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鉴赏语文古诗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鉴赏古诗词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欣赏古典诗词首先要有感悟之情。学习古典诗词,要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在反复读背的过程中,慢慢品味。对于觉得陌生的诗词要先自己理解、体味,查文学史和有关注释,再回过头来对照自己的理解对不对。有的诗词,不同的版本注释也不一样,这就要认真加以分析比较,判断哪种注释更合乎作者原意,更合情理。如唐代杜牧的诗《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一般注释为“歌女”,而实际上应是“商人的妇人”。“隔江”,有人注释为“秦淮河”,而历史学家陈寅恪解释为是金陵与扬州一江之隔,她是在扬州唱。意思是点歌的达官贵人让商人的妇人唱《后庭花》。这是诗人谴责达官贵人不知亡国恨,是对达官贵人辛辣的讽刺。
在审美欣赏之前,必须把诗词中的词语搞清楚。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对于“故国神游”,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说是周瑜神游故国,有人说苏轼在湖北黄冈也可以神游他的家乡四川。联系全词内容,这里是诗人想像当年周瑜破曹的情景。“故国”,旧国,这里指旧地。有人这样断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前后语意不连贯。应断在“我”后,这样才能表现词人面对边疆危机的加深,目睹大宋朝廷的委靡慵懦,渴望有像周瑜那样称雄一时的杰出人物,来扭转这很不景气现状的心情。读诗词,要逐字、逐词、逐句地抠,把内容弄懂了,才谈得上欣赏。
欣赏诗词,不能用数学家的思维方法。唐代诗人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明代杨慎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此,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着,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同样,“四百八十寺”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即说明建筑宏伟的佛寺非只一处。
欣赏诗词,也不能穿凿附会,刻意求深。唐代诗人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首诗写诗人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是以情写景,借景述意。但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各有偏颇。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关心民间痛苦的好官。在仕途生涯中,他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之中,这首诗就是抒发他矛盾无奈的
2.欣赏古诗词最应注意的是哪些问题,特别是从诗词的主题思想上,很
姑且不论因为古今词义变化而造成的错误理解。在整体诗词的理解上面,鲜有分歧特大的。整体理解指对一首诗词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没有人会说是欢快的;张志和的渔歌子,没有人会说是痛苦的。
但诗词因为诗人的隐晦、诗词不同的意思断句、以及字词本身的多义和多词性,还是可以有多种的理解,一般表现在具体细节上。比如,前一段时间我们争论的李后主诗中一句“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缑”。其中“鲁”的意思是“鲁钝”,还是在用典故。但这一点区别并不影响整首诗词所表达的作者与流俗不合的孤傲和忧伤。
哈姆雷特的读者之所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因为读者读了这部剧之后,对哈姆雷特的行为和他的世界观产生了不同的态度,而对哈姆雷特产生了不同的评价,这部代表着莎氏的哈姆雷特是不可解的谜。
3.评析古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选自唐代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原意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刘禹锡原意借“沉舟”“病树”感叹自己屡遭贬谪、老病侵袭,以致无所作为。不过,他同时用“千帆过”“万木春”来表达他对天下间仍有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而深感欣慰。
诚然,“沉舟”“病树”是常有的事。沉船事件发生后,千帆仍然浩浩荡荡;这里的树木枯败了,那边的树林还十分茂盛,可以引申为不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或挫折,永远保持一颗生机勃勃的乐观向上的心态是最重要的。让我们的心中永远留住这春天的美景,念念向善、念念向生!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法上纯属议论,对此古今评家均无异议。但诗人对历史故实的议论自有其特色,即用形象议论,而非为抽象评说,如此便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历史教训极具可视性可可感性,并能使读者深受其艺术力量的烘染,感到回味无穷。具体说,便是末句写得尤为匠心独运,作者以“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个生动场景告示读者,若东风不与周郎方便,那么将将会是吴败魏胜,而不是吴胜魏败的结局了。如此下笔,便叫形象性议论,便叫以点带面,以具体写抽象,这是文艺创作的一般性规律,大凡稍有文学修养的创作家和文论家都深谙于此。其次,本诗另一个重要手法便是角度新颖。大凡写咏史诗,特别是同古迹有关的,诗人往往从形胜古垒入手,咏叹物是人非一番,这样的模式沿袭已久,至刘禹锡可谓到达顶峰。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形容姿态曼妙优雅。唐˙孟郊˙婵娟篇: 花婵娟,泛春泉;竹婵娟,笼晓烟。 元˙沉禧˙一枝花˙天生瑚琏套˙梁州曲: 腰肢袅娜,体态婵娟。 亦作 婵媛 。
2.美女、美人。唐˙方干˙赠赵崇侍御诗: 却教鹦鹉呼桃叶,便遣婵娟唱竹枝。 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出: 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分影照婵娟。 或称为 婢娟 。
3.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唐˙刘长卿˙湘妃诗: 婵娟湘江月,千载空蛾眉。 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这词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到心胸开阔,乐观,旷达的情怀。
1277年,文天祥率军移驻龙岩、梅州(广东梅县),挺进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败元军,攻取兴国,收复赣州10县、吉州4县,人心大振,江西各地响应,全国抗元斗争复起,文天祥号令可达江淮一带,这是他坚持抗元以来最有利的形势。元军主力开始进攻文天祥兴国大营,文天祥寡不敌众率军北撤,败退庐陵、河州(今福建长汀),损失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掳走。
国难见臣忠 1278年春末,端宗病死,陆秀夫等再拥立6岁的小皇帝,朝廷迁至距广东新会县50多里的海中弹丸之地,加封文天祥信国公。冬天,文天祥率军进驻潮州潮阳县,欲凭山海之险屯粮招兵,寻机再起。然而元军水陆猛进,发起猛攻。
年底,文天祥在海丰北五坡岭遭元军突然袭击,兵败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杀,未果。降元的张弘范劝降,遭严词拒绝。文天祥曾写《过零丁洋》以明志: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写诗词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可以看一下诗词格律这方面的书:王力·《诗词格律》、《诗律浅说》、《诗词鉴赏》、。
. 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及评价方法。
下面是诗歌鉴赏复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初步”的鉴赏、浅近的分析,从哪些方面对诗歌作浅近的分析,怎样分析评价一首诗,以往的诗歌鉴赏客观题,可以说是一些很好的范例,能启发我们解答诗歌鉴赏主观题的思路。如94年考唐朝元稹的〈菊花〉诗,A项“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绕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B项“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景”,这两项是从句意上对诗歌进行初步的阐释;C项“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品质”,则是从内容上进行评价;D项“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蓄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是评价其语言和艺术效果。
另外,从选项设计来看,评价这首诗,又是从局部(句)到整体(诗)这样的顺序来展开的。98年〈题李凝幽居〉第14题的A、B、C、D四个选项,对诗句中的“题”、“幽居”、“少邻并”、“推敲”、“幽期”、“不负言”进行阐释,提示我们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从原作的遣词造句中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95年考〈如梦令〉,B项“‘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这是评价修辞方法;D项的“直抒胸臆”,是评价表达方式。此外96年的11题的C项“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D项“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则是分别评价其形象、内容与风格。
注意这些赏析评价的角度,有助于开阔答题的思路,同时,也有利于规范评价的语言。 三 注意抓住诗歌的内容特点来评价诗歌。
诗言志。一首诗歌,总是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情感的。
而这些思想感情,往往不是直接抒发,而是借助于一定的事物象征地说出来。根据诗歌言志、抒情所借助的事物,大致可以把诗歌分为咏物言志、即事抒怀、借景抒情等几个类别。
这些诗歌,由于诗人都是通过一定的形象来表现自我的,往往将抽象的情绪寄寓于具体可感的事物中,形象生动是其共性;又由于所借助的事物的不同,在艺术技巧上又各具特点。如咏物言志诗,从整体来看,多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描写方法除正面描写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即事抒怀诗,则往往因一点事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偶有所感冲口而出的,在艺术上不像咏物诗那样精雕细刻。
鉴赏时,要求把握诗人所写的“事”与所抒发情感之间的关系,注意“事”与“怀”结合是否高明,所抒之情是否真挚感人。写景抒情诗,则要注意诗歌“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特点,从“景”、“情”两个方面去探寻、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评价写景的角度与描写景物的方法技巧及语言运用特色等等。
掌握不同诗歌的这些不同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个人审美兴趣的角度,透过诗人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探知诗人的内心和情绪。四 注意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采用主观题,难度有所加大,意味着组织语言表述答案及书写文字所花的时间,相应就要多一些。
这就要求我们在答题时,一是注意调整考试时间的分配,克服以前作选择题的思维定势,适当留出比较宽裕的时间。二是注意作出答案与依据答案组织语言写出答案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
脑子里作出答案,只是思维的初步化,思维远没达到足够的明晰程度,只有将答案用语言表达出来,整个思维过程才算完成,思想才算明确下来。学习写作的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验,一些构思,当时觉得很好,一旦写出来,才会发现并不是如此;或者一些好的构思,当时如不及时写出来,过后就很难再现它。
所谓“词不达意”,“心有余而力不足”,“眼高手低”,一方面是思维还没有达到明晰的程度,另一方面是由于语言表达的基本功不够扎实。而语言的表达,只有经过不断的练习,才能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
因此,在诗歌鉴赏的复习中,要改变过去作客观题只看不动笔的习惯,平时的练习,一定要把答案写出来,而不是仅仅在脑海里酝酿答案。在组织语言表述答案时,注意扣住题干要求,确定角度,深思精写,力求简明扼要,在允许的字数范围内,准确精要地将答案表述出来。
五 注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一首诗歌,只有读懂了,才能进一步去欣赏它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它的思想内容。古代诗歌用的是文言,而且是“诗”的文言,文字障碍必然很多。
加之诗词“寓万于一”的语言特点,这必然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阅读的困难。因此,平时要注意提高自己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运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互文、省略、语序调整等知识,去克服诗词中的语言障碍。
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是古诗歌的鉴赏基础。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才有可能相应地提高。
此外,鉴赏诗歌,还离不开平时的积累。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多背一些诗歌,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是。
5.诵读诗词应注意的问题
朗诵艺术中的一般语言技巧
一、停连
1.停顿包括:文法停顿、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心理(情感)停顿。
● 文法停顿:第一种按照行文的标点符号进行停顿,第二种由文章结构决定的,这种停顿是为了表示文章的层次,段落,部分等所作的停顿。停顿是有思想,有内容的,并不是空的。
● 语法停顿:由句子的语法结构造成停顿。①某些介词前面或后面②方位后③动词后④某些连词前面或后面(因为,如果,和等)
●逻辑停顿:一般较短,只相当于顿号所作的停顿。有强调性停顿,并列式停顿,呼应性停顿(有些词具有领属关系,比方说,是、想、要、有、像、如等,其后要停顿)领词,尾词停顿。
●心理停顿:由心理情绪决定的,常有激发诱导的意味。达到的效果“此时无声胜有声”“虽无言,却有情;虽无声,却意无穷”
例如:美丽的梦 / 和美丽的诗一样,
都是可遇 / 而不可求的,
常常在 / 最没能料到的时刻里 /出现
——席慕容《初相遇》
2、与停顿相反的一对观念——连贯(用~表示)
朗诵过程中,思想情感一直处于积极的运动状态,在意思延续或激情澎湃的地方,必须一气呵成,这就需要用语流连贯的表达技巧。例如:你的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二、重音——重音的读法
1、低中见高法:就是把要强点的字词读得重一些,响一些。这是最常见的方法。
2、实中转虚法:虚声指声轻气多的声音。采用重音轻读的形式。
3、快中显慢法:把某些字词的读音有意拉长,形成拖腔。
4、连中带停法:运用停顿来突出重音,几乎每个主要的重音都离不开它。
三、节奏:节奏是在一定思想感情起伏的支配下,呈现出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音形式的循环往复。
基本要领:句首不同起,句尾不同落,句腰不同峰。
例:《最后一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沉稳型
《春》《天上的街市》——轻快型
《沁园春 雪》《济南的冬天》——舒缓型
6.古诗句的问题
田家元旦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 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 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 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 共说此年丰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 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玉楼春) 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 碧井屠苏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 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 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 只与东君偏故旧 元旦试笔(选一) 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 庙谟争遗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 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 春来更有好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 吹到东溟月上时 丁卯元日 钱谦益 一樽岁酒拜庭除 稚子牵衣慰屏居 奉母犹欣餐有肉 占年更喜梦维鱼 钓帘欲迎新巢燕 涤砚还疏旧著书 旋了比邻鸡黍局 并无尘事到吾庐 甲午元旦 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 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乾消夜酒 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 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 五更欢笑拜新年 田家元旦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 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 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 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 共说此年丰 元日(玉楼春) 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 碧井屠苏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 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 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 只与东君偏故旧 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端午节诗词选】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1、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迟迟:缓慢。卉木:草木。
萋萋:草茂盛的样子。仓庚:莺。
喈喈:鸟鸣声众而和。蘩:白蒿。
祁祁:众多。 《诗经·小雅·出车》 2、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阳和:春天的暖气《史记·秦始皇本纪》 3、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 4、阳春白日风在香。
晋 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 5、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晋 乐府古辞《盂珠》 6、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秀:秀丽。屯:驻,聚集。
南朝宋 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7、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变鸣禽:鸣叫的鸟换了种类。
两句写冬去春来,鸟儿已经替换了。 南朝宋 谢灵运《登池上楼》 8、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覆春洲:落满了春天的沙洲。
杂英;各种各样的花。芳甸:郊野。
南朝 梁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9、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洛城:洛阳城。风日:春光风物。
道:说。 唐 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10、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海曙:海上日出。梅柳渡江春:梅柳渡过江来,江南一片春色。
淑气:春天的和暖气息。转绿苹浪:使水中苹草转绿。
四句意谓: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绿柳把春意带过了江面,黄鸟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阳光催绿了苹草。 唐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11、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 贺知章《咏柳》 12、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13、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14、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唐 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15、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唐 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16、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唐 李白《落日忆山中》 17、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
唐 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18、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唐 李白《古风》 19、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唐 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20、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唐 刘昚虚《阙题》 分别摘自: /f?kz=189260485。
7.关于古诗句的问题
赠别诗 李白的《 赠汪伦 》中 写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写道就是诗中的一句)
王昌龄的《 芙蓉楼送辛渐 》中 写到(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王维的《 送元二使安西 》中 写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高适的《 别董大 》中 写到(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写出两句带“雪”字的 诗( 两句啊! 就是两手不同的诗里面的)
(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
当我们回忆起母爱,要报答母亲的身后情谊厚爱时,我们会吟诵其唐代诗人孟郊的《慈母吟 》中的(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当我们在外地过年时我们回自然的吟诵起王维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中的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