑一样的肝胆之气。

诗人面临死亡,无所畏惧。心知己死仅为国昌之始,故能坦然一笑。

但寄希望于后人,留下自己坦荡的可以容纳两座昆仑一样的胸怀,继续变法维新“救现在之众生与救将来之众生”。只要浩然之气长存,定能解苍生倒悬之危!作品在写法上,一二句巧用典故,对流亡的战友寄予厚望,表达变法事业终会成功的信念。

后二句则抒发笑对死亡的满腔豪情,同时为维新人士的崇高志向而感骄傲。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