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干部退休 是什么诗句

来源网页:

妙趣横生的古人“退休诗”

转载▼

退休制度,古已有之。据《周礼》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仕。”意即做官的到了70岁就要“还禄位于君”,告老还乡。但退休后,朝廷是不再发给俸禄的。例如东汉大臣郑均在建初六年(81年)退休时,章帝(刘旭,76年-88年在位)只赐给他一个“终身尚书”的空名,没有分毫退休金。

到了唐代,朝廷规定,只有五品以上官员退休后才发给一半的禄米,但不发银两。极个别的经皇帝特批,才多少发点钱。至于六品以下官员,退休后俸禄也即停发。因此,绝大多数官员一般情况下,只要身体和精力应付得了,都不愿退休,能混一天是一天。

直到宋代,据叶梦得(1077年-1148年,高宗时官拜尚书左丞)所著的《避暑录话》一书记载,998年,真宗帝赵恒登基后才正式颁诏规定:文武百官退休后一律按其俸禄发给一半退休金,从此,才形成一种固定的退休金制度;明代,退休年龄提前到60岁,由于退休后,地位和权力都失去了,所以不少官员尽量拖延退休时间,成为官场上的一大弊端。有人写诗讥讽道:

绿水红莲客,

青衫白发精。

过厅无一事,

咳嗽两三声。

这首诗生动地勾勒出这种官员吃喝玩乐,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尸位素餐的丑态。

与上述情况相反,也有少数有自知之明的贤达之士,退休年龄一到(有的还不到)就主动请求退休,让年轻官员顶替上来。他们当中有人还作了退休诗以表明心志。

南北朝时期的梁代,文学家、医学家、人称“山中宰相”的陶弘景(456年-536年)就作过“退休诗”:

眼前流水自悠悠,

歇卧偷闲恋绿畴。

笑看金笼牵鼻去,

等闲落得用鞭抽。

这首诗题在一幅画上。画面上有两头牛,一头牛悠闲自在地吃草;一头却被套上笼头,牵着鼻子,受人抽打驱使。两牛形成鲜明对照。陶弘景作这幅 画并题上这首诗,送给礼请他再度出山任职的梁武帝(502年-549年在位),表明自己归隐山林的心意。“山中宰相”的雅号便是由此而来的。

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雍熙年间,时任苏州太守的孙冕已60多岁,他自感体力不支,精神不振,在给太宗写了告老还乡的奏折后,写下退休诗以明心志:

人生七十鬼为邻,

已觉风光属别人。

莫待朝廷差致仕,

早谋泉石乐天真。

去年河北曾逢李,

今日淮西又见陈。

寄语姑苏孙太守,

也须抖擞旧精神。

写罢,不等皇帝批准,他便带着家小离任回归家乡新淦(今江西新干县)。诗中表明知老而退,扶持新人的观点。归隐山林,安度晚年,乐观中不乏幽默。

明代开国功臣,辅佐朱元璋打天下的军师刘伯温(1311年-1375年)也曾作退休诗自娱。诗云:

买条黄牛学种田,

结间茅屋傍林泉。

因思老去无多日,

且向山中过几年。

为吏为官皆是梦,

能诗能酒总神仙。

世间万事都增价,

老了文章不值钱。

洪武四年(1371年),他刚满60岁,以弘文馆学士身份退休。

这里

2.一个老干部的诗,算不算老干部

这首诗的意境还是相当好的,抒发了一位革命老人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怀。

每一句都有相当丰富深刻的含义。由于人们对“老干体”有一些并不正确的认识,一提就是说里面仅是套话虚话,并不能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观念形成,更不理解很多革命老人当时的高尚情操。

现在很多老人的观念变了,只是社会现实使然。但当年的他们,有着自己的美好理想和抱负,绝对是毋庸质疑的。

这位值得尊敬的老人说得并不是废话套话,所以拙见以为,还是不要把他的作品主动地归入含有贬义的“老干体”,以免造成别人误解。只有充分了解了那个时代和那些年代的人的情怀,才能从他们的作品中体味出更多美好的的东西。

以下是百度关于“老干体”的介绍,供您参考。 老干体 又名“政协体”和“人大体”,是当代诗词创作中风格独特、影响深远的一种诗词体式。

顾名思义,这类诗词如同政协、人大的退休和没退休的老干部的做人和讲话风格一样观点陈腐、套话连篇、毫无生气,但其创作队伍却不限于这些老干部,许多年轻的诗词爱好者也擅长而钟情此类。因此,不仅地方小报有之,一些专业诗词刊物也有之,网络诗词也不乏正宗“老干体”,俨然成为当今诗词创作的一大流派,堪称社会主流。

“老干体”是个新词汇,但“老干体”诗词却不是新近的产物,也可以说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以及文化灿烂。但究竟起源于哪朝哪代,却不可考了。

这些并不重要,尽管“老干体”历史渊源久远,但当代“老干体”却自成特色,也可另算一派。据考证,当代“老干体”的鼻祖乃是名派正宗、享誉全球的大诗人郭沫若先生。

郭沫若先生不仅开当代“老干体”之先,而且创作颇丰,艺术成就巨大,当为如今“老干体”诗人所供奉于庙堂的祖师。 老干体的特点 一、从不讲究格律到讲究格律 过去,由于“老干体”创作队伍素质较低,甚至不懂得诗词的基本知识,根本不怎么讲究格律,但凡八句的都标明是律诗,四句的都标明是绝句,长短句就标明某一词牌,显示出大无畏的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但后来发现这实在是无知的表现,所以发展至今,尤其国学的提倡,“老干体”创作队伍的进一步年轻化,“老干体”也开始注重格律了。

那些讽刺“老干体”不讲格律的论调已经不合时宜了。 二、继续保持关注时事的优良传统 关注时代发展,紧扣时代脉搏是我们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老干体”自产生以来就保持这一特色,当代“老干体 ”尤其如此,时刻关注党和政府的动态,进行歌颂,比如召开人大、政协会议,就肯定有胜利召开、圆满闭幕、意义重大的盛赞。

像三峡工程、西部大开发、反对台独等重大课题更是主要题材。但关注时事的诗词并非都是“老干体”,因为未必得“老干体”的精髓。

“老干体”的精髓是什么呢?看下一个特点。 三、紧扣时代主旋律,立意上千篇一律 “老干体”诗词的立意一般来自党报的观点,上面说“一定要根治海河”,那就歌颂,上面改口说要保持生态环境,也随时可以换个说法;两岸问题,我们过去讲不允许美国干涉内政,台湾是我们自己的问题;现在对于这个问题政策更加开明和灵活,胡锦涛在纽约和美国总统布什会见时,提到了希望美方同中方一道为维护台海和平稳定。

“老干体”面临此类尴尬是丝毫不觉得尴尬的,这种与时俱进的胸怀世之罕见。 四、语言乏味、套话连篇 郭老之后的“老干体”创作队伍多是些没什么文化的老干部,在词汇和诗歌技巧上是谈不上的,所以形成了“语言乏味、套话连篇”的独特艺术风格,保持至今。

如: 《庆祝十大在京召开》 十大春雷响碧霄,震惊中外看春潮。 发言热烈如泉涌,策马腾飞逐浪高。

建树五年累硕果,浓香万里绽新苗。 小康社会期全面,再创辉煌赶比超! 这首诗就很有代表性。

其实,“老干体”并不是不讲究修辞,反而是大用修辞,主要特色是怎么俗就怎么来,如上面的“春雷”、“春潮”、“硕果”、“新苗”等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 五、观点陈腐,思想僵化 “老干体”的重要艺术特色还在于其千篇一律的表现手法的思想内容。

开会没有不成功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决策没有不英明的,政策没有不拥护的,腐败总是少数的,反腐总是有力的……总之,“老干体”里没有鲜明的个性、独立的思想,都是和时代潮流融为一体的杰作。 六、气势宏大,内容干瘪 “老干体”多用“千年”、“天下”、“九州”等狠词,以掩盖内容的贫乏。

如“喜看飞船翔宇宙,欢呼跃马续征程”,又如“中西开发川原壮,上下廉明社稷清”等,都深得“老干体”的精要。 七、歌功颂德与忧国忧民共存 “老干体”从单纯的歌功颂德发展为歌功颂德与忧国忧民共存,这是由于大家对“老干体”歌功颂德的讽刺而促使“老干体”作者在题材领域的拓展。

但“老干体”的忧国忧民也带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主要还是陈词滥调,如写下岗职工,就算民间疾苦,写警车开道,就是鱼肉百姓。 八、摆脱时事诗的束缚 “老干体”摆脱时事诗的束缚,进入更广阔的创作领域,但仍保留其独有的艺术风格。

如写月就是思乡,写秋就是忧愁,写竹子就是高风亮节,写老头就是老骥伏枥,从来没有求新的立意。 注。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